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电影评介》以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态度,提供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园地。为影视、艺术研究提供学术科研的阵地。征稿范围:影视理论、影视文化、影视文艺、影视专题、影视管理、电影美学、电影文学、影视教育、影视布景、影视广告、影视产品营销、影视技术、影视服饰、影视效果设计、影视文献回顾、影视史研究、影视资料赏析、影视潮流分析、影视产业分析、影视前沿、影视人物采访;影视产业或创作与传播学、电脑、数码、设计、美术、音乐、戏曲、舞蹈、艺术、新闻、传媒、哲学、社会、文化、教育等各学科的交叉研究。
《电影评介》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并具有海外发行权的电影专业刊物。创刊至今已经出版400期。单月最高发行量曾突破50万册,多次获得“全国影评工作先进集体”、“贵州省优秀社科期刊”、“贵州省报刊整体设计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双效”期刊等荣誉奖项。《电影评介》以对电影的“评”和“介”为宗旨,以广阔的视野、密集的信息,对国内外最新影片和电影动态进行活泼、深刻、自由、平等的评论,是影迷朋友的知音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社科双效期刊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国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期刊、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维普资讯网全文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影视理论研究 、影视传媒研究、影视文学研究、影视音乐研究、影视美学研究、影视技术前沿、影视评论分析、文艺论坛、学术探讨、影视资讯等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男儿闺音:“春闺泪”与“黎民情”--评电影《我住长江头》 张金尧,王璞琇
农民工电影的叙事伦理研究 张权生
西部少数民族动漫产业发展研究--以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动动漫产业传承与发展为例 芦珊
论《夜莺》的国际传播理念与方法 谢丽娟
基于多方面分析电影《梅兰芳》的美术艺术风格 郑鑫
基于电影《归来》看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之间的矛盾 吕洁
国产动画电影创造艺术问题--以电影《宝莲灯》为例 杜鹃
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元素探讨 郑雯
难以承受的身体之“轻”与回家的“娜拉”--女性主义经典电影《钢琴课》多维度反思系列研究(二) 李晶
评析电影《榆树下的欲望》中的“黑色欲望” 汪凡凡
归化和异化理论视野下电影娱乐化语言的翻译--以《变形金刚:绝迹重生》为例 周小娟
从《捷克列车员》的成功与失败说Rotoscoping技术 刘桂华
析论宫崎骏动画电影《龙猫》中无话角色的视觉特色 罗冠男
动画电影《勇敢传说》中色彩审美特征 庞博
美国式动画电影的创作方式探讨--以《里约大冒险》为例 李强
电影《阿凡达》的3D视觉艺术效果 徐海涛
多角度分析中国文化在电影《功夫熊猫》中的价值定位 刘思伽
漫威英雄的魅力:《复仇者联盟》归来 王达薇
大卫•波德维尔理论剖析好莱坞电影的可行度--以《罗马假日》(1953年)为例 丁颖
文学核心期刊:浅析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下的中国现代陶艺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下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本土性,并分别从艳俗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装置艺术风格的超越性、新表现主义风格的原始性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命题。
电影评介最新期刊目录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神话-史诗”叙事的“觉观”再构与瓦解————作者:唐诗琦;韩允;
摘要:本文运用文本分析与影视批评方法,深入剖析《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乌尔善,2025)。影片在叙事上解构传统神话,聚焦西岐保卫战,重塑人物形象,如邓婵玉的自我意识觉醒、姬发的成长与自我认知深化,对群像的塑造也展现出现代性思考;视觉上营造沉浸感,角色造型与美术设计融合古典与奇幻,镜头语言与特效运用增强冲击力。但影片存在“视觉奇观”与“叙事逻辑”割裂、视觉建构暴露叙事逻辑脆弱、对神话体系去深度化处理等问...
让影像“开口说话”——基于声音景观理论的电影生态美学————作者:孟硕;张燕;
摘要:“生态电影”注重官能审美意义上的生态意识唤醒与行动激发。“声音景观”诞生于地理学,后来逐步进入电影研究视野,其蕴含的生态意识与“生态电影”的追求不谋而合。直面21世纪“生态电影”研究的类型学滥觞,重返“生态批评”与“声音景观”两种理论视角进入电影学研究的接合点,并提出乡野和城市的空间区别以及“慢电影”与“快电影”的时间区别不再构成生态电影批评的矛盾交锋,而是共同指向视听组织模式背后蕴藏的感知世界的...
