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与文化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典籍与文化

中国典籍与文化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2992/G2
国际标准刊号:1004-3241
主办单位: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查看中国典籍与文化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中华文史论丛文史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出版发行研究南大核心论文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中国典籍与文化》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期刊简介:

  《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化类论文发表,创刊于1992年,由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

  办刊宗旨:

  《中国典籍与文化》基本划分为六个版块,其中文化论坛版块,运用专论、散论、杂文等形式,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关注现实文化热点,进行理论阐述。文史新探版块,刊载有深度,有创见,且文笔流畅的考据性短文。文献天地版块,着眼珍稀文献的探幽抉微,传统文献的新意发掘,文献典藏流传的逸闻佳话。文化广角版块,透过具体细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学界纪事版块,刊载相关学人的师友交往,学术活动,治学心得;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学术前沿信息;国内研究成果的客观评述。域外汉学版块,借鉴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开阔研究视野。获奖情况: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栏目:

  文献天地、文史新探、文化广角、学界纪事

  期刊收录:

  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典籍与文化杂志社征稿要求:

  一、中国典籍与文化来稿请以Word文档打印纸本,同时提供电子文档。

  二、中国典籍与文化随文提供内容摘要(200字)、关键词(2—4个)和英译标题,并附作者简介(50字)和联络信息。

  三、来稿正文请按“一、(一)、1.、(1)”的序号设置层次,其中“1.”以下的章节段落的标题不单独占一行;文稿层次较少时可略去“(一)”这一层次;段内分项的可用①②③等表示。

  如:一、XXXX

  (一)XXXX

  1.XXXX

  (1)XXXX。①XXX;②XXX;③XXX。

  四、来稿中的注释,请采用页下注、每页各自编号,注号置于句末的标点符号之前,如:孔子已有“六艺”之说①,“……将边界查明来奏”①。但引文前有冒号者,句号在引号内,则注号置于引号之外,如:《释名》云:“经者,径也,常典也。”①?

  五、注释文字标引文献的具体格式规定如下:

  1.著作类:著作者《书名》,出版单位,XXXX年,页X至X。又:著作者《书名》卷X,XXXX年XXX本。著作者、书名之间不加冒号、逗号或“著”、“撰”字样。

  例:①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页75。

  ②[清]张裕钊《濂亭文集》卷四,清光绪八年查氏木渐斋刊本。

  2.古代文献著作者前需括注朝代,书名、篇章名后,可标示所属丛书名;书名加篇名者,书名与篇名之间,如有卷次,加卷次。

  例:①[清]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自序》,《清经解续编》卷七四七,上海书店,1988年,页881。

  ②《旧唐书》卷七三《颜师古传》,中华书局,1975年,页2594。

  3.杂志类:著作者《论文名》,《期刊名》X年X期,页X至X。又:著作者《论文名》,《期刊名》X卷X号,页X至X。

  例:①袁行霈《〈新编新注十三经〉刍议》,《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页7。

  ②池田秀三著、金培懿译《韦昭之经学—尤以礼为中心》,《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5卷3期,页141-155。

  阅读推荐:文史博览

  《文史博览》是普及性文史刊物,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统一战线旗帜,进行乡土历史教育,坚持“三亲”(亲历、亲见、亲闻)特色和“三性”(资料性、可读性、趣味性)原则,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主要面向对文史有兴趣的普通读者。

  鸣网郑重承诺:

  1、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各类杂志的官方网站或杂志社,是快速高效发表论文的中介机构,谢绝投递杂志社的稿件。

  2、本站提供服务全面,包括期刊推荐、论文发表、论文写作等指导服务,如有需要请点击在线客服人员进行具体咨询。

  3、本站只适当收取维持网站正常运转的编审排录费、排版、制作、印刷、邮寄样刊、发票等综合费用,无其他额外费用。

  4、本站所合作的期刊,均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www.gapp.gov.cn)认证的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

  5、本站凭借多年的论文发表经验,审核、发表成功率高,文章审核通过确认录用支付费用。

  最后,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网站及合作期刊《中国典籍与文化》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认真对待您繁忙之余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会再接再厉,与您携手共进!

