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牡丹江大学学报

《牡丹江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23-1450/G4
国际标准刊号:1008-8717
主办单位:牡丹江大学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上一本期杂志:《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沈阳大学学报》文学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牡丹江大学学报》是由牡丹江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号为:,月刊,大16开本,每月25日出版。本刊自1992年创刊以来,秉承“繁荣学术,服务社会”的宗旨,以塑大学精神,为教学、科研提供理论支持为己任,发扬务实、求是、创新、进取的精神,注重发现与培养学术新人,倡导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融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应用性、经验性与可操作性为一体,发表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论文。目前与全国三百多家学报建立了长期交流、研讨关系,同时与俄罗斯远东大学、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2007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牡丹江大学学报》立足本校,面向社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为地方服务的特性,吸引了大批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人员投稿,为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城市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本刊自创刊以来,锐意进取、孜孜以求,不断汲取知名学报的办刊经验,形成了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学术期刊类评奖活动中,荣获多项荣誉,其中,1999年被全国市属大学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学报”,2002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1999年被全国市属大学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学报”,2002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文艺学研究、语言学研究、科技理论与实践、经济与管理、法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

  相关目录参考:

  1 简析玄武门之变中江南士族活跃的身影 解洪兴 朱富春 3-5

  2 政治事件与知识分子观念的变化——以“五四”前后陈独秀经济思想的转变为中心 刘 巍 6-8

  3 试析张相文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成果与特色 顾 洪 李国庆 9-11

  4 人对自然的支配源于人对人的支配——布克金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究 陈 虹 12-14

  5 《蘐园随笔》所见徂徕之“道”思想 赵熠玮 15-17

  6 “社会美”范畴的界定 张 聪 18-20

  7 诗与生活——读《 21 世纪诗歌精选》 年慧敏 21-23

  8 陶渊明《饮酒》诗意象上的互文性研究 张 琦 24-25+28

  9 从明杂剧到小说《西游记》看铁扇公主形象之演变 陈晓梅 26-28

  10 战争的毁灭与人性的救赎——2009 年普利策戏剧奖获得者琳恩 诺塔基戏剧《毁灭》评介 朱 丹 29-31+51

  11 利用合作原则探讨美剧《生活大爆炸》的言外之意——以 Mrs. Wolowitz 角色为例 冯小玮 32-34

  1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假日》 王 喆 35-37

  13 李光洙长篇小说《无情》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王金霞 38-39

  14 《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高含菊 40-43

  15 何处是归鸿——探究《北迁季节》中的流浪母题 吴晓丽 44-46

  16 古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温明华 47-48

  17 驶回正途——丽尔碧特的伦理选择 王霞婵 49-51

  18 试论汉字构形理论与汉字分析 张 滨 52-53+56

  19 语境在比喻语义实现过程中的功能研究——以《金锁记》为例 熊敏娟 古 莉 赖娟华 54-56

  20 外来词词义“汉语化”过程中的“类化”和“泛化” 周殿军 57-58+68

  社会管理论文范文:农地流转背景下乡村治理的优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促成了农村“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然而近年来,随着农地流转在广大农村地区兴起并产生新的利益主体,“乡政村治”治理格局呈现出参与主体扩大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趋势。新兴利益主体与原有“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下的参与者既存在利益关联,又有利益冲突,原有的“乡政村治”治理格局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分析农地流转背景下相关利益主体各自的角色期望和行为方式,基于农地流转的利益关系,将各利益主体置于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框架下,并探索治理的优化,是今后广大农村地区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乡政村治”,农地流转,利益主体,乡村治理

  一、“乡政村治”治理格局的

  形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全面推广后,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民脱贫、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也带动了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地区废除了之前的人民公社制度,取而代之成立了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两者在理论和法律上被界定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

  牡丹江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马克思主义新人观的历史溯源及时代延展————作者:高子麒;

摘要:培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马克思主义新人观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新人观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途径,以建设共产主义事业为最终目标的育人观点和理论。列宁根据俄国具体实际提出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现实路径与要求。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世情国情党...

