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研究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CN52-1001/C
国际标准刊号:1002-6959
主办单位: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主管单位: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查看贵州民族研究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图书馆论坛》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北京档案》北大核心档案类期刊

  搜论文知识网为客户提供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的相关信息以及相关渠道的中介服务。本站并非《贵州民族研究杂志的官方网站,与贵州民族研究等同类优秀期刊杂志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负责合作期刊的推荐、征稿、信息整理收录等工作。网站本着用心为客户服务的原则,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及稿 件特点,可以在数千家期刊中,推荐最适合您的论文发表的正规期刊,帮助客户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论文发表的成功率。   

  期刊简介:《贵州民族研究》创刊于1979年,是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族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从2005年变更为双月刊。20余年,它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关学术界学人的大力支持,已由一家地方性刊物,发展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界)都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期刊。

  办刊宗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原则,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服务,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栏目设置:本刊主要栏目: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教育、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民间文学、民族风俗、民族调查。

  收录情况:本刊连续多次被有关权威机构和部门评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为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连续不间断地被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等权威部门评定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刊物的被转载量、被引用量居同类刊物前列;《贵州民族研究》刊是贵州省优秀社科新闻期刊,目前《贵州民族研究》已发行到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贵州省及全国同类刊物海外发行面较大的刊物。

复合影响因子:0.416  综合影响因子:0.218




  贵州民族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中华民族大讨论的第三期:学者、观点与贡献——一个学术史的回顾————作者:周传斌;唐亚男;

摘要:“中华民族”一词是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才出现的新名词和新概念,有其自身的概念史、学术史历程。文章在把我国有关中华民族的大讨论划分为四期学术史进程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以1985年谷苞《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为标志开启的第三期大讨论;提出谷苞、费孝通、李文实等有浓厚家国情怀的学者主动开启了这一期的讨论,他们的讨论承上启下,构建了新的理论范式并引领了中国民族学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民族性概念的发现、阐释与作用————作者:周叶中;汪雨涵;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并且实现了三次重大的发展。前两次是近代国人分别以“自强”与“救亡”为主旨的民族复兴思潮。当近代中国处于救亡图存的困境之中时,民族性的概念从西方引入并得以充分阐释。在这两次民族复兴的思潮中,民族性的解释和唤醒成为思潮的核心内容,国人试图以此改变民族多舛的命运。把民族性解释为民族的心理、精神、性格或习性、能力和典型的文化等,除了表达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外,...

“国家-民族”理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探赜————作者:李少鹏;张驰;

摘要:论文基于“国家-民族”的理论视角,认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框架下,国家与中华民族是管理与被管理、庇护与被庇护的关系,呈现伞式结构,国家在物质、观念、认同三个层面上发挥着主导作用。以此为基础,国家进行三个层次的建设:第一层次有形性是物质建设,国家统筹“五位一体”建设,为中华民族巩固了共同的国家基础、发展基础、精神基础、实践基础、环境基础;第二层次有感性是观念树立,各民族牢固树立正确“五观”,增强了中华民...

回归生活:现代化生活场景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作者:刘洋;张雅倩;

摘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建立价值认同、明确精神归属的根本途径。生活场景具有超越其他场景的普遍性、生活性、协同创新性,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虚实结合的重要载体。人们同生活环境的互动形式在历史演进中表现为惯常行为的无意识的传统生活场地、顺从行为的被动适应的现代生活场所、漫游行为的主动感知的现代化生活场景。人们的漫游行为深度嵌合现代化生活场景,已经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和建设应重视的若干基本问题————作者:杨须爱;

摘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讲好、建好同名课程是高校当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高质量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教学团队和任课教师应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指向、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应全面准确把握教材《概论》承载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以及理论板块、历史板块及其各讲的教学要求,尤其是各讲针对的主要问题与基本概念、主...

元朝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新局面————作者:陶斯文;蔡林;

摘要:元朝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局面。在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完全统一中国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空前统一。元朝的政治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多民族国家治理提供了新模式。经济上,元朝货币政策创新促进了商业活动繁荣和区域间经济一体化。农牧业整合政策加强了不同民族间的经济联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上,包容政策和文化艺术多...

疆域一体与文化融通:明朝时期中华民族稳固壮大的重要特征————作者:狄鸿旭;

摘要:明代,中华民族发展处于“稳固壮大”的时期。对此,可以从“疆域一体”与“文化融通”两方面把握。“疆域一体”主要表现为明朝通过多种治理形式,稳定了元以来中华民族的生息环境;在思想观念方面承续元朝的正统观、华夷一体的天下观、华夷无间的华夷观,深化了生境之内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环境和观念的一体性,推动社会经济交往交流交融,因之而成的贸易与社会网络,巩固了疆域的一体性特征。“文化融通”体现在主导中华文化的儒...

特色·创新·交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文化路径————作者:刘然;

摘要:乡村振兴内含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全局意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条件差发展程度低但是特色文化普遍富集的特点更是凸显文化路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文化路径包含三条途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状况和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存在诸多问题,民族文化急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族文化创造和创新的核心理念是实...

