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5-1049/I
国际标准刊号:1003-7772
主办单位:广西文联
主管单位:广西文联
查看南方文坛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当代文坛》文学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文物》文学论文

  【杂志简介】

  《南方文坛》是文艺理论刊物。重点宣传研究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借鉴和继承中外优秀文艺遗产,探索民族文学艺术道路,研究当代文艺问题和文艺发展趋势,促进文艺新人成长,及时交流区内外、国内外文艺信息。

  杂志努力张扬新的编辑理念,一直致力于独特的高品位的学术形象和批评形象的建设,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的品牌栏目,其中精心组织的“跨世纪”,丛书的讨论、晚生代作家群的自白、今日批评的答问、《郭小川全集》的讨论等等都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大媒体均有报道和转载.尤其以评介前沿实力派批评家的“今日批评家”栏目,通过批评家对自己批评观的言说及其他批评家对他的再批评,不仅给世纪之交文坛的批评家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通过这种批评家之间的再批评,形成了思想的碰撞,达到了相互之间文学观念的交流、文化精神的对话,真正体现了文学批评的精神。

  为了在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文艺批评、寻求新路、寻求大发展,杂志达成了与广西师大出版社合作的共识,从而创立了一个更新更高更开放的人文学术平台,使《南方文坛》从创品牌的艰苦奋斗中,走向了持续发展、稳步前进的成熟时期。

  本刊在坚持正确的政治舆论和学术指导下,继续敏锐关注当下文化现象,倡导率真,精辟而富有学理、才情的“绿色批评”,通过组织更强大的作者阵容,更新品牌栏目,增版扩容,评选杂志年度优秀论文,编辑出版具有双效的“南方批评书系,等手段来实践新的“前沿理念,精品意识,批评精神,学术形象”的编辑思想和全面提升刊物的质量。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

  在2001年入选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评为广西社科“十佳期刊”,主编张燕玲荣获“十佳出版工作者”称号。

  【栏目设置】

  我的批评观、文论大家、今日批评家、理论新视界、个人锋芒、现象解读、今日热读、读来读去、港台澳文苑、艺术时代、文坛评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专栏、当下艺术视角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社会互动和文学想象——路遥的“方法” 杨庆祥

  论“十七年”中国乡村文学中的气候政治学 路文彬

  生命的亲证——论史铁生的宗教信仰问题 李德南

  由“我”步入“世界”的跋涉——李德南的文学批评 王威廉

  沉默与发声——李德南的学术印象 谢有顺

  张爱玲与相片怀旧 罗鹏,赵瑞安

  金庸与图解民族主义 罗鹏,赵瑞安

  启蒙话语、个人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学的三次转型 徐勇

  困境与突围——论新世纪文学理论体系的多元建构 王瑞瑞,廖述务

  代际:作为关键词的文学谱系考察与建构——评洪治纲的《中国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研究》 曹霞

  以自我献身精神为中国文化守夜——关于张新颖《沈从文的后半生》 王春林

  余秀华诗歌与“文学事件化” 孙桂荣

  艰难的“时代性”——从《收获》“青年作家小说专辑”说开去 李振

  知识分子的底线意识,或聂致远的书生气——重读《活着之上》 赵勇

  超越“活着”与活法的重量——评阎真长篇新作《活着之上》 欧阳友权

  “活着至上”与“活着之上”的拉锯、纠结与挣扎 于慈江

  从《沧浪之水》到《活着之上》 阎真

  严歌苓还要在写作的歧路上狂奔多久——从《护士万红》说开去 欧阳光明

  远方、自我与集体性——贺州瑶族三作家论 刘大先

  如何表述广西乡村生活:冯昱小说与“寻根” 冯强

  悖论中的艰难突围——论杨映川长篇小说《淑女学堂》 张淑云

  文学论文范文:红楼似梦诗性如辉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凝练高度思想,充满艺术气息的小说。它的字里行间,不仅仅充斥着作者对所处时代的批判,还散发着诗性的光辉。它在国外也引起了广泛的翻译热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全译本。随着《红楼梦》翻译浪潮的推进,对于《红楼梦》译本的研究也提上日程。例如修辞手法、人物形象、文化差异的翻译研究等。其实,这些研究方面都渗透着诗性特征的魅影。诗性特征是指作品的诗性美。它是支撑作品流芳百世的支柱,是流淌于整部作品间的血脉。因此本文以霍克斯版本为例,努力对《红楼梦》诗性特征翻译做出一个探讨。

