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电影评介》以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态度,提供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园地。为影视、艺术研究提供学术科研的阵地。征稿范围:影视理论、影视文化、影视文艺、影视专题、影视管理、电影美学、电影文学、影视教育、影视布景、影视广告、影视产品营销、影视技术、影视服饰、影视效果设计、影视文献回顾、影视史研究、影视资料赏析、影视潮流分析、影视产业分析、影视前沿、影视人物采访;影视产业或创作与传播学、电脑、数码、设计、美术、音乐、戏曲、舞蹈、艺术、新闻、传媒、哲学、社会、文化、教育等各学科的交叉研究。
《电影评介》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并具有海外发行权的电影专业刊物。创刊至今已经出版400期。单月最高发行量曾突破50万册,多次获得“全国影评工作先进集体”、“贵州省优秀社科期刊”、“贵州省报刊整体设计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双效”期刊等荣誉奖项。《电影评介》以对电影的“评”和“介”为宗旨,以广阔的视野、密集的信息,对国内外最新影片和电影动态进行活泼、深刻、自由、平等的评论,是影迷朋友的知音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社科双效期刊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国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期刊、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维普资讯网全文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影视理论研究 、影视传媒研究、影视文学研究、影视音乐研究、影视美学研究、影视技术前沿、影视评论分析、文艺论坛、学术探讨、影视资讯等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男儿闺音:“春闺泪”与“黎民情”--评电影《我住长江头》 张金尧,王璞琇
农民工电影的叙事伦理研究 张权生
西部少数民族动漫产业发展研究--以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动动漫产业传承与发展为例 芦珊
论《夜莺》的国际传播理念与方法 谢丽娟
基于多方面分析电影《梅兰芳》的美术艺术风格 郑鑫
基于电影《归来》看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之间的矛盾 吕洁
国产动画电影创造艺术问题--以电影《宝莲灯》为例 杜鹃
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元素探讨 郑雯
难以承受的身体之“轻”与回家的“娜拉”--女性主义经典电影《钢琴课》多维度反思系列研究(二) 李晶
评析电影《榆树下的欲望》中的“黑色欲望” 汪凡凡
归化和异化理论视野下电影娱乐化语言的翻译--以《变形金刚:绝迹重生》为例 周小娟
从《捷克列车员》的成功与失败说Rotoscoping技术 刘桂华
析论宫崎骏动画电影《龙猫》中无话角色的视觉特色 罗冠男
动画电影《勇敢传说》中色彩审美特征 庞博
美国式动画电影的创作方式探讨--以《里约大冒险》为例 李强
电影《阿凡达》的3D视觉艺术效果 徐海涛
多角度分析中国文化在电影《功夫熊猫》中的价值定位 刘思伽
漫威英雄的魅力:《复仇者联盟》归来 王达薇
大卫•波德维尔理论剖析好莱坞电影的可行度--以《罗马假日》(1953年)为例 丁颖
文学核心期刊:浅析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下的中国现代陶艺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下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本土性,并分别从艳俗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装置艺术风格的超越性、新表现主义风格的原始性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命题。
电影评介最新期刊目录
比较视野下德占时期青岛的电影放映活动考略————作者:宋进进;刘库;
摘要:1897—1914年,青岛被德国强行租占,德国人随即将电影带入青岛以及周边城市。电影作为殖民文化侵略的手段传入哈尔滨和青岛,二者呈现出相似的观影群体,电影院作为一种彰显殖民者预想的现代文明城市样貌的文化娱乐设施而存在。但与哈尔滨相比,青岛的电影放映活动发展缓慢,其非营利性也格外突出。青岛的城市化建设和电影放映都源于德国的殖民活动,通过对比考察青岛和哈尔滨的放映活动,可以窥见中国早期电影放映活动的另...
