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0-1005/K
国际标准刊号:2095-1639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查看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考古》社科类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芙蓉》科技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中国历史文物》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学术研究刊物,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主要刊发有关中国古代文物、考古、历史及博物馆专业的学术研究文章。刊发稿件要求具有一定研究性,提倡以物证史,同时也注重刊发有关新发现的文物、文献或考古新进展及博物馆重要新展览内容的稿件。

  本刊宗旨:坚持百家争鸣的科学精神,提倡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注重反映国内外中国古代史、考古、文物、博物馆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国内外文博、考古、史学界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及友好往来;努力办成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刊物。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有:文物研究、考古研究、古史新证、出土文献研究、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试论四川渠县石阙的年代和风格 孙华; 6-15

  2 黔中地区魏晋南朝考古遗存探究 叶成勇; 16-30

  3 征稿启事 30

  4 徐州北洞山汉墓陶俑佩绶考——兼论秦汉印绶之制 王方; 32-43

  5 简化型神人神兽镜时代再探讨 步雁;呼啸; 44-50

  6 高兔村战国墓出土神兽金铸像造型蠡测 王红梅; 64-72

  7 《石渠宝笈》与书画鉴藏 薛永年; 73-82

  8 任弼时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 王海蛟; 92-100

  9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汉上林苑铜器述论 于璐;张默涵; 101-130

  10 “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开幕 董清; 157

  11 “魅力台州——上海美术家作品展”开幕 董清; 158

  12 “华夏春秋——张英豪水墨人物画展”开幕 董清; 158

  13 梁又铭先生绘画作品捐赠我馆 董清; 159

  14 《中国梦——人民幸福》特种邮票在我馆首发 董清; 159

  15 我馆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成果推广会 董清; 160

  16 中国博物馆协会出版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暨2015年年会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160

  当代教育与文化投稿:马士英的话语权从何而来

  摘 要:崇祯十五年,马士英由废员起复,总督庐州凤阳军务,击败张献忠军,迫使其改变进军方向,保卫了南京的安全。南都议立,史可法向他咨询商议,他的话语权是“捍御数有功”而获得。

  关键词:贵阳,马士英

  明末清初,贵阳马士英家族因马文卿、马明卿兄弟科第蝉联而光耀里闾,亦因南明弘光朝东阁大学士马士英背负对于各种晚明史籍关于马士英的记载,如果套用今天大数据时代的观测方法,跳出一言一行的具体记录,作宏观的审视,会感觉到两个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在对马士英的各种叙写记载中,空泛攻击的多,具体说实事的少。即使说了的,有些是语焉不详,似有如无;有些则同其他人(如阮大铖)扯在一起说,其实到底是谁做的,还需辨析。真正能落到马士英头上的不多。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最新期刊目录

重庆荣昌右岸长坡墓地南宋墓发掘简报————作者:李大地 ;高磊 ;张腾 ;李晓杰 ;张镇山 ;刘薇 ;孙吉伟 ;冯心怡;

摘要:2023年6-8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荣昌区文物管理所对重庆市荣昌区右岸长坡墓地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宋代墓葬2座,其中多室墓和单室墓各1座,出土了瓷盏、瓷碟、瓷罐、铜镜、墓志等遗物。尤其是纪年墓志的出土为厘定南宋墓葬年代学、器物类型学提供了重要标尺,也为认识墓主人身份、地名考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新见北齐奚琼墓志考释及相关问题研究————作者:赵延旭;杜献宁;

摘要:新见北齐奚琼墓志为研究北魏帝姓十族之一的(达)奚氏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通过对其姓氏、世系、籍贯等相关问题的考释,梳理完善北魏(达)奚氏代表人物宜城王奚斤的家族世系,结合其时分土定居命氏、孝文帝定姓族及东西政权分立的历史背景,对比东西政权中(达)奚氏在姓氏、籍贯等方面的差异,分析探讨北朝(达)奚氏之姓氏、籍贯的由来及其演变,分析其对隋唐(达)奚氏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奚琼仕宦经历的考证,为进一步阐...

