东南文化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2-1096/K
国际标准刊号:1001-179X
主办单位:南京博物院
主管单位:江苏省文化厅
查看东南文化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华夏考古考古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青少年文学省级文学期刊

   《东南文化容易发表的文化期刊,是由江苏省文化厅主管、南京博物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1985年在《文博通讯》的基础上创办。本刊定位独特、特色鲜明,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站在学术前沿,强调学术性、资料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及时关注重大课题的研究,利用刊物优势,发挥平台作用,发表了大量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文章,有效推进重大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注:我司可以操作《东南文化》快速投稿工作,需要委托我司投稿的作者注意,《东南文化》需要按照杂志要求确定字符,双月刊,审稿需要5个工作日,详情请咨询编辑老师,点击咨询。

  办刊宗旨:

  《东南文化》2009年,为了适应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新内容、新趋势和新要求,本刊调整了办刊方向,定位于中国大陆东南地区及港、澳、台地区乃至日、韩等东亚诸国文化遗产的探索、研究、保护、展示与利用等,并进行了探索性的改版,加强了对文化遗产从保护、研究、管理到继承、欣赏、展示诸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成功实践的关注,以凸现文化遗产地位,彰显东南地域特色,并努力打造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从而推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获奖情况: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

  期刊栏目:

  东南论坛、遗产保护理论、考古探索、地域文明、博物馆新论、专题研究、域外广角

  期刊收录: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社科双效期刊

  东南文化杂志社征稿要求:

  一、东南文化今后凡投寄我刊的文稿,敬请作者提供电子文本,并请参照本刊文章的基本格式,提供文章的关键词,100-300字的中英文摘要及作者简介(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邮政编码、联系方式等)。

  二、东南文化来稿以1万字内为宜,并要求文字精炼、标题准确、层次清晰、资料新颖、观点鲜明、图文并茂;引文核对准确,注释一律放在文末并注明详细出处;线图、拓片及照片质量精美。

  三、自收稿之日起,编辑部将在3—6个月内给作者答复来稿处理意见,如在此期限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稿件。

  四、本刊将已刊内容提供网站传播,为维护作者的权益,免生著作权纠纷,凡不愿同时上网传播的作者请在投稿时予以声明。

  阅读推荐:中华文史论丛

  《中华文史论丛》文史论文投稿,创刊于1962年,是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上海古籍出版社主办的高端学术刊物,以刊发高质量的的文史哲研究论文享誉海内外学术界四十余年,现为季刊。

  东南文化最新期刊目录

宁镇地区土墩墓群保护利用研究——以句容春城土墩墓群为例————作者:朱悦箫;

摘要:宁镇地区土墩墓群是研究江南地区商周时期丧葬制度和社会结构的重要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与科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但土墩墓群保护利用面临文物本体损毁、环境改变、保护管理机制滞后以及展示利用手段匮乏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可通过对本体的精准治理、对环境的系统性修复与管控治理、跨领域协同治理等路径保护土墩墓群;同时,通过数字阐释、文旅融合以及社区共治等策略对土墩墓群进行活化利用,以期为宁镇地区土墩墓群...

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理论与应用模式研究————作者:刘芳;

摘要:数字叙事的兴起为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这种新兴的叙事方式将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和叙事理论相结合,创造全新的感观体验,能够充分调动不同类型的观众探索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并满足观众个性化的需求。叙事要素、数字叙事技巧和叙事意义在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叙事中相互作用,以讲故事的方式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进行重新加工与组织,从而加深观众对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南京博物院举办“锦绣江南——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巅峰创造”特展

摘要:<正>2025年1月22日,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锦绣江南——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巅峰创造”特展对公众开放。该展览是我院“文物里的中华文明”系列展之一,通过“织·神机妙算”“绣·巧夺天工“”染·五色斑斓”三个主要单元呈现江南地区纺织工艺七千年薪火相传的发展史,在国内织绣展中属于为数极少的展品时间线较完整的展览。该展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江苏常州金坛区药材场土墩墓群D2发掘简报————作者:贺亚炳 ;黄苑 ;胡颖芳;

摘要:经考古调查,金坛药材场土墩墓群共发现土墩墓6座。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南京博物院对D2—D4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D2保存情况较好,共发现春秋时期墓葬33座,器物群6处,出土遗物主要为硬陶器与原始瓷器。D2为江南地区典型的一墩多墓式土墩墓,为本地区春秋时期吴文化探索提供了新材料

社会网络视角下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互动——以鲁东南沿海地区为例————作者:王政良;方辉;

摘要:社会网络视角下,对鲁东南沿海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的整体网络和节点(聚落)的综合考察可发现,龙山文化早期社会网络规模更大且更为复杂,但两城镇、尧王城、河头等中心聚落所在区域的网络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可能表明不同中心与周边的互动关系存在差别。龙山文化中期,北部河头遗址网络规模大幅收缩并出现分裂;而南部日照地区网络总体延续,两城镇遗址在区域网络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此外,对特定区域内陶器的化学成分分析可为恢复...