《射雕英雄传》中的侠义精神新诠释和构建文化认同的方式————作者:唐卫;海耘歌;
摘要:2025年版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重塑郭靖、华筝等人物形象,在强调数智新时代的语境下对侠义精神进行了新诠释,运用兵法符号、哲学符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认同。此外,影片运用古典诗意物象和绘画留白手法构建东方武侠世界的诗意氛围,但武打设计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削弱了动作的真实感。电影为传统武侠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强化了观众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认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形象嫁接与声景搭建:20世纪30年代万氏兄弟动画创作的跨媒介实践————作者:马玉晨;
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期,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开始了有声动画的创作实践。从漫画图像到动画影像,从无声动画到有声动画,万氏兄弟在嫁接外来动画经验和电影声音媒介技术更迭的基础上实践着“中国式活动漫画”的创作目标。本文从跨媒介的视听实践论述20世纪30年代万氏兄弟动画的跨文化改造。在这一时期追捧迪士尼动画的热潮中,万氏兄弟借鉴米老鼠的形象创设了“笑面猴”这一角色,并以其为核心展开漫画和...
从舞台到电影:对话观众,自觉表达,捕捉日常的隐秘与诗意——《野孩子》导演殷若昕访谈————作者:刘鎏;张效;殷若昕;
摘要:本次访谈回顾了殷若昕导演从舞台到电影创作者的身份转型历程以及她在创作思维、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改变与坚守。舞台剧创作经验赋予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戏剧张力的把控能力,作为一位兼具文学性和影像思维的作者型导演,她的作品始终以“人”为核心,以细腻入微的视角和人文关怀实现对青少年成长与命运主题的探索。在电影《再见,少年》、《我的姐姐》和《野孩子》中,她聚焦于一以贯之的作者性表达并展现出对社会议题的深入关切。其中...
《哪吒之魔童闹海》:“神话-现代”叙事及其情绪动力学————作者:张明浩;吴岚清;
摘要:本文以对比研究、文本分析、神话原型理论及“情绪-共情”观点等方法或视角探讨《哪吒之魔童闹海》如何在讲好系列故事的同时引起大众共鸣共情的原因,以期为未来神话改编类作品、系列生产类作品、情绪叙事类作品提供参考借鉴。研究发现,该片强调“我即为我”的主体精神,并在神话现代转化叙事中内置了强主体性意识进行叙事,以此促进大众进行自我指认、肯定自我、认同自我,使大众在自信式情绪叙事中获得满足感。该片打破了二元对...
由“戏”入“影”:早期影戏观影响下的中国电影化装————作者:罗阳;陈之凡;
摘要:默片时代,电影以隐喻、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段,因袭戏剧化的造型观念,通过夸张的表情、剧场化的灯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视觉上的明暗对比强调戏剧效果,以此成为早期电影创作的基础。随着西方电影制作技术的传入,文明戏、改良戏曲、学生演剧在传统戏曲及改良思潮等演艺形态同步影响下交互圆融,然而萌芽阶段的电影化装造型意识滞后化、同质化等时代特征亦随之凸显。伴随而来的是京剧改良与化装意识相继地出现、对男扮女装与力避欧化...
中国电影史前期的媒介考古(1897-1920)——从技术引入到文化转型————作者:郑睿;
摘要:本文从媒介考古学的物质性视角切入,探讨中国电影史前期(1897-1920)的传播实践。首先,分析香港与上海作为早期电影技术传播核心区域,通过技术引入与文化适应推动电影媒介的本地化;其次,研究京津地区电影技术传播的差异化路径,揭示文化适应与社会接受的多重影响;最后,从放映空间的重构与传播形式创新出发,探讨电影媒介如何逐步嵌入城市公共生活,完成从“新奇玩意”向社会化文化现象的转型
“家中即可演映电影”:早期中国家庭电影的媒介考古————作者:董鑫;
摘要:作为一种家庭媒介,家庭电影指的是服务于家庭电影演映的一整套媒介系统,包含放映机、影戏机、银幕、胶片等影像载体以及附于其上的媒介文化,它满足了市民的消遣娱乐需求。家庭电影与市民在日常生活上的交织,勾勒了市民形成特定媒介经验的物质线索。从媒介谱系上看,早期家庭电影可作为家庭电视的史前史,其技术体制及媒介文化培育了市民的媒介行为与感知经验。通过对早期中国家庭电影相关问题的考察,可勾勒出技术、媒介、视觉文...
