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哲学论文发表期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中国哲学史》编辑部编辑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理论性、专业性学术刊物。
办刊宗旨:
《中国哲学史》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贯彻“双百”方针,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哲学和文化,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的学者、教学与科研工作者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她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有关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中国哲学史》被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收录。
期刊栏目:
世纪回眸、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探讨、儒学研究、道家与道教、吕氏春秋、研究、史料辑佚、海外汉学
期刊收录: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哲学史杂志社征稿要求:
1.学术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的学术论文本刊尤为欢迎。
2.本刊欢迎广大中青年学者积极投稿,凡在校研究生来稿,需说明自己的专业及研究方向,导师之推荐意见会有助于文章之遴选。
3.来稿必须提交中、英文之题目、摘要(约300字左右)、关键词(不少于3个),中英文需相互对应。其中摘要部分应先对相关课题的前人成果加以介绍,并概述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4.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对稿件题名或内容作解释性说明的,请在首页以页下注释表示。
5.请在来稿中提供作者姓名、年龄、最高学历(学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电话以及E-mail、详细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以便联系。
6.来稿若为国家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基金资助项目,请提供项目名称、项目批准或结项时间、项目编号。
7.投搞请寄打印稿,并请附寄磁盘。欢迎以电子邮件形式网上投稿,但此种投稿方式须以接到本刊编辑部的收稿回函为准。来稿一律不退。
8.本刊严禁剽窃、抄袭行为,反对一稿多投,凡发现此类行为者,10年之内,不受理该作者的任何稿件。本刊严格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三审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创刊于1984年3月,原名《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该刊受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委托,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和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
中国哲学史最新期刊目录
从《黄帝四经》到《春秋繁露》——黄老道家阴阳刑德思想的儒家化————作者:洪晓丽;
摘要:基于政治伦理和政治实践的需要,汉初儒家引进了先秦黄老道家的阴阳刑德思想并使之儒家化。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对黄老阴阳刑德思想的儒家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儒家超越性的道德价值融入天道内涵之中,转变黄老“天道阴阳”的意义层次,使阴阳刑德与“德善之道”得以贯通;二是通过确立“阳贵阴贱”的价值位阶并将其重组为“贵德贱刑”下的“任德远刑”,进而实现对黄老阴阳刑德之“自然次序”向“道德秩序”的转换;三是在...
论以“诚意”理解“知行合一”的可能性————作者:张峥;
摘要:辨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论述中体现的不同概念层次和理论面向,指出超越于知行相对待的“行先于知”“不行不足以谓知”等命题的本来意义上的“知行本体”才是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重点。王阳明关于《大学》“诚意”章的说明是知行合一最清楚的材料,这一“本来如是”的“知行本体”,其知、情、意统一的关键点便是“诚意”。他后期在《大学问》中对《大学》八条目“精一”一体的诠释,也是“知行合一”架构的延续发展。阳明对《大...
《格致草》中的气论思想探析————作者:王博;
摘要:明代儒者熊明遇在其著作《格致草》中接引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并以之改造中国传统气论思想。他在本体论上将气作为万物之本原,在宇宙论上融会传统阴阳二气说和西方四元行说,建构起了解释两间万有生成变化的气化流行理论。在此基础上,他以自然哲学为视角,为人之现实活动所造成的吉凶占象、不同地区居民的独特民族性等问题做出了解释。熊明遇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理学的格物理论并采借了西方科学思想,提出了“以气配象”与“以事配...
以经入律:龚自珍《春秋决事比》中的礼法关系新诠————作者:高思达;
摘要:《春秋》以“以经入律”为特色,其判案方法通过《春秋》经典事例比附定罪,尤其在疑难案件中,以“原心定罪”贯彻礼法统一思想,将教化融入法制实践,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伦理基础。龚自珍在《春秋决事比》中重新诠释《春秋》的律法意义。他认为刑律是礼义的延伸,只有在礼失效时才加以适用。龚氏通过“王者辞”和“吏者辞”两种判案方式,主张结合情感动机与事实依据,平衡法律的公正性与人伦关怀,在历史情境与人性复杂性中...
正名:语言、观念与行动————作者:陈少明;
摘要:中国传统中的“名”贯穿于文化各个层次。从礼器制度之器名、政治实践之正名、人生荣辱之声名、超验道体之无名、事物秩序之名辩,到天下一统之名教,“名”的独特意涵并非现代知识观念下的逻辑学或论辩学所能涵盖。“名”是道、理之外最重要的关于意义的关键概念,它包含着中国文化的意义之学
炼气与修心——论《管子》人体修炼知识的生成————作者:李宇;
摘要:以往将《管子》中《内业》《心术上》《心术下》《白心》这四篇视作一体的做法确是必要且合理的研究方式。《管子》文本在深层义理中内嵌着立体有序的结构:以古天文知识为基石的历法时令主题、作为中间环节的人体修炼主题、基于前两者生成的治国牧民主题。根据文本语脉可知,人文因循天文不仅可以用来刻画三大知识层级的结构特征,亦可呈现各个知识体系的生成逻辑。若仅就人体修炼而言,《内业》与《心术上》《心术下》分别聚焦于炼...
