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51-1610/G4
国际标准刊号:1009-8666
主办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上一本期杂志:《克山师专学报》学报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办于1985年,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报由年刊、半年刊、季刊,发展到双月刊。学报从创刊开始,就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贯彻党的“双百”方针,遵守办刊规则,以质取文,理论联系实际,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学院的科研、教学服务,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质量进步奖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三苏研究、郭诗著研究、乐山地方文化研究、旅游文化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旅游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从诗序看苏轼对“以文为诗”的发展 王琴,WANG Qin

  2. 论苏轼知密州时期的咏花诗词 乔云峰,QIAO Yunfeng

  3.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苏轼七古的凤翔之变 康忠强,KANG Zhongqiang

  4. 论苏轼《论语说》的新异与特色 贾喜鹏,王建弼,JIA Xipeng,WANG Jianbi

  5. 郭沫若伦理思想研究90年 杨兴玉,YANG Xingyu

  6. 论钱锺书小说化用旧作的现象 殷伟荣,YIN Weirong

  7. 《论语》中的隐士形象 马晨雪,MA Chenxue

  8. 规权凝视下的儿童——试探《喧哗与骚动》中规权戕害儿童身心的伦理主题 何亦可,HE Yike

  9. 探析纳博科夫的现实观——以《洛丽塔》为例 周翠华,ZHOU Cuihua

  10.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考察日语网络语言 牟海涛,MU Haitao

  11.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补正 邱光华,QIU Guanghua

  12.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同义词搭配特征研究——以supply和provide为例 王月丽,WANG Yueli

  13.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策略探究——以甘孜州旅游文本为例 刘成萍,陈家晃,向程,LIU Chengping,CHEN Jiahuang,XIANG Cheng

  14. 泸沽湖景区的安全问题解析及对策 凃玥,TU Yue

  15. 近五年旅游学术研究进展——基于2008~2012年《旅游学刊》载文的统计分析 冯晓兵,李勇泉,FENG Xiaobing,LI Yongquan

  论文发表代理投稿:如何提高舞蹈编排创新能力

  摘 要:舞蹈是一门极具表现力的艺术,不仅能够展示美、展示民族文化和精神,也能够像人们传递一种轻松、愉快的审美情趣。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离不开独具特色的编排艺术,也离不开舞蹈编排者的创新水平。因此,在下文中,我们将对舞蹈编排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并且探索如何提高舞蹈编排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舞蹈编排,原则,创新能力,途径

  舞蹈是一种美的艺术,通过对情感、思想和形体的展示,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并且带来思考,激起情感。通过科学、合理的编排,能够舞蹈动作与音乐、情感良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舞蹈更具表现力和张力。因此,我们应注重对舞蹈编排原则的践行,并致力于提高舞蹈编排的创新能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约束与创造:组织传播视域下德国孔子学院的比较民族志研究————作者:臧颖蕾;陈思甜;

摘要:孔子学院的“被想象”与“理想化”成为其应对新时代格局实现升维发展的阻碍。通过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组合,以组织传播中的意义构建理论视角与比较民族志的外部比较法对德国杜伊斯堡与杜塞尔多夫两所孔子学院开展个案分析,从而阐释其相同/不同的运行模式。杜伊斯堡孔院灵活多变,积极运用当地数字社交平台,以儿童课/网络课的独特品牌扎根当地;杜塞尔多夫孔院虽具备外在经济层面的先天优势,同时也面临组织丛匮乏等诸多挑战。环...

工业绿色发展多维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川渝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作者:李星林;

摘要:基于2005—2022年川渝地区19个市工业发展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整体和市域层面展开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并构建Tobit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整体上,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和ML指数均呈现“N”字型态势,先缓慢上升,然后下降,近4年又逐渐上升;分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2018年、2022年分别有8个市实现了有效率的结果,同时各地...

基于稀疏学习的去余弦窗跟踪算法————作者:江山;

摘要:为了降低负训练样本对模型学习的污染风险和平滑意外响应波峰,在ECO(Efficient Convolution Operators)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首先,引入稀疏响应正则化项对响应图中的意外波峰进行约束;其次,去余弦窗,引入二值和高斯形状掩膜函数对训练样本进行处理,得到不受边界效应影响的样本。实验表明,改进后的算法比相较于ECO算法在成功率和精确度上提高了1.8%和4.6%,在应对...

