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中国戏剧》杂志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前身为《戏剧报》、《人民戏剧》)的资深戏剧表导演艺术评论和理论月刊。自20世纪50年代创刊至今已历60年,出版630余期,在中国戏剧乃至文艺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
2010年《中国戏剧》将进行重大改版,新增一个印张(16页)的内容,并有两个印张(32页)改为全彩页。新辟戏剧聊吧、热点追踪、特别关注、佳作赏析等栏目,直面戏剧界重大问题,特别关注有影响的剧目,深入分析、热辣点评、激情赏鉴,突显本刊对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前瞻性、开拓性和评论的权威性。进一步加强原有的戏剧沙龙、艺术研究等栏目,约请当代文艺界、戏剧界专家撰稿,深入分析当前戏剧发展趋势,透辟点评剧目得失,开展理论探讨与争鸣。群星灿烂、剧坛人物、梅花飘香等栏目介绍影、视、剧的古今名人、新老明星的成长道路和生活轨迹,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在戏剧春秋、唱腔赏析、票友之家、港澳台戏剧、外国戏剧等栏目之外,新增加了戏剧遗产、校园戏剧理论之窗等诸多栏目。32页全彩编排新颖,图文并茂。其中名家名剧大幅照片印刷精美,美轮美奂,具有收藏价值。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戏剧沙龙、戏曲现代戏创作、切.格瓦拉笔谈、剧评、首届王国维红曲论文奖获奖作品选登、流派艺术、导演手记、演员手记、老剧人、表演评论、专访、启宏随笔、报道、综述、书评、怀念篇、外国戏剧、简讯、图片新闻。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拜遍吴山 所谓叩庙——董红印象 张弘; 4-6
2 新编锡剧《一盅缘》散谈 董红; 7-9
3 剧坛风光好 梅韵续华章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综述 靳文泰; 10-13+2
4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名单 14-15
5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简介 16-40
6 刘建杰唱着“样板戏”闯进京剧大门 齐鲁; 41-43
7 雄哉北地王 美哉郑国凤 刘洪玉; 44-47
8 一个戏曲演员的梅花奖梦想 李树建; 48-49
9 我的梅花奖 罗怀臻; 50-51
10 戏曲音乐创作谈要 优秀戏曲唱腔的五个标准 汪人元; 52-57
11 耕耘《诗的家园》 观赏李六乙的《俄狄浦斯王》 林荫宇; 58-60
12 走进北京的上海话剧 从《原告证人》说起 刘彦君; 61-63
13 当越剧遇上易卜生 观支涛执导的《心比天高》 王强; 64-66
14 豫剧《程婴救孤》唱响美国百老汇 贺宝林; 67
15 感悟 走近 体验 我饰演京剧《将军道》中嬴政的体会 张宏伟; 68-69
16 《寇准背靴》带给我的艺术成长 张转社; 70-71
17 地方戏曲走进高校课堂 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学院为例 汤洁; 72-73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投稿:盔头的发展及其在京剧艺术中的作用
[摘 要]在京剧史上,人物形象塑造由类型化到个性化,所以盔头在其中的运用也经历了漫长的由简单搭配到复杂讲究的探索过程。京剧是一个综合艺术整体,除去表演,需要有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去共同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精品。为此盔头作为树立典型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标致,也是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中国教育学刊,盔头,盔箱,传承发展,重要性,经验感想
一、盔头的简介及其发展进程
“盔头”是梨园行的行话,也叫盔帽、戏帽,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盔”是仿照古代战将所戴的头盔样式并加以夸张、美化而形成的。按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实际应用,从外形上可划分为冠、帽、盔、巾四大类。而按制作工艺与使用材料来分,可分为硬胎与软胎。戏曲盔头与戏衣一样注重装饰性,但其装饰时有变化,各剧种之间也互有异同。
中国戏剧最新期刊目录
民族歌剧《李清照》的音乐构建与戏剧表达————作者:李泽召;
摘要:<正>民族歌剧《李清照》由浙江音乐学院、浙江演艺集团(浙江歌舞剧院)联合创演,获国家艺术基金和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2023年5月首演以来,作品几经修改和完善,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以“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一生为主线,在宋代历史变迁的时代背景下,着重讲述了她与赵明诚的动人爱情故事,表达这位才女对爱情的深切体会,反映了她的广阔胸襟和家国情怀
浅析黄梅戏新编戏创作新思路 以黄梅戏《舞衣裳》为例————作者:朱婷婷;
摘要:<正>在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的众多剧目中,由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舞衣裳》亮相舞台。该剧以历史上“四大巨贪”之一的唐代宰相元载的生平为基础,通过元载之妻王韫秀的视角和内心活动,展现了这对夫妻从患难时的相互扶持,到元载平步青云后穷奢极欲,王韫秀的苦劝与担忧,再到元载被赐死狱中后王韫秀的悲剧结局,整部剧作以王韫秀的一袭舞衣为线索,贯穿了她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了一段悲情的“千年一叹”。笔者将从以下...