张与吕祖谦思想的异同————作者:蔡方鹿;
摘要:张栻、吕祖谦共同参与了《阃范》《知言》和中和之辩等问题的讨论,体现了二人以及与朱熹思想的异同。在理本论、心学倾向、重躬行践履、讲道统方面,张吕二人的思想具有相同相近之处;而在对待训诂传注、义利、汉儒等问题上则有不同观点而态度有别,这体现了二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学派的不同思想观点,并形成与朱熹、陆九渊等思想的异同。考察张栻、吕祖谦之间的学术异同对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当时的时代思潮、流派和思想家的共性与个...
论马一浮《洪范约义》的义理诠释与哲学建构————作者:杨尚辉;
摘要:马一浮《洪范约义》以六艺融通的哲学建构将之融入自身体系化思考之中。《洪范约义》以尽性之书为根底,以性德流行为特征,以政教秩序建构为宗旨,在传统与现代之中寻找《书》学定位与书教大义。《约义》以“一体二用”的方法论意识来建构哲学谱系,并从纲目、名数、本迹、体用等方面论证九畴次序的逻辑结构与义理内涵,强调皇极畴与余畴、前四畴与后四畴之间的相应关系,进而彰显其《洪范》皇极论的整体体系。《约义》的解经方法与...
中庸之道及其根源性————作者:何俊;
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孟之道合目的与手段为一体的思想与行动之极至。中庸之道由孔子提出,子思完成系统性阐述,经南朝与中唐的重视,在宋代获得确立。中庸之道的意涵从个体德性推衍到政治行为,以个体德性为中心,良性政治为保障。作为至高的德性,中庸之道弥散于人的日常世俗化生活,通过具体的路径与德性,以可操作的方式得以践行,诚是统摄全部的基础与力量。中庸之道的根源性存于历史中的人及其实践,在充分彰显根源...
感应之理与感通之道——以程朱对咸卦的诠释为中心————作者:郭潇;
摘要:在儒学传统中,感应论不仅涉及人事与心物,更被视为一个关乎天地万物的宇宙论问题。感应论以《周易》为大端,在其经传中可以区分出讨论感应问题的两个层次:气类相感(对万物本然秩序的说明)与屈伸相感(对万物运动变化原理的说明),后者是程朱讨论感应问题的基本依据。以慧远为代表的佛教义理将感应关系改造为一种作用因果关系,以此消解了气类相感的可能性。程朱通过对咸卦的诠释,并且基于对本性的理解,分别从“感应之理”(...
中国古典学的场域和特性————作者:王中江;
摘要:在东西方古典学家族相似概念之下,中国古典学同欧洲古典学既有可通约性,也有其各自的一些特性。口耳相传、文字和古老史官制度使记录、记载和文本传承等历史记忆提供了可能,也使中国古典意识得以发生并经过三代的积累而使中国古典学在东周得以诞生,士阶层的广泛流动从王官之学到私学产生,这是一个经过孔子整理的六部书被赋予权威性的经典化过程,诸子百家及其相互竞争也为自己的著述赋予经典的符号;东汉以后兴起的佛道二教及其...
《老子》“大音希声”再辨————作者:雷永强;
摘要:老子“大音希声”一语文约义丰,以诗性的言说、负的方法来证显幽隐恍惚之“道”的真实存有,乃老子道论的象喻表达。老子之喻道论不断更新语言的脉络化,以哲学的隐喻突破语言的牢笼,使变化玄妙的道体得以显豁,并通过“观”的工夫而证显之。此语后世之美学歧出,实基于人们对生活世界中音乐的现实关照,当人们向道而思,表现出对音乐本质美的无限追求时,将“上达”而冥合于老子“诗意的栖居”。“道”的超越向度与不可言说,给后...
宋代邵雍易学展开的三种趋向————作者:李震;
摘要:北宋邵雍提出的以《先天图》为核心的易学体系,受到宋代学者的重视,注释者代不乏人。两宋学者对于邵雍易学的诠释大体是在如下三种脉络中展开:郑夬、晁说之、朱震在汉易理路中解读邵雍易学的象数,强调其中的“错综变通之妙”;邵伯温、王湜、朱子更具宋易色彩,关注邵雍易学的义理内涵,发掘当中的“自然齐整之理”;术数派则将邵雍易学引向占算,以造成一种命定的历史观。汉、宋之别与学、术之别构成了邵雍易学在两宋和后世发展...
