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科学、求实、创新的态度办刊,促进艺术科研发展,展示艺术教育成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本刊关注艺术领域的新观点、新艺术形式,对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态加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类)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艺术学、民族艺术考察与研究、戏剧戏曲学、音乐学、舞蹈学、影视艺术学、艺术设计学、美术学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跨文化戏剧断想 吴戈
延安戏曲改革理论 郭玉琼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儿童剧创作——以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为例 计敏
新时期云南话剧艺术研究 王佳磊
湘中地区“和娘娘”音乐文化研究 赵书峰
论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声乐的风格特征 蒋燮
感知的裂变——“85美术运动”中的云南当代绘画 马宁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思考 颜铁明
论刘子久的绘画艺术 徐群
刍议雕塑艺术的民族化 李怀杰
回顾“舞蹈选才与训练科学”研究三十年 于景春
舞蹈科学训练理论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现状与应用 吴绍良
论舞蹈基训课教学中的科学训练 薛云霞
唐乐舞在日本的引进与改造 苏娅
现代芭蕾《花祭》的艺术探索 高娟敏
关于电影教育研究的几点思考 籍之伟,赵正阳
电视调解类节目的问题及对策 唐虹
美术职称论文发表:浅谈市场环境下美术作品的创新
内容摘要:美术作品市场是随着商品经济出现的一个细分市场,它的发展同样推动着美术史的发展。美术的发展就是创新的不断发展,包括材料的创新、理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等。当大家还在讨论着艺术该不该与市场结合的时候,我们发现艺术已经与市场密不可分了。资本对艺术品市场的推动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决定了艺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艺术,艺术品市场,美术创新,艺术创作,美术职称论文发表
金融海啸下的艺术品市场,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程度的萎靡和萧条,尤其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持续火热,北京索家村、宋庄等画家村的出现,丁方、方力钧、岳敏君、伊灵、杨少斌、徐一辉、迟耐、鹿林、魏野、魏林、祁志龙、王庆松……各色人等在这个市场中游弋着,等待着大家购买、欣赏、收藏自己的作品,以此让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够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艺术品作为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其本身具备了作为商品的一切要素,但它不是消费品,而是没有贬值预期的奢侈品、投资品,所以其作为商品的特征就是稀缺性、创新性,内在的品质就是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打动观者并代表时代意义。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21世纪以来中美科幻电影比较研究————作者:宋彤鑫;
摘要:科幻电影以其独特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既展现未来科技愿景又警示潜在风险的叙事空间,同时也进一步昭示着电影工业美学的发展路径。但中美科幻电影因受到各自文化语境与审美偏好的影响,在视觉表达、审美感知和技术伦理层面均呈现出差异化的解读视角与表现方式。通过两者的对比研究,既揭示了两国科幻电影在艺术表达与技术探索上的差异,有助于凸显中式科幻的主体身份与文化独特性,也为东方工业美学与世界对话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文化平权视域下2025总台春晚无障碍转播的媒介实践————作者:张帅;韦景怡;
摘要: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家国情怀与团圆美好的向往。而春晚,作为这一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超越了一台晚会的意义,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纽带。而媒介无障碍化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在中国式现代化和数字中国建设双重背景下,如何保障“数字弱势群体”权益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025年春晚实现了媒介无障碍传播,此举不仅体现了对弱...
红色美术文化的功能————作者:吴继金;
摘要:红色美术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载体,是值得传承的红色基因。一部红色美术文化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图像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中国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美术文化是中国现当代美术的重要文化标识,具有独特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对今天繁荣和发展美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红色美术文化不仅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艺...