早期南洋华语制片考述——以华侨影人刘贝锦及影片《新客》为中心————作者:刘向阳;
摘要:刘贝锦是南洋华语电影事业的拓荒者。1926年,他作为侨商归国考察上海的教育、文化和电影事业,并逐渐萌生创作想法,返回新加坡创办电影公司,拍摄南洋首部华语电影《新客》,书写南洋华侨的生存图景。抗战爆发后,他加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为一名爱国军人。刘贝锦的电影实践与爱国行为彰显了20世纪初南洋华侨的时代使命。本文立足中国电影史、华人华侨史及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交汇点,对其光影人生进行细致追溯与重...
历史影像空间中“城市意象”的塑造——以布洛斯基《经过中国》中20世纪早期上海为例————作者:李东鹏;
摘要:在中国电影史的早期阶段,俄裔美国电影导演、商人本杰明·布洛斯基(Benjamin Brodsky)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创办电影公司,并制作多部电影。其中一部纪录电影A Trip Through China(后文统一称《经过中国》),拍摄了中国香港、上海、北京等多座城市的风貌和风土人情等,成为了解早期中国的珍贵影像资料。《经过中国》全片有20多分钟上海的内容,每组镜头开始处以“字幕”形式对拍摄内容进...
媒介变革背景下的影视研究:从工业美学到影游融合的理论扩容————作者:王语;陈旭光;
摘要:此次专访围绕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影游融合”等研究成果,梳理其近年来在影视新媒介研究方面做出的理论贡献之间的有机联系,包括“电影工业美学”“想象力消费”“游生代”“青年文化性”等。通过访谈,本文初步总结陈旭光教授透过艺术表象把握时代文化症候的方法特色,跨媒介多领域的整体性思维特点,及其在中国电影学派建设,影视新媒体研究的理论话语扩容等方面的工作,进而期待中国影视的研究和批评事业不断“接着讲”
新主流电影的青年文化意义与奇观影像————作者:章文哲;廖思毓;
摘要:新主流电影概念的形成与争论折射出中国电影在努力融合电影形态“三分法”的进程中,积极吸收并整合国内外先进电影艺术、文化、技术、制度和产业等成果的进取姿态。新主流电影内涵的青年文化在历时性上折射出时代的差异与进步,在共时性上又体现为青年精神的延续与重复。青年文化是新主流电影创思想、形象和观念之新的重要动力,其形态是青年群体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艺术等领域的观念之综合与实践之合力。以新的影像形态回应...
