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是我国最有影响的电影理论研究刊物之一;我国唯一的集电影理论与电影高等教育为一体的专业刊物。迅速反映中国影视和世界影视创作、研究与教育的最新发展,及时发表学院教师在教学、创作及科研方面的最新成果,注意介绍国外影视理论的新进展,注重资料及文献价值。其办刊宗旨,注意反映学院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成果,注意追踪反映国内外影视最新创作动态及研究动态,把学报办成国内在知名度和学术水准方面最有影响、对业内人士最具参考价值的电影创作研究与理论刊物之一。力争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始终保持浓厚的时代气息。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杂志为电影电视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2002年《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和"北京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2004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其中 "大师研究"栏目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 理论与美学 中国电影研究 外国电影研究 类型电影 电影摄影研究 电影声音研究 编译参考 名作精读 影视教育 新片点评 创作面对面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告别叙事:当下国产电影中的“后情节电影”与“景观电影” 陈琰娇
《智取威虎山》:“革命中国”的想象、追认与终结 路杨
电影与中国城市形象传播 黄鹤,卓伯棠,方志鑫
“80后”编剧们的“小叙事” 陈林侠
从观众的心理需求出发——《重返20岁》音乐监制、台湾音乐制作人陈俊廷访谈录
尊重电影创作规律追寻电影影像品质 穆德远
电影改编:理论与实践 罗伯特•斯塔姆,刘宇清,李婕
顺从的反抗者——齐泽克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批评与文本读解 陈彦均
电影与物是否存在一种以客体为导向的电影理论 杨北辰
《野花》:为了故事舍弃所有技巧、设置和阐释 石文学
解决方案:寻找解决方案的行动——访《破笼而出》导演马克思•祖尼诺 朱君
通向世界电影殿堂的旅途——访《寻母之旅》导演米哈伊尔•克赛列夫•内斯特罗夫 朱君
从比利时走向世界——访《自我主义者》影片主创 李思雪
“爱”的视角——影片《肮脏•昏黄•黑暗》主创对话谈 王佳奕
重复的日常之美——访《4天3夜,5点的钟》导演三泽拓哉 陈平青
两个人的旅途——访《内陆》影片导演哈里•麦克奎恩 周昱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投稿:中文电影名英译简析及翻译方法
摘 要:随着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开始立足于世界电影的舞台,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一个好的电影名,电影名是整部电影的精华和浓缩,所以,本文将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出发,通过一些具体的电影作品来分析电影名英译的技巧及策略。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中文电影,英译,翻译方法
引言
语言学派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的核心是译文要与源文本对等,强调字对字的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存在的直接后果是很多人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码和文字堆砌,在此背后要考虑众多因素;而功能学派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是人际间的互动,行为具有目的性,所以翻译也具有目的性,如果只是将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就不能达到真正的翻译效果。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机器能动性与数据化:人类中心主义之后的劳动与价值?————作者:圣杰内·马克莱伊;克劳迪奥·塞利斯·布埃诺;李帅;李芳;
摘要:数据化正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的核心动力,数据已跃升为经济价值的源泉之一。然而,既存的价值理论在面对由数字平台主导的经济模式时,却显得捉襟见肘,无法充分揭示其中复杂的剥削过程。因此,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中有关劳动与价值的经典概念进行深入地再审视,以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能动性概念为突破口,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能动观将生产活动完全归结于人类的主观意志与目的。对此,本文发...
间离性:当代影像表演的一种美学考察————作者:沈嘉熠;杨晨;
摘要:数字技术发展与媒介变革模糊了艺术文化与生活实践的边界,后现代艺术的叙事逻辑打破了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假定的事件和风格解构真实与理性,反思和形式至上的思潮再次在世界电影的湖面上泛起涟漪。本文将以影像及表演为主体展开讨论,从演员表演的身体性和影像空间姿态等角度考察近年来国内外具有间离性审美的电影。在这些作品中“间离”作为影像及表演手段已经融合在主体叙事中,艺术的核心表达与观众的观影实践相结合,观众不再是...
抵达真实:虚拟表演中演员的意识问题探讨————作者:刘宇婕;
摘要:数字时代,技术为电影制作提供支持的同时拓宽演员创作边界,由人延伸而出的多种虚拟角色进入大众视野,表演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比分析了传统表演与虚拟表演的区别,从现象学角度将表演阐述为意识主体(演员)关于意向对象的意识活动。依据观众对表演艺术的真实感需求将“意识”确立为演员创作的核心,得出虚拟表演中演员的“意识”是作品抵达真实的关键这一结论
数影智融时代:电影表演创作形态的跃迁与技术嬗变————作者:张晰;
摘要:本文以历时性视角,深入剖析电影表演创作形态在绿幕期、动作捕捉期、跨媒介时期以及危机关键期的技术嬗变与范式跃迁。虚拟技术重构了表演的生成逻辑,使演员从“三位一体”的创作主体蜕变为“数据母体”,其表演被肢解为可量化、可编辑的离散符号,算法驱动下的“硅基表演”正在消解人类演员的创作主权。而受众审美碎片化与多元交互的态势,正驱动表演迈向多模态融合的“缝合”之境。演员应意识到“后人类”作为潜在表演主体的危机...