  关键词:《红楼梦》,诗性特征,翻译

  引言

  洋洋洒洒,如浪涛不绝;寻寻觅觅,似曲径通幽。《红楼梦》如同山水画连绵不绝。它之所以如画一般美妙,不单是借助作者精彩的描述,更是因为充斥于整部著作之间的诗性特征。那么,能否将诗性特征淋漓尽致的翻译出来,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随着对《红楼梦》翻译的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开始对诗性特征的翻译加以重视。我们最常见的,是对语言诗性特征的研究和修辞的翻译。此外,在意象的翻译方面,也是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都知道,《红楼梦》中的意象或优雅婉约,或悲悯伤怀,或诗情画意。它们共同营造了书中的意境,在《红楼梦》的诗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方文坛最新期刊目录

医学人文及其语词转喻————作者:陈若谷;

摘要:<正>在快意恩仇、臧否人物、指点江山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掌握批判的武器,尤其是对于事件及制度性的剖析,往往具象落脚到人,比如把人分类为浓人淡人、NPD人格,或者归因于原生家庭、东亚父母……这些语词进入社会流通的初期,高度凝练且迅速地对境况做出了“诊断”。自启蒙运动以来,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席卷全球,医学几乎壮大为可以与宗教/信俗、法律/道德划江而治的新的社会控制机制。何谓控制机制...

坚守在教师这个岗位上——陈思和教授从教42周年座谈会答谢词————作者:陈思和;

摘要:<正>46年前,我24岁,衣袋里放着高考录取通知,搭乘公交车来复旦大学入学报到。也许是心情激动,没留神,下错了车站,在复旦大学站前面的电力所站下来。旁边有个好心人看我在东张西望,就指点说:你是到复旦大学吧?往前走半站路,就看得见校门了。好事真需要多磨,就这样我多走了五六分钟的路,才看见了校门口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但这几分钟的路程,在我的感觉里走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民间”中的“知识分子”————作者:王晓明 ;夏天 ;陈昶;

摘要:<正>夏天(上海师范大学讲师):您在陈思和教授从教四十二周年暨《从广场到岗位》新书发布座谈会的发言中,对思和老师的定位很清晰,一是思和老师带着他的特定的学术传承进入他所关注的领域,其次是思和老师有您称之为“对‘来自未来的眼光’的意识”。在这样的定位后,您谈到与他有很多共同或类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而互补的地方,希望您进一步展开谈谈后一方面的情况。您觉得您和思和老师的最大不同在哪里?互补在什么地方

“我”的意义:从“问”的意义到“在”的意义——陈思和先生《从广场到岗位》的启示————作者:何向阳;

摘要:<正>20世纪80年代开始读到陈思和先生的书,但第一次见到陈思和先生,是90年代初,在河南大学的校园里,印象中好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会议,或者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或者是中国新文学学会年会,记不清了,许多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学者都在,陈美兰教授也在,为什么记得,因为陈思和先生把我当成了陈美兰教授的研究生了,我向他做出了解释,我的研究方向是文艺学。那次刚刚研究生毕业的我听到了许多会议发言,对于陈思和...

