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剧本

《剧本》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499/I
国际标准刊号:0578-0659
主办单位:中国戏剧家协会
主管单位:中国戏剧家协会
上一本期杂志:《戏剧艺术》科技期刊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音乐创作》期刊论文

  【杂志简介】

  《剧本》是一本戏剧文学和戏剧艺术刊物。以发表优秀剧本、总结创作经验、培养青年剧作家、繁荣戏剧创作为宗旨。刊登话剧、戏曲、歌剧、电视优秀剧本,发表剧本评论、剧作家研究、创作问题研究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中国文联优秀期刊奖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剧本、戏剧理论。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 高扬;谢天然; 2

  2 想飞的孩子 董妮; 4-27

  3 浅述儿童剧《想飞的孩子》风格定位及人物塑造 董妮; 28-29

  4 半个月亮 余青峰; 30-44

  5 不就是一首歌嘛 黄梅戏《半个月亮》创作散记 余青峰; 45-46

  6 天下第一桥 李维平;王元平; 47-72

  7 我为什么要写彭英甲 《天下第一桥》创作随笔 王元平; 73-74

  8 北京地区戏剧创作及剧作家现状调研报告 杨乾武; 75-77+86

  9 戏剧,意味着什么? 泰晤士河畔漫步随想 余青峰; 78-80

  10 美国当代严肃戏剧(1990—2013年) 胡开奇; 81-86

  11 梅花炒鸡浆豆腐 李春明; 87-89+93

  12 神医华蛇 张文彪; 90-93

  13 门 霍进芳; 94-96

  14 图片报道 曹志钢;王雨晨; 97-98

  戏剧论文发表:传统戏曲艺术在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中国戏曲它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特有精神文化对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根据工科院校校园文化自身的特点,本文从戏曲艺术特有精神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及工科校园文化特色的三个维度,围绕如何创建特色校园文化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戏剧论文发表,戏曲艺术,工科院校,校园文化

  1 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至今3000年前先秦的祭祀活动,而后经宋元发展成型,明清到达顶峰,以至于到近现代随着社会的跌宕起伏而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各剧种不断兼收并蓄相互学习,剧种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艺术现可查已存剧种300余种,其中京剧、昆曲、豫剧、秦腔、河北梆子等是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各地又有根植于地方文化的地方戏曲剧种,他们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优秀代表。

  剧本最新期刊目录

真正惊心的,都很普通和日常!《谁在敲门》从小说到话剧的叩问与重构————作者:喻荣军;

摘要:<正>去年春节刚过,四川人艺的院长罗鸿亮联系我,希望我能把长篇小说《谁在敲门》改成话剧,不过这部小说可是个大部头,63万字,一百多个人物。我没等他说完就拒绝了,虽然之前我们也讨论过别的题材创作,但是我更感兴趣原创,尤其是近几年我改编了《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觉醒年代》《英雄儿女》《基督山伯爵》和《映山红》等一系列作品,虽然我一直认为改编就是全新的创作,我也很喜欢从经典作品中寻找与当代链接和共鸣的...

大汉母子————作者:李莉;

摘要:<正>人物表 吕雉——汉朝皇后、太后。审食其——刘家侍从,后封辟阳侯。婆婆——刘邦老母。幼年刘盈——吕雉亲生,皇太子。刘盈——皇帝,史称汉惠帝。张简——老太监。冷月——吕雉贴身侍女。戚懿——刘邦爱妃。楚兵楚将、宫廷侍卫、内监、宫女、太医等

从“戏”到“人” 新编历史故事剧《大汉母子》创作絮片————作者:李莉;

摘要:<正>粗略算来,《大汉母子》文本自创作完成到舞台呈现,历时八载有余。如果追溯其构思动念则更为久远。早在京剧《成败萧何》的创作过程中,吕雉这一历史人物就进入了我的关注视线——她既是农耕文明滋养的传统女性典范,又是秦汉政治大变局中掌握帝国命脉的实际执政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两个天壤之别的极端,其间所撕裂所延宕开的空间,让人不由得想去窥探、想去揣摩、想去再现。尚未落笔时,推动文本完成的是一位著名演员。...

创造经典名著现代改编新风貌 昆剧《家》印象————作者:季国平;

摘要:<正>巴金的《家》问世已经九十余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今年正值巴金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苏州昆剧院适时创排了昆剧现代戏《家》,自然十分令人期待和关注。此前,当林琳院长告知剧院创排昆剧《家》时,我曾略有顾虑,不仅因为几十年来已有大量舞台剧和影视作品的改编,而且用古老的“百戏之祖”昆剧改编,必然面临着时代性、独创性和昆剧化、现代戏的多重挑战。令人欣喜的是,昆剧版《家》不仅完成了名著的舞台转化,也创造...

