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牡丹江大学学报

《牡丹江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23-1450/G4
国际标准刊号:1008-8717
主办单位:牡丹江大学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上一本期杂志:《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沈阳大学学报》文学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牡丹江大学学报》是由牡丹江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号为:,月刊,大16开本,每月25日出版。本刊自1992年创刊以来,秉承“繁荣学术,服务社会”的宗旨,以塑大学精神,为教学、科研提供理论支持为己任,发扬务实、求是、创新、进取的精神,注重发现与培养学术新人,倡导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融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应用性、经验性与可操作性为一体,发表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论文。目前与全国三百多家学报建立了长期交流、研讨关系,同时与俄罗斯远东大学、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2007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牡丹江大学学报》立足本校,面向社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为地方服务的特性,吸引了大批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人员投稿,为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城市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本刊自创刊以来,锐意进取、孜孜以求,不断汲取知名学报的办刊经验,形成了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学术期刊类评奖活动中,荣获多项荣誉,其中,1999年被全国市属大学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学报”,2002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1999年被全国市属大学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学报”,2002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文艺学研究、语言学研究、科技理论与实践、经济与管理、法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

  相关目录参考:

  1 简析玄武门之变中江南士族活跃的身影 解洪兴 朱富春 3-5

  2 政治事件与知识分子观念的变化——以“五四”前后陈独秀经济思想的转变为中心 刘 巍 6-8

  3 试析张相文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成果与特色 顾 洪 李国庆 9-11

  4 人对自然的支配源于人对人的支配——布克金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究 陈 虹 12-14

  5 《蘐园随笔》所见徂徕之“道”思想 赵熠玮 15-17

  6 “社会美”范畴的界定 张 聪 18-20

  7 诗与生活——读《 21 世纪诗歌精选》 年慧敏 21-23

  8 陶渊明《饮酒》诗意象上的互文性研究 张 琦 24-25+28

  9 从明杂剧到小说《西游记》看铁扇公主形象之演变 陈晓梅 26-28

  10 战争的毁灭与人性的救赎——2009 年普利策戏剧奖获得者琳恩 诺塔基戏剧《毁灭》评介 朱 丹 29-31+51

  11 利用合作原则探讨美剧《生活大爆炸》的言外之意——以 Mrs. Wolowitz 角色为例 冯小玮 32-34

  1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假日》 王 喆 35-37

  13 李光洙长篇小说《无情》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王金霞 38-39

  14 《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高含菊 40-43

  15 何处是归鸿——探究《北迁季节》中的流浪母题 吴晓丽 44-46

  16 古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温明华 47-48

  17 驶回正途——丽尔碧特的伦理选择 王霞婵 49-51

  18 试论汉字构形理论与汉字分析 张 滨 52-53+56

  19 语境在比喻语义实现过程中的功能研究——以《金锁记》为例 熊敏娟 古 莉 赖娟华 54-56

  20 外来词词义“汉语化”过程中的“类化”和“泛化” 周殿军 57-58+68

  社会管理论文范文:农地流转背景下乡村治理的优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促成了农村“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然而近年来,随着农地流转在广大农村地区兴起并产生新的利益主体,“乡政村治”治理格局呈现出参与主体扩大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趋势。新兴利益主体与原有“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下的参与者既存在利益关联,又有利益冲突,原有的“乡政村治”治理格局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分析农地流转背景下相关利益主体各自的角色期望和行为方式,基于农地流转的利益关系,将各利益主体置于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框架下,并探索治理的优化,是今后广大农村地区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乡政村治”,农地流转,利益主体,乡村治理

  一、“乡政村治”治理格局的

  形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全面推广后,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民脱贫、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也带动了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地区废除了之前的人民公社制度,取而代之成立了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两者在理论和法律上被界定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

  牡丹江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及时代价值————作者:邵雅黎;吕伟松;

摘要:习近平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有关青年群体工作思想和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其本人在青年时期的基层实践经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诉求,对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时代主题和青年工作之根本所在等核心内容进行了科学系统论述。青年工作关乎党的事业、国家前途、民族希望;青年工作不仅要牢牢紧扣“强国追梦”时代主旋律,更要充分发挥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作用。习近平关于...