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

摘要:<正>~

《职贡图》卷(局部)————作者:佚名;

摘要:<正>~

自代者谁:刘禹锡《苏州举韦中丞自代状》新证——以《韦应墓志》为中心————作者:刘春晓;

摘要: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刘禹锡赴任苏州刺史。甫一到任,便呈上《苏州举韦中丞自代状》,举荐韦中丞代己。这一状文中所记载的“韦中丞”,于存世的刘禹锡诗文集诸多版本里,均记作“韦应物”,与唐代诗人韦应物同名。虽然许多学者早已论断“此韦应物非彼韦应物”,但此“韦中丞”的身份、经历及与刘禹锡的交往等信息尚不明确。随着出土文献韦应墓志的面世,志文详细记载了韦应历任财政官僚的事迹,提供了唐中后期中央财政三司...

北朝至唐初夏州酋豪李氏家族的发展与身份记忆——以新见《李寂墓志》为中心————作者:沈传衡;

摘要:近年新刊布的《李寂墓志》可与李寂之子的《李达磨墓志》及其兄的《李誉墓志》以及祖父的《李和墓志》相互对读,从中窥见北朝至唐初夏州酋长李僧养及其后裔在波诡云谲之时代背景下的政治选择。夏州对于酋豪李氏而言意义重大,该家族从边地部落到内地官僚的身份转变充满着自身的主动性,是北朝到隋唐时期北方酋豪家族融入王朝国家的一个缩影。祖孙三人墓志对祖先的差异性书写亦是不同时代背景的映射,《李寂墓志》对夏州酋长后裔出身...

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汉、宋、明墓葬发掘简报————作者:陈国科 ;杨谊时 ;张鹏 ;冯维伟 ;刘冯军 ;马辉 ;张小媛 ;徐新婷 ;高丽 ;常孙文茜;

摘要:2021-202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圪垯川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68座墓葬,其中汉代墓葬27座,多为长斜坡墓道砖室墓,少量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和竖穴土坑墓;宋代墓葬19座,为竖穴直洞室墓、竖穴偏洞室墓和竖穴土坑墓;明代墓葬22座,均为竖穴洞室墓。这批墓葬及随葬品的发现,为研究甘肃东部地区汉、宋、明时期的墓葬制度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四川江口出水明楚藩金银断册整理与释读————作者:李东;刘志岩;吴天文;

摘要: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岷江水域历年打捞或发掘出水了大量带铭文的明代藩府金银册,其中信息残缺而完整度在50%左右的断册共有13片,约占该处出水金银册总数的30%,包括金册残片8片、银册残片5片,文字均不可通读。通过整理,这批出水金银册残件可释读者均为楚藩册。这些金银册上起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下止崇祯七年(1634年),前后跨度85年,涉及册主3代7人,呈现了自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楚世...

惠世天工——河北曲阳石雕艺术展

摘要:<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征订启事

摘要:<正>《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学术性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考古研究、青铜器研究、佛造像研究、钱币研究、陶瓷器研究、玉石器研究、舆服研究、书画研究、舆图研究、墓志碑帖研究、文献典藏研究、近现代文物研究、近现代人物研究、馆藏文物研究、文物保护研究等

汪大燮与苏杭甬路案交涉(1907-1908)——以《苏杭甬铁路档》及《汪康年师友书札》为中心————作者:王杨;

摘要:中英苏杭甬路案交涉是晚清外交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清政府、江浙绅民、英国三方围绕该案的博弈所展现出的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社会的关系、中央政府内部的关系都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汪大燮因同时兼具外务部直接交涉人和浙江本省人的双重身份而在此案中具有特殊地位,其分借款、筑路为两事的方案部分地挽回了中国的利权,而其在交涉过程中面对外部势力、国内舆论、官场倾轧三面夹攻而进退维谷的处境也一定...

一战时期“敌侨”汤高达遣返案研究——以海内外所见档案、书信为中心的考察————作者:郑迎阳;

摘要: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后,按照敌侨处置的相关条例和实施办法对敌籍传教士进行处置。在整体处置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在天津传教的汤高达因其主张损害法国保教权等利益而成为法国多番强烈要求北京政府驱逐的对象。北京政府基于国内免遣汤高达的舆情现实,紧紧抓住汤高达国籍不确定一点,并未将其遣返。因法国施压和汤高达上诉而卷入的教廷,围绕天津教区传教情况展开调查,为维护教区秩序,教廷代表选择劝说汤高达离开中国。根据海内外...

