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677/J
国际标准刊号:1002-6142
主办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主管单位:北京教育委员会
查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黄钟》杂志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杂志编辑部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是我国最有影响的电影理论研究刊物之一;我国唯一的集电影理论与电影高等教育为一体的专业刊物。迅速反映中国影视和世界影视创作、研究与教育的最新发展,及时发表学院教师在教学、创作及科研方面的最新成果,注意介绍国外影视理论的新进展,注重资料及文献价值。其办刊宗旨,注意反映学院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成果,注意追踪反映国内外影视最新创作动态及研究动态,把学报办成国内在知名度和学术水准方面最有影响、对业内人士最具参考价值的电影创作研究与理论刊物之一。力争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始终保持浓厚的时代气息。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杂志为电影电视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2002年《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和"北京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2004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其中 "大师研究"栏目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 理论与美学 中国电影研究 外国电影研究 类型电影 电影摄影研究 电影声音研究 编译参考 名作精读 影视教育 新片点评 创作面对面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告别叙事:当下国产电影中的“后情节电影”与“景观电影” 陈琰娇

  《智取威虎山》:“革命中国”的想象、追认与终结 路杨

  电影与中国城市形象传播 黄鹤,卓伯棠,方志鑫

  “80后”编剧们的“小叙事” 陈林侠

  从观众的心理需求出发——《重返20岁》音乐监制、台湾音乐制作人陈俊廷访谈录

  尊重电影创作规律追寻电影影像品质 穆德远

  电影改编:理论与实践 罗伯特•斯塔姆,刘宇清,李婕

  顺从的反抗者——齐泽克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批评与文本读解 陈彦均

  电影与物是否存在一种以客体为导向的电影理论 杨北辰

  《野花》:为了故事舍弃所有技巧、设置和阐释 石文学

  解决方案:寻找解决方案的行动——访《破笼而出》导演马克思•祖尼诺 朱君

  通向世界电影殿堂的旅途——访《寻母之旅》导演米哈伊尔•克赛列夫•内斯特罗夫 朱君

  从比利时走向世界——访《自我主义者》影片主创 李思雪

  “爱”的视角——影片《肮脏•昏黄•黑暗》主创对话谈 王佳奕

  重复的日常之美——访《4天3夜,5点的钟》导演三泽拓哉 陈平青

  两个人的旅途——访《内陆》影片导演哈里•麦克奎恩 周昱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投稿:中文电影名英译简析及翻译方法

  摘 要:随着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开始立足于世界电影的舞台,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一个好的电影名,电影名是整部电影的精华和浓缩,所以,本文将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出发,通过一些具体的电影作品来分析电影名英译的技巧及策略。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中文电影,英译,翻译方法

  引言

  语言学派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的核心是译文要与源文本对等,强调字对字的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存在的直接后果是很多人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码和文字堆砌,在此背后要考虑众多因素;而功能学派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是人际间的互动,行为具有目的性,所以翻译也具有目的性,如果只是将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就不能达到真正的翻译效果。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数字影像:“物”与“非物”的运作空间、流动与“生成”————作者:龚力;

摘要:数字影像为“物”与“非物”提供了一个可运作的空间。这一空间既保证了一个激进的理论视角—德里达与精神分析的生死逻辑;又构造了“物”的确定性和“非物”的虚拟性之间的悬置状态。其运作逻辑是将死亡要素作为一种“生成”力量。在数字影像的语境中讨论生成,必然是“非物”的生成,是人与数字界面的共生体—“人―非物”的生成,“物”成为生成的方向,即“生成―物”。借助于“物”,作为后人类的我们,实现了“非物”形式的生...

流动的他异性:007电影的中国想象及其演变逻辑————作者:黄文杰;张曼君;

摘要:007电影作为数十年长盛不衰的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该系列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及其形象随时代更迭与中西关系走向不断流变,从早期的贬损丑化到日渐正面的叙事趋势既反映了中国国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客观事实,也揭示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他异性建构在不断发生策略性调整。007电影的中国想象随风变化,并未改变西方本位的应然幻想和利益驱动实质。为了超越东方主义,中国电影必须增强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话...

陆澹盦侦探影戏小说研究————作者:战玉冰;

摘要:20世纪20年代前后,陆澹盦将七部好莱坞侦探、冒险电影改编为影戏小说。一方面,影戏小说作为跨媒介、跨语言、跨文化的文学改编,呈现出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协商;另一方面,“大世界”游戏场作为观看电影与发表影戏小说的重要文化娱乐空间,其与通过电影镜头呈现全球图景的好莱坞电影,共同塑造了当时国人的世界想象。进一步来说,游戏场、电影、影戏小说与侦探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同侧面的反映,其共同捕捉到了...

