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美术研究

《美术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190/J
国际标准刊号:0461-6855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主管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查看美术研究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音乐创作》期刊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人民音乐》艺术类期刊论文

  【杂志简介】

  《美术研究》是一本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优秀作品及画家。读者对象为美术院校师生、美术专业研究人员及业余爱好者。有英文目次。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探索与建树、院长论坛、画家研究、美术史学专题、教学研究、美术史研究、理论研究、创作与评论。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大地的歌手——三读马常利兄的油画作品有感 闻立鹏; 4-5+34-37

  2 理与笔兼长——姚鸣京的山水画 邵大箴; 6+2+38-39

  3 穿越幻境——读姚鸣京的山水画 薛永年; 7-9

  4 彼在为此在 赵力; 10-11

  5 “此在”──陈淑霞 罗诺德; 12+129-130

  6 建立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高等艺术教育管理体系——采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教务处处长王晓琳 王晓琳;彭筠; 13-16

  7 董希文与早期敦煌壁画临摹展览 赵昆; 17-23+89

  8 作为武器的艺术——江丰《平型关连续画》考证与初步研究 郝斌; 24-31

  9 唐代于瓌摹《褚遂良文皇哀册》考辨 冯鹏生; 32-33+41-44

  10 海青擒天鹅:北族行国政治的图像学研究 陈晓伟; 45-55

  11 明清汉地佛寺彩画兰札体梵字纹饰考析 陈捷;张昕; 56-63

  12 “TERMS”作为艺术史的问题——对34th CIHA Congress(2016北京)的主题思考 朱青生; 64-68

  13 凝视的意义——阿布拉莫维奇回顾展解读 陈剑澜; 69-71

  14 劳模风采——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为劳模造像”写生展 71

  15 浅析孙之俊先生的漫画作品 孙燕华; 72-76

  16 中国印象主义之风——周碧初油画艺术论 李超; 77-85

  17 追根溯源:从师承关系看沙耆艺术风格的演变 蒋英; 86-88+97-101

  18 《手•心》 刘波;于晓杰;张雪婷;蒋乐怡;刘梦璇; 90-91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大礼包》 杭海;刘典;林帆;张煜;李芸;陈翊君;孔维康; 92-93

  20 “传统的激进:中国现代文字设计的诞生”展品选 94-95

  21 画道可道——读毕建勋《画道》管见 王浩; 102-105

  美术论文免费下载:分析美学的衰落和形而上学的复兴

  分析美学家逐渐认识到,他们在理论上停滞不前的原因,在于相信把对认识论问题的解决同“形而上学”分割开,同对重大本体论问题的说明分割开。如古德曼一方面提出种种“形而上学”的本质都应从理论中加以拒斥,另一方面又提出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审美征候。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古德曼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按照他的分析美学的立场,审美经验、审美态度、审美活动这类概念在实际使用中意义含混不清,是应该加以否定的;另一方面,他又找出一些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即审美征候,而这种思考方式正是形而上学的。其他后期的分析美学家如布洛克、马戈利斯等也陷入类似的矛盾中。另外,潜藏于分析美学批评中的那种观念,即存在着或必定存在着一个本质的或适当的阐述性逻辑,这乃是分析美学家难以摆脱的美学上的本质主义的遗迹。

  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新理论地位的确立,都是以对旧理论的批判为条件的。分析美学为了惊世骇俗,假定已有的美学已造成严重的语言混乱,而自己可以澄清混乱,创建一种全新的美学。但是,美的本质并不属于日常语言领域,它是人们审美理想的集中概括,决不是日常语言可以涵括的。只要分析美学家试图讲清楚“艺术”这个术语的实际用法,美学史上提出过的问题大部分又会马上出现。康德说的很清楚:“有两种美,即自由美和附庸美。

  美术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美术馆审美教育中的跨界融合——以新疆美术馆公共教育实践为例————作者:杨帆;

摘要:联觉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与认知相互交织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在美术馆审美教育中,通过搭建音乐与绘画之间的联系,将艺术领域的各类表现形式荟萃一堂,不仅能将人类的不同感官联系在一起,还能大幅提升观众的艺术创造力、审美能力与心理体验,从而达到一种多感官的综合艺术享受。本文以新疆美术馆运用人的联觉现象,围绕视听互通共融开展艺术跨界审美教育活动实践为例,探讨美术馆多形式、多路径、多元化的公共...