周代鲁国棺椁装饰研究————作者:刘艳菲;孔凡一;

摘要:棺椁装饰是古代丧葬礼仪的重要内容,两周时期鲁国乙组墓的棺椁装饰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荒帷、褚、翣等棺椁外附加物,二是髹漆、包角、镶嵌或粘贴装饰品等棺椁的直接装饰。时代特征较强,大约从春秋战国之际开始趋于复杂,尤其注重对棺椁的直接装饰。甲组墓的棺椁装饰相对简单,但深受乙组墓影响。齐国腹地的棺椁装饰与鲁国具有一定差别,体现了周人丧葬文化不同的地域发展特点。山东地区夷人国家棺椁装饰风格与鲁国具有明显区别,...

东周时期青铜小口鼎研究————作者:尚如春;

摘要:东周时期青铜小口鼎最早兴起于春秋早中期的今安徽江淮和鲁南沂沭地区,以Aa型和Ba型为特色,属于群舒文化系统,与鲁南-江淮平盖鼎的流行存在一定关联。春秋晚期开始,与楚式盖鼎相结合形成Ab和Bb型小口鼎,由此纳入楚文化系统直至战国晚期。结合自铭、出土情境和形制分析,青铜小口鼎主要用作水器,但亦有部分作为食器。此类青铜鼎使用人群局限于大夫级以上中高级贵族,没有明确的性别和族属指向。小口鼎在墓葬中的出现提...

“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启幕

摘要:<正>2025年1月22日,“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在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启幕。该展览是南博倾力打造的“文物里的中华文明”系列展览的又一璀璨篇章,获得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及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I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的全力支持,得到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意大利罗马耶稣会教堂(Jesuit Missions of the ...

基于地缘文化的博物馆数字化展陈策略研究————作者:吴菱蓉;

摘要: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博物馆丰富展览内容和提升展陈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数字化展陈也产生良莠不齐、同质化等问题。基于此,博物馆可将地缘文化作为数字化展陈叙事的内涵之一,促进数字化展陈的独特性、个性化转型,对数字化展陈中的地缘文化表达进行剖析,注重传承性要素的数字化表达和地缘背景的数字化环境营造的提炼原则,注重因物制宜和以人为主的数字展陈设计策略,为助推博物馆数字化展陈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从...

考古遗址公园与考古遗产利用国际比较研究————作者:王刃馀;孙一秋;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公园”通过资源保护、展示复原和社会化利用,逐渐成为国际考古遗产实践的重要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开展了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在近十年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展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物象建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资源管理、展示复原、社会化管理等方面的不足。结合欧美地区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经验,基金会模式、市场机制优化与多元需求协调是提升遗址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随着“...

浙江缙云陇东遗址2018年发掘简报————作者:孙瀚龙;马丁云;刘亚林 ;李汉爱;曾凯;

摘要:201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缙云县博物馆对陇东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出灰坑、墓葬和柱洞等遗迹,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少量陶器。该遗址的墓葬多为窄长条形,随葬陶器以釜、豆、簋、杯为主,文化内涵与好川文化曹湾山类型相似,年代距今约4500—4300年,推测是一处好川文化低等级聚落遗址。地层中出土了较多石环、石钻芯等石制品,表明该遗址可能与石器专业化生产有关

山东滕州北台上遗址Ⅱ区2016年发掘出土植物大遗存分析————作者:王珍珍;王焕;吕凯;陈雪香;

摘要:北台上遗址的龙山文化遗迹中共浮选出土3万余粒植物种子,主要以农作物为主。空间分析结果显示,发掘区是该遗址边缘一个主要食物消费区域,且可能存在作物加工行为。从农作物结构分析来看,北台上遗址在龙山文化时期是一处以粟作为主、稻旱兼营的聚落,多元的农作物结构揭示其拥有较为成熟和稳定的农业系统。聚焦到家户,各个家户间表现出差异化的饮食结构,或许一定程度反映了土地私有、自主支配现象的存在。而通过对枣滕地区北辛...

