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哲学论文发表期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中国哲学史》编辑部编辑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理论性、专业性学术刊物。
办刊宗旨:
《中国哲学史》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贯彻“双百”方针,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哲学和文化,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的学者、教学与科研工作者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她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有关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中国哲学史》被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收录。
期刊栏目:
世纪回眸、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探讨、儒学研究、道家与道教、吕氏春秋、研究、史料辑佚、海外汉学
期刊收录: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哲学史杂志社征稿要求:
1.学术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的学术论文本刊尤为欢迎。
2.本刊欢迎广大中青年学者积极投稿,凡在校研究生来稿,需说明自己的专业及研究方向,导师之推荐意见会有助于文章之遴选。
3.来稿必须提交中、英文之题目、摘要(约300字左右)、关键词(不少于3个),中英文需相互对应。其中摘要部分应先对相关课题的前人成果加以介绍,并概述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4.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对稿件题名或内容作解释性说明的,请在首页以页下注释表示。
5.请在来稿中提供作者姓名、年龄、最高学历(学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电话以及E-mail、详细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以便联系。
6.来稿若为国家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基金资助项目,请提供项目名称、项目批准或结项时间、项目编号。
7.投搞请寄打印稿,并请附寄磁盘。欢迎以电子邮件形式网上投稿,但此种投稿方式须以接到本刊编辑部的收稿回函为准。来稿一律不退。
8.本刊严禁剽窃、抄袭行为,反对一稿多投,凡发现此类行为者,10年之内,不受理该作者的任何稿件。本刊严格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三审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创刊于1984年3月,原名《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该刊受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委托,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和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
中国哲学史最新期刊目录
作为中国哲学开端的《周易》————作者:杨国荣;
摘要:《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以卦象、爻辞表征多样的事物,表现了认识和作用于世界的趋向。以吉凶的预测为旨趣,《易经》同时关乎人的推论过程,其逻辑前提是存在的统一:对象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彼此共在,故可由此推测彼。推论过程同时关乎对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把握,并以这种关系为其前提。《易传》既渗入于卦象和爻辞的展开过程,又以相对独立的方式提供了对卦象和爻辞的说明,前者主要以《象传》《彖...
“仁”与“四德”“五行”之间————作者:向世陵;
摘要:“仁”以“爱”为标识,但“爱”又非仁的全部。仁为四德之长,兼备情感和德性,与义、礼、智、信诸德既一体流行又相互并立。“义”是仁的适宜,仁又需要通过“礼”来表现,并离不开“智”的选择,仁德的实施还需要诚实守信。“仁”与“四德”“五行”的关系,是儒家的德性整体与具体德目的关系,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促发。需要认清四德五常各自的定位和内涵,从不同层面揭示“仁”之意蕴
从“道”与“名”到“道”与“言”:老庄“名”“言”观辨正————作者:陈之斌;
摘要:老庄对“名”“言”的异化现象、以及名言与道的关系等问题都有深刻的体认,但是其侧重点不一样。老子比较重视“名”,而庄子则更关注“言”。在《老子》中,道与名常对举呈现;而在《庄子》中,则是道与言同时讨论。在《老子》中,道的主要特征是无名;而在《庄子》中,道的主要特征是无言。老子之所以更关注名,因为名在社会秩序的建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庄子之所以更关注言,因为言与言说主体及言说意图息息相关。这一细微差...
汤用彤中国佛教史研究中的玄学问题————作者:李兰芬;
摘要:中国佛教史研究及魏晋玄学研究,是汤用彤先生两大标志性的学术成就。魏晋时期,是这两项研究所涉的同一历史时期。魏晋玄学对于外来佛教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所起的桥梁作用,无疑是汤用彤先生在两项研究中极为强调的主题。但从史学及宗教学的研究角度看,汤用彤先生对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的复杂历史,以及魏晋玄学的作用及其限度,持有既清醒又独特的理解
对魏晋玄学核心问题的再思考————作者:孟庆楠;
摘要:早期的魏晋玄学研究,无论是对玄学产生背景与原因的讨论,还是对玄学与佛学的关系的辨析,都凸显了玄学对有无问题的关注。这也使得后来的魏晋玄学研究多以有无问题为核心展开论述。这一情况的出现,除了玄学内在的学理因素外,也与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方法论以及由此所建构的知识谱系有关。而在此之外,玄学研究还一直包含着对名与名教的关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出于对政治秩序的深刻思考,体现着魏晋这个时代最根本的关切,需要...
