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世界美术》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出版,1979年创刊,历经二十多年风雨历程,见证当代艺术大潮,追踪视觉文化前沿,报道全球艺术动态,追溯世界艺术历史,为新时期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努力与贡献。《世界美术》利用全彩印刷的优势,刊登大量精美图片,配以精彩文字,加强信息报道,深化史论研究,提高译介质量,扩展编辑视野。《世界美术》采用板块式结构,迅速及时地报道国际艺术动向,大型艺术展览和活动,开放的中国与全球文化的互动;现代艺术的回顾,经典作品的分析,当代艺术家研究,博物馆与画廊介绍;艺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艺术史方法、艺术批评与理论的研究介绍。作为学术期刊的《世界美术》也是国内学者研究外国美术的园地,欢迎广大读者共同耕耘这片土地。
本杂志见证了当代艺术大潮,追踪视觉文化前沿,报道全球艺术动态,追溯世界艺术历史,为新时期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努力与贡献。《世界美术》利用全彩印刷的优势,刊登大量精美图片,配以精彩文字,加强信息报道,深化史论研究,提高译介质量,扩展编辑视野。《世界美术》采用板块式结构,迅速及时地报道国际艺术动向,大型艺术展览和活动,开放的中国与全球文化的互动;现代艺术的回顾,经典作品的分析,当代艺术家研究,博物馆与画廊介绍;艺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艺术史方法、艺术批评与理论的研究介绍。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全国cssci08中文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有史与论、艺术家与作品、艺术思潮与流派、美术教育、技法与材料、画廊与博物馆、艺术市场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这就是我的方式”——吕佩尔茨的艺术创作 邵亦杨; 2-7
2 历史之后——吕佩尔茨续写的神话 赵炎; 8-14
3 融合与跨越——2014中国青岛首届国际水彩画双年展 毛公强; 15-20+114
4 艺术中的光线和运动 贝尔纳•马塞里;周静人; 21-23
5 身份危机 威廉•S•史密斯;甘霞明; 24-29
6 当建筑遇见人类 米米•齐格尔;黄宗池; 30-34
7 为雕塑着装——对话皮普•马尔 劳拉•奥尔布里顿;詹蕤; 35-38
8 金妮•拉夫勒的西雅图公园 德里克•R.卡特怀特;吴丹; 39-41+113
9 真实与想象中的运动——罗伯特•曼戈尔德 米歇尔•帕吉拉;陈亚力; 42-44
10 新兴艺术家厄休拉•冯•赖丁斯瓦德 布鲁克•卡明•拉帕波特;应宜文; 45-50
11 图像解析 约翰-保罗•斯通纳德;孟春艳; 51-53
12 露西与乔治•奥塔:民生的艺术 胡秋霞; 54-58+2
13 内在真实的风景——谈李伦的油画风景 易英; 59-62
14 一起成长 鹿镭; 63-68
15 混沌中的秩序——弗朗西斯•培根工作室研究 王琰; 69-78
16 印度细密画解析 胡明哲; 79-85
17 从形式主义的媒介还原到现象学的具身知觉——极少主义批评的后现代转向 朱橙; 86-92
18 图画、色彩和相似 迈克尔•纽沃尔;尹德辉; 93-98
19 认同与重构——莫斯科胜利纪念碑综合体建造历程 蒋进军; 99-107
20 纪念莫斯科大学艺术史教育125周年(一)——十月革命之前 格拉辛科夫;于润生; 108-112
国家级美术论文发表:浅议由绘画性素描走向设计性素描
摘要:目前高校艺术学科素描教学大体包括绘画性素描与设计素描。绘画学科专业通常重视绘画性素描;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更侧重于设计素描。本文作者试图在造型思维、造型方法上分析二者的异同。探讨自己在教学的一点心得。
关键词:国家级论文发表价格,美术论文,绘画性素描;设计素描;造型思维;造型方法
绘画性素描与设计素描同为艺术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性素描的雏形和胚胎大体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于上个世纪初被引入我国。作为一门绘画艺术基础课,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处理等为重点。它重视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对客观物象进行分析与描绘,通过实践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表现力、创造能力以及归纳能力。设计素描则相对年轻,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训练基础,它在强调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设计素描大体分为结构素描还是表现素描两种。是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及多媒体综合类设计等的重要基础。
世界美术最新期刊目录
跨文化对话和全球身份的交织——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策略————作者:刘燕;
摘要:<正>作为全球艺术界最著名的威尼斯双年展经历了129年的展览历史。2023年6月22日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公布了2024年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处处都是外人”(Foreigners Everywhere)—Stranieri Ovunque(意大利语)。【1】自2024年4月20日开幕以来,历时七个月,随着全球大量外来参观者的流动,这一届双年展主题引发了对“外人”概念的多重再思考,并由此探求这...
