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21-1545/C
国际标准刊号:1673-7725
主办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主管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图书情报论坛》图书馆学研究生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论文发表

  【期刊简介】

  《文化学刊》以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探索导引现代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人文社会为办刊主旨,以创新·求是·争鸣·前沿为办刊理念,以关注重大理论问题让社会关注为办刊方略,以瞩目学术前沿创新使学界瞩目。初创之际就获得学界和媒体关注被赞誉为“出手不凡”的《文化学刊》,是发表高品质学术成果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园地和信息平台,一座和谐的学术家园。学刊愿广纳多领域、多学派的学者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共创“名栏名刊”。力求通过创办数个“名栏”,把《文化学刊》逐渐办成在海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学术期刊。

  【办刊宗旨】

  以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探索导引现代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人文社会为办刊主旨

  【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5 比较文学高地的中国声音 宋绪连; 14-21

  6 论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鲁迅形象建构 董晴; 22-28

  7 南宋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徐吉军; 29-39

  8 求真务实 勇攀高峰——徐吉军学术述评 杨清华; 40-47

  9 “扒灰”考源 杨琳; 48-54

  10 中国现代名人书信的史料价值及有关的法律问题 蔡振翔; 55-59

  11 信仰、自然与生活——桂东客家村落风水林的文化解读 张桂红;李赛赛; 60-61

  12 “神缘”与身份认同:祖籍地信仰与海外华人——以猴屿张村与新加坡潘家村为例 袁佳方; 62-64

  13 城镇化进程中文化记忆的符号建构——以浦江郑氏宗族文化再造为例 李文茂; 65-72

  14 中日茶文化之异同 张博; 73-74

  15 “先生育,后结婚”现象实证调查 凌琳; 75-77

  16 民俗之美——谈鄂尔多斯青铜牌饰的装饰规律 郝建斌;王文静; 78-80

  17 中日赠答行为中的文化差异——基于义理人情和内外意识的视角 刘中燕; 81-83

  18 大连方言的语音系统探微——以食物词汇为例 陈阅平;司维; 84-86

  19 汉语和维吾尔语的“以身喻物”成语 樊国贤; 87-90

  20 4-6岁儿童动词和名词发展与气质类型关系 党静;党峥峥; 91-93

  21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陈超海; 94-95

  22 闽方言区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策略——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为例 李频华; 96-98

  23 浅析《说文解字•艹部》连绵词 乐晶; 99-101

  哲学论文范文:美学视角下的悲剧观念再阐释

  【摘 要】悲剧与社会和人性息息相关。文章归纳前人著述悲剧的两个特点,对悲剧的概念再阐释;又从悲剧产生的本质探究悲剧文学的价值,得出“认识―反思―行动”一脉相承的价值论;最后针对当今悲剧泛化、悲剧艺术缺失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悲剧,定义,价值,再阐释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有这样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叔本华断言:“大不幸之展示乃是悲剧唯一不可或缺的。”F.L卢卡斯(Lucas)提到,“悲剧,对古人来说意味着严肃的戏剧,对中世纪人来说,是有着不幸结局的故事,对现代人来说,则是有着不幸结局的戏剧。”没有对于悲剧的完美定义,但不论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还是简洁而谨慎的判断,抑或是分类的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有两个关键词是比较为大家所认同的,对于悲剧而言是必要的:一为“严肃”,二为“大不幸”。

  文化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互联网背景下山西省晋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者:刘智睿;郭玲霞;

摘要:当下,互联网平台出现的丰富的大众文娱生活,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基于此,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晋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路径,抓住新契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将两者相平衡,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新时期的诸多挑战,对晋剧推广的同时能够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彰显晋剧的传统魅力的同时也满足现代社会的文娱需求,使得晋剧文化这一传统艺术重新焕发生机。本文从互联网背景下山西省晋剧文化传承与发展的...