苏轼对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影响——以“石”的审美书写为中心————作者:李圣莲;王渭清;

摘要: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士人文化的优秀代表,无疑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苏轼一生嗜石、赏石、写石,深得石中“三昧”,对当代作家贾平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在散文创作上,贾平凹正是通过苏轼的接引,将人心和宇宙、哲理和情思、古代与现代彼此连接起来,在观石中汲取佛禅智慧,善作翻空出奇的哲理启悟,在品石中崇拜自然,创造人石交融、自由自在的心灵物语,在写石中呈现萧散冲淡的审美趣味,最终形成了行...

温柔又决绝的水——论王安忆小说中的水意象————作者:周孟宇;

摘要:王安忆作为当代文坛较活跃的作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十分丰富,纵观其小说,可以发现王安忆一直有意或无意地运用意象进行故事叙述。在王安忆小说意象群里,“水”意象不仅承载着作者继承传统的必然使命,也在其寻求新变的创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水”这一意象进行分析和解读,探寻王安忆创作过程中对传统的突破和发展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视域下的中医药典籍《针灸甲乙经》英译研究————作者:张焱;王贵平;崇天霖;

摘要: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典籍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下,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模式,从翻译内、翻译外和“文本-行为-社会”分析方法,探讨英译本的译者行为、译者身份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译者对中医典籍文化的理解。研究发现Yang Shou-zhong和Charles Chace合译的英译...

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刘湘;

摘要:新质生产力以低碳环保、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生产效率高的属性,具有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天然优势。新质生产力在赋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赋能主体失衡、赋能动力不足、赋能纽带弱化、赋能保障乏力等问题,需要做好生态人才培养的“内外循环”,强化科技研发和应用工作联用,建立多主体多方面生态发展协同机制,完善生态与保护和发展的顶层设计等,确保新质生产力有效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研究————作者:刘巍;

摘要: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了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有必要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目前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可以从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用智能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规避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伦理问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工智能教学...

温情的现实主义史诗——论梁晓声《人世间》的叙事艺术————作者:赵心怡;

摘要:梁晓声的小说《人世间》将温情的叙事内容与叙事方式高度融合,构造出以人民性为精神内核的现实主义作品,展露出温暖与眷恋的叙事底色。小说运用多重视角相结合的方法,为情节进行了留白与补充;描绘宏大时空以透视背后的社会文化;温情平实的话语赋予故事本身以启蒙意义。深入剖析《人世间》的叙事视点、叙事时空和叙事话语,以期把握小说中温情叙事的艺术特征,进而发掘其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当代化提供的思路与启迪

“三美”论视角下《孔雀东南飞》英译本中的语言审美再现————作者:李丽;

摘要:以诗歌翻译为代表的文学翻译需实现“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境界,从而实现原作与译作的“似”。作为审美客体,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传递出语言审美层面(包括审美符号解码和审美模糊集)的美学特质,主要体现在诗意、诗韵和诗形三个方面。选取许渊冲和汪榕培的英译本,两者兼具中国古典诗歌美感与英诗特色,同时基于诗歌翻译和诗歌本体在“三美”论上的高度契合性,介绍两者的美学特质,进而探讨译作中语言审美再现...

翻译学视域下《庄子》跨文化传播新路径————作者:李佳璐;李淑华;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复兴传统民族文化已被视为国家文化发展目标之一,文化关乎国本,且关系国运。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典籍,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国内外备受关注。以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庄子》为研究对象,以翻译学理论为研究视角,深入探究《庄子》的跨文化传播新路径。如今要实现《庄子》的跨文化传播,必须重视翻译的准确性、文...

社区托育服务合作供给中的多元主体关系困境与优化路径————作者:毛明明;

摘要:社区托育服务的合作供给已成为创新托育服务供给方式和构建高质量托育服务体系的有效举措。通过对社区托育服务合作供给中的多元主体进行划分,并对“四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样态进行检验发现,托育机构对地方政府的资源依赖、地方政府对托育机构的力量牵制、地方政府对基层社区的责任转移、基层社区对托育家庭的权威表达以及托育家庭对托育机构的行动抵牾正成为牵制社区托育服务有效供给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升社区托育服务的供给效...