电影形象美学:发掘电影演员潜在特质创造角色艺术生命————作者:杜玲玲;
摘要:本文以发掘电影演员自身既有生命特质,作为在电影中展开角色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段为切入点,以电影《人到中年》和电影《蝴蝶梦》(Rebecca)为例,探讨电影演员将自身潜在素质运用于电影艺术创作中,最大限度地破除“状态性表演”,造就“不是演员在表演”,而是作为角色“在生活”[1]的审美价值与美学意味
中国电影“文化与审美”现状研讨会综述
摘要:<正>2025年3月7日,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联合举办的“中国电影‘文化与审美’现状研讨会”在北京电影学院成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影集团、中国动漫集团以及本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2025年春节档电影现象为切口,围绕中国电影的文化表达与审美趋势,从美学表达、文化传播和电影批评等三个角度展开了深入探讨,...
主编的话
摘要:<正>本期主题是表演,具体说是作为劳动的表演和作为数据的表演。表演活动是神秘复杂的与人类身体和情感相关的动作形式。正如爱森斯坦在其著作《蒙太奇论》开篇引用的高尔基名言——“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表演魅力的呈现是人类艺术劳动的高潮,经典的表演研究都是高潮的复盘。比如形象论,杜玲玲关于形象美学的思考;比如风格论,厉震林在表现主义层面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降的表演形态所做论述,冯果、韩鸿滨在中国戏...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德电影交流与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作者:周根红;
摘要:电影交流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了民主德国五十余部影片,民主德国在新中国开展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周”和国庆日电影展映等活动,新中国也积极参加民主德国举办的“中国电影周”“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国际短片和纪录片电影周”等展映活动,较好地展现了新中国民族团结和勇敢拼搏的国家形象,推动了两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地方理论与城市意象:节展建设中AIGC技术对北京城市形象的赋能————作者:白莉莉;
摘要:电影具有文化属性,是超越国界限制的艺术。搭建电影节展平台是对外交流的重要形式,亦是从“软文化”角度传播城市形象的新途径。随着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电影产业中的应用,北京国际电影节2024年增设AIGC短片单元,鼓励电影产业创新。作为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场域,北影节亦是讲好北京故事、推动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媒介。AIGC技术应用于电影产业,对推动城市形象构建、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具有...
电影的视觉问题与物思想——第十一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综述————作者:严文军;王振;
摘要:<正>2024年12月24日,由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中等放映厅举行。作为承上启下的第十一年,论坛继续秉持为青年学者提供思维碰撞、交流展示的优质平台的初心,力求在新的十年中走向新的高度。本届论坛组委会分别邀请了《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电影新作》特约副主...
户外大屏类裸眼3D影像的城市空间叙事研究————作者:张心怡;王德阳;
摘要:近年来,户外大屏类裸眼3D影像凭借无须佩戴设备的便捷性与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迅速渗透于商业广告、公共艺术等领域,以一种技术奇观的形式参与城市空间重塑,成为现代都市中重要的视觉文化符号。然而,叙事逻辑停留于符号堆砌与过度依赖“冲破屏幕”类视觉轰炸,从而导致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线性时间框架令观众在流动的公共空间中沦为被动接收者、浅层空间表达难以承载城市文化的地域性与复杂性等短板日渐显现。在此背景下,本文...
中国表现主义电影表演的动力关系分析————作者:厉震林;
摘要:检索中国表现主义电影表演历史,可以发现它的若干动力关系。求新与求异,“不用把电影都拍成一个样子”,是一种打破藩篱的美学激情,“越狱”规范的艺术冲动;商业的价值,使用了“作者”和“类型”的结合法,商业的驱动力不时使表现主义表演浮上中国电影地表;时代的力量,时代规范了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性质以及形态,与表现主义表演之间形成了“接通”关系,以奇丽的姿态,成为时代的“面具”
“表情”批评的跨媒介实践(1914―1931)——兼及中国特色表演体系的本土生成————作者:姜岩;
摘要:“表情”批评是20世纪中国表演批评的重要组成,因其游走于戏曲、电影、话剧三种媒介形式,由此嵌入早期表演艺术互为参照的建构过程,成为整合中西新旧的文化现代性实践。相关研究就不能穿凿附会为传统文脉的接续或外来理论的灌输,而要深入个别艺术的构成肌理和媒介层累,具体分析“表情”话语及其边界松动、内涵演变的历史蕴含。戏曲“表情”本是以童子功为核心的技术,在1914年新旧剧论争中,形成面向“身体”和“技术”的...
