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53-1132/J
国际标准刊号:1671-5047
主办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上一本期杂志:《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文学艺术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学报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科学、求实、创新的态度办刊,促进艺术科研发展,展示艺术教育成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本刊关注艺术领域的新观点、新艺术形式,对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态加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类)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艺术学、民族艺术考察与研究、戏剧戏曲学、音乐学、舞蹈学、影视艺术学、艺术设计学、美术学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跨文化戏剧断想 吴戈

  延安戏曲改革理论 郭玉琼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儿童剧创作——以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为例 计敏

  新时期云南话剧艺术研究 王佳磊

  湘中地区“和娘娘”音乐文化研究 赵书峰

  论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声乐的风格特征 蒋燮

  感知的裂变——“85美术运动”中的云南当代绘画 马宁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思考 颜铁明

  论刘子久的绘画艺术 徐群

  刍议雕塑艺术的民族化 李怀杰

  回顾“舞蹈选才与训练科学”研究三十年 于景春

  舞蹈科学训练理论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现状与应用 吴绍良

  论舞蹈基训课教学中的科学训练 薛云霞

  唐乐舞在日本的引进与改造 苏娅

  现代芭蕾《花祭》的艺术探索 高娟敏

  关于电影教育研究的几点思考 籍之伟,赵正阳

  电视调解类节目的问题及对策 唐虹

  美术职称论文发表:浅谈市场环境下美术作品的创新

  内容摘要:美术作品市场是随着商品经济出现的一个细分市场,它的发展同样推动着美术史的发展。美术的发展就是创新的不断发展,包括材料的创新、理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等。当大家还在讨论着艺术该不该与市场结合的时候,我们发现艺术已经与市场密不可分了。资本对艺术品市场的推动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决定了艺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艺术,艺术品市场,美术创新,艺术创作,美术职称论文发表

  金融海啸下的艺术品市场,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程度的萎靡和萧条,尤其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持续火热,北京索家村、宋庄等画家村的出现,丁方、方力钧、岳敏君、伊灵、杨少斌、徐一辉、迟耐、鹿林、魏野、魏林、祁志龙、王庆松……各色人等在这个市场中游弋着,等待着大家购买、欣赏、收藏自己的作品,以此让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够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艺术品作为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其本身具备了作为商品的一切要素,但它不是消费品,而是没有贬值预期的奢侈品、投资品,所以其作为商品的特征就是稀缺性、创新性,内在的品质就是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打动观者并代表时代意义。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仪式、象征与秩序:寿碗习俗在川渝民间寿宴中的多重文化寓意————作者:李楠;魏美仙;

摘要:寿碗是我国很多地方民间习俗中使用的突出物件,其出现在寿宴上,作为寿宴结束后回赠亲友、宾客的礼物,这一习俗在川渝地区特别广泛,至今延续保留。在中国筵宴文化语境下,寿碗作为一种回礼,明面上呈现着主客之间的交换关系,而这一交换行为所产生的文化意义则是多重的。从“礼物交换”的视角切入,通过地方寿碗习俗的方式和其彩绘创作审美意图的“物”性表达,寿碗与地方文化、地方主体的关系密切。寿碗从回礼的仪式性生活表达到...

人机交互:智能时代的编舞主体性观照————作者:邓元范;

摘要: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效应已蔓延至过往被视为人类专属的创造性领域,舞蹈创作亦无法幸免。人工智能非但停留在人类编舞家的工具上,其创作程序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成为编舞的主体,进而拥有操纵和限制人类舞者的力量。即人工智能掌控了舞蹈领域,人类编舞家成为“无能的观照者”,而舞者的身体沦为被人工智能控制和操纵的机械身体。这几乎可视为又一次“作者之死”。联系由《作者之死》催生的相关代表性论述,剖析人...

Praat软件在少数民族民歌腔词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以云南哈尼族民歌《阿其古》为例————作者:侯静宜;李亚锟;

摘要:本研究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哈尼族阿卡支系的民歌《阿其古》为例,在语言与音乐结合的基础上运用praat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具体操作方式为:首先,从整首民歌方言入手,对音节词的音高频率曲线、唱词振动频率差的音程、句子音高频率曲线、节奏等音乐元素参数值的测量并画出具体语谱图。其次,把语言发音的具体声学参数进行定性、定量比较,用以清晰地阐释唱词声调、音高与旋律形态的关系。最后,深入探讨少数民族音乐的结构特...