阅读,观看,行动:埃德·鲁谢作品中的多层次视觉效果————作者:秘卓伦;
摘要:<正>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于2023·(Ed Ruscha)“”年承办了埃德·鲁谢(Ed Ruscha)最新的回顾展“此时与彼时”(Now and Then)。【1】除去艺术家本人的作品介绍与生平年表,展览目录中还收录多名学者对其绘画、书籍制作和建筑室内装饰等各个艺术领域成就的研究与讨论,将这位在60年代崭露头角的西海岸波普艺术家重新引入公众视野。尽管编写...
空间的立场——18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展览空间的现代化进程及当代思考————作者:黄睿羽;
摘要:<正>“艺术只有在被称为艺术史的历史中才能被定义。”【1】博物馆便是将艺术品盛放进历史中的代表性容器。而它始终是一个关乎“权力”和“记忆”的场所。这种“权力”属于其委托人,他们通过象征性的建筑来巩固在城市中的地位,这些建筑旨在体现一份集体的“记忆”。因此,博物馆有时被视为一种新型的“庙宇”。【2】从20世纪开始的博物馆,尤其现代艺术博物馆,还可被看作“探索其他可能”的场域。经过时代交迭更替的催化,...
代理、运动与人工生命:机器人艺术中的启蒙回归与当代转向————作者:蔡润玮;
摘要:本文从思想史角度追溯18世纪人形自动机的历史,试图揭示这段历史与机器人艺术中的内在关联,并围绕这种关联与人机关系问题在机器人艺术中的复现展开研究,结合相关艺术实践可以发现:启蒙时代自动机对代理、自主运动,人工生命等问题的探讨在机器人艺术中得到了回归。同时,对于技术的反思与迷恋最终指向了机器人艺术家对于自毁、功能失控、脆弱性与非拟人化形态的关注。最后探讨了过去人体机器论对于外部代理、人机混合体的关联...
人工智能艺术中具身化认知与人机共生的创作前瞻————作者:郭硕博;李政昱;
摘要:伴随机器理解概念的萌芽与人工智能后训练扩展定律(Post-Training Scaling Laws)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中人类的主体性与具身观念在迎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当代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从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的现状出发,依据后人类主义概念下人与技术的动态关系,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表现及人类认知的深层级影响,从而发掘未来人类与机器共生的潜力,并就由此产生的身份认同与伦理困境等问题进行关...
