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考古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江汉考古

《江汉考古》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2-1077/K
国际标准刊号:1001-0327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管单位:湖北省文化厅
查看江汉考古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考古学报》社科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北方文物》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江汉考古》杂志是由湖北省文化厅主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文物考古类专业期刊,《江汉考古》创刊于1980年,为季刊,迄今已出82期,有着二十二年的办刊历史。

  创刊二十二年来,《江汉考古》立足长江、汉水流域,在长江中游史前研究、楚文化及简牍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海内外拥有了相对固定的作者与读者群。作为一种地方性文物考古杂志,我刊积极报道长江中游及南方地区文物考古新发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依靠专家,提携后学,发表了一批有较高学术品位的研究文章。近年来,《江汉考古》稿件水平、印制质量等方面不断改进,检索率、转载率不断上升,2000年,《江汉考古》被录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光盘版),同时被收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成为海内外学者和文物考古爱好者重要的学术读物。2002年我刊加大了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在文章选题,版式、印制、装帧质量等方面力争进一步提高。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和订阅。本刊开设的栏目有:考古新发现、考古学研究、简牍研究、文物考古与现代科技、书评与译作、考古简讯与学术动态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期刊网》(光盘版)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栏目设置

  开设的栏目有:考古新发现、考古学研究、简牍研究、文物考古与现代科技、书评与译作、考古简讯与学术动态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考古学与文物保护 张忠培; 1-12

  2 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曹门湾墓区考古主要收获 方勤;胡刚; 3-11+2+129

  3 湖北郧县尖滩坪遗址发掘简报 符德明;陈晖;张昌平; 12-27

  4 襄阳欧庙卸甲山出土春秋青铜器 陈千万;易泽林;陈坤; 28-37

  5 湖北谷城尖角墓地出土重要文物 周婷;梁超; 38-48

  6 联裆鬲还是袋足鬲:先周文化探索的困境(下) 孙庆伟; 49-66

  7 略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韩建业; 67-74

  8 春秋中期江淮地区青铜文化对江汉地区的影响——从襄阳卸甲山出土青铜器谈起 张昌平; 75-81

  9 曾侯與编钟铭文所记吴伐楚路线辨析——兼论春秋时期楚郢都地望 高崇文; 82-85

  10 新见蒍子曾壶考 田成方; 86-90

  11 也论马王堆汉墓帛画——以阊阖(璧门)、天门、昆仑为中心 王煜; 91-99

  12 江西新干牛城20062008年度浮选植物遗存初步分析 陈雪香;周广明;宫玮; 100-108

  13 云南洱源北山土坑墓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 李晓岑;刘杰;贠雅丽;杨德文; 109-115

  14 《系年》“屎伐商邑”与《天问》“载尸集战” 刘信芳;王箐; 116-119

  15 楚简字词考释三则 石小力; 120-123

  16 随州义地岗出土唐代佛具 项章; 124-125

  历史研究杂志投稿:河南农民协会的启蒙与发展

  【摘 要】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河南农民运动和农民协会具备了充分的发展条件,历经了从启蒙到衰退的四个时期后自然消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为苏维埃政权所代替。

  【关键词】国共合作,河南,农民协会

  国共合作后,中共北方区委对河南高度重视,把河南工作放在北方五省的首位,李大钊提出:“在估量革命动力时”,必须充分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份”。他还指出:只有将农民组织起来,才可以形成一支巨大的革命力量,大大加速中国革命的步伐。加之河南省内中共和国民二军建立的统一战线所带来的有利局势、河南省国民党党部的成立并开展工作以及全国农民协会章程的颁布,为河南省的农民运动和农民协会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江汉考古最新期刊目录

二里头宫城水利设施的初步研究————作者:刘亦方;

摘要:考古发现表明,二里头都邑以路网和围垣为基础形成了统一严整的功能区划。宫城作为城市权力核心区,处于多网格布局的中心,是城市水利建设的重点区域。二里头宫城早晚水利的设置与宫室建筑布局和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各项水利设施也最为完备,并且构成了宫城独有的池苑景观。其中,宫城内以蓄水池、陶水管暗渠等为代表的水利设施营建体现了西部黄土台塬与东部泛滥平原水利知识的系统整合,是二里头多元人群汇聚与文化交流的体现

二里头都邑绿松石制品的成就————作者:赵海涛;王开腾;陈俊伊;

摘要:绿松石器是二里头文化最重要的遗物种类之一,以往关于其社会地位的详细讨论较少。本文考察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制品的出土背景、器用功能和生产工艺三个方面,讨论绿松石制品的社会地位及其历时性变迁,认为二里头文化二期时礼器制度中以绿松石制品为尊,三期时形成了铜礼器地位最高,玉、绿松石等多种材质礼器次之的礼器制度。最后讨论了龙山至夏商时期绿松石制品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过程和内在原因