一个人的觉悟 昆剧《家》的结构空间————作者:王馗;

摘要:<正>巴金先生的小说《家》,是写给大哥李尧枚的。书中隐忍负重的“觉新”俨然就是大哥的翻版,但是当小说开始在报刊上连载时,大哥却不堪重负自杀了。他永远没有机会看到小说里似曾相识的兄弟姊妹以及他们的生活。在小说《家》初版的序言《呈献给一个人》中,巴金用“你”送给“我”的笔,写出了自己满腔的激愤,也写出了“你”纠结的生命。短短的序言,以“我”对“你”的倾诉,将他与李尧枚两种背道而驰的生命态度,置放在完全...

粘滞与灵活 有感于小说《家》的昆剧改编————作者:赵建新;

摘要:<正>谈到文学作品的舞台改编,是否忠实原著常被认为是改编能否成功的重要原则和标准。但是戏剧史上很多案例恰恰说明,那些看上去最忠实于原著的作品,却往往很容易被人遗忘。吴天和曹禺对小说《家》的改编就是明证。两人先后于1940年和1942年把巴金的这部经典小说改编为话剧。相比较而言,吴天的版本侧重展现觉慧的反抗,更忠实于原著;而曹禺的版本则侧重描写觉新、瑞珏和梅芬三人的爱情关系,剧作家更多地把当年自己和...

庆祝建军百年征稿启事

摘要:<正>202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100周年。为庆祝人民军队百年华诞,赞颂不同时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国家建设、和平发展和人民福祉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民军队,传承战无不胜的铁血军魂,彰显人民军队的崇高精神,江西省剧协、《剧本》编辑部将共同组织开展“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主题戏剧文学剧本征集活动。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江西省文联、江西省文演集团承办单位:江西省剧协、《剧本》编辑部二、征...

那些走向未知之境的人们(四) 毛俊辉————作者:喻荣军;

摘要:<正>剧场是人们观看演出的地方,作为从业者,也是我们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的地方,迎来送往都是客,其中有许多人会成为我一辈子的师友,总会让我受益匪浅,毛Sir就是其中一位。毛Sir叫毛俊辉,是华语戏剧界的知名导演,朋友们都叫他毛Sir,我也就跟着这么叫了。认识毛Sir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天晚上我写的话剧《WWW.COM》正在上海演出,2000年这出戏首轮就连演44场,场场爆满。当时演艺很不景气,在...

谁在敲门————作者:喻荣军;

摘要:<正>(根据罗伟章同名小说改编)真正惊心的,都很普通和日常!——罗伟章时间:21世纪,2010年前后的某年四月初二,及以后的日子。地点:川东地区,燕儿坡村许春树家的院坝、回龙镇许春红的家、东轩县城第三医院走廊、东轩县大路沟煤矿监狱走廊,以及相关的地点。人物:许春红——52岁,许家大姐,像母亲一般照顾着全家人。李光文——53岁,许春红的丈夫,许家大姐夫,李家岩村的村支书,乡村能人

那些走向未知之境的人们(三) 彼特·林奇菲尔斯————作者:喻荣军;

摘要:<正>遇见彼特·林奇菲尔斯是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六楼咖啡厅,当时,他与夫人一起来上海戏剧学院参加演艺院长论坛,也想顺便了解一下上海剧院的情况,于是我们便聊开了。其实,在我的工作中,许许多多的国内外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设计、制作人都是这样认识的。因为有戏剧作为内容,所以聊起来也相当自然。来访者的兴趣所在、我们剧院的定位与目标等,许多合作就是这样慢慢聊成的。世界很大,但是戏剧的世界相对集中,很容易...

江山邀我作回答————作者:周广伟;

摘要:<正>东坡先生予我良多。他不仅馈赠我无数创作灵感,更以豁达之姿伴我度过心灵困局。《识炭》《放鹤》《打水》《东坡肉》,皆因他而生。犹记龙门石窟之行,我刻意避看佛像,独坐卢舍那大佛脚下,任思绪漫溯。“东坡肉”的想法,前来让我构思:你是不是来找这个故事,要写东坡肉不俗的传奇?我留下了谜面啊,就在那首猪肉诗里,“早晨起来打两碗”那个特别的字……我的朋友中,持木碗游走四方者何人?为何破戒成就东坡肉?谜面既出...

自渡————作者:冯之;

摘要:<正>时间:当下。地点:湘地某樟树旁。人物:奶奶、大成、梅子。[幕内伴唱:“丁字路口樟树下,一缕秋风送晚霞,莫道夕阳无限好,霜叶哪比二月花。”[幕启。[马路边一棵樟树,树下有一石凳。[奶奶上。奶奶(唱)望长街不忍看红墙绿瓦,忆当年院墙内青梅竹马。一眨眼蹉跎岁月随风逝,只剩下未了情遥寄天涯。[奶奶在樟树上张贴的《寻人启事》。[大成和梅子上

2025年世界戏剧日致辞————作者:提奥多罗斯·特佐普洛斯;郭雨枫;

摘要:<正>戏剧能否聆听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发出的求救之声?这个世界充斥着贫困潦倒的人民,他们被虚拟现实的牢笼囚禁,被令人窒息的私人空间禁锢,他们生活的各维度都被控制与压迫,像机器一般麻木生存。戏剧是否对生态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海洋污染、冰盖消融、森林火灾频发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等环境问题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是否能对脆弱的生态系统发挥积极作用?尽管戏剧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着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但面对这...

