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紧密为统一战线服务,为社院教学科研服务的办刊方向,体现出社院作为“三个基地”(统一战线的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性质和四川统战工作的特色。
【办刊宗旨】
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主义服务,为社院教育培训服务,着重反映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研究成果。
【期刊栏目】
重要文献学习、群众路线教育与实践、工商联研究、构建和谐社会、非公有制经济研究、社院教育与研究、观察与思考、中华文化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柯尊平调研省社院建设发展情况 林耕; 2
2 统一战线参与和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课题组;崔保华;王斌元;凌文; 3-8
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罗振建; 9-11
4 协商决策:关于决策与理性逻辑关系的思考 童庆平;聂敬彦; 12-16
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的重大作用 李海平; 17-20
6 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比较优势 龙翔鹰; 21-23
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简析 张有恒; 24-26+33
8 简论构建市县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刘化军;崔霞; 27-30
9 权力清单制度视野下政府治理法治化路径探析 张恩娜; 31-33
10 参政党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思路 罗星; 34-38
11 当前城市民族工作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沈桂萍; 39-42
12 成都市非公有制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何国君; 43-45
13 清末川刻话本小说中的孝文化及海外影响研究——以《跻春台》为例 李停停;刘世仁; 46-49
14 干部教育培训中“项目制教学”的实践及问题探析 谭宏玲;李明;刘伟; 50-52
15 苏联政治发展道路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曹蓉; 53-57
16 城乡一体化下基层党风廉政风险预防体系研究 曹军辉;王瑛; 58-61
17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以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化解为视角 雷永阔; 62-64
18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基层实践研讨会在蓉召开 杨帆;邱江; 65
政治职称论文范文:中国民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民主运行结构的调整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创造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新中国初创的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体制已经确立但旧社会的痕迹深厚,在民主运转结构中形成了集权体制,民主机制的作用受到束缚,民主属于粗放式民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主有了质量提升的飞跃,这个阶段中国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已经在国家管理中起重要作用,民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民主要继续提高质量,必须调整它的存在结构而使它的内部矛盾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促使中国民主质量的提升与优化。调整中国民主的运行结构,就是要提高公民的民主素养,强化民主主体的权利,形成合理的国家权力配备体系,加强民主的监督力量。
关键词:新中国,民主,质量,结构调整,政治职称论文范文
民主是上层建筑,民主的发展程度,一般都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一致。民主作为社会事物,在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呈现它的基本特征,我们也可以通过它的特征认识它的发展水平。新中国建立的民主制度已经运行60年,得到了人民的认同和支持,但民主的水平还不高,人民群众还不太满意。我们要通过调整民主的运行结构,进一步提升民主的质量以满足人民的政治利益,中国的民主质量才能得到优化。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交通援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探赜————作者:牛高星;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下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核心要义。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党和政府尤为重视西藏的稳定、发展,为了促进我国的边疆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就开始对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进行全方位的援助和帮扶,以期改善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现象,提高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
散杂居地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四川省广元市为例————作者:胡欣霞;
摘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我们的一项基础性事业。2024年1月,广元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首次实现四川省散居地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零的突破。过往实证研究中大多聚焦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或者多民族聚居地区,鲜少有对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广元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个案样本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主要做法,分析影响因素,通过借鉴其他省市民族团结进...
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理论认知、历史演进与路径选择————作者:杜伟;何鹏飞;
摘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提升农地利用效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价值逻辑、底线逻辑、制度逻辑、行动逻辑探究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理论逻辑,厘清了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等五个演进阶段,分析了当前改革试点实践情况与现实困境。本文提出,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应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体系,保障农民合理用地新需求;落实宅基地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在地化实践——基于四川红军长征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现状研究————作者:谢尚芸;
摘要: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资政、兴党、育人的重大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行军里程之和达21000里,转战时间达一年零八个月,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的红色文化资源。四川长征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形势喜人、成绩显著,但存有差距和薄弱之处...
统一战线服务广安市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作者:袁廷刚;杨青青;王淏;
摘要:农业在广安市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三农”工作关乎全市发展大局。从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角度来看,广安市表现出的对人才、资金及全产业链建设的迫切需求,强烈需要统一战线服务助力。建议发挥统战政治优势,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发挥统战人才优势,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汇聚智力;发挥统战资源优势,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聚动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述评与前瞻————作者:李卓;张悦;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目前学界主要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鲜明特征、时代价值、主要内容、哲学意蕴、原创贡献、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但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着研究体系尚未形成、具体内容亟待深化、实践性研究仍需丰富、跨学科研究稍显不足等问题。鉴于此,学界应当加大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与学理化阐释,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性与...