新媒体时代下的虚拟现实技术与其现实意义————作者:郭明轩;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以下简称VR技术),深入分析其对现代视觉艺术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期更准确地把握其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艺术家案例的剖析,本文探讨了VR技术对现行视觉文化带来的具体变革,并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行了预测。在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的角色愈发凸显,他们不仅是技术的实践者,更是虚拟现实艺术世界的构建者
墙体转角:现代主义雕塑空间转向的切片————作者:王礼军;
摘要:雕塑媒介语言的凸显和形式的演化是现代主义雕塑的重要表征。雕塑实体的削弱与雕塑空间的扩展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运动关系。当我们重新梳理和检索雕塑的现代主义进程时,会发现雕塑空间语言的变化与转向在墙体转角这一局部空间上有诸多表现。雕塑从真实空间的真实材料到场域空间形式的建构,再到个体日常化的经验表达,墙角空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可供分析和研究的切片意义
纯粹的形式:博蒙特·纽霍尔论韦斯顿的摄影美学————作者:叶冰颖;诸葛沂;
摘要:爱德华·韦斯顿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和深邃的美学意蕴而备受推崇。杰出的摄影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博蒙特·纽霍尔对韦斯顿的摄影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解读。本文旨在探讨纽霍尔的形式主义理论视角如何影响我们对韦斯顿作品的认识,并进一步解析纽霍尔对韦斯顿摄影美学的诠释意义及其在摄影艺术发展中的创新贡献
《世界美术》投稿与订阅
摘要:<正>《世界美术》创刊于1979年,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作为国内学者研究外国美术的园地,《世界美术》报道全球艺术动态,见证当代艺术大潮,追踪视觉文化前沿,并通过对西方艺术史研究最新成果、艺术史方法、艺术批评与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深化国内学者及艺术爱好者对世界艺术史的理解。内容涵盖西方古代艺术史研究,现代艺术回顾,当代艺术和思潮介绍,展览与博物馆研究,前沿艺术理论和设计理论,视觉文化研究,科技艺...
《汽车洪流……》————作者:安德烈·布勒东;
摘要:<正>~
9夜:戏剧与工程——一个艺术与科技跨界的关键性时刻————作者:王丹云;
摘要:“9夜:戏剧与工程”是1966年于纽约69团军械库举行的表演项目,在这个项目中,10位艺术家和30位工程师合作推出了集科技、舞蹈、音乐和戏剧于一体的表演,这在西方艺术史上是艺术与科技跨界的开创性实践。本文聚焦于此次艺术项目,追溯20世纪60年代艺术与科技合作的历史,即艺术家与工程师协作的原因和方式,并将其放置在艺术史的视野中,揭示该时期艺术与科技跨界与艺术思潮之间的关联,并对当下的科技艺术潮流进行...
制造存在体——生物艺术的后人类仿生观————作者:刘佩舒;
摘要:仿生学对生物模拟的目的是为解决复杂的人类问题,美国生物学家奥托·施密特(Otto Herbert Schmitt)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仿生学”(Biomimetics)的概念,意指生物学和电子学的交叉与混合,主要利用电子系统模拟自然界中的有机生命形态或运作模式。生物艺术创造中的仿生观念是超越实际功能的,艺术家关注生命的可能性和人类的未来境况。而在后人类的想象中,生物艺术的仿生观念转变,存在沿着...
超越文本:诚挚沟通的网络艺术————作者:李泽坤;
摘要:“超文本”最早指一种非线性的图文关系,在Web20时代表现为基于用户隐私的平台算法,因而成为监视、控制技术的文化隐喻。“超文本”是网络艺术创作的技术基础,故本文将围绕网络艺术中技术媒介与艺术话语的复杂张力展开:从奥利娅·莉亚莉娜的作品《我的男友从战场归来》切入分析,得出结论:“诚挚沟通”是贯彻网络艺术的创作策略。最终,本文为“超文本”提出新解—通过技术语言的艺术化呈现,网络艺术以情感内核超越媒介本...
悬浮、混杂与庇护——因卡·修尼巴尔作品中的后殖民叙事————作者:张天禹;
摘要:尼日利亚裔英国艺术家因卡·修尼巴尔在3岁时移居尼日利亚,17岁时又回到英国学习艺术,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修尼巴尔自称为“后殖民时代的混血儿”。通过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和电影等多种媒介,修尼巴尔在介于故乡和移民地之间的“混杂性”空间中,对身份归属和文化认同予以思索,并探讨了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问题
“法国理论”在美国艺术批评界——以罗莎琳德·克劳斯及“十月主义者”为中心————作者:徐进毅;
摘要:“法国理论”自进入美国以来就在艺术批评领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20世纪70年代,以罗莎琳德·克劳斯为旗手的“十月主义者”突破了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的藩篱,提出了“扩展领域的雕塑”“视觉无意识”等术语,标志着美国艺术批评从形式主义转向了后形式主义。克劳斯、“十月主义者”以及他们创办的《十月》杂志,在对形式主义的革命和构建自身认知媒介的审视中,不断引导和丰富着美国的艺术实践、理论研究,...