给文学形象以戏剧生命 话剧《三家巷》简评————作者:宋宝珍;

摘要:<正>《三家巷》是欧阳山的长篇小说,问世于1959年,是新中国一代文学青年抹不去的青春记忆。编剧唐栋立足于当代文化立场,将小说长达30余万字的编年体叙事进行戏剧重构,经由配合默契、交谊深厚的导演傅勇凡执导,由广州市话剧团一众优秀演员搬上舞台,实现了从文学经典到舞台精品的创造性转化。谈到这一次的创作经验,唐栋说,他不想对原小说做一般性的临摹和缩编式呈现,而是以完整的戏剧结构和有质感的生命体现,实现跨...

对文学经典的精湛艺术再造 评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三家巷》————作者:汪守德;

摘要:<正>根据欧阳山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话剧《三家巷》,于2024年9月在广州大剧院隆重上演。此前由这部文学名著改编的艺术形式,已有舞剧、粤剧、影视剧等多种,这次通过话剧的形式进行改编,无疑既是一次新的探索和实践,更是舞台艺术创作演出的又一盛事。因此该剧甫一上演,便受到各方面的热情关注。剧作从近三十万字的长篇巨著,浓缩为大约两个半小时的话剧,其间必然经历了主创者精心研读、取舍、提炼,乃至带有提升性质的创...

往前走,路还长着呢 观话剧《三家巷》————作者:徐健;

摘要:<正>在“十七年”的红色经典小说中,人们耳熟能详、传播接受最广的当属“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与之相较,欧阳山的《三家巷》就偏于内秀与从容。虽然它也尝试用文学的方式承载一段厚重而驳杂的历史,努力融入一种宏大的叙事体系和表述规范中,但其整体的叙事气象、艺术呈现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关于青春、爱情、革命、城市等内容的严谨而诗意的表达,又使之有了全新的阅读和接受可能。历史的书写,在《三家巷》中,不仅与人物的成长...

画网巾先生————作者:戴先良;

摘要:<正>时间:明末清初。地点:福建泰宁地区人物:癫生——25岁,福建泰宁人,诸生(秀才),生。严氏——27岁,癫生妻,旦。王之纲——40多岁,北京宛平人,清朝福建总兵,末。江申来——45岁,南明隆武朝泰宁知县,后投清,外。池凤阳——30多岁,福建邵武人,清朝邵武府守将,净。七七——15岁,福建泰宁人,癫生书童,丑。阿月——中年妇女,福建泰宁人,池凤阳所俘民妇,贴。随从、衙役、书生、群众、清兵若干

英雄联盟:人听见衣服吐露的言语 话剧《万火关》创作谈————作者:闫小平;

摘要:<正>在我们的文学传统里,“衣”是一个稳定的意象,一个悠久的符号。捣衣是哀愁,补衣是怀念与凄凉,衣上残香是回忆爱情,征衣是跨越地域与时间的守候。“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诗言兵士已在夜战中殒命,他的新衣却在天明后自家乡而来。“天狼正芒角,虎落定相攻。盈箧寄何处,征人如转蓬。”做的衣裳存满一柜,但战事频乱,不知寄往哪里。衣物跨越风霜、瀚海,奔赴征人埋骨之地,饱含一切语言都无...

万火关————作者:闫小平;

摘要:<正>时间:当代。地点:北京中轴线南端一小院。人物:老人——是一件使用多年、保存不当的京剧大靠。舞台上,他是一个面上有灰白硬胡茬的老人,曾经俊美的身体已经松弛,但帅气的面孔还没完全走形。他权威而残暴,也有些狡猾,以及一点儿未泯的慈爱。青年——是一件制作精美,却始终没被使用的京剧大靠。舞台上,他外形飘逸潇洒,但内心深处已经懈怠、松弛,是个饱受无聊生活消磨的年轻人。他穿着脱离日常的浅色双宫丝西装,看起...

衣冠与文化依赖性————作者:戴先良;

摘要:<正>2016年泰宁县梅林戏剧团为参加省戏剧会演找剧本,向我约稿。本土题材容易讨地方欢心,规定了应制范围,我开始爬梳史料。对于桐城派古文,我曾花过一番心思,想起吾家戴名世老前辈有篇《画网巾先生传》,影响颇大,其中有涉及泰宁的记载,于是重新找来翻读。作为戏剧题材,事件所蕴含的强烈的文化冲突,画网巾先生身份之卑微渺小与崇高行为构成的戏剧张力,怪诞举止所体现的传奇性,以及网巾作为故事纽结物件的运用,使我...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