增进共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以国家级非遗“中型杖头木偶戏”为例————作者:谭宏玲;沙英莫;
摘要:增进共同性、形成共同的文化符号与传统,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以四川省资中县国家级非遗“中型杖头木偶戏”为例,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策略。文章剖析了非遗的特性与价值,特别是“中型杖头木偶戏”在形成共同记忆、共同情感、共同愿景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资源整合、教育普及、文旅融合、传承保护及创新发展等多维度实践路径的提出,为非遗在促进民族文化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体育旅游产业研究————作者:沈峰亦;
摘要:本文聚焦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在体育及其相关产业融合的趋势下,体育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支点,逐步对成渝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共建实效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分析了成渝地区的自然资源、政策法规、营商环境、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以西部地区T县为例————作者:李晓蓓;李玲珑;
摘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相比于国企、政府、农民,更加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特别在创新引领、资源整合、市场化管理等方面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本文以西部地区T县为例,分析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据此提出了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社群工作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启示与路径————作者:钱晓田;唐思园;
摘要:社群工作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社群工作能够激发社群活力、提高社群成员黏性和放大影响力,具有明显的边际效应、养成效应、涟漪效应,能够带来更广泛的参与,形成公益价值的正循环。本研究使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青年社群、网络粉丝社群和残疾人士社群的社会公益参与实践案例,总结出情感驱动、互联网技术运用和多元协同的重要经验,旨在探讨社群工作推动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启示与路径;建议明确社群目标与定位,加强...
论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在巴蜀文化中的体现————作者:王川;
摘要: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向来重视中华文明的保护与传承,对中华文明的重视、继承与弘扬,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了新阶段,上升到了新高度。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突出特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在巴蜀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分析“巴”“蜀”暨“巴蜀文化”等词的首现和涵义,梳理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出巴蜀文化在物质、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文化强省实践路径——以四川省绵阳市为例————作者:王智群;周有燚;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四川省绵阳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人文历史、多民族繁衍生息孕育了绵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十年系统性抢救保护传承,呈现数量多、门类齐、特色强的特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推动四川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者:张紫旖;王艺;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改革任务,并对文化建设作出专题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全面指引和根本遵循。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会有关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中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
把握内涵 挖掘资源 推进四川文化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作者:王伟;
摘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文化统战作为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时代文化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是统战工作必然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四川拥有厚重的统战历史和丰富的统战文化,是做好新时代文化统战工作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推进四川文化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文化统战的重要内涵,注重挖掘和用好四川统战文化资源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从博士论文到《资本论》————作者:王怡晴;
摘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通过对早期自然共同体的历史追溯、对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的批判及对未来真正共同体的科学构想而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认识。纵观马克思一生的诸多著作,可以发现他始终没有给“共同体”作一个严格而确切的定义,也没有系统专门地论述其共同体思想。因此,立足文本叙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史的脉络,从不同维度理解共同体范畴,有助于析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最终指向与建...
基础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基于《科学:无尽的前沿》的启示————作者:税显辉;黄俊棚;
摘要: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而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本文以《科学:无尽的前沿》这本书为基础,探讨和比较现今中国和当时美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情况,探究基础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探究我国基础研究在资金和人才两方面面临的挑战,从研究自由、科学内涵的延伸等更宽广的视角去审视新时代的基础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作者:汤继强;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旨在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战略腹地是指在国家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或领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关系出发,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阐述在中国...
第三次分配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困境与路径————作者:常进锋;海妮;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三次分配区别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可以缓解二者造成的不均衡,其所涵盖的范围不限于物质财富,包括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精神生活。基于此,从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以及实践逻辑分别阐述第三次分配助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可行性。但反观现实,却发现第三次分配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仍然存在慈善组织数量偏少以及质量堪忧、第三次分配助力可持续性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网络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潘春苗;翟文;
摘要: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1—2019年16个城市间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负二项回归等方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特征、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的协同创新联系日益紧密,创新网络的整体集聚能力逐渐增强,城市间的创新能力差距逐步缩小,信息传递效率越来越高;中心性分析结果显示,城市间协同创新更...
高校民主党派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作用与实践路径研究——以西昌学院为例————作者:贺盛瑜;
摘要: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直接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度和效益,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民主党派必须增强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更精准、更深入、更广泛地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本文以西昌学院为例,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高校民主党派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作用,探讨其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天涯
- 省级奋斗
- 省级《山东文学》
- 省级漫画月刊
- 北大核心《大家》文学期刊
- 省级《湘潮》
- 省级现代广告
- 国家级文化产业
- 北大核心《语文研究》
- 北大核心法音杂志
- 北大核心《青年研究》
- 省级《南国红豆》
- 省级书屋
- 南大核心安徽史学
- 省级《鲁东大学学报》
- 南大核心外国语
- 北大核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 省级《四川图书馆学报》
- 省级北大荒文学
- 南大核心古代文明
- 省级创意绘画与手工
- 省级《世纪行》
- 国家级《演艺科技》
- 省级《湖北档案》
- 北大核心《外国语文》
- 省级《丽水学院学报》
- 省级金田
- 省级《传媒观察》
- 北大核心图书馆
- 北大核心新华文摘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