敦煌藻井纹样与生肖元素结合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探析————作者:朱怡玮;

摘要:随着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已成为文创产品创新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深入剖析敦煌藻井纹样与生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创新运用,探讨两者在文创设计中的融合方式。以符号学的视角分析这些元素如何被赋予新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在文创产品中焕发的新的生命力。本文旨在促进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融合,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刍议区块链技术在文化版权保护中的机遇与挑战————作者:闵亮杰;

摘要:“十三五”规划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大众版权意识普遍增强,文化版权保护日渐受到大众关注,区块链技术亦成为优质文化内容存储、交易和传播的重要工具。在此数字技术支撑下,文化产业发展门槛逐步降低、文化产品样态趋向多元,新一轮异业融合高峰来临,这就对文化版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综合分析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文化版权保护的价值以及所面临的困境,总结出未来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文化版权保护的发展路径

宪法原则适用界限的法律行为合宪性视角分析————作者:肖翔;邵睿;

摘要:宪法原则作为规范法律行为的基本准则,其适用界限关系到法治实践的规范化水平。文章简述了法律行为合宪性视角下的宪法原则适用情况,介绍了宪法原则适用于法律行为的界限标准,探讨了宪法原则对法律行为规制的现实困境,并配合实证数据进行了多维度分析,从合宪性审查机制、法律行为界限标准、宪法原则适用范围、规制效果评估体系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完善宪法原则对法律行为规制的路径,希望能够为进一步规范宪法原则适用提供...

诗史互证视角下唐代安西四镇边塞诗解读——以骆宾王、岑参为例————作者:张红磊;

摘要:诗史互证作为文学与史学的交叉研究方法,经历了从先秦到现代的长期演变。诗史互证方法在边塞诗研究中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分析唐代安西四镇边塞诗时,通过深入揭示诗歌文本与历史背景的密切关系,显现出其在促进文史学科交流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骆宾王和岑参的涉安西四镇边塞诗,探讨了他们的诗作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以及这些诗作与历史事件的关联。文章最后讨论了当前研究中国古代文史时运用诗...

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建构:理念基础、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作者:许肖茜;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思想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要求、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立足国情的鲜明特色、传承创新的文化内核以及包容互惠的世界愿景等核心理念,为其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生动内容与鲜活语料。然而,国际传播环境复杂严峻,现代化语境的“元概念”同西式观念紧密捆绑,现代化讨论的通用语言由英语占据,现代化信息的传媒通道由西方国家主导。打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传播局面,亟须通过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媒...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语言生活现状、语言治理及其对文化国际传播的影响研究——以义乌市为例————作者:朱萍;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义乌作为中国重要的商贸城市,其语言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现状不仅反映了城市语言生活的多样性,也对其文化国际传播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将从语言政策的角度出发,探讨义乌城市语言资源的分布与使用现状,并提出多元主体参与、价值共创的城市文化国际传播协同发展模式

张爱玲的爱默生讲演词翻译及影响探微————作者:刘明雨;

摘要:张爱玲的爱默生讲演词翻译对爱默生在中文语境下的译介具有奠基和开拓的意义。张译本既忠于爱默生讲演的内涵及风格,又蕴含着张爱玲的个人风格和中国文化底蕴,契合中国读者的阅读基础与习惯。张爱玲的爱默生讲演词文本选译契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需求,为青年成长、个体行动和思想新风提供了异国精神养料。此外,经由张爱玲所译的爱默生讲演词对雅俗文学的动态转向、作家的心灵寄托和中国式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生成三方面产生了...

符号阐释语境中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活态化传承策略————作者:杨波;

摘要:杨柳青木版年画根植于旧时的世俗生活,不仅蕴含着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更反映了百姓朴素真挚的生活愿景,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色彩、纹样与物象等均可被视为一种视觉载体,通过对这些蕴意符号的解析、提炼、重构与演绎,有利于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时语境中的延续与传承,进而提升当代大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本文以符号阐释空间为理论视角,以符号蕴意结构为解读语境,通过概念解析与案例分析,对杨柳青木版年...

文化交流视角下的影视美术设计与民俗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作者:崔佳;

摘要:在探讨影视美术创作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时,常常可能会局限在以现实时空为基础的影视创作中。其实,民俗文化也同样体现在虚构时空背景的影视创作中,这种融合不仅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外界接受和理解,还能进一步推动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和融合。本文旨在探讨文化交流视角下的影视美术创作与民俗文化融合创新,跨越国界和民族的隔阂,为影视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也为观众带来更易于接受的创作表达

湖南花瑶挑花服饰色彩体系及其文化内涵探析————作者:靳小水;曾彬;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湖南花瑶挑花技艺,尤其对其独特的服饰色彩体系进行深入探讨。鉴于花瑶缺乏文字记载的历史背景,这一口耳相传的技艺在现代社会文明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研究以当地原生的传统色彩运用为基石,系统整理了花瑶挑花服饰的色彩搭配方式,并运用现代色彩学原理,深入剖析其色彩的构成要素、色彩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以及色彩调和的基本属性。本研究旨在为花瑶挑花技艺中的色彩应用提供...

