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大观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美术大观

《美术大观》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 21-1173/J
国际标准刊号:1002-2953
主办单位:辽宁美术出版社
主管单位:辽宁美术出版社
上一本期杂志:《北方作家》文学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山东文学》文学类刊物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美术大观》创刊于1988年,是辽宁出版集团主管、辽宁美术出版社主办的专业性美术刊物。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调群众性、知识性、学术性与时代精神,为繁荣美术出版事业做贡献。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美术大观

  创刊时间:1988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并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办刊宗旨

  《美术大观》是专业性美术刊物。其前身《东北农民画报》。创刊于1952年2月;为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之月刊。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调群众性、知识性、学术性与时代精神,为繁荣美术出版事业做贡献。

  栏目设置

  北国画廊、画家与画、技法探索、外国美术、美术博览、考生信息、连环画园地、漫画园地、书法园地、美苑繁花等。

  读者对象

  读者对象为专业及业余美术工作者和美术爱好者。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重读安德鲁•怀斯的精神家园 约翰•威尔默丁,薛林

  浑厚华滋本民族——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纪念特展 中国美术馆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面作品选

  徽商与新安画派 陈传席

  造城与守城——浅谈“城”中的观念性绘画 聂赫夫

  赵孟睢犊葜χ袷(为成之作)》研究 姜喆

  论《清明上河图》之艺术美 张纯

  通俗艺术的神话——浅议陈洪绶《水浒叶子》的传播与影响 王爽

  宗炳的“畅神”说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渗透 张帅帅

  千载有余音——傅抱石壬午《屈原》图研究 宿峰

  澄怀观道——浅谈于树斌教授的山水画创作 李瑾

  墨梅艺术中的儒道禅 魏华

  解析封建社会的女性绘画——以明清闺阁画家和青楼画家为例 毛竞

  传神阿堵——浅论明清肖像画之点睛传神法 朱宏基

  “重构”与“创新”——谈“水墨”与“色彩”的关系及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创新 刘春燕

  形式的智性转换——关于当代油画吸收民间美术营养的探讨 王瑞,陈晓华

  朴素的诗意——中国农民题材油画的审美理想 张江波

  中级职称论文:浅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古希腊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首先阐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概念的内涵,即幸福就是至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遵循中道原则;其次分析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观的论证,即从目的、功能、实践三个方面论证了幸福观;最后论证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于我们构建新时期下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幸福,德性,中道中级职称论文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着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对幸福的问题不仅给予了经验性的描述,而且还作出了规范性的界定。当下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反思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术大观最新期刊目录

陈洪绶《乔松仙寿图》轴真伪考辨————作者:欧阳博;

摘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乔松仙寿图》轴传为晚明画家陈洪绶中年时期作品,画作下方的老者形象向来被指认为画家本人自画像加以讨论;然而此画图式风貌与陈洪绶常见手法大为殊异。本文基于高居翰、翁万戈等前人研究成果,综合运用风格分析、文本考据、图像比对等方法对画面图式风格和款题钤印进行分析考证,认为此画并非陈洪绶真迹,当为清宣统元年(1909)以后由近代民间画工与文人合作的赝本。这一案例也从侧面反映出明清以来...

天籁余音:桐乡汪氏与清代嘉兴地域收藏转向————作者:李凯;

摘要:天籁阁颓堕后,嘉兴汪氏的书画、金石鉴藏活动延续了嘉兴的收藏脉络。“汪氏三子”以书画收藏为主,家难后藏品流散,其孙辈汪庭坚虽入藏过《五牛图》等名画,但已逐渐流露出对金石藏物的侧重,《宣示表刻石》等名品使他成为嘉兴金石风尚的起点。汪庭坚与后代学人金德舆、张廷济的收藏实践,编就出嘉兴百年金石收藏的传承纽带,长久地浸育了地方文化风致

文本与立体之间:法书、法书文献与法书文献学斠诠————作者:祝童;

摘要:法书是具有一定书法艺术性的字迹,考其文献形态,游离于文本、图像、立体之间而兼具三者之性质。学界一般认为,书法文献包含论著文献、法书文献,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却偏颇于论著,忽视了法书,这一窘境与古代法书文献难入四部体系有着密切关系。然而,法书文献的“之间”性质,注定这门学问与传统的文本文献学必然有明显区别:它以法书之真伪是非、版本存亡、递藏流变、编目志录为“四宗”研究体系,既是书法学的分支,属于书法重...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空间叙事设计知识图谱分析研究————作者:王英钰;岳新帅;单悦;

摘要:研究旨在探究国内空间叙事设计研究的知识谱系特征,客观分析该领域研究的趋势动向,以便获得可信的阶段性整体认知。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为基础,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并结合质性方法,构建空间叙事设计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叙事设计主要聚焦于叙事理论的设计学应用、空间体验的跨学科建构、媒介融合下的文化表达,以及社会参与中的空间意义建构等方面,呈现出意义建构性、媒介融...