汉魏经学视野下的王弼爻变说新诠————作者:蒋丽梅;
摘要:突破以象数和义理之学解说王弼易学的模式困境,在汉魏易学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卦变说的内在问题,从爻变的发展中思考王弼的易学创新。王弼易注在古文易学传统的影响下进一步摒弃卦变的“类”思维,以阴阳的变化代替爻位的升降形成新的爻变理论,建构起儒道交融的道德形而上学
郭象《老子注》考论————作者:李耀南;
摘要:晋唐史志及相关文献俱阙载郭象有《老子注》。郭象《老子注》盖赖晋唐以来道教所藏各家《老子》注而传于后世。旧题南齐顾欢《道德真经注疏》是今见最早引录郭象《老子注》的文献。依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可以推知郭象作有《老子》全书的注解。就今见史料而言,最早收录郭象全部《老子注》的当是初唐道士张君相《三十家老子注》。南宋犹存郭象《老子注》文。搜检唐宋以来各种《老子》注疏纂集,辑录其中所引郭象《老子注》佚...
别样的“教”“禅”融合观——澄观“教”“禅”融合的独特理论创构及意义————作者:曹振明;
摘要:盛唐以来禅宗的日益兴盛,“教”“禅”的对立纷争成为中国佛教的突出问题,中唐时代的澄观对此作出了自觉回应,他吸收和融通“南北宗禅”心性思想,为“教”“禅”融合搭建更加全面的心性论根基。他充分尊重禅宗“不立文字”的宗风特色,但又以“教”摄“禅”,强调“寄无言”的“禅宗”并未超出“教”法范围,申明“南北宗禅”均属“顿教”并被“圆教”华严宗所统摄。他还超出“禅宗”宗派局限,阐发一切佛法皆具“教”“禅”一致...
儒佛交涉背景下的“作用见性”说评析——以沈士荣《续原教论》为中心————作者:孙国柱;
摘要:“作用见性”说是儒佛交涉史上聚讼纷纭的话题。沈士荣的《续原教论》是讨论此一话题的经典文本。研究此一文本,有助于在思想史的脉络下系统梳理儒佛二教的异同。其中,儒佛二教对待善恶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实践路径,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在这场跨越时空的争论中,儒释两家的精神特点或文化个性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呈现。人类社会既需要朱熹这般强调善恶界限的学说,也需要如沈士荣这般超越善恶的主张。这一历史性的追溯可以为人们...
罗钦顺与明代中期理学学派的交锋————作者:张倩茹;
摘要:在明代中期理学学派对峙的历史语境下,罗钦顺先后就格物、良知、儒释等问题与王阳明、欧阳德、湛若水等同时期学者展开了争论。对于王阳明,罗钦顺就格物的诠释方式与诠释逻辑提出了批评;对于欧阳德,罗钦顺就良知与知觉的关系进行了质疑;对于湛若水,罗钦顺就陈白沙是否为禅学产生了争辩。这些学术争论在时间、主题、立场、观点等方面都与罗钦顺《困知记》的成书与内容有所对应。在罗钦顺的学思历程中,他与同时期理学各派的交锋...
神气、蕴藉与君子词:船山诗学与其思想演进的关系————作者:杨立华;
摘要:王船山关于诗歌的评论、思考和创作实践与他哲学思想的展开关系密切。在船山诗论的思想内蕴、分析脉络、概念或语汇肌理中,其实潜藏着他再发现张载哲学与文章的具体路径和环节。基于此,本文阐述的重心即在于对船山诗学变化发展的考辨与梳理,以此揭示其晚期思想发展中暗藏的线索。通过对船山一生诗论著述年代的考辨,可以确认历代诗选评、《诗广传》和《楚辞通释》是他61岁至67岁时期的诗学著作。以此实证为基础,结合对于船山...
王船山人性论的公共生成进路————作者:吴国梁;
摘要:秩序化的公共生活让个体远离混乱的同时,也激活了人们对于公共善的追求。王船山分审性与天道,点出人性之大公并非与生俱来,尚且需要主体于人道之维后天养成。一人成性离不开个人自身,又超越个人呈现公共性特质。王船山的成性论着眼于生活与实践,既将人性视作公共性存在,又将人性视作时间性存在,开启先验人性向公共成性的转化。个体成性实践不单是成就己性,亦是公共价值的实际生成。如果政治培养的民众道德符合公共价值,在尊...
方以智“人身小天地”视域下的体用论————作者:郭振香;
摘要:相对于传统哲学的体用二分模式,方以智提出了“统体用之所以然,则冒之曰至体”的圆∴三分图式。立足于“人身小天地”的视域,他以“真火运水火”说明“至体”统贯体用;以“水火交济即元气”说明体用成济“至体”;以“於穆不已之大身即在三五达、无声臭之身中”说明“至体”在体用中。方以智由人身之理类推天地之理,这种“近取诸身”的阐释为我们理解其圆∴结构的体用论提供了一条更为切己的路径
“后仁”“不仁”“至仁”——严复翻译事业中的仁学主张————作者:夏芬;
摘要:严复从发生学角度提出“后仁”说,指出“仁”并不是根植于人性的超验设定,而是人类社会演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合群方案,率先从生物学层面重释“仁”与“人”的关系。严复从天演规律角度提出“不仁”说,先后从天人相分、纯无私爱、天地无为、万物自化阐释天地“不仁”,转入万物自化自存的科学视角高扬“不仁”的生存智慧。严复从社会政治角度提出“至仁”说,不赞同以“至仁”立人极,但称赞尊重自由且约束私欲的民主制度为...