少数民族声音资产的赋能方式与良性循环————作者:和云峰;
摘要:声音资产与声景资产是近年来音乐研究中的新兴热点。本文基于数十年的田野调查与思考,结合少数民族声音资产,从概念界定、赋能方式、良性循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见解,并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
云南编剧队伍现状分析————作者:吴戈;
摘要:云南编剧队伍现状、构成有四种情况。来源分院团或者机构编剧、业余创作编剧、新新团体编剧;力量构成,以昆明市为中心,地州院团、县级文化单位有不多的编剧;艺术院校的戏剧文学师生成为队伍现状中最重要的编剧骨干
21世纪以来中美动画电影比较研究————作者:储双月;郭萌萌;
摘要:21世纪以来中美动画电影在形象塑造、空间建构和叙事题材三个维度上均体现出各自的革新与创意。形象塑造上:中国动画电影对古典神话英雄加以现代化重塑,体现出“反英雄”的色彩,重铸了新神话与新英雄的内涵;美国动画电影则将童话故事文本中的经典形象以拼贴与戏仿的方式进行狂欢化改写,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经典童话形象固有的刻板印象。空间建构上:中国动画电影复刻与再现了本土化的文化空间,同时也主动汲取西方文化的审美趣味...
权利、契约与法规:音乐人类学的国别研究案例分析——音乐文化诗学模式下的美国街头音乐研究————作者:洛秦;
摘要:文章分别通过街头音乐作为欧美的一种历史传统、历史与现实田野民族志的案例叙事、音乐人事与文化研究模式的理论阐释三个部分的论述,以音乐人类学的方法并采用了“音乐文化诗学”的音乐人事与文化研究模式,在区域国别学的视角下,对街头音乐活动所呈现的权利、契约和法规在美国社会文化中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基于日常生活的公共艺术分类问题————作者:吴士新;
摘要:在现有学科分类中,公共艺术学科归于设计学下,涉及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建筑、雕塑、壁画、景观艺术等。这种分类,既会造成设计学与艺术学之间的割裂,又会造成传统艺术分类标准的失效。从形态上来看,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艺术”的集合,更偏重于艺术社会学。而现有的传统艺术分类方法,难以对公共艺术进行有效的分析。对公共艺术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类,就显得极为迫切。公共艺术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分类标准,它常常会随着空间形...
龟兹壁画颜料的在地性——以克孜尔81窟为例————作者:雷涛;
摘要:龟兹石窟艺术来源于印度石窟,在东传过程中无论从石窟开凿方式、形制、装饰方式等方面都形成了独有的特征。特别是在颜料的使用上,除了使用传统的矿物质颜料,利用当地特有的土质、沙质颜料,形成了独有的色彩关系和壁画绘制方法。这些特征在克孜尔石窟第81窟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充分显示出石窟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在地性特质
民族手工艺的现代化传承方式与优化路径——以傣族裁缝师徒制为例————作者:李飞宇;
摘要:手工艺的现代化发展是传统手工艺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在傣族服饰手工艺的传承中,裁缝师傅通过控制活动和编排力量对学徒进行身体上的规训,以审美展演和话语塑造学徒的审美观。师徒制的矛盾在于重生产轻传承,学徒有限的自由形成了张力,矛盾与张力的平衡维持着传承。面对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传统民族手工艺衰微的现状,传承的平衡被打破,可以通过立足地方社会、注入现代元素、完善传承机制,建立教育规范等路径探索现代化发展
馥郁之情 芝兰之气——女高音歌唱家王郁芝研究————作者:赵培波;
摘要:王郁芝是20世纪60年代涌现的原云南省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她的歌声飘过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乃至21世纪。她不仅用演唱传播云南汉族及少数民族民歌,还传播了“云南民族乐派”大量的原创歌曲,尤其是对于原云南省歌舞团词曲作家的作品传播不遗余力。对于她的声乐道路、演唱成就以及民族声乐教学的回顾和总结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
创新家国情怀的影像表达——解码“我和我的”系列电影的创作拓新————作者:张霆;
摘要:2019年、2020年、2021年国庆期间,《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3部献礼影片接续在国内电影院线上映,均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受到社会多方关注。该系列电影以其别开生面的选题立意与故事构设,融虚入实的素材撷取与情节编织,拟境设角与立人明理的人物塑造以及情景再现与述绩咏怀的家国抒写,巧妙实现了社会记忆的影像转化,在家国情怀的影像表达上展现出富有创新与启示意义的实践探索,并为...