短微格式、影像间性与人民美学——作为弱影像实践的“大众电影”————作者:杨涵;

摘要:在“后电影”(post-cinema)的语境中,电影不再仅指狭义上的电影,即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所说的与“弱影像”(poor image)相对的“丰富影像”(rich image),在“作为旗舰店的电影”(cinema as a flagship store)之外,在数字时代的媒介生态下,电影成为泛指的电影,其中短微化的影像—短视频作为最具现时意义的影像形式亟需真正切身积极地...

中国公路电影“非地方”叙事:数字人文揭示的空间样态与情感探索————作者:黄如玥;章戈浩;

摘要:本文聚焦于中国公路电影中的“非地方”叙事,借助ATLAS.ti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作为数字人文研究的核心工具。从角色在“非地方”(Non-place)内展开的叙事事件、交谈对话、情感反映三个维度出发,通过对电影中“非地方”的细致编码和对地理位置的定位,分析和可视化“非地方”的空间分布及角色在其间发生的动态变化及相互关联,观察电影如何构建并赋予“非地方”场景(如旅馆、户外、医院、加油站等)以...

澳门首部本土电影《长途》(1955)考辨————作者:许竹;

摘要:本文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澳门首部本土电影故事片《长途》自筹备至公映的全过程。该片由澳葡当局出资摄制,编织了一个围绕避难、社会秩序重构及跨种族情感纠葛的故事框架,其深层意涵旨在回应并挑战当时国际社会对澳门普遍持有的负面刻板偏见,试图重塑澳门正面形象。此外,在世界范围内非殖民化浪潮兴起和中葡关系持续紧张的不确定时期,澳葡当局主导拍摄的《长途》,也承担着强调葡萄牙在澳门治权合理性的使命

动荡中的探索与尝试: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电影十年概览(2010—2019)————作者:罗曾嘉;

摘要: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三国电影业在动荡的政治环境及频发的恐怖主义事件中,长期处于不稳定、不平衡和不规范的状态;此外,印度电影对三国电影长期的遮蔽与影响,也使得其电影在亚洲电影版图中始终处于边缘位置。2010年以来,三国电影发展中虽仍存在许多顽疾难以根治,但在政府扶持和电影人的自觉探索下,其电影产业、电影技术、创作题材和对外传播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重要尝试

万物皆可“猫meme”?——短视频的“魅像”及动物影像的面容伦理之思————作者:马恩扉页;

摘要:短视频无疑是目下最为普及化的娱乐形态,但也揭示出一种赛博空间中电影影像文体的异变与重复。正如阿甘本对宁芙的喻指一般,作为一种“激情形式”的“猫meme”短视频,似乎正通过数据库化拼贴方式完成其“魅像”的显现。这种创作者藏匿于动物影像背后的短视频形式实现了赛博空间中面容的真正敞开,并建立起链接人与动物影像之间面容的伦理,进而重新联结了我们与这个习焉不察的世界,让作为影像的宁芙借由其爱欲的魅像真正获得...

“无时间的时间”——短微影像的时间性研究————作者:付湛元;

摘要:短微影像“无时间的时间”首先表现为叙事性的消解,观众花费在其中的时间和体验到的时间与自我的过去和未来没有任何关联,无法融入生命时间的内在体验流,加剧了时间异化。其次,他者的消失造成时间的非实现,在短微影像的接受中,作为他者的死亡和他人的消失使主体受困于同一性,代表他异性的“未来”失去意义。短微影像的时间性对加速社会同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即影像内容的不可控性能为主体带来共鸣的审美经验,进而在“瞬...

感知的演绎:“物”在中国电影中的美学机制————作者:王文君;

摘要:本文从电影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中国电影的美学机制,认为“物”是感知的影像化演绎。“物”的主体性浮现及其所引发的“情感”演绎,为中国电影理论的范式建构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挪移―阐释”的理论困境中发掘“物”的可能路径。其中自然物与实用物展现了“物”与“情”之间整体性的涌动以及个体经验的通达。以物观物展现了电影中“物”的超越性的感知指向,通过物的反观消解对立与分别,回到圆融的整全生命之中

引用中国:本雅明对美国电影明星黄柳霜的“中国”书写————作者:田民;庞肖狄;

摘要:本文以本雅明所写的关于他与美国电影明星黄柳霜(Anna May Wong)会面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本雅明在为这位他称之为“来自旧西部的中国风”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明星构建其“中国”身份时,对中国文学文本、中国电影及文化形象的互文性和跨文化引用。本文的目标不是把本雅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兴趣加以神话化和神秘化,而是在本雅明的传统与中国传统的跨文化语境中将其历史化。本雅明对待中国文化传统的引用主义方法是...