文学史不仅记录过去,还是“可能发生”的历史————作者:许子东 ;李浴洋;

摘要:<正>一、为作家论辩护李浴洋:许老师,我们关于您的学术生涯进行过一场对话(《为我的“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许子东教授访谈录》,《传记文学》 2024年第3期)。当时侧重您的学术历程。您妙语连珠,许多精彩答问都令人印象深刻。不过因为那篇访谈主要按照时间线索展开,其中涉及的一些具体话题未及深入。所以这次我想聚焦一些专业议题,请您更进一步展开,核心是您的研究方法与文学史观

《红旗谱》:历史性回望与当代性延伸————作者:韩春燕;顾吾玥;

摘要:<正>《红旗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范性文本,其经典性到今天仍在被不断讨论。有学者将它的经典性归结于它是一部泛政治化文本,认为它是“十七年”政治话语下的时代性产物(1);有学者看见了《红旗谱》内含的民族形式建构,将它作为一种构成当代文学整体脉络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2);有学者认为《红旗谱》等红色经典的再流行与再生产是因为其影视改编内含着契合大众影视观众的审美趣味因素(3);但与此同时又有学者重回...

2024仁怀·《人民文学》青年作家批评家文学周

摘要:<正>~

民间岗位与人文关怀——陈思和学术贡献的多重面向————作者:刘勇;

摘要:<正>陈思和先生以其独特的学术视野、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坚守人文精神岗位的典范。人文精神是其研究的对象,同样是其学术生涯的主线;“岗位”是他对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的概括,更是他为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现实与学术发展中指出的未来。“人的文学”这一提法自五四至今已经走过百余年历程,一代又一代学人用自己的学问涵养与生命经历参与、解读、建构这一动态谱系。无论是对文本的细致体察,对作品生命...

若谷的“偏移”与“固守”————作者:马兵;

摘要:<正>前些时日,若谷联系我,问我可否来写她的“印象记”,我其实是有点意外的。2016年夏天,若谷从山东大学硕士毕业后去北京大学读博,博士毕业后重返母校任职于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虽然我们在同一所学校,也是同一学科,但毕竟分属济南、青岛两城,交流机会并不多。我对她的印象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她读硕士时的记忆,那时她思路开阔,谈吐清晰,有时也不免掉掉书袋,但在话题研讨中总能因犀利的见解成为小小...

论中国影视美学建构的道、术、象————作者:徐兆寿;

摘要:<正>中国影视美学的概念提出已经很多年了,也有不少名家的著述。早在1998年黄会林先生就在《当代电视》杂志上著文,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中国影视美学的建设。那时,她认为,“电影电视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传媒中传播最广最快、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一”(1)。中国已经是第一电视大国,但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应当重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国的影视工作者应当“构建和...

新时代中国乡土题材电影的美学建构————作者:周仲谋;

摘要:<正>表现乡村生活,关注乡土社会,是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传统之一。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淳朴、诗意的乡土想象,到左翼电影中凋敝、衰败的“废园”呈现,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激奋昂扬的乡土革命与乡村建设风貌,到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乡村镜像,中国乡土题材电影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表现内容和美学风格特色。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我国乡村发展日新月异,涌现...

学术思想自传与话语创新实践——读陈思和《从广场到岗位》有感————作者:刘俊;

摘要:<正>2015年我曾在《书城》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少年成长与学术姿态——读陈思和的〈1966—1970暗淡岁月〉》,此文后来收入《陈思和文集》。《1966—1970暗淡岁月》是陈思和的人生自传,重点写他在特殊年代的十年人生,那时他尚未走上学术道路,因此我那篇文章重点针对陈思和的成长经历谈了一点读后感,对他的学术贡献从“后视”的角度略有涉及,但谈得不多。这次读他的《从广场到岗位》,我觉得这本书正好从学...

英雄形象、革命历史与民族精神——评民族歌剧《拔哥》的创作————作者:仵威;

摘要:<正>红色民族歌剧《拔哥》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上,作为入选的18部新创剧目之一,引起观众强烈反响,掌声雷动、好评如潮。作为唯一的一部由少数民族自治区选送,由艺术类院校自编自导自演的创作的剧目,获得了中国歌剧节的优秀剧目奖荣誉。同时,该剧还获广西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八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荣誉。可以说,歌剧《拔哥》主题鲜明、演员出彩、历史感...

