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北方文物》文物刊物,1985年创刊。是文物考古工作者最关注和喜爱的学术刊物之一,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我国北方地区考古和历史的必备刊物。它以独有的特色成为黑水学苑中一朵奇葩。十几年来,《北方文物》之所以受到青睐,其真正魅力在于它的坚持特色、推陈出新。反映和探讨本地区的文物考古,兼顾地区的民族史和地方史,介绍周围地区和邻国的研究成果和动态;具有文物特色和地方特色。
办刊宗旨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以刊发研究北方民族的历史和考古的学术成果为己任,兼顾地方史和博物馆学,并刊布东北亚国家在民族、考古学方面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力争推进东北亚国家在民族和考古学方面的研究。该刊在东北亚考古学和民族史学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黑龙江省一级期刊,远销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栏目有文物考古发现及研究、民族史论、地方史志、博物馆学与研究、译文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北京市东城区西革新里西汉墓2013年发掘简报 胡传耸;冯双元;陈龙;曾祥江;翟建峰;王宇新; 3-9+113-115+117
2 北京平谷东高村汉唐墓葬发掘简报 胡传耸;马绍山;张济发;韩宜林; 10-13+2
3 辽宁省朝阳县土城子两座前燕墓 杜守昌;孙玉铁;李丽;张丽丹;杜晓红;尚晓波;张桂霞; 14-16+19
4 黑龙江省讷河市龙河城址调查 王怡; 17-19
5 吉林省东辽县杨树排子地遗址考古发掘简报 王新胜;徐廷;唐洪源;王孟子;高秀华; 20-23
6 东周时期内蒙古长城地带青铜镞文化探讨 石岩; 24-30
7 鹤嘴斧的功能及相关问题探讨 孟琦;彭博; 31-38
8 大连王家村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马永超;吴文婉;王强;张翠敏;靳桂云; 39-43+116
9 白金宝文化陶器纹饰初步研究 蔡昕欣; 44-48
10 大遗址保护视角下的金上京考古工作 赵永军;刘阳; 49-53
11 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收藏的两件清代龙袍 刘宏; 54
12 “渤海诸王皆右文”说质疑 李玲; 55-58
13 辽代移民辽西及其影响探析 吴凤霞; 59-64
14 宋朝河北遣辽使臣初探 王慧杰; 65-70
15 论佛教对金代社会习俗的影响 王德朋;王萍; 71-76
16 金代武举的民族属性——民族关系影响下的制度变革 闫兴潘; 77-81
17 金世宗朝保护野生动物政策及其原因分析 吴迪;杨秀丽; 85-87
18 新见新罗入唐求法僧惠觉禅师碑铭考论 楼正豪; 88-91
19 《耶律曷鲁妻掘联墓志铭》为赝品说 刘凤翥;何文峰; 92-94
期刊代发论文:山西五台方言重叠式名词语法探微
摘 要:五台县东冶以北的北沟地区的五台方言中有7种类型的重叠式名词,即AA式、ABB式、AAB式、AABB式、A圪BB式、间隔重叠、ABBC式,虽然同为名词,但在语法功能方面却有强弱之别。这种差异既同名词的结构类型有关,也与同名词的结构成分有关。
关键词:方言,重叠式名词,语音,语义,认知,语法功能
一、引言
五台方言内部存在区域分歧和地点分歧,以黄土坡为界限分为上五台话和下五台话;同时因受到毗邻方言的影响,存在着建安话、东冶话、白家庄话和台怀镇话等差别。本文结合作者的方言语感,分析了五台县阳白乡(注:阳白乡话属于五台话中的下五台话)的民间口语语料,并参照同为五台片的忻州地区的方言词典(《忻州方言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加以整理。
北方文物最新期刊目录
小兴安岭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天河石饰品研究————作者:赵莹;方琦;薛凯帆;
摘要:天河石是一种颜色通常呈现绿色或者蓝绿色的宝石,具玻璃光泽,颜色美丽,有一定观赏性,由于具备块度大、解理特性易破裂等特点,所以被古人类选择用于加工饰品。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包含天河石饰品的遗址较少,其中,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的桦阳、桃山两处遗址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天河石饰品。通过对两个遗址出土的天河石饰品原料成分、制作技术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对石质装饰品...