清正廉洁百世传 祁剧《清官李蛮牛》艺术特征探析————作者:方新佩;
摘要:<正>祁剧艺术源远流长,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进程中,祁剧艺术历久弥新,打造出多部优秀的新作品。由邵阳市纪委、邵阳市委宣传部和邵阳市文旅广体局联合策划推出的新作《清官李蛮牛》。作品立足廉政主题,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与人物形象为蓝本,讲述李蛮牛清正为官、除暴安良的故事。作品通过祁剧艺术形式进行人物形象塑造,充分彰显地方传统戏在唱、念、做、打方面的深厚基底,...
从荧幕到舞台 论音乐剧《海上钢琴师》的艺术创新————作者:曹漪;
摘要:<正>音乐剧《海上钢琴师》和同名电影的灵感均源自独幕剧本《海上钢琴师》,故事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在大海上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用生命诠释了艺术的自由和灵魂的永恒。从对世俗社交的漠不关心,到对心仪女孩的一见钟情,再到对繁华都市的惶恐无助以及对海上生活的执拗坚持。内向、敏感的钢琴师徜徉在自己指尖流淌出的音乐所建构的梦幻世界中,他的故事不仅深刻呈现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还以一种极具哲学意味的方式探讨了选择、孤独...
江苏梆子腔双核心的发展与演变————作者:温震;
摘要:<正>梆子腔自西向东的快速传播是在清代,其由移民、经商等活动传播至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从当下的分布与表现来看,江苏梆子特指徐州地区的梆子腔,形成于清代。然而,清代中期的梆子腔在江苏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以扬州、徐州为双核心的发展态势。其中,扬州地区梆子腔的发展基本奠定了清代中后期梆子腔在中国戏曲音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徐州地区梆子腔的发展则代表着梆子腔在江苏地区的本土化演变
晋北道情:从“经韵道歌”到“地方大戏”————作者:佟鑫;
摘要:<正>晋北道情,是流布于山西北部的戏曲剧种。它以历史底蕴深厚、唱腔优美独特、音乐内容丰富而深受晋北民众的喜爱。它原系宗教艺术,脱胎于唐代的道教经韵,初为道家用以宗教宣讲的歌唱表演,亦称道歌。到了北宋时期,由于俗乐说唱的广泛流传,道歌也结合说唱音乐的因素,形成说唱道情。至清代,伴随梆子腔的兴起,道情又融合了当地民歌以及地方小戏,完成了向戏曲艺术的跨越
借“风雪”之笺,绘曲剧王派唱腔长卷 以曲剧《风雪配》为例————作者:游令昆;
摘要:<正>河南曲剧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逐渐从高跷曲子向舞台曲子转变,1926年经汝阳县农民同乐社搬上高台成为独立剧种,凭借优美抒情的唱腔,兼具细腻与明快活泼的风格,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快速在河南及周边省份的戏曲舞台上崭露头角,收获广泛关注。有“九岁红”称号的第一代曲剧女演员王秀玲,以鲜明的风格特点,在舞台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美学品格、应工旦行的“王派艺术”
从新编越剧《一钱太守》谈新时期保留剧目的打造————作者:李虎;
摘要:<正>新时期以来,全国各地方戏曲剧目生产展现了活跃的发展态势。仅从2015年至2017年开展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显示,新时期以来已积累生产近30万部可上演剧目,但其中不乏“为奖而作”而不是“为演而作”的剧目,形成了“推得出”但“留不住”的窘迫局面,剧目的打造便成了所谓“黑瞎子掰苞米”式的创作。①在如此庞大的剧目中,优秀作品沉淀为保留剧目的数量,才是戏曲创作有效性的直接体...