苏轼故乡意象的他乡书写————作者:何晓苇;

摘要:透过苏轼故乡意象的他乡书写,可以管窥怀乡与他乡作故乡两种情感意绪的冲突与交融。山水系性之所适、情之所归,故乡山水的描绘流露出深沉的归欤之叹,而当着意表现同他乡山水的相似或关联,则反映出归乡不得而寻求新的、现实归属的祈愿;故乡松树为祖茔的重要标志,也含蕴着少年种松的生命体验,因而其书写指向归根的故园之思和就地扎根意向的双向表达;西蜀海棠乃沦落异乡幽独心境的自我写照,而荔枝展示为藉着他乡与故乡的共有之...

高校基层党组织育人的理据、逻辑与进路————作者:佘万斌;曹代第;

摘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中心任务,也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出了组织育人的根本要求。本文立足于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围绕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育人功能发挥,对组织育人的现实理据、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进行了理论概括与阐释分析。认为社会主义大学的规定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性要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性要求是基层党组织育人的现实理据。“中心-边缘”理论、教育性理论、发展型管理理论为...

正统之外的经典:韩国古代苏轼小品文的接受之维————作者:张雪君;

摘要:文道关系及体用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历来受到道学家与文章之士的争论与探讨。文以载道与文贯六经的观念确立起文学创作的典范,亦成为儒教文化体系中文学价值判断的有机组成。韩国古代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在汉文学创作上学习唐宋诗文,在文学观念上对传统文道论也有所沿袭。然而朝鲜时代中后期一些文人超越了道统、文统的观念,在知识性和道德性之外,看到了小品文的美学属性。尤其是苏轼“文以自然,姿态横生”的玲珑小品透露出...

长江经济带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杨朝娟;杨霏;

摘要:村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空间载体,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对其联动开发和整体保护提供科学支撑。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传统村落为对象,采用核密度方法、重心-SDE模型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传统村落聚集特征、迁移轨迹及影响因素。发现:1)传统村落集聚区主要位于少数民族聚集区、相对偏僻的山地丘陵地带和各省市交界区。2)传统村落重心先向西南方向移动,而后向东北方向移动,东西方向移动距离远大于南北方向。3)...

中古以来汉语入声韵尾的历史演变————作者:胡雪雪;

摘要:结合历史文献材料的考查与分析可以推定,中古以来汉语入声韵尾消变的时间,当不晚于唐五代时期。此后,-p,-t,-k三个塞音韵尾逐步经历了混并、弱化直至脱落的发展过程。从语音史材料来看,-p,-t,-k三尾的发展速度并不同步,演变过程复杂多样,存在不同类型的发展形式。结合《汉语方言地图集》930个汉语方言点入声韵尾的保留情况来看,现代汉语方言保存入声韵尾的类型相当丰富,且存在各种变异形式。就入声韵尾在...

数字基建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宽带中国”政策的准自然实验————作者:吴日中;陈栎靖;

摘要:企业新质生产力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探究如何形成和提高企业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宽带中国”战略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2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对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基建显著提升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同时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缓解融资约束来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此外,异质性检验还表明...

代际、舆论与社会接纳:民国时期重庆婚俗变迁的多重困境————作者:宋文辉;陶伟峰;

摘要:自重庆开埠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渝上婚俗亦产生了变迁。民国时期重庆的婚俗变迁面临多重困境。一方面,晚清与民国两代人就婚姻自主产生了巨大的割裂,成长于民国的那一代人身处新式舆论与传统道德的双重枷锁之下。另一方面,许多青年男女错误的估计了社会对新式婚俗的接受度,舆论宣传与社会接纳之间仍存在较大的“错位”。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民国时期重庆婚俗呈现出新旧并列、中西合璧的混合性特...

《清华简(拾叁)》文字羡符初探——兼论羡符的研究价值————作者:王英霄;

摘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中含有羡符的字头有一百一十六个,包括“—”“=”“+”“口”“斜画”“宀”“甘”等七大类。羡符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主要有:羡符利于古文字地域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文本性质的探讨、利于对文字进行考释、利于字迹学视角的考察,同时羡符的研究也会对古文字构形理论的探讨、先秦书法史的研究、古文字字形隶定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带来便利

人工智能技术对著作权法的挑战与应对————作者:李延;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成式AI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应用中日益广泛,这给传统的著作权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通过探讨AI技术对著作权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策略。AI技术通过学习和模仿大量数据,能够创作出具有独创性内容,引发了关于AI创作物的著作权归属、独创性标准和侵权责任等一系列法律问题。AI作为非人类实体,其创作活动是否符合著作权法对主体、行为、客体的要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

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统合————作者:王刚;牟艳娟;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良性互动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支柱和政治保证,二者具有共同的实践指向,良性的互动不仅可以成功实现我们党在价值属性与政党属性上的融合统一,而且有利于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理念助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开创新局面。当前,面对党的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难题,积极汲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伟力是做好党建工作的应有之义,必须积极打造以主题学习强化理论武装、以...