对谈《180天重启计划》导演李漠:“情感-伦理”叙事的现代变奏与“召唤式创作”策略————作者:卞芸璐;张明浩;马小君;李漠;
摘要:本文以学者与青年导演李漠对谈的方式回溯《180天重启计划》(2025)的创作历程及李漠导演的创作思想,探讨基于代际关系的视角转换对当代家庭剧“情感-伦理”主题的开拓意义,剖析该剧超越年龄阈限的“成长”叙事对家庭群像塑造和类型范式突围的价值。以此为基点,总结该剧基于戏仿、共创和即兴等手段的“召唤式创作”策略,并就网生语境下剧集导演的“作者化”生存与创作探索展开进一步讨论,以期为学界相关研究及业界相关...
从数字影像到AI影像:数智时代的技术进阶与叙事风格演进————作者:杨俊蕾;周厚翼;
摘要:针对数智技术在影像制作中的实际应用与发展经历,本文选取数字影像和AI影像进行集中研究,对技术进阶中的创新细节与技术基底进行梳理,重点考察不同技术下的影像生成在媒介属性、技术叙事和审美体验等方面引发的形态新变。文章从技术影像的媒介属性变化入手,总结出相关叙事中的主体变化与风格演进,既有助于突破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之间的现实区隔,也进一步实践了连接艺术创作与技术迭代之间的思考路径。文中采用全面和互动的视...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科幻电影悲剧叙事————作者:王敉果;史可扬;
摘要:作为一种对技术展开的想象图景,人工智能背景的科幻电影不仅是单纯对未来世界的科技奇观搭建,也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电影观众造成感官冲击和体验更新,更在电影文本层面具有叙事突破。因此需要正视科技突进带来的生存困境和技术忧思,进而对本体、伦理、生命进行思考和价值重构。对此,本文将以伊格尔顿悲剧冲突理论为基础,审视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外层下的悲剧叙事,并探讨如何通过这种悲剧叙事去复归对人性的观照与对现实的...
《熊出没·重启未来》:“故事世界”的中式探索及其“科幻现实主义”建构————作者:王宏;杨芷馨;
摘要:《熊出没·重启未来》沿用此IP传统的叙事模式,以“新+老”的方式创建角色网络,以“保护生态”与“战胜邪恶”为叙事母题,以“亲情与友情”为核心情感要素,并对未来的世界进行想象性建构与灾难化展演,完成“熊出没”式的科幻现实主义建构,继而为“熊式”故事世界增添了有力的一环。“熊出没”作为家喻户晓的经典IP,始终将这一IP与现实问题、社会意志相结合,并紧密贴合其动画特质,进行张力性、灵动性与多元性的视觉建...
《哪吒之魔童闹海》:经典文本的现代“虚-实间性”式宇宙世界再构叙事————作者:张新英;杨云曦;
摘要:《哪吒之魔童闹海》(饺子,2025)是对《哪吒之魔童降世》(饺子,2019)的续写和对传统“哪吒闹海”故事的改写,既非凭空杜撰,亦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是参照经典文本形成一种现代“虚-实间性”式宇宙世界再构叙事。“哪吒闹海”故事的流变及其人物图谱经由各时代的媒介交汇与混合,已成为当代动画电影实现文化记忆召唤的再生产元素。《哪吒2》在故事的改写过程中完成对原有故事的结构破解,在现代价值观的融入中实现...
《唐探1900》:混合美学下的家国叙事————作者:周正汉;李宁;
摘要:《唐探1900》在喜剧片、侦探片、历史片相杂糅的复合类型中以历史书写观照现实,作品在延续“唐探”系列的“混杂美学”同时,也体现出差异化生产的创新意识。影片强行缝合历史创伤与谐谑推理,导致文本内部存在历史悲情与狂欢喜剧的冲突、解谜叙事与国族叙事的游移。对于历史苦难的聚焦使得影片一改前作底色,推动“唐探”系列故事从智性愉悦为主导的推理叙事迈向情绪激发为主导的国族叙事,在文化意涵上体现出从跨国文化交流到...