励精图治敢为先,改革创新有作为——杨义的鲁迅及其中国文学研究————作者:赵京华;

摘要:<正>当代知名学者、文史专家杨义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时代一路走来,平生留下丰厚的学术成就。这些成就凝聚着那一代中国学人励精图治敢为先、改革创新有作为的博大精神和建构中国学术的宏伟志向。因此,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此一时期的学术史乃至思想史之下,以探究他的学术奥妙和方法论意义。杨义治学广博而不求精深、善于创制新概念开拓新领域而不求体系之完备,从鲁迅文学到现代小说史再到中国现代文学图志,从中国叙事学、大文学...

杨义“还原学”的文学方法论意义与文化意义————作者:朱寿桐;

摘要:<正>杨义的文学研究,是思想研究和历史研究,在其学术生命的最后、最重要也最有力度的学术关键词,便是“还原”。如何理解这个“还原”,不仅事关对杨义学术建树的解读,不仅事关对杨义学术评价的准确性问题,而且也是事关当代人文学术的重要方法论的认知,以及对这种学术开拓的文化意义的评估

朱自清旧体诗词创作中的拟古现象论析————作者:李遇春;张馨月;

摘要:<正>21世纪以来,朱自清的旧体诗词创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白话新诗的早期开拓者和现代白话散文“圣手”的身份之外,学界又发现了朱自清作为旧体诗词作手的另一面目。其实,五四新文学家创作旧体诗词的情形并不罕见,但在写作拟古诗词方面,朱自清可谓独树一帜,其数量之多与态度之严谨,使拟古足以成为朱氏诗词创作中的一种“现象”。所谓拟古诗词,就是将前代的某种诗词体式,或某位诗人词人、某一具体诗词作品作为范本,揣度...

包天笑1920年代编务考论————作者:刁玉萍;

摘要:<正>引言1922年2月10日,《新闻报·〈星期〉出版预告》中称:“天笑先生,两三年不做小说了,大家望眼欲穿了,此刻到上海,忽然又高兴做起小说来,现在我们出一种小说周刊,唤作《星期》,请他主任。”(1)然而包天笑不仅没有做小说,似乎连在编辑舞台都销声匿迹了。而此时第三波通俗文学期刊潮正如火如荼,“自由之鹃”(周瘦鹃)领衔大东书局以《半月》《紫罗兰》为代表的“紫色系”刊物、“快活之鹤”(严独鹤)则牵...

超越局限,追求自我——论陈若谷的文学评论个性兼及一种对话————作者:贺仲明;

摘要:<正>我很认同这样一句话:“每一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倾向,它的特殊偏见和精神疾患。一个时代就如同一个个人:它有它自己意识观念的局限,因此需要一种补偿和调节。”1也就是说,任何时代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自然会具有时代文化的个性,包括其卓越处,也包括其盲区和弱点。一般来说,个人很难甚至无法真正摆脱时代的特点。他(她)所能做的,只能是尽量克服时代所带来的局限,发挥时...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美学的新变革与新拓展————作者:周斌;

摘要:<正>21世纪以来,随着国产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影艺术、电影技术和电影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电影理论批评的日趋活跃和不断深入,中国电影美学也有了较明显的新变革与新拓展:它一方面注重从中国电影发展道路和创作历史的回顾反思中探寻电影美学规律,并从国产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实践中总结出若干电影美学经验;另一方面则更加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此来丰富电影美学内容,凸显电影美学特色;...

中国民间诗刊的在线资料库————作者:柯雷;

摘要:<正>本文我要讨论的是中国的民间诗刊。荷兰莱顿大学(Universiteit Leiden)有“中国民间诗刊特别藏书”(collection of unofficial poetry journals from China),是纸质馆藏,除刊物以外,还包括个人诗集和多人诗选。从2019年开始,莱顿大学图书馆的纸质版特别藏书增加了电子部分,也就是数字化的特别藏书,已经扫描了大量资料,并发布在莱顿大学...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