新世纪以来艺术电影创作研究————作者:孙晖;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质量显著提高,电影题材类型多元发展,艺术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丰硕成果。本文聚焦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发展和美学特征,从主要创作者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角度进行梳理和总结,并针对艺术电影创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新世纪以来中国区域电影高质量发展研究————作者:张燕;郑泽坤;
摘要:新世纪以来,传统以国营制片厂为主导建立的区域电影版图逐渐发生变革。民营影视企业的迅速崛起与壮大,促使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具有鲜明区域标识的影片,从而推动中国区域电影版图形成更迭与再构。具体而言,一是对旧有版图的继承与深化,二是在新生产体系和新地缘结构下的版图内聚与外扩。厘定中国区域电影的新版图样态,不仅是对中国区域电影的系统性梳理,也是对当前电影“空间转向”研究的积极回应。深刻把握各地区域电影的创...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类型电影的发展现状与启示————作者:刘汉文;王懿涵;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深刻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蕴含着丰富内涵与深远意义。在精神文化领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目标为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新世纪以来,类型电影在演进中愈加受到重视,既展现了蓬勃生机,同时其在创作上的积弊也更加明显。厘清当前中国类型电影的创作经验,探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促进中国类型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背景下影视理论研究与期刊发展——《电影评介》期刊的理论侧重与发展趋势————作者:姚争;肖博文;
摘要:学术期刊在知识认证、学术指导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对建立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电影评介》期刊通过精心策划专题内容,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聚焦学术前沿以及刊社媒体融合,致力于打造兼具温度、情怀、深度的新时代学术交流平台,切实为中国当代影视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极具价值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近年来,《电影评介》的理论侧重方向主要聚焦于技艺融合视角下的影视理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中国视听艺术理论建构的“对话观”——论《中国电视》杂志的办刊特色与学术品格————作者:李璇;尹心悦;
摘要:对话是理论建构、理论实践化与理论批评化的重要前提。促进“对话”,应该是学术期刊重要的学术品格与定位所在。期刊如何搭建对话机制以促进理论发展及研究繁荣,对于当前建构中国自主知识理论体系而言,尤为关键。本文以《中国电视》杂志的办刊特色与学术品格为切入点,分析其如何构建对话平台,如何在促进对话的基础上促进理论发展与真问题研究。《中国电视》杂志坚持“对话窗口”的定位,承担“媒介/对话-行动者”的身份,充分...
学术期刊与电影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以近五年《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为例————作者:余韬;王纵横;
摘要:学术期刊是学者表达理论思考和支撑理论整体发展的重要平台,既为理论探讨提供平台,也为理论研究的热点、方向与最新成果提供展示空间。《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作为三种入选CSSCI索引目录的电影类学术刊物,一直以来都是洞悉国内影视艺术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重要窗口。本文以这三本刊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20年至2024年五年时间,刊发文章数量和内容的统计分析,从热点关注、理论侧重、本土理论...
多元开放格局中的建设、争鸣与导引——论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22-2024)的选文理路与学术品格————作者:陈旭光;蒋佳音;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权威选刊,不仅承担着汇集国内影视学界重要论文,梳理学术脉络,厘定前沿动向,引领学术发展的职能,而且肩负着构建中国影视艺术学科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等重要学术使命。近三年来,《影视艺术》秉持“多元开放”理念,理论/批评并重原则,努力凸显在影视研究、批评实践和理论框架建构中的导向作用,通过设立“专题研究”“本期关注”“争鸣”等栏目,有...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转变:AIGC技术主导的电影创作模式发展探究————作者:刘绍龙;段佳鑫;
摘要:随着AIGC技术在电影创作领域的应用,其创作模式正逐步发生转变,本文基于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视野,探讨了AIGC技术如何推动电影创作模式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首先,文章从创作工具的角度,分析了AIGC辅助影视创作工具与传统数字化工具的特征区别;随后从创作流程入手,结合创作工具的特性推理出创作者身份和创作框架的演变;最后,从创作维度分析了创作内容将从二维向更高维的迭代进化。该研究以期深化电影创作与人工智...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小小说选刊
- 省级《包装学报》
- 国家级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 省级家庭百事通
- 省级报刊管理
- 省级女报故事
- 省级《华文文学》
- 省级文化与诗学
- 省级骏马
- 省级诗歌月刊
- 省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 省级旅行家
- 省级现代妇女(理论版)
- 省级《校园歌声》
- 省级幽默与笑话
- 省级《昌吉学院学报》
- 省级《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 省级《神州民俗》
- 国家级《图书情报知识》
- 省级《文化交流》
- 省级当代设计
- 省级东方电影
- 省级《镇江高专学报》
- 国家级《百年潮》
- 省级《天津人大》
- 省级音乐世界
- 国家级《大学图书馆学报》
- 国家级《中国扶贫》
- 北大核心哲学动态
- 国家级《网友世界》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