殷墟出土的几类器物的用途————作者:岳占伟;

摘要:殷墟出土数件(对)铜牛面具、铜角形器、长方形铜片等形制较特殊的器物,学者们对它们的用途看法不一。依据它们的形制特点及出土状况,并结合殷墟出土的铜头盔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分析,两件较小的铜牛面具和长方形铜片应是重点覆盖式头盔,前者佩戴在人的前额上,用来保护额头;后者覆盖在人的头顶上,用来保护头顶。而较大的铜牛面具和4对角形器应是镶嵌在木胎牛面具上,起装饰作用,它们的用途应是贞人或巫师举行仪式时佩戴的...

夏代都邑二里头的动物资源利用————作者:李志鹏;戴玲玲;赵海涛;

摘要:通过综合利用二里头遗址2000年至2003年、2003年至2006年以及2010年至2018年发掘收集的动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结果,本文探讨了夏代都邑二里头的动物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反映的一些相关问题,有助深入推进与夏代都邑的动物资源利用相关考古与历史问题的研究

江西瑞昌铜岭遗址商代冶金技术初步研究————作者:邹桂森;崔涛;刘思然;李延祥;

摘要:江西瑞昌铜岭遗址是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商代早期晚段至商代中期的矿冶遗址,其出土冶金遗物丰富,时代延续较长,功能分区明显,是商王朝重要的铜料来源之一。对瑞昌铜岭遗址焦炭厂商代地层及单位发掘出土的炉渣、炉壁及矿石等冶金遗物进行科学分析,显示出铜岭遗址是一处集采矿、冶炼及合金配制为一体的矿冶遗址。遗址内不仅存在铜氧化矿冶炼活动,还存在硫化矿冶炼现象。由此可知,铜岭遗址早至商代早期晚段已开始使用...

甲骨文与楚简合证二则————作者:陈子君;

摘要:上博五《竞建内之》“?”字从季旭昇读为“祈”,可合证甲骨文“?”字当读为“祈”。《屯南》656“其告祭,?祖辛,王受又(佑)”大意是将要举行告祭,向祖辛祈祷王受保佑。清华简《五纪》简87“■”字旧释为“慎”,应改释为“?”,读为“谨”,“?左右”即“谨左右”,指约束左右之人。甲骨文■从黄天树释为“束”,可与新蔡简■(束)字合证,■为其繁形异体。《四告》“鼄”字作■,当承袭甲骨文“鼄”字写法而来

重要启事

摘要:<正>1.2025年,《江汉考古》将以一如既往的期刊风格、体例呈现给广大作者、读者,衷心感谢大家对本刊的支持与厚爱。我们将继续秉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坚持以宣传长江流域及我国南方地区为重点的全国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为办刊定位和宗旨。我们真诚期待广大作者、读者对本刊继续关爱与支持,踊跃向本刊投稿

二里头遗址Ⅻ区制陶作坊遗存发掘简报————作者:张飞 ;赵海涛;

摘要:二里头遗址Ⅻ区2021年的发掘揭露了龙山至二里头文化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时期发现了陶窑、灰坑、水井,陶坯、残次陶片、窑壁、制陶工具等大量与制陶生产有关的遗迹、遗物。通过本次发掘,基本可以确定Ⅻ区存在一处规模较大的制陶作坊,生产年代从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延续至四期晚段,尤以二期晚段最为繁荣。Ⅻ区制陶作坊的发现对于探讨二里头遗址制陶手工业的操作链、专业化水平、生产组织、产品消费等问题具有重要意...

湖北武汉郭元咀遗址G8发掘简报————作者:程小锋 ;丁淑娇 ;胡刚 ;姚凌 ;魏付丽 ;李凯 ;付德明 ;余乐;

摘要: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湖北武汉郭元咀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重点清理了灰烬沟G8。G8出土了大量铸铜遗物,包括坩埚壁、陶范和陶鼓风管等,其年代大致相当于洹北花园庄晚期至大司空一期,其性质是处理冶铸活动废弃物的场所,与铸铜生产活动密切相关。G8出土的丰富的与冶铸活动有关的遗物,对揭示南方地区商代铸铜手工业生产、推动长江中游地区商代冶金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甲骨文“■”字补释————作者:吴盛亚;

摘要:《合集》32182中的■当释作“羌”而非“■”,该字形为被绳索拴缚的跪坐羌人之形。《合集》21472反上存在类似的习刻字形。通过对比字形与辞例,可知该版习刻的部分内容很可能是以《合集》32182为蓝本的

盘龙城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作者:张昌平;

摘要:2024年是盘龙城遗址发现七十周年、考古发掘五十周年,本文试图总结盘龙城的历史地位以及考古工作意义。本文认为,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遗迹最丰富的夏代和商代早期遗址,盘龙城考古首次实证了夏商王朝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推动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共同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社会认知的形成。同时,盘龙城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盘龙城是夏商王朝设立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开启了古代中国的中央—地...