新商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落实机制研究————作者:张平;雷艳杰;

摘要:商科教育的兴起为商科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本研究聚焦“微观经济学”课程,探讨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经济现象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观念。研究旨在新商科背景下,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策略,从教学方法、教师素养提升和课程考核体系完善等角度,构建有效的融合路径。目标是实现“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商科人才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职业能力与核心素质培养的多维探究————作者:王艳竹;

摘要:在当今音乐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育质量备受关注。本研究以牡丹江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音乐专业为案例,深入剖析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在职业能力与核心素质培养方面的状况。研究发现,尽管该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明确了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但在课程与教学、学生能力现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教育教学和艺术鉴赏表现能力不足等。同时,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教学方法缺...

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论析————作者:陈栋;

摘要:绿色发展是价值取向与科学认识二重维度的有机统一。在科学认识上,绿色发展与传统发展有着根本性区别,绿色发展是创新驱动、净化生态环境、和谐向上、增进民生福祉和可持续的发展。在价值取向上,绿色发展确立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这一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永恒价值、执政价值、共生价值、普惠价值和平等价值上。对绿色发展二重维度的反思表明:在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的理论研究中,应关注时代和实践特征,从分析具体现...

我国科普场馆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优化研究————作者:王志超;秦小丽;史洪玮;孙淼;张宇;

摘要:现阶段,我国科普场馆“量增质提”明显、场馆特色资源日益丰富、场馆科普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场馆间交流合作有所增多,但仍存在科普场馆软硬件有待升级、科普资源协同建设不力、科普经费保障不到位、科普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本文结合科普场馆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以需求为导向强化科普场馆软硬件建设、以效用为导向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以发展为导向推行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以能力为导向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科普场馆...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功能向度、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作者:尹代硕;谢年华;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劳动对象、新的劳动工具、新的劳动者、新的基础设施,为解决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薄弱、人才流失、思维僵化、生态恶化等问题注入强大动力。因此用新质生产力赋能,以科技创新助力,对于打造数字乡村、人才乡村、开放乡村、绿色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基本机理与行动策略————作者:李慧瑶;王丹;

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问题。绿色发展赋能共同富裕有着深刻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从理论看,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实现社会公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与绿色发展的可持续之间存在关联耦合;从历史看,绿色发展随历史进程不断发展演变;从现实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经济发展、财富分配以及环境保护提出新要求。然而,现阶段绿色发展助推共同富裕仍在精神...

浅谈新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培养————作者:杨雪;

摘要:在数字化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方便快捷的文献资源获取方式极大方便了读者利用图书馆,与此同时,读者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馆员专业素养、服务意识的缺乏与读者较高的资源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图书馆的特征,指出了新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服务意识等是推动图书馆服务变革与优化的重要保证。为适应...

人工智能驱动下数字政府自动化行政的挑战与应对————作者:郭一帆;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政府正成为行政治理的未来图景。由这一过程引领的自动化行政不仅带来了行政效率的提升,也引发了对传统行政模式的深刻冲击和重新塑造的挑战。这些挑战体现在人工智能的决策透明度与“黑匣子”难题,人工智能行政决策的法律合规性和正当性问题,人工智能歧视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等方面。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数字信任、促进信息透明、界定独立决策和法律保留的边界、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

数字政府对公共服务合供意愿的影响——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作者:南日;王芙蓉;

摘要:公共服务结合数字技术的运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然而政府数字化如何影响公民的公共服务合供意愿的研究尚未得到充分验证。本文基于75个国家的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梳理了数字政府与公共服务合供意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关注其内在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越高,公民的公共服务合供意愿越强,在上述过程中,政治参与起着调节作用,即在高政治参与水平的国家或地区,数字政府助推公共服务合供意愿的...

生态伦理学视域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从“痛苦中心主义”到“生物中心主义”再到“生态中心主义”————作者:江忻鑫;

摘要: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通过中国东北额尔古纳地区自然、人文生态的描绘,体现并超越了痛苦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以及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主张。鄂温克民族与麋鹿、细菌、子女、火等不同伦理对象的生态修身实践不仅展露了纯真、可爱的自然情绪、和谐与共的生态人格,还表露出“泰然让之”、顺其自然以及生态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古典哲学智慧,为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尤其错综复杂的生态人文危机提供了地方化、民族化、中国化的应对方...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牡丹江大学学报》社科论文优秀期刊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5522.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