第二牤牛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存考古调查简报————作者:熊增珑 ;于怀石 ;樊圣英;
摘要:2017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建平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在大凌河支流第二牤牛河流域开展红山文化专题调查工作,新发现遗址和墓地58处,采集遗物包括陶器残片、石器等,获取到一批丰富的红山文化遗存材料,填补了该地区红山文化空白,为研究红山文化分布、内涵、聚落变迁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黑龙江海林市酒厂沟遗址发掘简报————作者:魏明江 ;贾帅;
摘要:酒厂沟遗址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林镇平和村村西约2.5千米,地处红甸子河右岸的一处西高东低的山前坡地上,遗址包含有汉魏时期聚落址和明清时期墓葬。本次发掘共清理汉魏时期房址4座、灰坑1个,明清时期墓葬5座。酒厂沟遗址的发掘,为研究牡丹江中游地区汉魏时期大型聚落址及明清时期墓葬形制、丧葬习俗、历史沿革等提供科学新材料
北京大兴区西红门唐、金墓葬发掘简报————作者:刘乃涛 ;刘风亮 ;曾庆铅 ;马海林;
摘要:2020年12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大兴区西红门镇1号地C组团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占地区域内发掘了1座唐代墓葬和5座金代墓葬。墓葬形制保存相对较好,出土了四仙骑八出葵花铜镜、银钗、瓷碗、铜钱等日常用品和罐、盆、釜、剪刀、勺等陶质明器。本次发掘为研究大兴地区唐、金时期的墓葬形制、丧葬习俗以及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渤海戈尔巴特卡城址的家户————作者:格尔曼·叶甫盖尼娅·伊万诺夫娜;何雨濛;
摘要: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戈尔巴特卡城址的发掘成果为研究伊利斯塔亚河河谷(滨海边疆区)早期中世纪居民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基础。该城址是渤海国的一处大型行政中心。研究目的是明确家户在戈尔巴特卡城址长期稳定运转中所起的作用。为了对发掘的房址及附近空间进行全面研究,利用地层分析法和浮选法,进行了地质学调查,并且对植物遗存、陆地哺乳动物骨骼、鱼骨和贝壳进行分析。家户中的居民从事多种自然经济活动,其中,农业占据主导地位。...
辽宁北镇新立遗址一号基址的性质与年代————作者:万雄飞;苏军强;
摘要:辽宁北镇新立遗址一号基址的平面形制结构以及出土遗物与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的辽庆陵遗址三座陵前殿址主台基群高度相似,推测它们的性质相同、年代相当,是辽代帝陵玄宫前的重要陵寝建筑。结合历史文献,推断它们就是《辽史》中记载的辽代帝陵御容殿,是陵园中举行隆重献祭仪式的殿堂,相当于宋代帝陵中的献殿。依据形制排比和新出土的辽韩德让墓志佐证,推定新立遗址一号基址的始建年代为辽代中期,是辽乾陵的御容殿遗址,《辽史》...