云南边境地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作者:包洪铭;

摘要:边境地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建立对于国家和谐、民族安居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针对云南省的边境民族事务治理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在指出边境民族事务治理及治理能力等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了云南边境地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现状及构成,剖析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云南边境地区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旨在更为科学对该省边境民族事务治理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制定更加具有针对...

民族生态观的东西方差异及其实践表征————作者:田晓梦;

摘要: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研究不应受限于地域国别之分。尽管东西方在实质研究内容上存在差异,但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差异应逐步向着求同存异的方向发展。研究发现,东西方学者,对于同一课题研究存在文化视角的差异,而并不只是生态理论视角的差异。论者借助当下各类研究者关于自然生态论著进行研读,进而发现,无论是东方或西方国家,以及人类和所有形式的生命,若想要继续生存于地球,就必须重拾尊重和关怀自然的文化

嵌入与引领:乡村能人助力民族地区乡村善治的进路————作者:丁洁莹;梁梦;

摘要:完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是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近年来,乡村能人的善治实践不仅受到传统礼治文化的濡染,还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多向度影响。在民族地区乡村善治形成的过程中,乡村能人民间权威角色在社会结构和日常治理实践的互动性建构中动态生成。由于国家、社会及民众与乡村能人具有不同的主体间关系,乡村能人可担任沟通国家和地方社会的双重经纪人、辅助村“两委”的乡村秩序调适者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者:胡毓昕;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南下,纷纷效仿汉族体制建立政权,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终结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拓跋鲜卑早在部落联盟时期就融合了东部鲜卑、匈奴、汉等多民族的文化。道武帝迁都平城之后至太武帝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又融入了河西、辽西、中原北方等地区的文化,孝文帝时期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

“制度-技术”互构何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以G省民族地区为例————作者:朱胤霖;吕守军;

摘要: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数字时代研究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效能需要超越单一的制度或技术维度限制。文章构建“制度—技术”互构分析框架,以G省HW村“5G+数字乡村治理信息平台”为例,剖析制度与技术互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制度保障性护场与技术嵌入式入场使二者在数字平台场域中实现融合,在技术促进制度变革和制度指引技术迭代的互构状态下全面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效能。本文...

湘黔桂边区侗戏的当代价值创造性转化研究————作者:陶喆;陈凯;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探索侗族瑰宝侗戏的当代价值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耦合机理,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侗戏的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实践的课题。文章在共同富裕目标下,通过对湘、黔、桂边区传统侗戏的表演形式、内容、含义、价值特征等进行深描,彰显侗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以及探讨其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长征精神与贵州民族团结的现代传承————作者:吴嵘;吴楚越;

摘要:长征精神与贵州民族团结之间的联系是深刻而持久的。在长征期间,红军在贵州的行进过程中,与当地的各民族互相帮助,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成为贵州民族团结的历史基石。现今,长征精神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成为贵州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贵州通过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关系,为贵州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教学主旨、问题导向和比较视角————作者:陈丽明;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当前该课的课程建设需要从教学主旨、问题导向和比较视角等三个方面着力。其一,在教学主旨上要充分传达“多民族的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具体呈现为“疆域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空间基础”“政治社会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塑形器”“文化思想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剂”;其二,在问题导向上要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生命力,即在诸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观...

湘黔边界《四乡歌》的由来及其多元文化交融的内涵研究————作者:周红果;陆湘之;

摘要:《四乡歌》是湘西南渠水流域多民族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一种民歌,反映出了此区域内苗族、侗族、汉族等民族的生活样态。在国家与地方同构的过程中,尤其在明代卫所制度背景下,汉文化的进入为《四乡歌》的形成与发展注入了多元文化要素的活力,呈现出多元文化共享与互鉴的典型特征。分析《四乡歌》形成的背景与发展、唱词内容与旋律特征等,可体现出是汉文化与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交融后的产物,彰显了不同民族文化中“同”“殊”同构...

重塑的乡村组织与农文旅融合产业振兴——基于甘肃扎尕那的调查————作者:李正元;马蕾;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融合运作方式是值得深入讨论的课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是甘肃迭部扎尕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家庭和合作社的结合是当地农文旅产业融合振兴的组织基础。该组织模式不仅使当地村民能够与外来主体沟通和协商,也可以实现乡村社区利益共享和维护社会公正的目标。扎尕那的社会组织不再是村落传统结构的反映,而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乡村组织。村落组织和农文旅产业共生共变实践能消除将民族地...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艺术乡建的哲学依据、空间转向及价值立场————作者:张丽娟;张博;

摘要:艺术参与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热点现象及重要举措,诸多艺术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引起了学界的讨论,但鲜有学者注意到艺术乡村建设与语言学哲学之间的关联。20世纪初的语言哲学从“逻辑语言观”转向“审美语言观”,“审美语言观”影响下的艺术创作走出艺术与生活的对立逻辑,奠定了艺术乡村建设的哲学依据。同时,艺术乡村建设凸显出空间转向的特点,艺术乡村建设的民族文化表达...

《贵州民族研究》2024年1~6期目录索引

摘要:<正>~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贵州民族研究》社科类北大CSSCI核心期刊火热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582.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