  中国典籍与文化最新期刊目录

论《魏书》对拓跋氏的先世书写————作者:龚艳;

摘要:《魏书》首创《序纪》之篇目,用以记载拓跋鲜卑的先祖历史,掩盖拓跋鲜卑的民族身份与华夏君主之间的矛盾。史官借鉴华夏史书中对君王出身异象的叙述,为拓跋始祖建构感天女而生的神话,赋予拓跋氏的君权以神秘色彩。又通过追溯黄帝世系,建立拓跋鲜卑与华夏民族的紧密联系,消融华夷之间的身份隔阂。基于北魏继晋的需要,史官润饰拓跋先祖勤于晋室的经历,大力塑造拓跋鲜卑忠于晋朝的光辉形象,强化拓跋鲜卑有别于其他北族的历史特...

集会诗序与诗前序——从《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的连缀谈起————作者:何哲涵;

摘要:王勃的《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在南宋时始被连缀为一体,但其连缀形态并不符合《滕王阁序》的文体性质。《滕王阁序》属于集会赋诗场合下创作的集会诗序,却时常被误以为是解释诗歌创作缘起的诗前序。从今存唐人别集原本来看,集中的集会诗序与同一场合下创作的诗歌是被分置在不同类别中的,但在明清的重编本中,诗序却往往被放置在诗歌之前,这是对集会诗序与诗前序的混淆。两者在创作背景、文本功能和文体性质等方面都有着显著...

陈抟生平事迹新考————作者:朱永清;

摘要:陈抟是唐宋道教转型的代表,学界对其生平事迹素有争议。其实,他生于咸通十三年(872),卒于端拱二年(989),籍贯系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兼具山居隐士与游方道人双重身份。其老师是孙君仿、獐皮处士,道侣为吕洞宾、李琪、谭峭、陈花子,门徒有种放、刘海蟾、张无梦等十五人。其政治参与,只有周世宗与宋太宗两朝。其实际著述,只有《指玄篇》《观空篇》《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入室还丹诗》《先天图》七种...

唐代官撰行状作者考————作者:张蒙;

摘要:<正>《唐六典》卷二记载了官方规定的请谥行状的撰者身份,“诸职事官三品已上、散官二品已上身亡者,其佐史录行状申考功。”(中华书局,1992年,页44)《唐会要》卷七九《谥法上》亦沿用《唐六典》“佐史录行状申考功”的说法(中华书局,1955年,页1455),卷八○《杂录》也是“宜令门下佐史撰录行状”(页1488)。据此,似可判定请谥行状的作者为“佐史”,然根据不同文献的记载及两词在唐代的具体含义,可...

《公羊传·昭公元年》“君亲无将”句本非传文————作者:王泽春;

摘要:<正>“君亲无将”出自《春秋公羊传》,在《公羊传》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庄公三十二年》,一次是《昭公元年》:公子牙今将尔,辞曷为与亲弑者同?君亲无将,将而诛焉。(《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今将尔,词曷为与亲弑者同?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焉。(《公羊传·昭公元年》)从徐彦到当代学者都把这两段引文当作《公羊传》的传文,这两段引文的文字稍有差异,而意思一样。但是,这两段引文在这两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却不一样

形讹是正须有据————作者:王瑞来;

摘要:<正>古籍在传抄、刊刻的流传过程中,因字形相近而产生的讹误最多。这在校勘学上叫作形近而误,或简称为形误。对于形误,有些可以一望可知,辅以版本依据,简单地做出按断,写下校勘记,但有些涉及典章制度或人名、地名、时间等语词的讹误,仅凭直观判断难以定谳,根据版本的数量证据也不足以服人,必须要有相关制度上或足以是正固有名词的事实依据。以清欧阳棨刊本为底本校勘周必大文集时,就遭遇一些这样的实例,胪列于下

宋代“因灾避殿”考实——基于时空的视角————作者:陈渊;