从洞穴到元宇宙:观影空间的物质性变迁————作者:高登科;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随着元宇宙的构建,以及VR、AR、XR等虚拟现实技术、虚拟拍摄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分身”这一概念逐渐显现。“分身”与“自我”之间,或者说“分身”与“主体”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古希腊神话中“认识你自己”这一神谕也成了一种时代的危机。本文通过对自我与镜像的剖析,以观影空间的物质性变迁为线索,对新媒介不断涌现的今天展开分析。“认识你自己”已经不是自我...

京畿卫所的改建与军民互动——以万历永宁城火神庙壁画为中心————作者:刘文炯;

摘要:万历年间,延庆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永宁城内西南部的旗纛庙被改建成了火神庙,该火神庙壁画与延庆区域龙王庙壁画属同一构图。其东西两侧壁壁画的构图特点有二:一是靠正壁的部分绘有楼阁,靠门窗的部分绘有神、人活动情境,即“北楼阁·南活动”;二是在壁画上部绘有神的活动,下部绘有人的活动,即“上神界·下凡间”。从两侧壁壁画所描绘的内容看,“凡间”部分为多个团块并置,并且与明代兵种、战时分工、军事装备等方面存在着...

中国佛教艺术“模式”的定义与内涵分析————作者:常青;

摘要:研究中国佛教艺术模式,首先要考虑的是研究对象和所在地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否具有担当模式的资格。只有那些在佛教发展中心地区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并且对其他地区产生过影响的艺术品,才能称得上“模式”。因此,5—9世纪具备佛教艺术模式资格的主要有后秦长安模式、南朝建康模式、北魏平城模式、北魏洛阳模式、北周长安模式、北齐邺城模式、唐代长安模式、唐代洛阳模式等。模式的范畴就是某个具有模式资格的地点所能表现的...

追根溯源——印度石窟寺的建造与特征————作者:李翎;

摘要: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石窟寺,是中国石窟建造的源头。中国石窟的类型与功能深受印度影响,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中国化的改造。但是对于哪里变了、为什么改变,这些问题只有追根溯源才能发现、提出,并尝试对其进行回答。本文通过对印度早期石窟寺的观察,解释其建造过程和使用方式,从中梳理石窟各部分的原始名称、功能,考虑其装饰和题刻所反映的社会史和佛教史的关系,为理解石窟建造中国化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

造像、榜题与仪式:剑川石窟石钟寺第六窟再研究————作者:黄璜;

摘要:剑川石窟石钟寺第六窟是在大理国佛教文本《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歌赞》的影响下,结合唐代《大妙金刚佛顶经》和宋代《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开凿而成。该窟的整体造像布置、主尊身份和八大明王的尊名主要来自前经,而八大明王的造像仪轨和所司方位则依据的是后经,同时以捧真身菩萨之八大明王为代表的长安样式也是该窟八大明王造像的标准器。因此,第六窟造像实际融合了两种经典,而《歌赞》就是二经之所以能合于一窟造像的直接成因。这...

宋代通肩覆头式“新样僧伽像”考辨————作者:刘鸿磊;

摘要:在被称为“泗州大圣”的唐代僧伽大师的造像中,除了最常见的“风帽僧伽”,还存在着一种“通肩覆头式”的“新样僧伽像”。唐宋间,泗州普光王寺尚存僧伽真身漆像,真身像因时改装,特定时间的僧伽真身像所着供服为“通肩覆头式”,而图像依据真身像摹写,故成僧伽新样。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南宋张胜温所绘《梵像图》卷、日本大德寺藏《五百罗汉图之供养禅定图》轴及苏州保圣寺宋塑罗汉中所表现的也是“新样僧伽像”。另外...

死亡的面孔——对东汉晚期墓室艺术现实主义转向的现代诠释————作者:石雅如;

摘要:随着东汉晚期士族地主成为垄断特权阶级,西汉国家系统崩颓,儒家思想虽仍受推崇,但已被“祛魅”—死亡不再是个体生命完成其意义的环节而被推崇,求仙之路也受到质疑,人们的“经济冲动”代替了“宗教冲动”,东汉晚期社会产生了类似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转向,从而也带来了视觉文化的变化。墓室艺术从对死亡的礼赞变为对生前物质欲望的追求,彼岸世界被描绘为生前享乐的延续。本文将东汉末年墓室艺术的这种转向看作一种视觉文化现象...

记日本江户城遗址出土的中国明初官样青花洗————作者:谢明良;

摘要:中国明代初年永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名品,不仅被后世推崇,在当时也为各国所追求。在日本国内遗址极少见到明初景德镇窑官样瓷,本文拟介绍此一因考古发掘重见天日之原藏于德川将军家,后因火灾而废弃的明初青花瓷标本,并谈谈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首先介绍这组标本的情况,对比清宫旧藏品,进而结合文献、考古资料讨论其传入日本的途径,最后将视野放眼亚洲东部,结合朝鲜、越南等地的相关材料,进一步探...