清宫寿戏《瓜瓞绵长》述略————作者:刘铁;
摘要:作为曾经的《九九大庆》之一,《瓜瓞绵长》为清宫万寿承应的多出剧目,最晚编制于嘉庆时期。剧名最初作《瓜瓞绵绵》,后来改作《瓜瓞绵长》。着眼实际演出需要,清宫在搬演过程中,根据演出时地和承应对象的变化,对剧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演出频次虽然不高,但却曾作为嘉庆五旬正整寿演出剧目,而后在慈禧四旬、六旬、七旬正整寿时也都有演出。另外两次演出,一次见于光绪常年万寿,一次见于慈禧常年万寿
西部之光 万家灯火————作者:沐晓熔;
摘要:<正>~
云家乡————作者:杨卫民;
摘要:<正>~
金秋暖阳————作者:周建楷;
摘要:<正>~
跨文化交融视域下唐卡艺术的历史流变与审美特征研究————作者:杨旦春;
摘要:唐卡是我国古老的绘画艺术。早在唐宋时期,唐卡艺术就已经成为连接中原,沟通中亚、南亚地区的重要媒介之一。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唐卡在中原地区的普及,唐卡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审美功能等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结合唐卡艺术的表现手法、绘画题材、文化内涵等,阐释了唐卡艺术的历史流变和审美特征
基于设计理论视角下数字游民与网络社会空间中的艺术生产————作者:李彦忻;范欣蓓;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数字游民群体通过脱域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重构了传统社会的交往模式与空间关系。网络社会空间内,数字游民以艺术生产为核心实践,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物理空间的艺术生产模式,并展现了空间布局、文化交融与身份建构的独特路径。文章以中国云南大理地区为例,结合Dali Hub和NCC社区的具体实践,从设计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数字游民如何通过社会创新设计实现艺术生产的空间再构与文化认同。研究认为,大理...
仪式、象征与秩序:寿碗习俗在川渝民间寿宴中的多重文化寓意————作者:李楠;魏美仙;
摘要:寿碗是我国很多地方民间习俗中使用的突出物件,其出现在寿宴上,作为寿宴结束后回赠亲友、宾客的礼物,这一习俗在川渝地区特别广泛,至今延续保留。在中国筵宴文化语境下,寿碗作为一种回礼,明面上呈现着主客之间的交换关系,而这一交换行为所产生的文化意义则是多重的。从“礼物交换”的视角切入,通过地方寿碗习俗的方式和其彩绘创作审美意图的“物”性表达,寿碗与地方文化、地方主体的关系密切。寿碗从回礼的仪式性生活表达到...
人机交互:智能时代的编舞主体性观照————作者:邓元范;
摘要: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效应已蔓延至过往被视为人类专属的创造性领域,舞蹈创作亦无法幸免。人工智能非但停留在人类编舞家的工具上,其创作程序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成为编舞的主体,进而拥有操纵和限制人类舞者的力量。即人工智能掌控了舞蹈领域,人类编舞家成为“无能的观照者”,而舞者的身体沦为被人工智能控制和操纵的机械身体。这几乎可视为又一次“作者之死”。联系由《作者之死》催生的相关代表性论述,剖析人...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时代人物
- 省级延安文学
- 省级《三角洲》
- 省级《东北史地》
- 国家级人物
- 国家级《中国图书馆学报》
- 省级疯狂阅读最美文
- 南大核心逻辑学研究
- 省级《阴山学刊》
- 北大核心史学集刊
- 省级三月三
- 国家级文博
- 北大核心《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 省级童话世界
- 省级老友
- 省级书屋
- 省级国学吉林
- 省级《文艺争鸣》
- 北大核心《敦煌学辑刊》
- 省级朱子学刊
- 省级今古传奇
- 国家级记者摇篮
- 南大核心抗日战争研究
- 省级湖北文史
- 省级《戏文》
- 省级青春
- 北大核心《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 省级时代漫游
- 南大核心《兰州学刊》
- 国家级花样盛年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