政治、受众与表演“: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身份建构的多维解析————作者:严蔚;
摘要:“十七年”电影时期,基于新中国电影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强调文艺阶级性的政治趋向下催生了新中国独特的造星机制,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在反对明星主义的特殊历史文化氛围中应运而生。在“十七年”非商业化的时代语境中,这一客观现象揭示了新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种复杂动态,即在政治文化格局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同时,人民对电影明星的个人魅力和艺术成就的追捧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并发展。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表演的戏曲观————作者:冯果;韩鸿滨;
摘要:在国内思想解放与国外电影创作思潮涌入的多重影响下,基于对电影表演创作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表演走向生活化,力图真实呈现人的种种状态。作为戏剧式表演与自然化表演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电影表演,一方面剥离程式化的表达,注重生活细节;另一方面并未完全脱离“戏”的影响。传统戏曲表演善于以准确的形体勾勒人物性格,以鲜明的行动揭示内心情绪。这一时期的电影表演,化用戏曲借助“外部表现”刻画人物的精髓...
数字影像:“物”与“非物”的运作空间、流动与“生成”————作者:龚力;
摘要:数字影像为“物”与“非物”提供了一个可运作的空间。这一空间既保证了一个激进的理论视角—德里达与精神分析的生死逻辑;又构造了“物”的确定性和“非物”的虚拟性之间的悬置状态。其运作逻辑是将死亡要素作为一种“生成”力量。在数字影像的语境中讨论生成,必然是“非物”的生成,是人与数字界面的共生体—“人―非物”的生成,“物”成为生成的方向,即“生成―物”。借助于“物”,作为后人类的我们,实现了“非物”形式的生...
流动的他异性:007电影的中国想象及其演变逻辑————作者:黄文杰;张曼君;
摘要:007电影作为数十年长盛不衰的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该系列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及其形象随时代更迭与中西关系走向不断流变,从早期的贬损丑化到日渐正面的叙事趋势既反映了中国国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客观事实,也揭示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他异性建构在不断发生策略性调整。007电影的中国想象随风变化,并未改变西方本位的应然幻想和利益驱动实质。为了超越东方主义,中国电影必须增强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话...
陆澹盦侦探影戏小说研究————作者:战玉冰;
摘要:20世纪20年代前后,陆澹盦将七部好莱坞侦探、冒险电影改编为影戏小说。一方面,影戏小说作为跨媒介、跨语言、跨文化的文学改编,呈现出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协商;另一方面,“大世界”游戏场作为观看电影与发表影戏小说的重要文化娱乐空间,其与通过电影镜头呈现全球图景的好莱坞电影,共同塑造了当时国人的世界想象。进一步来说,游戏场、电影、影戏小说与侦探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同侧面的反映,其共同捕捉到了...
短微格式、影像间性与人民美学——作为弱影像实践的“大众电影”————作者:杨涵;
摘要:在“后电影”(post-cinema)的语境中,电影不再仅指狭义上的电影,即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所说的与“弱影像”(poor image)相对的“丰富影像”(rich image),在“作为旗舰店的电影”(cinema as a flagship store)之外,在数字时代的媒介生态下,电影成为泛指的电影,其中短微化的影像—短视频作为最具现时意义的影像形式亟需真正切身积极地...
中国公路电影“非地方”叙事:数字人文揭示的空间样态与情感探索————作者:黄如玥;章戈浩;
摘要:本文聚焦于中国公路电影中的“非地方”叙事,借助ATLAS.ti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作为数字人文研究的核心工具。从角色在“非地方”(Non-place)内展开的叙事事件、交谈对话、情感反映三个维度出发,通过对电影中“非地方”的细致编码和对地理位置的定位,分析和可视化“非地方”的空间分布及角色在其间发生的动态变化及相互关联,观察电影如何构建并赋予“非地方”场景(如旅馆、户外、医院、加油站等)以...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美术向导》
- 省级《新青年》
- 省级博物馆研究
- 省级《西湖》
- 省级《大观》
- 省级文明指南
- 省级《阴山学刊》
- 南大核心《上海戏剧》
- 省级《华夏地理》
- 省级小读者
- 国家级中国纪念馆研究
- 省级《日本研究》
- 国家级《资治文摘》
- 省级《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国家级中国西藏
- 省级创意设计源
- 省级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 国家级吉他平方
- 省级棋艺
- 北大核心《辽宁医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 国家级艺术广角
- 省级《理论界》
- 省级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 省级幽默故事
- 省级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
- 北大核心《渤海大学学报》
- 省级《大庆社会科学》
- 国家级民间文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