《芸阁礼记解》再考疑————作者:孙倩;
摘要:《芸阁礼记解》是吕大临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其成书年代至今未有定论。从“仁论”、《中庸解》与《礼记解·中庸第三十一》之间的关系以及《论中书》三个方向出发考察《芸阁礼记解》的文本内容,可以时间点为线索逐步厘清《芸阁礼记解》的成书时间当为吕大临晚年,且绝不早于元祐三年(1088)。吕大临先后师承张载及二程,借助《芸阁礼记解》可以分析吕大临不同时期思想的差异性,亦可据此透视关、洛二学之异同
明儒何迁对阳明学与甘泉学的疏解——兼论何迁“知止”思想的内涵————作者:陈伟良;
摘要:甘泉后学历经“多元开展”,但是主张与阳明学之间相互调和的论调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这种超越门户之见的“泛学术运动”,在何迁所处的时代表现得尤其明显。学界普遍认为何迁以“疏通阳明之学”为要,但对其思想定位却意见不一。实际上,何迁求学之初,就奠定了“希轨阳明而谋业于甘泉”的基调,他着眼于“心学”的立场审视儒学的特质,点明“立主宰”作为王、湛之学的共同归旨。他的“知止”思想,则是对甘泉“随处体认天理”的承继...
清初理学与气学的会通——以李光地《正蒙注》为中心————作者:申祖胜;
摘要:李光地为清初重要学者,影响朝堂学术走向,是清初尊朱一系代表人物。《正蒙注》是他站在程朱理学立场上的著述,有明确的朱子学学派意识。在多种《正蒙》诠释进路之间,《正蒙注》代表了一种理本论的诠释进路。《正蒙注》一书所呈现的,是李氏本人在思索并建构本体论、心性论与工夫论时,对“太极”“太虚”“性”“心”等核心概念的具体理解与定位。李光地试图在张载气学与程朱理学二派相类似之哲学概念与论述中,藉义理流行方向之...
《春秋》亦正人心之书——以钟文烝关于《春秋》的讨论为中心————作者:陈姿桦;
摘要:钟文烝所撰《春秋穀梁经传补注》是清代《穀梁》学复兴的扛鼎之作。在考经推理的过程中,钟氏对《春秋》的性质作出了新的定位,直言“《春秋》非心学,亦心学也”,认为孔子作《春秋》之旨不仅在于“持世教”,还在于“正人心”。钟文烝在《穀梁补注》中从王霸之别、战伐之事、祭祀之道三个方面突出了《春秋》对于“正人心”的强调。钟文烝对《春秋》“心学”面向的发掘,可视为对孔子作《春秋》之旨的推拓和抉发。钟文烝注经在承继...
作为中国哲学开端的《周易》————作者:杨国荣;
摘要:《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以卦象、爻辞表征多样的事物,表现了认识和作用于世界的趋向。以吉凶的预测为旨趣,《易经》同时关乎人的推论过程,其逻辑前提是存在的统一:对象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彼此共在,故可由此推测彼。推论过程同时关乎对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把握,并以这种关系为其前提。《易传》既渗入于卦象和爻辞的展开过程,又以相对独立的方式提供了对卦象和爻辞的说明,前者主要以《象传》《彖...
“仁”与“四德”“五行”之间————作者:向世陵;
摘要:“仁”以“爱”为标识,但“爱”又非仁的全部。仁为四德之长,兼备情感和德性,与义、礼、智、信诸德既一体流行又相互并立。“义”是仁的适宜,仁又需要通过“礼”来表现,并离不开“智”的选择,仁德的实施还需要诚实守信。“仁”与“四德”“五行”的关系,是儒家的德性整体与具体德目的关系,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促发。需要认清四德五常各自的定位和内涵,从不同层面揭示“仁”之意蕴
从“道”与“名”到“道”与“言”:老庄“名”“言”观辨正————作者:陈之斌;
摘要:老庄对“名”“言”的异化现象、以及名言与道的关系等问题都有深刻的体认,但是其侧重点不一样。老子比较重视“名”,而庄子则更关注“言”。在《老子》中,道与名常对举呈现;而在《庄子》中,则是道与言同时讨论。在《老子》中,道的主要特征是无名;而在《庄子》中,道的主要特征是无言。老子之所以更关注名,因为名在社会秩序的建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庄子之所以更关注言,因为言与言说主体及言说意图息息相关。这一细微差...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福建陶研
- 南大核心《上海戏剧》
- 省级《电影艺术》
- 省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
- 北大核心《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 省级《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八桂侨刊
- 国家级《中国钢笔书法》
- 省级《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 省级松州学刊
- 国家级音乐传播
- 省级淮海文汇杂志
- 省级《阅江学刊》
- 省级艺术学界
- 省级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省级《太原大学学报》
- 省级《散文百家》
- 省级《诗潮》
- 省级《社会学研究》
- 省级今古传奇故事版
- 省级中原文化研究
- 省级新疆钱币
- 北大核心《新闻知识》
- 省级百花(悬念故事)
- 北大核心《黑龙江民族丛刊》
- 省级《唐都学刊》
- 省级《好家长》
- 国家级四川文学
- 省级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