十年“呼吸”,为传统戏曲注入新鲜空气和活力————作者:荣广润;
摘要:<正>2015年,“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问世,不觉已经10年。其间,它因有中国剧协的倾力加入而成长为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从首届仅有6台剧目增加至每届12台剧目。至今,已有全国近90个剧种,500余部作品申报入选,百余部戏经遴选正式参演。展演走向成熟,已成为当今中国戏曲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和品牌
小剧场戏曲 青春的力量————作者:沈伟民;
摘要:<正>日前,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网站上发布的《小剧场戏曲种草关键词》一文,对历经10届的“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后晋升为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以下简称“小剧场戏曲展演”)提炼出了“当代性、实验性、跨文化、多元化、沉浸式、新生代”6个关键词。中国的小剧场戏曲从2000年由盛和煜编剧、张曼君导演的京剧《马前泼水》发轫至今的近25年来,确实不断体现着这些气质特点。正因为这些气质特点,中国的小剧场戏曲持...
十年磨砺,小剧场戏曲绽芳华————作者:岳心;
摘要:<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勇于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大力推进戏曲事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蓬勃发展,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关心和支持下,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文汇报社、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2024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圆满落幕
以“梦”寄心,以“鹤”化情 小剧场昆剧《青山许我》的舞台美学与时空构建————作者:吉芊融;
摘要:<正>由上海昆剧团倾情打造的《青山许我》在2024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中令人耳目一新,得到观众普遍的赞扬。该剧以苏轼在“乌台诗案”中的人生转折为核心,展现了昆剧在传统美学与现代叙事之间的巧妙融合。通过引入“鹤翁”这一象征性的角色,该剧将苏轼的诗意精神与生活困境糅合在一个超越时空的舞台叙事中。作为象征自由、高洁的意象,“鹤”不仅贯穿了苏轼的生命历程,更成为舞台视觉和情感表达的重要符号,强化了全剧的诗...
秦腔秦韵唱古城新貌 经典艺术展时代风华 第十届秦腔艺术节剧目观察————作者:穆海亮;
摘要:<正>2024年11月1日至11日,第十届秦腔艺术节在古城西安、渭南成功举办。本届秦腔节以“秦声颂风华,腔音传千年”为主题,来自西北五省(区)的30家院团集中展演14台秦腔本戏、120余出经典折子戏,另有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越剧《枫叶如花》、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的豫剧《清风亭上》《程婴救孤》参演。这是近年来秦腔创作整体成绩的检阅,评出的20位“表演艺术传承新星”,昭示着秦腔艺术传承发展的青春力量。...