京剧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研究————作者:周佳喆;曹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浪潮,京剧艺术的传播渠道和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加速。新兴媒体的活跃为京剧传播增添了活力与生机,使得京剧这张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名片”,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为此,本文旨在探讨京剧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当前传承现状中的问题,并提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途径,希望为京剧文化的传承与繁荣贡献一...

消费社会视域下节庆民俗资源的运作探析——以柳州三江多耶节为例————作者:洪安琪;

摘要:从消费社会的视角审视节庆民俗资源的运作,聚焦于柳州节庆民俗——三江多耶节,探讨其在社会发展中的运作。三江多耶节作为旅游开发的民俗节庆,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以文化旅游作为节庆民俗资源发展的生态环境,分析其作为文化符号的商品属性。研究发现,冠以节庆民俗之名的多耶节与消费这一行为联系在一起,能够转化为文化资本,产生经济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从多元文化与经济、文化的大众传播两个维度去理解其是如何实...

西部电影的空间文化叙事模式探论————作者:偶千慧;赵越;

摘要:在影视研究的多元版图中,空间文化叙事模式为剖析影像作品开辟崭新视角,主要涵盖物理、社会、精神三个关键维度。每一个维度都潜藏着解读影片深层意涵的密码。本文聚焦极具地域与文化特质的中国西部电影,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割裂、交融为“取景框”,深入挖掘其叙事模式,将中国西部电影中的社会环境变迁视作物理空间基石,剖析地域风貌承载的故事;从人际往来、阶层架构切入,拆解社会空间蕴含的矛盾与温情;深挖角色的信念追求,...

论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四重方法————作者:张子雯;

摘要:要读通、读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理论产出与实践指导,就需要在泛读、精读的基础上完成更进一步的深读。本文将深读方法分为四重维度:深读著作背景是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前提准备;深读文本内容是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必要支撑;深读原版文本是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化途径;深读至形成体系是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高阶标准。坚持贯彻这四重深读方法,对于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学...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作者:白奇艳;赵越;

摘要: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背景之下,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成为当下文化复兴的重要议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根脉,更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文章简述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特点与趋势,并从文学艺术领域、思想哲学领域、科学技术领域、教育文化领域四个角度出发,介绍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主要领域,提出了几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

晋东南商汤信仰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研究————作者:王鹏飞;阚先学;

摘要:商汤信仰在晋东南地区的发展中,深刻融入了群众文化生活,因此,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祭祀信仰的广泛亲民性、发展开放性、注重教化性特点。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天道认识、“以民为本”价值理念和“尊礼重仁”的道德观念。深入发掘商汤信仰的文化内核对于塑造理想人格、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安徽“黄梅戏”为例————作者:江梦婕;

摘要:本文以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为例,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文化同质化现象的加剧,黄梅戏面临着人才流失、观众群体老化、现代娱乐形式竞争以及文化认同感下降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包括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宣传推广、创新演出形式以及强化社区参与在内的多项策略,旨在促进黄梅戏的传承...

从“器官投影”到“赛博格”——人类中心主义技术观的重写————作者:赵竹轩;

摘要:技术的更迭促使人们不断重新审视人与技术的关系。19世纪的“器官投影说”和20世纪的“赛博格”神话分别反映了人类中心主义技术观和后人类主义思潮中技术与人类生活杂糅共生的观念。作为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发展在人类意识层面的投射,“器官投影说”和“赛博格”神话展现出内在的关联和发展逻辑,且后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前者的拆解及修正。两种技术观在为人类提供新的自我认识途径、拓展身体机能的同时又都埋藏着异化的隐忧

宪法对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权平衡的法理分析————作者:伊泰民;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治理需求提升,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权冲突愈加明显。有关学者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当前的宪法规范框架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存在制度性缺陷。本文旨在为宪法规范框架下的国家治理公共安全与个人在宪法上的隐私权平衡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路径。有关机构通过建立立法分级授权体系、完善司法审查机制、构建隐私保护的公法技术标准等措施,能够在保障公民隐私权的同时最大限度维护公共安全...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文化学刊》文化类研究生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4880.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