并非寻觅知音的“焦渴”——陈敬容1945年的诗学转折————作者:周水寿;

摘要:诗作《新鲜的焦渴》发表后,因读者对诗中“焦渴”含义的误读引起陈敬容的公开信。这封公开信纠正了读者的误读,并将“焦渴”之意引向更为广阔的人生与社会。1945年作为诗人心绪的转折之年,“焦渴”的对象注定出脱于对“知音”的希冀。“焦渴”所富含的情感与认知之变化,预示陈敬容逐渐靠向“人生和艺术综合交错”的诗意追求。这一诗学转折,为陈敬容成为“九叶”群体的一员提供了准备

复古与折衷:谌祜对宋末元初诗学之路的探寻————作者:袁梅;

摘要:宋元之际江西诗人谌祜其时颇富盛名,其诗学思想较为独特。他论诗崇古尚雅,极重诗歌的现实精神。其论一为针砭时弊,欲挽其时诗歌无病呻吟、肤廓之风习;二为身处末世的诗人愍时济世思想之体现。谌祜论诗以杜甫、黄庭坚为尊,其诗学思想受山谷影响极深,实已入江西诗派之门庭,然其学诗亦不废晚唐,具有折衷唐宋的诗学取向,实开江西诗派后学折衷唐宋之先声。谌祜诗论具有形象批评的特点,尤具特色的是他以兵事论诗,是对宋代形象诗...

夸张话语的体认语言观探幽————作者:龙德银;

摘要:夸张话语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性修辞话语,其主要特点是“扬虚隐实”。体认语言观强调语言的体验基础和认知属性及其相互融合。以体认语言观为理论基础探讨夸张话语,提出夸张话语具有体认性,夸张话语体认性的具体表现是体验的基础性、认知的随附性以及体认的隐转喻性。夸张话语的体认性成因增强了人们对夸张话语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发展新三民主义的缘由探析————作者:陈国忠;

摘要:毛泽东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造者,同时是新三民主义的扬弃者与发展者。毛泽东对新三民主义的扬弃与发展既缘于他对新三民主义的理性分析,又出于他对孙中山及新三民主义的情感认同。毛泽东对孙中山深厚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是他能够辩证扬弃新三民主义的心理支撑;“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理论中的耦合因素则为毛泽东发展新三民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新三民主义为旗帜整合社会力量开展社会革命是毛泽东辩证发展新三民主义的实践...

网络赋强公证化解金融借款纠纷挑战之因应————作者:张进;

摘要:网络赋强公证有利于提高金融借款纠纷解决效率、降低纠纷解决成本、完善纠纷解决机制、提高诉源治理水平、促进多元解纷“共同体”建设,应用价值巨大。当前已在各地试点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囿于法律规范阙如、当事人意思自治制约以及赋强公证债权文书执行困难,网络赋强公证在金融借款纠纷中的适用易受到一定限制。对此,应完善法律规范,明确其地位、效力及相关规则,建立强制公证和转换等机制,构建瑕疵公证债权文书执行补救制...

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赜————作者:李东;沈阳;

摘要: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向及促进社会绿色消费模式构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强大驱动力。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面临较大阻力和困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绿色低碳消费的潜能需要进一步激发等限制性条件。为此,应从三个维度发力来最大化发挥新质生产力作用: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打造新质生...

苏轼颍州诗歌对欧阳修的追怀与追摹————作者:张雪垚;杨许波;

摘要:颍州文学创作中,欧阳修、苏轼二人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苏轼颍州诗歌创作受欧阳修影响颇深。苏轼处于恩师曾生活过的颍州,在日常生活中难免表现出对欧公的学习和模仿。且在诗歌创作中,苏轼在诗歌题材的选择和艺术技巧的运用方面都表现出与欧阳修高度的相似性,从诗文作品中可知,这样的追摹是有意为之。苏轼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形成也与欧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苏轼诗歌作品中呈现出的乐观心态与自身性格有关,同时也是受欧阳修影...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