独幕剧去哪里了? 《中国独幕话剧研究》序言————作者:陆军;
摘要:<正>我相信,人的嗅觉不仅仅是生理机制的自然反应,它一定还会与人的心理、情绪与记忆有关。如墨香,或称书香,尽管现代印刷术已十分发达,但每当我虔诚地捧起友人即将出版的书稿时,沁人心脾的墨香就会扑面而来。有时候,我还能闻到年代久远的沉香的气息,比如,眼前这本完稿于很多年前的《中国独幕话剧研究》
为古老剧种找到当代表达 现代题材高甲戏创作的几点思考————作者:张岩;
摘要:<正>在戏剧文化的多元格局中,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传统地方戏,高甲戏通过现实题材剧目的可喜展现,无疑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高甲戏承载着闽南地区的文化记忆和民众情感,然而在当代社会的快速变迁中,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和观赏习惯,高甲戏如何在保持其传统魅力的基础上,与现代题材相融合,创作出既具有时代感又能够体现其传统特色的剧目,是摆在高甲戏从业...
《暗恋桃花源》:从生存困境中探寻归属感————作者:李杨;
摘要:<正>舞台剧《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自1986年首演,至今已有多个版本呈现,且始终好评如潮。该剧以“戏中戏”的结构形式,将“暗恋”和“桃花源”这两个本不相同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讲述了两个剧组与某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因演出在即,双方争执不下,不得不同时在剧场彩排。于是,成就了一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在该剧中,古代与现代、喜剧与悲剧完美融合,体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堪赞大圣齐天豪 翁国生导演新编婺剧《三打白骨精》之武戏创新————作者:周子清;
摘要:<正>翁国生曾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省戏剧界屡获佳绩、艺震四方的京昆武生,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文华表演奖”和“白玉兰戏剧主角奖”获得者。在近5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艰苦跋涉、身体力行,出演了丰富多彩的舞台形象,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京昆人物形象,博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黄梅戏剧种名称的形成与确立————作者:梅杰;
摘要:<正>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黄梅腔、下河调、黄梅采茶戏(调)等,起源、形成于湖北黄梅,最终完善并定型于安徽。黄梅戏在湖北黄梅形成以后,多次对外传播,在各地出现不同的名称,最后才逐渐统一定名为黄梅戏。黄梅戏剧种名称是如何形成与确立的呢?本文试做一分析与探讨
经典作品赋予时代精神 民族歌剧《映山红》的艺术特征————作者:李晓莹;
摘要:<正>2023年11月22—26日,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映山红》正式亮相歌剧舞台。该剧改编自小说《闪闪的红星》,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与改编上既尊重了原著的精神内核,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拓展。该剧制作团队会集了众多知名艺术家和实力演员,由编剧喻荣军、导演胡宗琪、作曲张千一共同打造。扮演冬子妈的雷佳、王喆和扮演潘行义的王宏伟、王凯等都具有深厚的声乐演唱功底和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为歌剧的成功演出提供了有...
河北梆子女老生陈亭:以形神技韵铸行当风骨————作者:李小菊;
摘要:<正>陈亭,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小百花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她的行当是老生。初识陈亭,是去观看她担纲主演的新编历史剧《苏武》。观看演出之前,作为一名职业戏曲观众,我怀着比惯常更强烈的观赏期待与审美预设:剧坛少见的女老生,会是怎样与众不同的风采?也在默默好奇,优秀的女老生、女小生,不但要拥有独特的外形气质,要么风流倜傥,要么潇洒俊逸,要么沉稳儒雅,还要具备超凡脱俗的唱、念、做、舞的艺术水准,陈亭将以怎样的表...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 省级东方文化周刊
- 国家级世界知识画报
- 省级《阴山学刊》
- 省级贡嘎山
- 省级群文天地
- 省级客家文博
- 省级《龙门阵》
- 省级当代旅游中旬刊
- 国家级神州
- 省级棋艺
- 北大核心《美术研究》
- 省级小说月刊
- 省级人生与伴侣:上半月杂志
- 省级《理论与创作》
- 省级《传媒观察》
- 省级《音乐天地》
- 国家级《江河文学》
- 省级幸福家庭
- 北大核心音乐探索
- 省级《文艺生活》
- 省级《法语学习》
- 省级三联爱乐
- 省级新疆人文地理
- 省级湖北文史
- 北大核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省级《桂海论丛》
- 省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理论学习》
- 省级荆楚学术论丛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