追迹周礼:郑玄《毛诗笺》“文王之德”解————作者:黄少微;
摘要:《诗经·周颂·维天之命》中郑玄通过重点阐释“文王之德”和“假以溢我”二句,将毛公对文王德行的歌颂转换为对“文王之施德教”这一偏向强制性教化举措的认取,这也是文王之施德教、周公法度和《周礼》三者贯通的基本原则。郑玄阐释《大雅·棫朴》和《思齐》时贯彻此原则,解《棫朴》时尤其突出与政、政令有关的内容,统一性的政令使《周礼》六官职能体系得以运行;解《思齐》时着意突显以个人才干为基础的贤能体系对于文王所以为...
体用与理气:牟宗三与熊十力在形上学思考上的歧异————作者:廖晓炜;
摘要:理气之分或本体与气化之间的形上、形下之分乃是牟宗三形上学思考中不可动摇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样也是基于这一原则,牟宗三晚年对乃师熊十力即用见体、体用不二的形上学系统提出严厉批评,认为熊十力离用无体的本体观误将形上、形下圆融合一的理想境界直接视为本体,实是对形上学层次之形上、形下之分的否定,因此,其体用不二说亦根本不同于宋明儒学以形上、形下之分为基础的全体是用、全用是体的体用不二说。深入辨析牟宗三与熊十...
现代新儒家论“见在良知”——以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为中心————作者:龚开喻;
摘要:现代新儒家关于王龙溪“见在良知”的相关论说有“传统本体工夫论的现代诠释”与“心性本体的现代建构”这两个重要向度。熊十力对“见在良知”说的直接论述是批评其“无事于推扩”,不能为开出科学知识提供理据;而其“良知是呈现”“良知应物现形”说实与“见在良知”说相通。唐君毅、牟宗三一方面继承了熊十力在良知学的框架内开出知识论的思路,另一方面则在心性之学的本体工夫论诠释中揭示出“良知是呈现”可谓“见在良知”说的...
黄宗羲对东林的继承和拓新————作者:孙宝山;
摘要:东林是由讲学议政而形成的政治派别,具有政治和学术双重性质。黄宗羲与东林存在很深的渊源,一方面对东林经世实践加以继承发展,把士人评议的社会力量提升为制度化的政治力量,取得了经世学最高的理论成就;另一方面又对东林与阳明进行统合,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开拓,建立起新的心性学体系。黄宗羲将心性学和经世学融合起来构建了“经纬天地”的大儒学,开创了“贞下之元”的新格局,为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提供了动力,这其中也有...
《楞严经》与唐宋禅门中的顿与渐————作者:龚隽;
摘要:本文就《楞严经》对唐宋禅门顿渐思想的影响进行了深入阐析。文章特别对北宗神秀系、南宗荷泽系禅法中的顿渐观与《楞严》的复杂关系,作了详密的思想史分析,并重新探讨了神会顿渐思想与北宗的关联。文章还对唐末到宋代禅宗思想中的楞严学,及其相关顿悟渐修的关系议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指出了宋代楞严禅在顿渐观念上与唐代禅的不同取向,并以此去观察唐宋禅是如何在不同的思想史脉络下,通过融通《楞严》等如来藏思想经典而中国化...
从“生之谓性”到“君子所性”——性概念的两重含义及孟子论性的旨趣————作者:何益鑫;
摘要:“生之谓性”是说“生而有的”即是性,这是“言性的原则”。但在人性问题中,以何者为性、如何了解人性,才是各家分歧之所在。故孟子对告子“生之谓性”的诘问,是以归谬的方式揭示形式的规定不能取代内容的讨论。若论性的具体指涉,七十子后学实已形成了“即心言性”的传统,对人性之善的部分、不善的部分同时予以肯定,多持人性有善有恶的主张。孟子一方面继承了“生之谓性”的传统,以“生而有”为言性之原则;一方面又继承了七...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文化学刊》
- 北大核心十月
- 北大核心《中国语文》
- 省级现代妇女(理论版)
- 国家级《共产党员》
- 省级都市心情
- 北大核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省级《钟山风雨》
- 省级少年人生
- 北大核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古典文学知识》
- 国家级神州
- 南大核心世界历史
- 北大核心《美术研究》
- 省级《长江论坛》
- 南大核心民俗研究
- 省级《南方文物》
- 北大核心《图书馆建设》
- 省级《天津人大》
- 省级中华传奇
- 北大核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省级闽南风
- 省级《微型小说选刊》
- 省级游遍天下
- 北大核心《成都大学学报》
- 省级情感读本
- 国家级电影创作
- 北大核心《短篇小说》
- 北大核心《作家》文学期刊
- 北大核心《南方文坛》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