基于深度学习的可持续设计跨学科教学方法研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食物系统设计为例————作者:景斯阳;刘诗宇;

摘要:在当前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挑战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面向食物系统的设计教育备受关注。深度学习理论强调信息整合、新旧知识关联、学生学习主体性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本文基于中央美术学院本科三年级研究型课程《气候货币计划:食物图景》教学实践,探讨了在可持续食物设计教育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及参与性教学的具体手段,旨在为设计院校在可持续设计教育领域提供创新思路和方法

书卷气——宁成春与三联设计美学————作者:于跃;

摘要:以人文学术出版见长的三联书店,其装帧设计,重质量,讲品相,充满浓郁的“书卷气”。本文主要以宁成春为代表,探讨这种独特的设计美学,是如何上承范用,外鉴日本,内重修炼,从整体设计观出发,在具体方法、技术手段和认真态度的合力作用下而最终实现的

归璞传真——妥木斯绘画艺术及美术教育思想研究————作者:徐强;

摘要:妥木斯的绘画艺术和美术教育思想根植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现实主义回归浪潮。妥木斯从现实生活出发,以艺术本体为导向,以形式与内容相结合为追求目标,形成了独特的绘画创作面貌和美术教育思想,并影响着他的学生们,从而完成了“妥木斯式”美术教育思想的创建

何以镔铁?—丝绸之路视野下的辽代耿氏家族墓葬研究————作者:张鹏;

摘要:本文聚焦10至13世纪幽燕地区的耿氏家族墓葬,从丝路视野探讨随葬器物展现出的多元视觉景观和观念杂糅。爬梳耿氏家族墓葬中的铁器制品及其区域特色,进而剖析耿氏家族的渊源脉络,从人物品评的蜕变,到全球贸易的发展,映射了10至13世纪一种潜伏的内在转向,反映了对于铁器的认识和实现内在意义的过程,彰显铁器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联结的文化力量和社会关系

《陈少梅绘事录》与画学思想再探————作者:樊晓婷;

摘要:陈少梅无画论存世,好友卞慧新记载《陈少梅谈画——气韵与笔墨》仅500字,其存世作品也不多,因此对陈少梅的研究多停留在绘画风格技法层面,偶有其画学思想的文章多论及他对金城画学思想的继承。近年来其家人整理其存世手迹辑为《陈少梅绘事录》,是研究陈少梅艺术选择的重要史料。目前几乎无人研究。本文从其手书中提炼线索,结合其题画诗,从他对“诗画关系”“书画关系”的认识和山水画“意境”的营造方面探析其画学思想

“文明互鉴博约古今——纪念金维诺先生百年诞辰美术史学研讨会”开幕致辞————作者:林茂;

摘要:<正>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同仁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此共同纪念金维诺先生,缅怀他为美术史学科、艺术教育和敦煌学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024年是金维诺先生的百年诞辰,中央美术学院专门举办这次学术研讨会,以纪念金维诺先生为构建现代中国美术史教学体系、促进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我不仅深感自己是金维诺先生等中央美院老一辈先生学术思想的继承者,...

