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是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发行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成果,繁荣学术,促进学术交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学报创刊于1956年10月,原刊名为《华南师范学院学报》,1956和1957年各出1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综合版,16开。1958年起分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出版,各出2期,1958年的第2期起改名为《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1959年出1期。1960年出3期(分综合版、中国语言文学专号、历史专号)。1961年停刊。1974年复刊,刊名改为《广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为季刊。1976年刊名改为《广东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年的第1-3期的刊名改为《广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的第4期刊名改为《华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1978年起刊名改为《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起刊名为《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从1983年第1期起刊名改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起改为双月刊。1980年起国内公开发行,1989年起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向国外发行。 50年来,学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学术性、地方性和师范性,注意应用性,力求办出特色。在哲学、经济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文体育学等若干学科形成优势和特色。特别是近10年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抓住本校已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有利时机,坚持改革、创新,及时反映重点学科新成果,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又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如新经济问题研究、港澳台研究、广东经济与教育、文化研究等。在抓好编校质量的同时,提高整体档次,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高品位和严谨性使其知名度逐步提高,受到了广大作者、读者的好评。在广东省高校学报和全国师范院校学报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文章转载率,地位不断提高。近10年来,在广东省优秀期刊评比中,2次(1997、2001)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期刊”;在广东省高校学报有关评优中多次获奖;在首届(1999)、第二届(2002)和第三届(2006)中国人文社科学报评优中均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报还先后被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1999、2004)、“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1999-200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2000)、“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2)、“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2001年被新闻出版署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另外,已为国内主要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学报与学校同步发展,为学校作出应有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
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
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
栏目设置
设有中国古代思想新探、中国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等栏目。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从社会正义到性别正义——论南茜·弗雷泽的“二维”性别正义观 茅根红
2. 康德内在自由观批判——基于女性主义视角 董美珍
3. 女性公共领域如何可能?——论弗雷泽对哈贝马斯的批判 杨礼银
4. 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研究:以Res High Educ期刊为例 郑文,宋春燕,陈伟
5. 优良学风的建构:大学文化管理的旨归与路径 钟凯雄
6. 学生干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潘文庆,李溢航
7. 近代教育家对实践教学的探究 吴云鹏
8. 课程想象力:内涵及其培育 左璜,莫雷
9. 课程改革语境下课堂文化之重建 杨宏丽,贺成立
10. 中文身体动词的语义特异性加工 陈新葵,张积家
11. 基于城市群视角的澳门城市竞争力研究 杨英
12. 以澳门与横琴合作促进澳门经济可持续发展 袁持平,梁雯
13. 澳门特区长者定居内地的趋势、原因和特征 陈广汉,刘璐
14. 收入分配对广东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基于ARDL-ECM模型的实证研究 吴超林,罗文野
15. 从经济实力与国际货币体系看美国贸易逆差——基于马克思货币理论 刘伟
16. 市场错误定价理论的再研究——基于英国并购市场的实证分析 符蕾
17. WTO先前上诉机构裁决的地位——专家组职能行使的视角 何鹰
18. 我国财政法的反思与重构——方法论的视角 张双梅
19. 政府干预经济的宪法学思考 王恒胤
20. “实践转向”与艺术美学 张玉能
21. “后现代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起点 张弓
22. 试论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通感意象的现象学阐释 苏宏斌,廖雨声
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投稿: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新词特点
【摘要】本文从构词方式、词性分布、词语长度三个方面,以近两年流行的网络新词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理想认知模型、隐喻视角、概念整合理论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新词生成的方式、发展特点和趋势,有助于推动汉语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词,认知理论,特点
一、网络新词
网络新词多为风靡的非正式语言,来源多为方言词、外来词,相较传统汉语最大的优势是新奇便捷,能够生动及时反映新生事物和时代潮流。由于每年年末都会进行网络新词评选,加之媒体的聚焦,人们对其认可度逐年增加,并日益成为流行的社会现象。本文选取近两年的网络新词,经对比、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