摘要:宋代皇帝沿袭了前代因灾异而避正殿的传统。在空间上,与唐代皇帝在灾异出现后避大明宫之宣政殿不同,由于宋代以垂拱殿、紫宸殿作为正殿,宋代的因灾避殿是指皇帝在灾异出现后不御垂拱殿或紫宸殿,而在延和殿或崇政殿听政议事。在时间上,尽管宋代皇帝可以自主决定因灾避殿的持续时间,但由于宋代因日食、彗星等天文异象而避殿的情况较水旱之灾为多,避殿时机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家山图书》考论————作者:董晨;

摘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收有《永乐大典》辑本《家山图书》一卷,不著撰人,内容为43幅礼图,涉及礼制、礼仪、礼器等内容,并附图注。今见元大德(1297—1307)间何士信编纂的注释朱熹《小学》之书《标题注疏小学集成》前附43幅《小学》图,其图像、注文皆与四库本《家山图书》高度相似,且其内容次第正与《小学》内篇相符。由此推断,这组礼图本是何士信专为注释《小学》所纂,后单独析出流传,并冠以“家山图书”之名...

宗教与文体:两种语境下的明代青词知识————作者:王英达;

摘要:由于明代的儒家教化观念与宗教禁断政策,青词退出文人写作视野,成为一种文学记忆。尽管个别文人参与了青词创作,但往往基于皇权的献瑞文化而作,体现出言语溢美、修辞华丽的色彩。隆庆之后,在博学风气与辨体思潮的影响之下,明人得以在挖掘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重新理解这种体裁,并将之收录在文体学著作中。不过,这些著作注重区分文体正变,往往侧重于收录唐、宋时期的青词作品,并与儒家意识形态相融合

《孔子生年月日考异》作者考————作者:董喜宁;

摘要:<正>《孔子生年月日考异》是考察孔子生辰卒日的必读文献,但其作者为谁,自四库馆臣以来一直存在普遍误解,故有必要加以辨析。《考异》作于宋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篇末署云“去疾谨书”(《四库全书》第44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页62),附录于《东家杂记》晚出刻本中。《东家杂记》乃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所撰,初刻于绍兴四年(1134),其后五十三代孙孔洙见旧版漫漶,遂于咸淳元年(1265)将其...

《仪礼经传通解》编纂体例探析——以经、记、传为中心————作者:杨羚;

摘要:《仪礼经传通解》是以“经”“记”“传”为基本结构,博采群书,对《仪礼》重编的礼书。“经”指仪文度数,分“经礼”和“曲礼”。“经礼”是对个人成长、社会秩序和国家制度基本内容的设计,包括有整套流程仪式的礼典,为“礼之大节”。“曲礼”为微文小节,是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记”分“经之记”和“传之记”。“经之记”有“随经附记”补经不备和“以记为经”补充经文内容与篇章结构两种形式。“传之记”列为篇章,阐述礼义...

《韩诗外传》所见《韩诗》篇次考——以熹平石经《鲁诗》、海昏侯墓《诗》为参照————作者:李辉;

摘要:汉代诸家《诗经》在篇次上存在较大差异。《韩诗外传》引《诗》具有一定的体例,即各章章次与章中所引诗篇在《诗》中的篇次高度吻合。因此,从《韩诗外传》的引《诗》次第,可以考察《韩诗》的篇次情况。通过排比,可知《韩诗·瞻卬》《假乐》《卷阿》《泂酌》《裳裳者华》等诗篇次都与《毛诗》不同,而同于熹平石经《鲁诗》、海昏侯墓《诗》。同时,通过诸家《诗》次的异同对比,传统有关《诗》之篇次、世次、“正变”、三家《诗》...