《书怀无量——全国著名书家书谢无量诗书法展作品集》前言

摘要:<正>谢无量(1884-1964),初名蒙,又名大澄、澄、沉,字仲清,号希范。别署啬庵,后改字无量。四川乐至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其于学术、政论、艺术诸领域,皆能会通,约文要言,谆谆导化。谢无量先生早年师从汤寿潜,后入南洋公学,东渡扶桑。回国后曾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后在上海潜心著述,出版《中国哲学史》《中国大文学史》《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中国古田制考》等三十余种学术专著

性别流动性在赛博空间的呈现和转化————作者:蔡雅玲;

摘要:<正>一、“双性化人格”的溯源性别本质论提出,性别的差异主要源于生物学的构造不同,也就是身体特征各异。不同的染色体和激素的差异带来了固定的男女社会角色,这成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根源。这种观点下,女性被认为天生就是应该生育和照顾他人,且在情感表达上更加被动和顺从。这种“单一性别”的观点可以溯源至古希腊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和心理学对于性别认同转变为认为男性和女性各自拥有一部分既男性又女...

从CGI到AI:数字绘画演进的美学逻辑————作者:马立新;宋泽华;

摘要:数字绘画是基于数字技术创作或生成的美术作品,迄今主要经历了CGI绘画、DSE绘画、VR绘画和AI绘画四个主要代际。早期的CGI绘画呈现出普遍的几何美学特征;随着DSR技术的兴起,数字绘画进入奇观美学时代;VR技术的出现孵化出互动绘画和互动美学新范式;AI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数字绘画新一轮革命,计算美学应运而生。四代数字绘画呈现出迭代加速发展态势

艺术与技术融合——3D mapping驱动装置艺术数字化转型研究————作者:岳艳娜;

摘要: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一直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3D mapping作为一种新颖的投影技术手段,在装置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3D mapping与装置艺术的结合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典范,更标志着装置艺术的数字化转型。本文阐述了3D mapping技术的起源,并探讨分析3D mapping如何驱动装置艺术数字化转型及在装置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生生——中国设计美学的基本精神————作者:周博;

摘要:围绕“侘寂”“粹”等日式设计审美核心理念,日本的设计美学研究与设计实践交相辉映,形成了“日本设计”鲜明而又独特的身份意识。相较而言,中国的设计美学研究不但缺乏“中层”的设计美学命题,与设计实践也缺乏互动。对此,作者认为研究性策展是一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的知识生产方式。通过“中的精神”策展实践,作者提出,“生生”不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国设计美学的基本精神所在。以其为中心,对包...

孟禄丁作品————作者:孟禄丁;

摘要:<正>~

陈辉作品————作者:陈辉;

摘要:<正>~

原博作品————作者:原博;

摘要:<正>~

林风眠作品————作者:林风眠;

摘要:<正>~

吴冠中作品————作者:吴冠中;

摘要:<正>~

中国国家画院“国之颂”展览作品————作者:林茂 ;陈树东 ;李晓林 ;范迪安 ;丁一林 ;王建国 ;刘万鸣 ;张淳大宝;

摘要:<正>~

跨国相遇:滕固为何书写浮雕?————作者:巫鸿;

摘要:<正>“浮雕”(英文relief)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和艺术史语汇,它通过日文著作于20世纪早期进入中文,[1]但首次围绕这个术语发展出一个美术史诠释系统的人是滕固(1901-1941)。作为第一位受过系统西方训练的中国美术史学家,滕固于1935年在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FriedrichWilhelm University,现柏林洪堡大学)正式获得博士学位

张复阳《三才理趣图》考——兼论明代绘画中的狂态邪学————作者:付阳华;王鑫宇;

摘要:弘治《嘉兴府志》记载明代道士画家张复阳“尝著性理图,四书标题”,顾复《平生壮观》所著录《三才理趣图》是其代表作。通过追踪图像,目前可见四本与《三才理趣图》内容相关的绘画,经过考辨可以判断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本与著录最为贴合。结合画面题跋与画史,可知从明到清,徐有贞、高濂、文震亨和顾复等人对张复阳绘画评价几经转折,其背后实为画学中的文人画和浙派之争。画史上的张复阳被贬低为“画中邪学”“徒呈狂态”的浙派...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美术研究》美术艺术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4320.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