学生演剧与上海早期话剧运动————作者:赵骥;

摘要:中国话剧运动始于上海,由最初的学生演剧演化为职业团体的组建,至1914年(旧历甲寅年)臻于鼎盛。新剧家朱双云戏称甲寅之前的新剧为中国话剧的“史前”运动。本文依据史料,概述了晚清至1914年间上海新剧运动演化、发展之历史经过,既补传统话剧史研究之不足,亦对学生演剧之社会实效进行商榷

从茶园、新剧场到现代剧场——清末民初流动演剧场中的民鸣社————作者:翟月琴;

摘要:1913至1917年间,民鸣社作为上海早期最成功的商业演剧团体,其演出场地几经辗转、变动,从上海的歌舞台、大新街三马路中舞台、法兰西影戏院与天声舞台到杭州城站第一舞台。民鸣社在不断扩充、革新的过程中,由茶园逐渐走向了“新剧场”乃至现代剧场,发挥着扭转戏院困局、促进海上茶园的衰落、开时代风气以及跨地域推动新剧潮流的作用。探讨四大演剧场中的民鸣社,对于重新审视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以今证古 以古论今:先秦舞蹈文献考述————作者:郭瀚繁;杨清舒;

摘要: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奠基阶段,其舞蹈艺术呈现出诗、乐、舞相融的综合形态,具有丰厚的文化艺术价值。自20世纪起至今,先秦舞蹈的研究在对象、方法、视域等方面逐渐展现出广度与深度的结合,是以史论为中心的舞蹈学科体系构建之基础,其身体语言、美学思想、乐舞观念是为中国舞蹈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舞蹈作为中国舞蹈发生之源,对其研究从宏观史学、文化内涵、美学指向、功能价值等方面展现出中华文...

固本开新:非遗助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作者:普文芳;罗菁;

摘要:作为时代性话语的非遗以历史、现实与未来三维面向全方位发挥着滋养社会的功能,其叙事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根基性资源,从固本与开新两条路径在现实建构、知识生产、价值凝聚等多层面重塑着中华文化的新形态,以外显的中华文化符号及其蕴含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并开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能

综合材料绘画在当代美术创作中的“跨界”与“归位”————作者:王雷鸣;

摘要:综合材料绘画在国内历经数年的积淀,俨然成为当代中国美术探求语言、审美创新的重要路径,其成功跨界标志着不断开拓已有架构和规范的新绘画异军突起,打破门第概念走向融合,文章中提出的“跨界”与“归位”,对现阶段综合材料绘画在当代美术创作中解构与重构状态做出了整体描述

区域传播与文化交融:鲁西南地区年画画店、产地及文化区研究————作者:张宗建;

摘要:作为民俗生活重要的图像表现形式,木版年画在各地呈现出画店主导、作坊参与的面貌,传统年画研究中“产地”概念的出现便基于此。不过,作为一种具有礼俗、信仰、审美及浓重生活气息的民俗图像,以画店为主导的生产区域实际上是超出具体产地范畴的。以鲁西南年画画店分布为例,可以清晰地看到年画制作突破了单一城市或村镇的生产,转而广泛分布在文化区域内部,从而充分激发了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特性,形成了年画文化区现象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1—4期)总目录

摘要:<正>~

云南艺术学院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选登————作者:罗申强;黎想;

摘要:<正>~

目瑙纵歌——边疆的盛节(水印木刻)————作者:马加庭;

摘要:<正>~

21世纪以来中国战争电影的特点、问题与对策————作者:储双月;

摘要:21世纪以来的中国战争电影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着眼于书写苦难记忆与抗争记忆,诉诸正义叙事,形成了在文化上具有同质性、在政治上具有步调一致性、在道德伦理上具有同一性的国家记忆,但是这种战争创伤书写方式在海外市场仍难获普遍认可。我们还是没有创造出一个极具穿透力、说服力、感召力的叙事,或者这些叙事没有成功地走向更广大的海外受众进行传播。因此,在数字化生存的现实语境下,我们需要在人类价值理念的基础上重新界...