论技术图像时代的艺术批评困局和一种意义对象脱位史——以维兰·弗卢瑟的图像论为参照————作者:李亭宇;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遵循着一种基本结构:批评家根据意义对象提供批评文本,批评受众透过批评文本追溯意义对象。实际上,这种结构传统中的意义对象曾经历过两次为人们所忽视的变动——其结果,就是意义对象的脱位和艺术批评效力在当下的减弱。导致这种忽视的原因在于,艺术批评一直以来被视为了一种文本活动——然而这是一种错觉。本文以一种包含摄影在内的媒介视角对艺术批评的意义对象脱位现象和非文本因素进行了分析。凭借在这...
介入性艺术的社会维度:流动社区与公共空间的再构————作者:王强;
摘要:“介入性艺术”通常被视为非传统公共艺术,旨在通过打破公共空间中的日常体验模式,借助参与者在艺术事件中的交流与行为,逐步形成其目的与形式。这类作品通过社会协作、流动社区的构建及对惯性体验的突破,展现出独特的社会空间。本文以自在即兴艺术小组(IE)和孤鸾艺术小组(Lone Twin)的作品为案例,探讨介入性艺术的特质与功能,评估其社会参与与意义建构的潜力,并分析其作为替代性教育的可能性
罗马尔·比尔登拼贴艺术中的多元文化————作者:孟春艳;
摘要:<正>比尔登作品的意义和他的方法一样重要。他对技术的综合本身就很有说服力,那种巨大的突破、意识的跳跃、变形、反差、颠倒、时间的进退,以及对代表美国黑人历史的典型风格、价值、希望和梦想的超现实融合。【1】———拉尔夫·埃里森(Ralph Ellison)2024年2月25日—7月28日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哈莱姆文艺复兴和大西洋两岸现代主义”展览,以罗马尔·比尔登(Romare Bearden)...
意象和梦幻的交织——多萝西娅·坦宁的艺术————作者:王继栋;
摘要:回顾多萝西娅·坦宁的艺术价值和地位,不仅在于她是超现实主义群体中的女艺术家身份,更在于她的艺术作品本身和跨领域艺术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她将超现实主义的主旨与个人视角相结合,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跨越了绘画、雕塑、舞台设计、写作多重领域,诠释了艺术的多义性和可能性。本文将坦宁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艺术生涯分为三部分,对其艺术分别展开多视角解读
迈克·凯利与超现实主义之“物”————作者:贺雅洁;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艺术家迈克·凯利以垃圾堆、旧货铺收集到的毛绒玩具为材料,将低俗的、废弃的、卑贱的、肮脏的“物”展示出来,揭开了艺术纯真、高雅的伪装,再一次打破了高雅与低俗之间的界限。迈克·凯利作品中“物”一方面来自巴塔耶“基础唯物主义”中的“无形式”之物,另一方面也与超现实主义领导人安德烈·布勒东以“重拾之物”为代表的物品观有关。本文将以安德烈·布勒东和乔治·巴塔耶对“物品”的思想和理论为...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国家级《中国文房四宝》
- 北大核心《芙蓉》
- 省级《东南亚南亚研究》
- 省级《理论前沿》
- 省级荆楚学刊
- 北大核心语言研究杂志
- 北大核心《贵州民族研究》
- 北大核心《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人类学学报》
- 省级《党政论坛》
- 省级幽默与笑话
- 省级《民族艺术研究》
- 省级分忧
- 省级中国编辑研究
- 省级《昌吉学院学报》
- 国家级军工文化
- 省级《世界文化》
- 北大核心图书馆
- 南大核心安徽史学
- 北大核心《舞蹈》
- 省级钟山
- 省级中国卡通
- 省级《设计艺术研究》
- 省级躬耕(天下豫商)
- 省级图书馆研究
- 省级《雪莲》
- 北大核心美术
- 省级雨花
- 北大核心《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国家级民国春秋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