元末明初画家林静事迹钩沉————作者:马顺平;

摘要:元末明初画家林静,山水、鞍马、人物兼能,文献中记载他为赵孟(兆页)外孙,惜作品罕传,事迹隐晦。结合文物文献考证,知他实是赵孟(兆页)次子赵雍的外孙,元末受表叔王蒙举荐,为松江府学廪生,后拜大儒宋濂为师。其学术上杂糅儒道,尤倾心于道家清静玄修之学,曾与同门方孝孺,就如何理解哲学范畴“静”产生激烈论辩,反映了明初江南文人面临学术践行及出世、入世不同道路的复杂心态

宋代“谱录式”图像的再现性及历史语境——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百花图》卷为例————作者:喻理;

摘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百花图》卷(以下称“故宫本”)是花鸟画史中较早采用“百花图”样式的名作。本文通过比对两宋花卉画,特别是吉林省博物院藏同名作(以下称“吉林本”),指出故宫本的表现手法在写生和图谱间达到了巧妙平衡。进而通过考证画家所绘植物品类,观察画卷伤况,提出故宫本现状花卉非原始顺序,其主题不是前人所论“四时花卉”,而是与南宋时期流行的“谱录学”知识系统有关。最后,本文通过查考画中动、植物的地域...

从元明清官帽顶石流变看中外文化交融————作者:李华文;

摘要:顶石是指镶嵌于官帽顶部的各色宝石,也是官服饰体系中“明尊卑、辨等级”的标志性符号。然而,在先前的服制背景之下,元以前的中国传统冠帽鲜有于帽顶镶嵌各色宝石的习俗。基于此,本文采用多重证据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史料、文献与图像进行互证,通过对官帽顶石的历史溯源,对顶石及镶嵌技术的来源路径进行探究。发现官帽顶石之制是我国古代满、蒙、汉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物化实证,它始于元代蒙古族帝王钹笠“顶饰金玉”的传统;明...

传宋人《赵遹泸南平夷图》像主与内容重订————作者:蔡力杰;

摘要:传宋人《赵遹泸南平夷图》的像主身份长期聚讼纷纭,曾先后被指认为赵遹、张中彦及察罕帖木儿。本文通过细节观察与逻辑推演,结合元代典制特点,重新考订画中主人公当为元初江西籍官员燕公楠,作品所绘乃是其所历少年读书、立功仕元、荣获赐名、劝课农桑、湖广平叛等平生宦迹。此一勘误不仅从图像角度补充了燕公楠的史事之阙,起到了“图以存史”的功用,同时亦揭示了元初叙事性绘画所达到的艺术水准,更新了关于早期宦迹图像的认知...

艺术史叙事与风格构建——以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为例的再思考————作者:尹梓涵;

摘要:随着美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化,画家及其所属画派的风格特征日趋系统化。本文选择刘松年及其代表作《四景山水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风格的解构、分析,重新审视其画史定位与风格渊源,进而产生了对“画家—代表作”这一既定关联的怀疑。同时,通过分析文献著录及后世大量仿作,笔者发现青绿山水成为明清时期众多画家与画匠在追摹刘松年山水风格时的一种普遍偏好与实践。基于此发现,笔者尝试转换研究视角,将关注点聚焦于这些被...

梦中说梦:《会真图》中三重窥视的情欲叙事与伦理构建————作者:王晓远;

摘要:《会真图》为闵齐伋于明崇祯年间刊印的《西厢记》彩色套印版画,显示出特殊的视觉叙事。该套版画承袭明代文艺创作中情欲表达的传统,以“窥探”还原《西厢记》对崔莺莺、张君瑞二人的艳情描写。其中第三图、第十三图最为突出,设有两位窥视者出场,画内窥者与画外观者的目光嵌套,构成三重窥视。三重目光创造出立体空间的景深,并将被偷窥的主角不断析出为景观。两位窥视者引导观者移动视线,以此营建私密空间,调节叙事节奏,赋予...

超越性视角:达·芬奇手稿中的“变形图像”研究————作者:李毅萌;

摘要:以文艺复兴时期蓬勃发展的透视理论为切口,本文在整理学界关于变形图像这种“近小远大”的反透视效果溯源探讨的基础上,对达·芬奇“变形图像”有关的图像与文献史料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发现受到当时的科学,尤其是天文学和占星术的影响,达·芬奇的变形图像将现实和幻觉的变化参数联系起来,不断暗示与回避图像的内容,设法使视觉变得无限模糊,让观者主动偏离画面中心,强化了与观者视角的关系性。结合...

伊兹尼克砂玻器和马约里卡锡釉陶的艺术互鉴研究(16—17世纪)————作者:杨静;

摘要:16—17世纪为伊兹尼克砂玻器和马约里卡陶生产最辉煌的时期,两地的陶瓷在技术、美学层面均有了质的提高。更引人注目的是双方器皿上的“混合”艺术特征,反映出二者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本文以伊兹尼克砂玻器与意大利马约里卡陶上的装饰艺术为切入点,结合陶瓷上的装饰艺术分析了二者艺术互鉴的具体表现,探讨了“跨文化”艺术现象背后的艺术互动路径与动因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