宁夏银川市出土两合明代武职家族墓志考释————作者:李芳;贾玲婵;
摘要:王龙泉家族是银川平原明代武职家族的典型代表,其家族墓志所承载的众多信息结合《宁夏前卫》,与明代宁夏北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王龙泉家族在宁夏生息史,反映出明代武职袭替制度下军户卫戍、治理北部边疆的历史,可见在明代武职袭替制度下,“山后”这一较为特殊的群体对治理明代北部边疆的贡献
辽朝地方统治体制的契汉杂糅特色——读《辽代五京体制研究》若干体会————作者:高福顺;
摘要:康鹏新著《辽代五京体制研究》是学界第一部围绕辽朝五京体制来研究辽朝地方统治体制的专著,本着十年磨一剑的深邃功力、不破不立的实证理念,从地方统治体制的总体结构、辽朝的政治中心即捺钵与“都城”、辽朝特色的地方统治政策三个视域,围绕军事、财赋、行政三个层面,系统洞察辽朝统辖与治理辽朝地方社会的运行模式,无论在史料钩沉、微细实证上,还是主旨布局、张弛有度上,既有精微深邃之惬意,又有辨章学术之缜密,且不乏真...
渤海上京城皇城正南门建筑年代及相关问题再思考————作者:刘晓东;
摘要:通过对渤海上京城三重城中皇城的再划分,确认了皇城正南门与皇城正北门在格局上的对应关系和建制上的呼应关系;通过对渤海上京城南北中轴线上诸城门对应关系及规模建制方面的考察,研讨皇城正南门经历了始建时城门简单用瓦或无瓦件,后期重修时全面用瓦并加入琉璃类等构件的历时性变化过程;通过对皇城正南门址出土的具有年代标识性建筑构件的考察,提出皇城正南门屋顶全面用瓦并加入琉璃等高规格建筑构件的最后修葺年代,应晚于郭...
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龙凤形象比较研究————作者:马海玉;
摘要:考古发现表明,虽然赵宝沟文化出现过凤,红山文化出现了龙,但是,赵宝沟文化却是以龙为主要标识,而红山文化是以凤为主要标识。这和文献记载的太昊文化以龙纪、少昊文化以鸟纪有一定的可比性。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龙凤形象的出现与渔猎采集经济密切相关
皇都的意义——辽上京城建置所见契丹开国的统驭方略————作者:邱靖嘉;
摘要:辽上京临潢府乃是辽朝“五京”之首,尝有“皇都”之号,至少在辽前期应是名副其实的国都,与移动式捺钵行政中枢构成“双政治中心”。辽朝“皇都”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皇帝是否长期驻留理政,而在于作为一个新规划的都城,在城市形制和建筑布局上如何体现国家治理的方式和意志,从中可以反映出契丹开国的制度模式与统驭方略。通过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结合,揭橥“皇都”之于辽朝统治国内多族群的政治意涵,亦有助于重审北族王朝...
两《唐书》东牟山考辨——磨盘村山城考古发现新证————作者:李强;白淼;张恒斌;
摘要:磨盘村山城考古发掘调查阶段性成果显示,山城出土的施纹瓦件、凤鸟纹瓦当、靺鞨陶器,与高大城墙始建年代等时,为渤海初期最重要遗存。东区发现的大型高等级仓储遗迹是国家性质的官署建筑,是确认两《唐书》渤海大祚荣率众保东牟山,筑城郭以居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元素。东牟山、奥娄河是汉魏时期沃沮境内以沃沮语名之的山川,因渤海国在此建国筑城方为唐人知晓并载入史籍
七三一部队人体实验受试者身份转变原因论析————作者:王孝华;
摘要:为研制细菌武器进而实施细菌战,七三一部队常年进行人体实验。通过“特别移送”等方式抓捕大批抗日志士、平民等作为人体实验“材料”,这些人体实验受试者的身份符号被迫发生转变,从日本侵华部队眼中的“敌人”、特别移送非法判定的“罪人”、囚禁于特设监狱中的“犯人”,到被物化成“马路大”,彻底变成“非人”,最终这些人体实验受试者无一生还,死后或被制成人体标本,或被投入焚尸炉烧毁。通过考察人体实验受试者身份的转变...
