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考古》考古期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学学术刊物。
办刊宗旨:
《华夏考古》主要发表全国各地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和简报,根据文物、考古发掘资料撰写的学术论文、译文和探讨考古理论与方法的文章,有关文物科学技术保护方面的论文和资料。
《华夏考古》被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术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期刊栏目:
田野考古报告、考古文物研究、古文字研究、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技术与文物保护、译文园地、学者学术史、书评
期刊收录: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全国优秀社科期刊社科双效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华夏考古杂志社征稿要求:
1、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审稿周期一般为5个工作日,作者也可来电查询,以免影响正常发表。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
阅读推荐:考古
《考古》是一本考古专业学术性资料性刊物。主要刊载考古学研究论文,发表野外考古发掘调查简报、考古资料的综述和书刊评介,亦反映自然科学在考古中的应用成果。
华夏考古最新期刊目录
河南南阳南都领御墓地春秋墓葬发掘简报————作者:崔华;
摘要:2011年9月,为配合南阳市南都领御建设项目,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该区域发掘了春秋至汉代墓葬61座。其中M9、M12、M26及M27保存相对较好,且规格较高,出土各类器物36件(套)。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断这些墓葬的时代应为春秋晚期,墓主人为大夫级或士级贵族。它们的发现为我们了解楚申关系及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成都华阳广福村崖墓M66发掘简报————作者:索德浩 ;任倩 ;李康 ;李国;
摘要:2011年,成都华阳广福村墓地发现崖墓78座。其中M66有丰富的雕、绘仿木建筑结构,出土了大量精美器物,尤其是陶俑。M66为多室墓,经过四次下葬,时代为东汉晚期至蜀汉时期。该墓的发掘对于研究成都地区东汉晚期至蜀汉时期随葬器物组合、丧葬习俗、建筑特征等具有重要作用
早期夏文化探索的回顾与思考————作者:贺俊;
摘要:早期夏文化研究是夏文化探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文献学、年代学,以及不同的学术体系和考古新发现等密切相关。辨识早期夏文化所对应的物质遗存始终是该议题研究的重点,但已有认识分歧较大,这与材料、方法等因素有关。在明确早期夏文化定义的基础上,从社会发展演变的视角进行宏观考察,可知环嵩山地区龙山到二里头早期的社会变革与夏王朝早期历史之间的耦合度较高,推测早期夏文化应包含在新砦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中
陶寺墓地墓葬量化和基尼系数分析————作者:申慢慢;王芬;
摘要:本文运用墓葬量化和基尼系数的分析方法,对陶寺墓地反映的财富、社会身份和等级等方面进行阐释。依据墓地早晚期墓葬值和基尼系数的变化,观察陶寺社会金字塔形的财富分配格局,揭示出陶寺集团虽面对内忧外患,但社会组织并未因动荡而彻底毁灭,社会也未随之崩溃,反而结构更加紧密的现象。在经济衰落,失去雄踞一方的实力之后,继续维持高度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可能是陶寺社会最终衰落的内在驱动力
站马屯西聚落肉食资源的利用与获取————作者:高范翔;赵春青;
摘要:站马屯西聚落家养动物包括家猪、狗,野生动物包括野猪、鹿科动物、野生水牛等。整体而言,该聚落家养动物遗存呈现上升趋势,至龙山文化早期情况有所变化。通过定量统计,在家户、聚落层次对兽骨空间分布模式进行研究,可知几乎所有家户均从事家猪的饲养,而不同家户参与狩猎的对象不同。大型野生哺乳动物在聚落的空间位置上较为集中,可能是某些家户猎获的,也有可能是交换所得
中古墓葬出土云母片的考古学观察————作者:赵紫晗;
摘要:考古出土的云母片多发现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中高等级墓葬之中,结合出土情景分析可知,云母片用于装饰和丧葬。用作装饰的云母片主要基于其自然属性。为丧葬服务的云母片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当时社会早期道教发展传播、外丹服食文化渐盛和中古社会丧葬礼俗等多方面影响,藉以满足相应的丧葬需求
五盅盘功用及产地初探————作者:王静;
摘要:五盅盘是流行于南朝到隋唐时期的一种饮食器,主要出土于江西和福建地区的墓葬中。本文通过对五盅盘的类型学分析,提出五盅盘既有实用器也有专门的明器,并对五盅盘的功能做出探讨。五盅盘是洪州窑极具特色的器物,其流行与衰落和洪州窑的兴衰关系密切
新朝时期西、北边郡地区的铸钱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作者:黄娟;
摘要:目前在新朝西、北边郡地区发现了数处官营铸钱遗址及零散钱范遗物,主要铸造新朝前期流通的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新朝后期的遗存较少。出土钱范显示,边郡地区的铸钱工艺及演变与位于都城的中央铸币工场的一致,表明中央对边郡铸钱直接有效的管理,但边郡出土陶范模上的纪铭文字在内容与书体上与中央铸币工场的差异也值得重视
蒙元时期石雕人像相关问题浅析————作者:财喜;孙斯琴格日乐;
摘要:本文整理了蒙古国和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蒙元时期石雕人像,对蒙古国和中国北方地区蒙元时期石雕人像的考古发掘和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在总结以往发现与研究的同时对蒙古高原目前发现的蒙元时期石雕人像进行分类,分析了蒙元时期石雕人像的分布概况及地理位置,并对蒙元时期石雕人像的特点以及性质等进行探讨
河南济源王虎遗址北魏至唐代植物大遗存的鉴定与分析————作者:李亚萍;孙凯;蓝万里;靳桂云;
摘要:王虎遗址2021年发掘区北魏至唐代遗存浮选土样的分析结果显示,该遗址保存了丰富的炭化种子和果实。其中,农作物以粟为主,小麦和大豆次之,黍、大麦和豇豆属较少。根据农田伴生杂草与作物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以及杂草的结果期月份推断,小麦和大麦为冬麦夏熟作物,耕作制度可能为“粟-麦-豆”两年三作。炭化种子在聚落内的空间分析揭示了先民生活和家畜饲养等功能区。此外,野生植物资源被广泛利用,包括食用、饲料绿...