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

摘要:<正>~

山东临淄孙娄东遗址出土的战国铅釉陶罍————作者:赵国靖;陈魁;张吉;

摘要:临淄孙娄东遗址是齐国故城外的小型聚落遗址。战国灰坑H197出土铅釉陶罍残片一件,同出陶器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打破H197的各灰坑年代为战国晚期。此陶罍饰戳印圆圈纹带,装饰风格与越文化区的原始瓷罍相近,而胎体成分及铅釉的铅同位素比值则可确定产自齐文化区。综合出土单位年代、材质与技术特征判断,孙娄东釉陶罍是目前中国科学发掘出土年代最早的铅釉陶器,对探讨铅釉陶的起源及临淄战国手工业技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惠世天工——河北曲阳石雕艺术展

摘要:<正>~

1929年都兰县治考察与边疆摄影——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调查青海中部县治摄影汇编》相册为中心————作者:樊丽媛;

摘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调查青海中部县治摄影汇编》相册共收有银盐照片47张,内容为1929年青海民政厅调查专员梁炳麟率团前往都兰地区考察新县县治的摄影记录。调查团历时三月,对都兰的地形、资源、交通及民族等进行全面考察,《摄影汇编》和梁炳麟日记两份文献完整还原了这一过程。政府派出的官方考察团携带相机走进青海腹地,标志着摄影不仅是一种探查边疆、再现边地风貌的技术手段,也成为联结央地关系的媒介,在建构和强化现...

河南三门峡甘棠学校东周墓M57和M566发掘简报————作者:韩鹏翔 ;周要港 ;郑立超 ;燕飞 ;于雅婷;

摘要: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原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甘棠学校建设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古代墓葬500余座,其中编号为M57和M566的两座墓葬保存完好,随葬有成套青铜礼器。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组合分析墓葬年代为春秋战国之际,国别应属晋国或者魏国。这两座墓葬的发掘为探讨三门峡地区东周墓葬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材料

战国齐文化区青铜器的铅料演替及分期研究————作者:张吉;赵国靖;张恒;陈魁;陈建立;

摘要:战国齐文化区青铜器的铅料经历复杂的演替变化。战国初年延续春秋时期的外来格局,主要利用中原与鄂东赣北铅料。公元前5世纪后半,来自越地的浙东铅大量进入海岱地区。公元前4世纪前半,伴随三晋与越对齐的长期孤立与征伐,泰沂山地的高放射性成因铅料得到迅速开发,成为齐地铸铜业的必要补充,并成为此后齐文化兴盛期具有特色的铅资源类型。战国晚期田齐复国后,本地高放铅逐渐衰退,为燕辽和中原的铅料替代。战国齐文化区铅资源...

中国低温铅釉陶起源研究的若干问题————作者:郎剑锋;耿超;申静怡;赵益超;郭宇奇;

摘要:中国低温釉陶的起源问题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中西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相关研究过程中,实物资料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中国低温铅釉陶“战国起源说”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战国时期的齐地也已成为探讨该问题最为重要的区域。中国低温铅釉陶起源问题的后续研究中,包括陶瓷手工业、青铜冶铸业等不同手工业门类之间的互动、低温铅釉技术的发明和传承传播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

青铜器腹底“加强筋”的仿真模拟实验及其功用再认识————作者:张凯;江小辉;崔佳;

摘要:商周青铜器圈足与腹底连接处的条状或块状凸台被部分学者称为“加强筋”,认为其具有加固、排气、集渣等功能。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将父乙方鼎的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发现青铜容器即使在1.5倍水密度的满载荷下,其最大应力与应变均位于小范围的弹性变形阶段,不会引发塑性变形。加之“X”形工艺筋的增加并不能影响或改变蠕变变形的进程,而在青铜鼎的提运过程中,鼎耳根部的连接处应力集中现象最严重,并非腹底,因此青铜容器腹底...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