江苏地区两周时期的农作物结构及其区域差异考察————作者:黄苑;吴文婉;张华;

摘要:农业生产是江苏地区两周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来源,农作物组合从商晚期的稻、粟、黍发展至西周时期的稻、粟、黍、小麦、大麦和大豆,其中粟和小麦两类旱地作物在部分聚落中都出现了强势发展的趋势。北部徐海地区两周时期存在着旱作农业和稻旱兼作两种模式,前者以庙台子遗址为代表,后者分别以东聂墩和万北遗址为代表,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旱作为主和以稻作为主两种类型。南部宁镇地区两周时期聚落农业既有丁家村遗址以小麦为主体的...

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发展与展望————作者:吕建昌;覃覃;

摘要:工业博物馆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是保存工业遗物与传播工业文化的重要机构。中国工业博物馆诞生时间年代虽不久远,但已成为保存与传播中国工业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2006年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促成工业博物馆建设提速的推进剂。工业博物馆主要有“传统工业博物馆”与“遗址性工业博物馆”两种模式,后者是国际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热潮下建设工业博物馆的主要模式。中国工业博物馆在展...

宏观构建与微观演绎:博物馆展览大历史叙事的实践路径————作者:魏敏;

摘要:以博物馆藏品为基础,在展览中构筑展现文明发展、文化交流的宏大历史叙事是当代中国博物馆展览的主流思维。然而,就目前策展实践而言,由于大历史叙事本身对展览框架搭建、内容解读和展品组织的要求较高,在具体的操作中面临各种问题,集中表现为没有处理好宏大主题下的叙事逻辑、阐释深度和讲述方式,导致在博物馆有限空间中“大”与“小”的失衡。博物馆大历史叙事的核心是“宏观”视野的“微观”呈现,而宏观与微观应是相对而言...

基于文字视角的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实施————作者:刘文涛;鲍文炜;徐泽诚;

摘要:文字是博物馆展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框架搭建、逻辑呈现和展品阐释的多重功能。随着博物馆学的发展,博物馆展览越发重视教育功能和信息传播,因此无论是从传播还是阐释的视角出发,文字都是观众理解展览的关键媒介。中外博物馆在展览文字的生产机制和撰写策略上都体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展览文字的风格应根据展览类别、类型和架构的属性差异灵活调整,应兼具准确性、可及性和可读性,并且通过与其他阐释手段在展览中的有机...

元问题视域下的“在地化”阐释:博物馆国际引进展的策展实践与思考——以“遥望奥林匹斯——古希腊人的理想生活”展为例————作者:江梦恺;

摘要:博物馆开展国际展览交流合作,举办各类引进展和外展,既有利于本土观众更好感知异域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与交互性,也有利于博物馆更好实现展览传播目的和公众服务效能,履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遥望奥林匹斯——古希腊人的理想生活”展围绕上述使命和目标,以让观众走进展览、看懂展览从而实现有效传播为“元问题”,通过建立观众视角,探索运用共情共鸣、文明对话等“在地化”的阐释手段和方法,重构展览叙事,增强关...

博物馆体验式展览的游戏化建构策略——从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说起————作者:汪昕;郑晶;

摘要:21世纪以来,游戏化理论在博物馆领域得到了重视和运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运用游戏元素激发观众参与博物馆活动的热情。博物馆体验式展览应立足“有意义的游戏化”,以角色扮演驱动观众参与,以故事情节集中观众注意力,以关卡挑战建立观众心流,综合运用角色、情节和挑战三大游戏设计元素进行游戏化建构,将娱乐性与教育性有机结合,激发观众热情,让观众投入主题文化的学习,以达到教育传播的效果。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明都...

科技馆基础科学展厅展示理念及展示设计——以广东科学中心“数理万象”展馆为例————作者:张娜;张文山;邹新伟;邱银忠;

摘要:为破解世界范围内科学中心“千馆一面”的难题,广东科学中心“数理万象”展馆摒弃展品中心论,遵循科技馆展览研发规律,回归理念研究,结合国际先进科学教育理念,以“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为主旨弘扬科学精神。展馆从科学现象出发,吸引观众在展品互动中探索科学原理;阐述科学发现背后的故事,引发观众移情共鸣;辅以5E展示设计理念,并在该理念指引下开展具体展教研发。这些做法为科技馆展览如何解决普遍存在的展品缺乏创新、展...

山东滕州北台上遗址Ⅱ区龙山文化遗存2016年发掘简报————作者:王焕;吕凯;赵永生;王华;孙慧男;

摘要:北台上遗址是山东薛河流域上游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聚落遗址。2016年,在Ⅱ区发现了一批龙山文化、周汉、宋元及明清等时期遗存,其中以龙山文化早期晚段至龙山文化中期的遗存最为丰富。此次发掘进一步确认了北台上遗址的性质,同时也丰富了薛河流域上游地区龙山文化早中期的聚落资料,对研究薛河流域龙山文化特点和聚落形态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东南文化容易发表的文化期刊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6234.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