敦煌报废写本“兑”形标记研究————作者:刘丹;

摘要:敦煌文献中有不少废弃写经,其上往往有“兑”形标记或相关杂写,学者多称之为“兑废稿”。“兑”之含义费解,前人提出了“脱字说”“阅字说”“除去说”“校勘说”“校对说”“兑换说”等多种说法,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其中“兑换说”流传较广,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通过对写经制度的考察,可以发现“兑换说”为代表的前人旧说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汉藏文献互证,可以推测此“兑”与藏文报废写经上的“■”有关,意思是“废”

明吴元恭刻本《尔雅注》考论————作者:瞿林江;

摘要:明吴元恭于嘉靖十七年(1538)刊刻的《尔雅注》是清嘉庆间阮元聘请臧庸撰写《尔雅注疏校勘记》时所据经注底本,其校勘价值虽不如宋十行本、南宋国子监本,但却为时人所重。顾广圻于嘉庆十一年(1806)遂将其翻刻,且至少有两次剜改修补,剜改之依据则多半是雪窗书院本。顾刻吴本广为流传,时人多将其误为吴本原刻,故瞿镛以之校宋十行本,卢宣旬等校刻阮本《尔雅注疏》时又取用之作为经注底本

叶德辉校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书事发隐————作者:李飞;

摘要:叶德辉借刻缪荃孙所藏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可称是近代藏书出版史上的一件雅事。然细读叶氏《重刊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序》,结合相关信札、日记、书目等记载,可以发现他本打算刊刻元板《新编连相搜神广记》,无奈苦求不得。由于缪荃孙弄虚作假的行为,导致叶氏不得不刊刻明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还在写作重刊序文时为缪氏遮掩,这产生了新的错误说法,今人颇有为其误导者。缪荃孙旧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今存于上海图书...

《尚书·酒诰》“自成汤咸至于帝乙”释义补说————作者:李雨萌;

摘要:《尚书·酒诰》“自成汤咸至于帝乙”中的“咸”字释义,素来多有争议。已有学者对“咸”字自清以来的释义做过一些辨析和讨论,但还有进一步补充说明的空间。本文认为“咸”不是“皆”“徧”一类含义,也并非旁注转入正文的成汤之名。“咸”当解释作“结束”“终了”之义,意思是自成汤最终至于帝乙,也就是指在帝乙以前的诸位商王都能够秉持德行,敬畏上天,“咸”则强调了天命至于帝乙后便结束的时间点

哈佛藏《永乐大典》二题————作者:赵明韬;

摘要:本文旨在对哈佛大学所藏三册《永乐大典》之递藏予以梳理,并试图对目前学界的一些说法加以更正、澄清

《威凤堂集序》作者考————作者:周绚隆;

摘要: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明人陆圻《威凤堂集》三十六卷,该集卷端第一篇序未署作者名,从序中提及的时事,结合黄淳耀《赠武林陆丽京》、钱谦益《黄蕴生经义序》等相关文献记载,可考订《威凤堂集序》的作者为黄淳耀。顺治二年,黄淳耀与侯峒曾一起,领导过嘉定民众抗清,后城破自尽。《威凤堂集》由陆圻曾侄孙宗楷编辑整理,宗楷在乾隆朝官至兵部尚书,以他的特殊身份,难免不对黄淳耀抗清之事保持高度敏感性

贾谊《■鸟赋》“筴”“谶”异文辨————作者:郭思韵;

摘要:通行本贾谊《■鸟赋》之“谶言其度”句,《史记》原载作“筴言其度”,但自《文选》从《汉书》之“谶”,后人遂亦据两书校定为“谶”迄今,且毫无争议。然而若就史迁的行文原则、文学的发展趋势、两汉的谶义嬗变以及贾谊的学术思想等因素综合审视,“筴”讹作“谶”,实有不容忽视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唐宋时期的藏冰活动及其风俗发展探析————作者:朱晨鹭;

摘要:唐宋时期,冰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藏冰之俗伴随着人口迁移与气候变迁,实现了南北贯通。同时,政府统一的兜售以及民间藏冰设施的普遍建立,又使其充分渗透至民间,掀起了一股冰雪贸易的浪潮,也为元明清三代更为繁荣的藏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唐宋时期藏冰与用冰的普及,使得冰“日用化”的观念得到全面提升,改变了民众对冰事的理解,是人们对自然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