陶寺遗址四种文化说——以《襄汾陶寺》为基础————作者:段天璟;董霄雷;

摘要:本文以《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发表的材料为基础,认为陶寺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分属四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陶寺遗址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可分为三组,均属西王村三期文化,该遗存的发现,丰富了西王村三期文化的内涵,填补了西王村三期文化与荆村文化之间的发展“缺环”。陶寺遗址龙山时代遗存应包括三支前后相继的考古学文化,即荆村文化、东关文化、三里桥文化,其中,三里桥文化晚期遗存的年代已进入...

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小城的功能变迁——来自植物考古的证据————作者:万娇;

摘要:三星堆遗址是一个结构复杂、拥有数个小城的巨型中心聚落,月亮湾小城是其中防御最为完备的高等级小城,青关山台地则是月亮湾小城中目前可见的最高等级的人工高台大型建筑基址,2012年的解剖性发掘显示,除了主台之外,青关山的第一级台地很可能是其附属台地。对青关山副台的解剖性发掘、浮选和实验室鉴定及分析,显示出在青关山台地作为最高等级建筑功能时,副台同样存在着次一级的夯土结构。植物考古数据显示,在青关山附属台...

基于地层钻孔数据探讨二里头遗址的边界问题————作者:廖奕楠;王辉;赵海涛;

摘要: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深化了对二里头遗址内部聚落形态和都邑布局的认识,但遗址外部边界问题仍存在诸多疑点,尤其是遗址西南部文化遗存与自然沉积混杂,增加了研究难度。本文基于2023~2024年考古钻探的地层信息,运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方法,对遗址边缘区域的地层和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27个钻孔地层信息反映出二里头遗址西南方向在二里头时期存在遗址区、滨河漫滩区、河床区三类沉积环境。伊河与洛河的侵蚀、搬运...

安徽肥东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发掘简报————作者:陈小春;

摘要:肥东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迹有灰坑、柱洞等;文化遗物以陶器为主,兼有少量石器;陶器组合主要包括鼎、罐、盆、缸、豆等。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存的年代应不早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已进入早商时期;其文化特征同三官庙遗址同时期文化遗存较为接近,以地方文化特征为主,兼有少量二里岗文化因素

从二里头到偃师商城:都邑选址的人地关系分析————作者:王辉;

摘要:本文聚焦中国早期青铜时代极具重要性的二里头与偃师商城这两个都邑性遗址,从人地关系角度深入探究其选址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都邑选址是社会文化需求驱动下人类活动与特定空间有机结合的产物。在细致剖析二里头文化及早期商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了区域及遗址层面自然条件的优势与局限性。最终强调人地关系视角的分析并非为了构建理论范式,而是要助力深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理解,进而推动对历史进程的认知

三星堆遗址一期遗存研究————作者:冉宏林;

摘要:本文将以往学者提出的三星堆遗址一期遗存划分为三期5段,年代从距今4100年延续至距今3600年。第一期、二期遗存属于宝墩文化,第三期遗存属于鱼凫三期文化,作为宝墩文化与三星堆文化之间的过渡阶段遗存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和矿料来源的再思考————作者:刘煜;张颖;

摘要:本文通过对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检测数据的重新整理和分析,厘清了目前对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的认知,并与中原地区早期铜器以及偃师商城出土铜器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探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二里岗时期中原地区铜器合金技术的发展及演变、青铜合金的熔炼方式及矿料来源的转变问题

三星堆的全躯铜人像——兼说三星堆人的服装问题————作者:孙华;

摘要:三星堆埋藏坑出土了数十件全躯铜人像,这些铜人像体量有大有小,姿态或立或跪,冠饰和服饰也多种多样,为认识三星堆社会的职业、等级和社会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材料。三星堆铜人像从发式上可以分为扎一条辫子和没有辫子两种(简称“辫发”和“笄发”),前者属世俗社群,而后者属宗教社群。在所有全躯铜人像中,只有手持龙杖和手持鸟的两个辫发立人像,他们高居所有笄发巫师甚至小神之上,应该是国王和王储一类三星堆国家最高统治者。...

秦汉律令所见“发征”再考————作者:小林文治;

摘要:秦汉律令所见的“发征”有作为律名使用以及作为动词使用的两种用法,两者应被区别开来加以探讨。作为动词的“发征”意为因行使不法行为或有关公务的某种事由而将嫌疑人召见或逮捕,亦包含嫌疑人不同意召见时的官吏派遣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