国产悬疑剧:类型嬗变、现实底色与“社会派”创作思维——专访悬疑剧《无证之罪》《雪迷宫》导演吕行————作者:满胜宠;崔婧;何其微;吕行;
摘要:近年来,国产网生悬疑剧发展较好,在各大互联网平台掀起收视热潮。例如《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等精品剧集激发受众对“社会派”悬疑类型的多元审美需求。同时,国产网络悬疑剧也在满足受众“想象力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提升生活质感与现实底色,呈现出明显的类型嬗变与叙事转型特征。因此,本文采访了《无证之罪》《雪迷宫》等悬疑剧集导演吕行,期待为国产网络悬疑剧的导演手法、创作思维、叙事新变等提供新...
砥砺前行,温暖人心:2024年中国电视剧综述————作者:陈笑;范志忠;
摘要:2024年,中国电视剧市场面对外部社会环境和行业内部所带来的挑战,把压力转化为自我革新的动力,温暖现实主义成为创作的主流,IP改编成为降低风险、保证剧集品质的重要策略,跨文本写作呈现出多样化、类型化的趋势。不少剧集注意借鉴微短剧的叙事特点,以期拓展长剧集的叙事可能与审美空间
人工智能时代的影像本体之思:2024年中国电影研究与批评前沿评述————作者:张慧瑜;宋美琪;
摘要:本文回顾2024年中国电影的研究与批评,围绕数字技术变革、后人类思潮、电影真实观、跨文化交流四大主要议题展开评述。在技术变革浪潮中,学者们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VR等技术对电影创作及本体认知的双重影响;在后人类视角下,许多研究围绕人类对“自我”和“他者”的认知展开分析,在身体功能的拓展中重新思考人的定义和边界;随着大量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出现,学者们进一步思考何为真实以及如何通过影像再现真实;在国际语境...
2024年中国纪录电影发展观察————作者:吉平;陈雨露;
摘要:2024年是中国纪录电影创造惊喜的一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行的一年。整体来看,中国纪录电影呈现出主流价值创作、纪实化表达、人民性凸显、国际化出海等新样态。在内容表达上,导演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现实观照中拓宽影像视野,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面貌、充满人文关怀的纪录电影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导演们以技术赋能创新表达形式,很好地实现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与前些年相比,2024年纪录电影市场表现...
2024年中国电影地形图:产业与艺术————作者:陈旭光;卢玥;
摘要:2024年中国电影产业遭遇多重挑战,全年票房收入425.02亿元,下滑严重。行业困境源于头部影片竞争力不足导致市场缺乏爆款驱动,影院银幕数增长,内容产能却失调。外部竞争层面,短视频、游戏等新兴娱乐形式分流观众,观影群体呈现年龄结构上移、男性与青少年流失趋势;内部结构上,市场过度依赖假日档期,非假日档表现疲软,加剧行业波动性。然而,行业调整期亦催生创新实践:中小成本现实题材通过温暖叙事聚焦社会议题,...
比较视野下德占时期青岛的电影放映活动考略————作者:宋进进;刘库;
摘要:1897—1914年,青岛被德国强行租占,德国人随即将电影带入青岛以及周边城市。电影作为殖民文化侵略的手段传入哈尔滨和青岛,二者呈现出相似的观影群体,电影院作为一种彰显殖民者预想的现代文明城市样貌的文化娱乐设施而存在。但与哈尔滨相比,青岛的电影放映活动发展缓慢,其非营利性也格外突出。青岛的城市化建设和电影放映都源于德国的殖民活动,通过对比考察青岛和哈尔滨的放映活动,可以窥见中国早期电影放映活动的另...