重审当代文学的地方性话语——以“新东北文学”为中心————作者:陈佳慧;

摘要:在当下文学现场中,以“新东北文学”为代表的“新地方文学”崛起,意味着“地方性”话语再次成为当代文学的热点。从评论家和作家两方面考察,评论家把握“地方性的辩证法”,从理论的张力中发现问题、建立体系;作家则立足“地方性”文学传统,以地方资源为基础,处理历史与现实,拥抱新的平台、受众与媒介,两者共同塑造了“文学东北”。“新东北文学”超越了传统地方文学的僵化范式,力图形塑新的美学原则,批判了当前“地方性文...

人工智能音乐模型演进脉络及未来发展展望——以基于提示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音乐模型为例————作者:王铉;张圣楠;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基于提示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音乐模型的发展脉络,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揭示了其在感知可用性与感知易用性维度的双重优势。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当前模型在音乐艺术性与文本可提示性方面的认知边界,并从多模态具身生成系统构建、文化基因库与去殖民化算法设计、元创作系统驱动的自反性范式革新三个维度,展望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音乐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为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的深度融合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推动音乐艺...

以历史主动精神涵育新时代好青年的价值蕴意与实践路径————作者:饶先发;肖遵钰;蔡虔;

摘要:历史主动精神对涵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主动精神贯穿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独特优势,其中蕴含的自觉把握历史规律、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发挥担当作为等丰富内涵,为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激励新时代好青年树立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是新时代好青年前行路上的行动指南和不竭动力。以历史主动精神涵育新时代好青年,应强化理...

改革开放至今经典中国钢琴作品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路径探索————作者:张丹;

摘要: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皆旨在通过传授专业知识、进行思想引导,培育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中国音乐文化自信的增强,融合中国钢琴音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音乐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新模式也亟待构建。通过分析高校钢琴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现状,总结高校钢琴教学实践经验,可以为音乐教育从业者提供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

地理空间的异域“再现”——以葛浩文英译《蛙》为例————作者:宫静雯;

摘要:文学理论中的叙事空间研究为小说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小说翻译中的空间叙事呈现探究是文学翻译批评的途径之一。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地理空间的转换与翻译涵盖众多因素,需要译者借助多样化的翻译策略进行灵活处理。葛浩文再现“高密东北乡”时,根据地理景观、地理感知、地域文化三个空间结构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并结合莫言的“恋乡情结”,在异域实现“再地方化”,不但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还促进了中国文化...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研究————作者:王妍;孙擎;

摘要: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契合了科技发展迅猛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迎势而变、乘势而为的发展需要。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学生思想动态分析,优化个性化教育,提升虚拟实践体验,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文化语言学视域下曲阜街巷道路名称研究————作者:孔鑫颖;

摘要:路名研究是地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名,从语言属性上看,有专名和通名、单纯词和复合词、原生和派生之分;从命名法上看,有描述性、记叙性和寓托性之分;从文化内涵上看,有反映自然地理环境、传统文化、经济活动、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历史变迁、时代发展之分。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统计分析历史文化名城曲阜的街巷名称,有助于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城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情况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间离、嵌套与情境:《抓娃娃》的喜剧性————作者:贾兵;

摘要:电影《抓娃娃》具有喜剧人物、喜剧表演和喜剧故事等多层面的喜剧效果。该片以布莱希特的“间离”手法,在时间、空间和人物设计上拉开与观众的距离,避免“育儿”社会话题的严肃性;以“戏中戏”的嵌套式结构将戏剧与观众间的“间离”效果移植到叙事层间之间,在保证商业电影情节的连贯性和沉浸感的同时容纳喜剧表演。这一结构造成了人物之间、人物与观众之间对情境的所知差异,形成了基于“优越感”的喜剧可笑性,使“欺骗”故事具...

罗鹿鸣诗歌中的生态美学与民族共同体叙事————作者:刘君君;刘灿琦;

摘要:罗鹿鸣诗歌中的边疆书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与民族共同体叙事。在生态美学维度,其承续浪漫主义自然观,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理念,将自然视为具有独立价值的有机整体,诗歌中自然的生机与精神内蕴得以彰显,体现出对自然的尊崇与欣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隐喻着不同民族间的和谐共融。在民族共同体层面,诗人借由对青海等地的书写,构建起超越族群畛域的文化乌托邦,传递出对民族融合的深切渴望,其诗歌情感内敛克制,深蕴...