主编的话

摘要:<正>本期“学术论坛”栏目的主体是北京电影学院2024年第九届艺学论云和第11届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的入选及获奖作品。它们既是两个论坛主题的阐述:艺术理论视野下的短微影像研究、电彩的物思想研究,也是对当下炙手可热的学术话题的思考。数字化生存一代的年轻人是对新媒介最有觉知力的群体,从六篇代表性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学者对

存在于时:短微影像的知觉控制与技术殖民————作者:张丹琳;

摘要:数智时代的技术变革丰富了视听影像的传播模式,以短视频、微短剧为代表的“微文化”形式风靡于世。通信技术加持下的光速传播,促使短微影像“成型”并进阶为新型视觉机器;短微影像加速化的“微型叙事”通过弥补时间缝隙、强化情绪刺激召唤受众的“失神”体验,以控制受众的知觉系统令其“成瘾”;继而也消解了受众的在场经验及对时间的控制能力,过载的知觉信息致使受众的审美体验愈发倾向浅层化与碎片化,引发了主体性价值危机和...

形态、感知和动力:电影声音创作的有机思维————作者:张莹;徐静涵;

摘要: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使电影创作进入了新阶段。在电影声音设计中,需要保持一种有机思维,以更好地发挥技术的作用。电影声音创作应跳出数字手段的限定思维,洞察声音的自然形态生成方式和有机组织关系,创造新的实践形态。在营造声音整体感知的同时,让观众成为整体形象构建上的一环,运用多模态手段触发感官联动,建立情感联结。电影中的声音需要形成动力,推动超越本体的进化,同外部世界展开对话,从而塑造新时代电影的听觉体验

新中国电影的英语学术起点考察——兼论“远距离电影民族志”的谱系与症候————作者:黄薛兵;刘海波;

摘要:考察英语学界研究新中国电影的起点与范式,对研究中国电影历史及其跨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近年来在海外陆续解密的一批英语文献档案,本文爬梳了在1949年至1972年间研究中国电影的英语文本,发现魏克兰基于“远距离电影民族志”研究中国的文本序列有着独特的历史坐标、学术谱系和思辨价值。本文力图弥补国内学界对海外中国电影学研究的不足,也给国内电影史学界提供一个值得思考的“他者学术”的超文本空间

互利共生:英商百代公司与中国民族影业的联姻————作者:李隽;

摘要:“百代”从法商时期进入英商时期后,乘着有声电影时代来临的东风与中国民族影业发生深度联姻,互相提供内容资源和经济动力,形成互利共生的良性互动。在技术层面,“百代”为有声电影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扩大了自己的业务范围;在经济层面,“百代”深化了“影星唱片”领域的开拓,既丰富了唱片的生产内容,又打造了新的“明星经济”;在文化层面,“百代”为“左翼电影音乐”的广泛传播构筑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其成为社会动员...

观影礼仪:流动性、可塑性及协商性研究————作者:魏梦雪;

摘要:观影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在观影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分析观影礼仪的建立及其对观众观影体验的影响,本文发现观影礼仪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会随着不同的文化、社会和技术背景发生变化。在无声电影时期,观影礼仪发挥了消除观众阶级性和培养民众文明素质的作用,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与推行。但在“第二屏幕”文化盛行、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难以划分界限的当下,屏幕尺寸、观众人数、影院风格等变量都可能对观影礼仪的定义...

声音媒介的现代性如何产生?——论瓦尔特·鲁特曼《柏林:都市交响曲》与袁牧之《都市风光》————作者:岳扬;段运冬;

摘要:声音作为感官的重要媒介,在早期电影中,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性。这一现象萌始于城市交响曲中,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类型,它影响了当时欧洲电影艺术潮流,同时体现出艺术创作的全球泛化效应。彼时,中国导演袁牧之的《都市风光》《上海之夜》,同样显示出强烈的城市交响曲风格。电影艺术风格的互文回应,显现出20世纪艺术史感觉机制的听觉转换与听觉现代性。20世纪30年代,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城市声音肌理与媒介特性,展现...

技术之声——中国电影有声化转型的媒介互动与时空现代性————作者:罗婷;卢芳菲;

摘要: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变是早期电影媒介一项重要的技术与形式的变革。现有对中国电影有声化转型的讨论,未能注意到在一个媒介技术的新兴时代,各类媒介间相互嵌套、交织的动态关系。在跨媒介视角中,留声机、电话与无线电等现代电声媒介与中国早期电影以技术链接为契机展开了丰富的媒介互动。这些媒介在不同技术层面促进电影有声化实现的同时,也为电影带来了如声画对位、画面分屏、多线剪辑等视听语言与表征形式的革新。这些视听形...

何以“电光”:中国早期电影碳弧灯的媒介考古及其现代性体验————作者:张仕林;

摘要: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实验和推广后,碳弧灯逐渐从巴黎、纽约、伦敦等城市来到了中国,上海亮起的碳弧灯在传递西方先进科技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了城市的“灵晕”。在媒介考古学视野里,碳弧灯既是早期电影放映和生产的重要光源,作为“元媒介”的碳弧灯也使得早期电影和幻灯、摄影、话剧、印刷等媒介之间产生了互动,形成了碳弧灯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光学媒介谱系。此外,碳弧灯无论是在近代中国城市生活各方面的使用,还是在早期电影生...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5181.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