《射雕英雄传》中的侠义精神新诠释和构建文化认同的方式————作者:唐卫;海耘歌;
摘要:2025年版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重塑郭靖、华筝等人物形象,在强调数智新时代的语境下对侠义精神进行了新诠释,运用兵法符号、哲学符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认同。此外,影片运用古典诗意物象和绘画留白手法构建东方武侠世界的诗意氛围,但武打设计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削弱了动作的真实感。电影为传统武侠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强化了观众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认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从舞台到电影:对话观众,自觉表达,捕捉日常的隐秘与诗意——《野孩子》导演殷若昕访谈————作者:刘鎏;张效;殷若昕;
摘要:本次访谈回顾了殷若昕导演从舞台到电影创作者的身份转型历程以及她在创作思维、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改变与坚守。舞台剧创作经验赋予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戏剧张力的把控能力,作为一位兼具文学性和影像思维的作者型导演,她的作品始终以“人”为核心,以细腻入微的视角和人文关怀实现对青少年成长与命运主题的探索。在电影《再见,少年》、《我的姐姐》和《野孩子》中,她聚焦于一以贯之的作者性表达并展现出对社会议题的深入关切。其中...
形象嫁接与声景搭建:20世纪30年代万氏兄弟动画创作的跨媒介实践————作者:马玉晨;
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期,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开始了有声动画的创作实践。从漫画图像到动画影像,从无声动画到有声动画,万氏兄弟在嫁接外来动画经验和电影声音媒介技术更迭的基础上实践着“中国式活动漫画”的创作目标。本文从跨媒介的视听实践论述20世纪30年代万氏兄弟动画的跨文化改造。在这一时期追捧迪士尼动画的热潮中,万氏兄弟借鉴米老鼠的形象创设了“笑面猴”这一角色,并以其为核心展开漫画和...
《哪吒之魔童闹海》:“神话-现代”叙事及其情绪动力学————作者:张明浩;吴岚清;
摘要:本文以对比研究、文本分析、神话原型理论及“情绪-共情”观点等方法或视角探讨《哪吒之魔童闹海》如何在讲好系列故事的同时引起大众共鸣共情的原因,以期为未来神话改编类作品、系列生产类作品、情绪叙事类作品提供参考借鉴。研究发现,该片强调“我即为我”的主体精神,并在神话现代转化叙事中内置了强主体性意识进行叙事,以此促进大众进行自我指认、肯定自我、认同自我,使大众在自信式情绪叙事中获得满足感。该片打破了二元对...
中国电影史前期的媒介考古(1897-1920)——从技术引入到文化转型————作者:郑睿;
摘要:本文从媒介考古学的物质性视角切入,探讨中国电影史前期(1897-1920)的传播实践。首先,分析香港与上海作为早期电影技术传播核心区域,通过技术引入与文化适应推动电影媒介的本地化;其次,研究京津地区电影技术传播的差异化路径,揭示文化适应与社会接受的多重影响;最后,从放映空间的重构与传播形式创新出发,探讨电影媒介如何逐步嵌入城市公共生活,完成从“新奇玩意”向社会化文化现象的转型
由“戏”入“影”:早期影戏观影响下的中国电影化装————作者:罗阳;陈之凡;
摘要:伴随20世纪20年代西方电影技术的传入,本土创作在借鉴戏剧隐喻表现手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造型意识滞后与视觉形态趋同的局限性。受此影响中国电影化装美学的早期建构呈现出显著的调适性特征:京剧程式化表演范式与电影写实美学的内在张力、男旦艺术传统触发的性别表演争议、导演中心制模式下演员训练的系统化诉求。这一过程既受到戏曲美学基因的深层制约,也体现着对西方电影工业标准的创造性转化,最终通过跨艺术门类的实践探...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人口与发展》
- 省级《深圳大学学报》
- 省级《好家长》
- 北大核心《宗教学研究》
- 国家级中国地市报人
- 省级《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西夏研究》
- 北大核心《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省级《唐山文学》
- 国家级民间文学(故事)
- 省级贵图学刊
- 省级《河北科技图苑》
- 南大核心出版发行研究
- 省级《安徽文学》
- 省级《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 省级《汉语言文学研究》
- 省级今古传奇
- 省级青少年文学推理世界
- 省级亚洲咖啡西点Café & Gateaux
- 省级《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醒狮国学
- 国家级现代中文学刊
- 国家级《艺术教育》
- 北大核心《文艺理论研究》
- 北大核心四川文物
- 省级《民族艺术研究》
- 北大核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 南大核心外国语
- 省级南京史志
- 北大核心《中国音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