幻中真实:《白轮船》与《爸爸爸》的寻根书写————作者:郑冰倩;李亘;

摘要:中俄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两国文学间有着强烈的共通性。《白轮船》与《爸爸爸》这两部中俄寻根代表作品都于虚幻书写之中再现生活图景,不论从神话母题、异质空间抑或人文精神层面都可看到作者对古老文化记忆的追寻以及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基于中俄两国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虽然其主题表达殊途同归,但文学呈现却不尽相同。通过文学比较研究,可以探讨两部作品主题间相通相异的背后成因,揭示其和而不...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诗学建构之今论————作者:李力维;孟焱;

摘要:《长恨歌》是中唐时期最有名的叙事诗之一,其创作者为著名诗人白居易。关于《长恨歌》的评价褒贬不一,持批评态度的多是对该诗作伦理道德和诗人立场的批判。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长恨歌》依然拥有杰出的叙事风格和诗学建构。本文试图从叙事诗的叙事性、事件描述、叙述定向等方面来阐释《长恨歌》的学术成就,以期为叙事文学的横向研究和当代叙事诗的纵向研究提供借鉴

创业教育中融入图案创意训练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作者:张惠欣;

摘要: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业者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引入图案创意训练模块对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性及其潜在影响机制。通过采用混合方法研究设计,包括定量数据分析(如前后测问卷调查)与定性分析(如深度访谈、案例研究),先构建基于图案设计活动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理论框架;接着,在某高校选取两个对照组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

新世纪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研究————作者:王子骄;林子仪;

摘要: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呈现了市场化改革倾向,国际化教育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战场。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为国家的GDP贡献度高,一度成为出口贸易额的第二大产业。为了稳定和扩张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澳大利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如立法引导、策划改革、战略规划,凸显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家政策的主体性、整体性和长期性。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改革既有成功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新人观的历史溯源及时代延展————作者:高子麒;

摘要:培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马克思主义新人观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新人观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途径,以建设共产主义事业为最终目标的育人观点和理论。列宁根据俄国具体实际提出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现实路径与要求。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世情国情党...

苏轼对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影响——以“石”的审美书写为中心————作者:李圣莲;王渭清;

摘要: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士人文化的优秀代表,无疑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苏轼一生嗜石、赏石、写石,深得石中“三昧”,对当代作家贾平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在散文创作上,贾平凹正是通过苏轼的接引,将人心和宇宙、哲理和情思、古代与现代彼此连接起来,在观石中汲取佛禅智慧,善作翻空出奇的哲理启悟,在品石中崇拜自然,创造人石交融、自由自在的心灵物语,在写石中呈现萧散冲淡的审美趣味,最终形成了行...

温柔又决绝的水——论王安忆小说中的水意象————作者:周孟宇;

摘要:王安忆作为当代文坛较活跃的作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十分丰富,纵观其小说,可以发现王安忆一直有意或无意地运用意象进行故事叙述。在王安忆小说意象群里,“水”意象不仅承载着作者继承传统的必然使命,也在其寻求新变的创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水”这一意象进行分析和解读,探寻王安忆创作过程中对传统的突破和发展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视域下的中医药典籍《针灸甲乙经》英译研究————作者:张焱;王贵平;崇天霖;

摘要: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典籍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下,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模式,从翻译内、翻译外和“文本-行为-社会”分析方法,探讨英译本的译者行为、译者身份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译者对中医典籍文化的理解。研究发现Yang Shou-zhong和Charles Chace合译的英译...

我国科普场馆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优化研究————作者:王志超;秦小丽;史洪玮;孙淼;张宇;

摘要:现阶段,我国科普场馆“量增质提”明显、场馆特色资源日益丰富、场馆科普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场馆间交流合作有所增多,但仍存在科普场馆软硬件有待升级、科普资源协同建设不力、科普经费保障不到位、科普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本文结合科普场馆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以需求为导向强化科普场馆软硬件建设、以效用为导向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以发展为导向推行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以能力为导向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科普场馆...

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论析————作者:陈栋;

摘要:绿色发展是价值取向与科学认识二重维度的有机统一。在科学认识上,绿色发展与传统发展有着根本性区别,绿色发展是创新驱动、净化生态环境、和谐向上、增进民生福祉和可持续的发展。在价值取向上,绿色发展确立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这一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永恒价值、执政价值、共生价值、普惠价值和平等价值上。对绿色发展二重维度的反思表明:在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的理论研究中,应关注时代和实践特征,从分析具体现...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