文物病害评估的可公度方法再探索————作者:龚德才;乔成全;陈柳杏;张文雯;龚钰轩;
摘要:文物病害的合理评估是文物保护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由于文物病害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对于文物病害的评估,目前还缺少统一可公度的方法。本文分析了文物病害评估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引入病害量比、病态系数、病害活动系数和病害权重系数4个病害评估参数,给出了文物病害评估公式,实现了文物病害评估的可公度,为文物病害的科学评估提供了有益参考
河南济源王虎遗址北魏至唐代遗存发掘简报————作者:刘亚玲 ;孙凯 ;杨莹;
摘要:2021年4月,为配合济源方升化工有限公司项目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济源市文物工作队对王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发掘的遗存以北朝至唐代为主,有灰坑、水井和窑等遗迹,出土了陶器、瓷器、铁器等各类遗物。王虎遗址等级较低,是一处以农业生产、生活为主,兼有砖瓦烧造功能的小型聚落
河南兰考县清代侯氏家族墓地发掘简报————作者:万军卫 ;王三营 ;贾一凡 ;陈潇 ;郭如月;
摘要:2021年3月,为配合兰考县亿隆·地利山项目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拟建设地块内的6座清代早期墓葬进行了发掘。通过对出土墓志的初步辨识,可以确定该墓地为清初进士侯良翰家族墓地。墓葬形制规整,排列有序,年代及墓主身份明确,为兰考地区清代葬俗及地方史志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鲁东南地区春秋铜器墓所见江淮地区文化因素及其历史背景————作者:李首龙;井中伟;
摘要:鲁东南地区春秋时期铜器墓发现有较为丰富的江淮地区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主要集中在青铜器上,且普遍流行于春秋早、中期。鲁东南地区是沟通江淮地区与胶东半岛的重要通道,西周中、晚期淮夷与东夷“伐东国”的政治联系应是该类文化因素出现在鲁东南地区的主要原因
河南渑池会盟生态风景区仰韶遗存发掘简报————作者:杨鸿星 ;郑立超;
摘要:2019年7~9月,为配合渑池会盟生态风景区建设,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与渑池县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共同对建设工程内占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出仰韶时期的灰坑2座、灰沟1条,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根据出土器物特征判断,本次发掘的遗存应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河南孟州禹寺龙山晚期城址发掘简报————作者:张小虎 ;李博;
摘要: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为配合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孟州禹寺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表明,禹寺遗址有龙山晚期、二里头文化、周代及汉唐等多个时期的遗存。其中,龙山文化遗存的发现较为重要,有2座龙山晚期城址以及房址、灰坑等遗迹,还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遗物。禹寺遗址的发掘为深入了解豫西北地区龙山文化时期聚落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新材料
河南省中牟县谢庄遗址发掘简报————作者:聂凡;
摘要:2014年,为配合新郑机场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谢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东周和北朝晚期的灰坑和灰沟,出土了陶鬲、豆、盆和青瓷碗、豆等遗物。本次发掘为中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边畈文化研究————作者:单思伟;
摘要:边畈文化是由汉东地区扩散的城背溪文化晚期与来自中原地区向长江中游地区扩张的后冈一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的。边畈文化早期以中原地区文化因素占据主要地位,城背溪文化因素处于弱势。到边畈文化晚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相对较弱,来自长江下游地区的黄鳝嘴文化开始对长江中游地区进行大量渗透,最远影响到汉水中游。而本土主要承袭城背溪文化的柳林溪文化在晚期也开始了扩张,再次争夺汉东地区,与黄鳝嘴文化因素汇聚在钟祥...
试论史前玉石钺的“名”与“实”————作者:刘鸿丰;
摘要:本文梳理了史前玉石钺命名上的混淆问题以及造成的学术影响,指出玉石钺自仰韶时代中期起逐渐被赋予军事身份的象征,在仰韶时代中晚期和龙山时代各阶段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量化分析表明,相较仰韶时代中晚期,龙山时代玉石钺的尺寸及整体器形均缩小,而玉钺相对石钺,具有更窄长的形态特征
昙石山遗址出土彩陶纹饰及内涵的初步研究————作者:王银平;
摘要:彩陶与一般陶器属性上的区别,决定了它在功能上的不同,即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同时彩陶的纹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及其有机组合展示了它们深刻的内涵。昙石山遗址各时期彩陶的变化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彩陶艺术产生、发展、兴旺到消失的普遍规律。本文重点研究福建昙石山遗址出土彩陶的装饰纹样,进而揭示其艺术特点及彩陶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时代青年(悦读)
- 省级武侠故事
- 省级东西南北·看人物
- 省级歌海
- 国家级国学学刊
- 北大核心十月
- 省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文化艺术研究》
- 省级亚洲咖啡西点Café & Gateaux
- 省级《西部广播电视》
- 国家级抗战史料研究
- 省级新美域
- 北大核心中国油画
- 省级《情报探索》
- 省级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 省级《读者欣赏》
- 北大核心《北京纪事》
- 国家级《历史档案》
- 北大核心《自然辩证法通讯》
- 北大核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省级《甲壳虫》
- 省级军事文摘
- 北大核心音乐探索
- 省级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 南大核心出版发行研究
- 国家级花样盛年
- 北大核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 省级小说界
- 省级《天津人大》
- 省级时代文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