金代乐舞文化及其影响考论————作者:冯引;
摘要:金代在承袭汉族乐舞制度和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女真族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金代乐舞主要有用于圣节仪制及祭祀活动的宫廷雅乐、宴请娱乐的散乐、皇帝出行及军队所用的鼓吹乐,以及反映经济生活和民俗文化的狩猎乐舞、萨满乐舞等。金代乐舞反映了皇室的治国理念和社会文化生活,有着以汉为主、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彰显了礼乐相须、礼乐同辉的文化精神,对后世的乐舞文化亦产生深远影响
辽金时期青铜童子像初步研究————作者:王春委;
摘要:目前,考古出土辽金时期的青铜童子像数量较多,博物馆藏品类型亦十分丰富。青铜童子像在辽代晚期已经出现,在金代大量盛行,可分为立身童子像、飞行童子像、压胜童子像、童子像押印和童子像牌饰。立身童子像的使用方法为通过穿系童子头顶的穿孔佩戴于颈部或腰间,具有装饰、祈子祈福和驱鬼辟邪的寓意。童子像的发式可以分为髡发和“三搭头”两种,髡发发式源于契丹人,“三搭头”发式应源于汉人。童子像仅在辽金统治区域出现,宋地...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洪河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作者:田禾;张伟 ;刘伟;
摘要:洪河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洪河村南约1千米处的嫩江中游右岸。2014年度,发掘的遗迹有房址4座、墓葬1座、灰坑38个、灰沟1条,出土器物丰富。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是昂昂溪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形成过程是在本土文化发展的同时,又部分吸纳了周边外来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一支分布于嫩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最晚阶段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此外,本年度的发掘还见有少量夏代和两周时期的...
浙江绍兴市兰亭村南朝墓发掘简报————作者:王策;
摘要:2021年3—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对柯桥区兰亭街道兰亭村野生动物园一期项目建设地块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7座南朝砖室墓时代特征明显,内涵丰富,平面形状多样,出土遗物6件。这批墓葬的发掘对于研究绍兴南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建筑技法、丧葬习俗、青瓷特征等课题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黑龙江绥滨县东胜墓葬2015年发掘简报————作者:王长明 ;刘晓东;
摘要:2015年对东胜墓葬的发掘,共清理了22座墓葬,出土铜器、铁器、铅器、石器、骨角器、料器及瓷器等遗物401件。墓葬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木质葬具是本次发掘的重要发现。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及碳十四测年判断,该墓葬应为明代中晚期海西女真某族群的一处公共墓葬,为黑龙江明代考古学及女真系民族史的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安丰镐遗址出土西周晚期青铜器的科技分析————作者:郭瑞;冯健;纪娟;
摘要: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腹地发现4座西周晚期贵族墓,其中,1座墓葬出土5件青铜鼎、2件青铜鉴。在X光工艺初探基础上,为进一步明确青铜铸造工艺,通过XRF、SEM-EDS、金相组织观察,确定7件青铜器均为铸造而成,部分器物为实用器。其中,3件青铜器为锡青铜,2件为铅锡青铜,2件为含铁量高的铅锡青铜,可能使用了富铁铜矿冶炼铜料。结果表明,出于同一墓葬青铜器合金配比差异明显,矿料选择精良程度不高,制作工艺粗...
《北方文物》2024年1—6期总目索引
摘要:<正>~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北方音乐
- 北大核心《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 省级棋艺象棋
- 省级《翠苑》
- 省级《文物鉴定与鉴赏》
- 国家级中国国家旅游
- 国家级《大学图书馆学报》
- 国家级名作欣赏
- 省级《好家长》
- 省级地方文化研究
- 省级《寻根》
- 省级图书馆论丛
- 省级《法语学习》
- 省级《三角洲》
- 省级《西北美术》
- 北大核心法音杂志
- 省级《钢琴艺术》
- 国家级文物天地
- 国家级画刊
- 北大核心《贵州大学学报》
- 国家级《英语文摘》
- 国家级《出版参考》
- 国家级《中华诗词》
- 北大核心敦煌研究
- 北大核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省级华中人文论丛
- 省级《体育师友》
- 国家级《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 北大核心《第欧根尼》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