调和虚构与真实:后媒介视角下动画纪录片中的“重演”————作者:薛亮;

摘要:在后媒介时代,基于视觉本体论而言,没有任何一部纪录片是未经“媒介化”而表述事实与真理的。动画纪录片是“虚构性”动画技术(绘画、基于木偶、CGI等)与纪录片的原型代码和创制惯例(主张对“真实性”的坚持)的结合。从视觉发展史角度看,“虚构”和“真实”的概念往往既不容易也不可能截然分隔。动画纪录片通过各种动画技术以“重演”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虚构”事实。观众如何“体验”真实性、动画纪录片如何将观众与真实性...

历史与想象:近年来以唐朝为背景的网络动画创作探析————作者:赵媛;

摘要: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以唐朝为背景的网络动画,借用中国历史叙事框架与古典美学意象,融合多类型元素,从真实与虚构角度重绘大唐盛景,使历史以符合当下审美的形式复归。在新历史主义观念与互联网媒介生态环境下,网络动画创造了兼具想象力与消费性的历史传奇故事;从庙堂江湖到琐碎日常,动画建构出包罗万象的唐朝历史;在真实生活之外,动画沿袭中国神怪叙事体系,延伸出全新想象世界,彰显唐朝精神要旨与社会心理

《爱情神话》与当代中国爱情电影的创新路径————作者:李莉;

摘要:当代中国爱情电影深陷于同质化的困境。2021年出现的《爱情神话》提供了困境突围的可能性——个性化、独特化。《爱情神话》不仅把镜头对准了缺少关注的中年人的爱情故事,还把性别议题加入爱情叙事,同时对上海城市气质进行了精准的捕捉和还原,表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个性。《爱情神话》的成功经验为当代中国爱情电影的创新路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黄霑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探析————作者:施咏;

摘要:中国香港著名流行音乐词曲作家黄霑以其“中国气派”开创了粤语流行歌曲的新纪元,在粤语歌曲本土化的过程中增强了港人的文化自信。其创作始终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作品题材主要可分为侠义精神与家国情怀两大类。前者以《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为代表,歌颂了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的侠义精神;后者以《狮子山下》《我的中国心》为代表,表达了拳拳爱国之心、家国情怀,加强了文化身份认同。黄霑的音乐创作既是香港...

“十七年”中国电影在越南的传播(1949—1966)————作者:张怀强;

摘要:“十七年”中国电影在越南的传播为两国曾经共同奋斗的岁月提供了一个生动注脚。当时中国电影在越南放映传播的主要形式有露天电影与流动放映队、电影院与中国电影周以及大使馆与“外交点映”等,其中露天电影与流动放映队完成了越南绝大多数人口的电影覆盖,不仅宣传了反美帝国主义,还介绍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新成就。其时在越南上映的中国电影极具时效性、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具有越南传播特色,这些电影亦对越南电影产生了深刻影响...

边界的跨越及其悖论——美术史跨学科研究述评————作者:薛其龙;李心怡;

摘要:随着美术史认知边界不断地演变、突破和延伸,跨学科的研究方向成为目前美术史发展之大势所趋。美术研究离不开学科之间的跨界互涉和对话,而这种跨学科研究的不断交叠、拓展与深化,正是新文科视阈下实现研究观念与方法创新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梳理中西方美术史跨学科发展历程,讨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及其悖论,探寻美术史如何在跨学科发展中确立自身的学术独立性与主体地位,以重新审视美术史研究的发展潜能

清代透视学考辨及溯源————作者:张显飞;

摘要:清代透视学是中西方美术交流的重要案例。文章探讨了“西风东渐”中焦点透视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它与中国传统绘画中散点透视法由冲突至融合的过程。通过对年希尧的透视学著作和清代绘画的研究可知,清代透视学在艺术理论和美术创作上具有中西合璧的特征。从历史文献、绘画作品和艺术评论的综合分析情况来看,考辨及溯源清代透视学在中国艺术史中的独特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杂志编辑部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5177.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