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京剧

《中国京剧》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2869/J
国际标准刊号:1004-3837
主办单位: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
主管单位: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
上一本期杂志:《电影新作》艺术类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中国戏剧》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杂志简介】

  《中国京剧》是京剧艺术专业刊物。反映京剧院、剧团改革与京剧艺术创新成果,总结京剧创作经验,普及京剧知识,介绍京剧赏新秀。是世界唯一一本以中国国粹艺术---京剧为内容的大型刊物,旨在探讨京剧规律,弘扬京剧文化,普及京剧知识,传播京剧艺术。

  本杂志面向京剧及全国戏剧、戏曲专业人士,和海内外京剧票友、戏迷,以传扬祖国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弘扬京剧艺术为宗旨,全面介绍研究京剧的历史、文化、知识、现状,开辟有:京剧论坛、京剧沙龙、京剧剧评、菊坛谈往、缅怀思念、知识讲座、京剧曲谱、人物特写、菊圃新蕾、京剧杂谈、欣赏京剧、旧文拾翠、京剧文化、故事连载、京剧教室、信息平台、京剧书窗等多个栏目。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知网、维普、万方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开辟有:京剧论坛、京剧沙龙、京剧剧评、菊坛谈往、缅怀思念、知识讲座、京剧曲谱、人物特写、菊圃新蕾、京剧杂谈、欣赏京剧、旧文拾翠、京剧文化、故事连载、京剧教室、信息平台、京剧书窗等多个栏目。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宋长荣从艺60周年 1-2

  2 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宋长荣——论长荣老师“艺与品” 范学恕; 4-5

  3 春风化雨 荀艺长荣 王一昉; 6-7

  4 父亲般的关爱——记我和宋长荣老师的师生情 姚宗文; 8-9

  5 喜之、慨之、敬之——写在宋长荣先生艺术生活60周年之际 荀皓; 10-11

  6 鲜活的人物个性是荀派艺术的特征 宋长荣; 12-13

  7 宋长荣先生的荀派表演风格 苏东花; 14-17

  8 漫忆宋长荣的“荀八出”——写在宋长荣先生舞台生活60周年之际 刘宇; 18-22

  9 学演《香罗带》 熊明霞; 23-25

  10 宋长荣老师教我《红娘》“三磨墨” 张佳春; 26-27

  11 荀派男旦 艺术初识 朱俊好; 28-29

  12 学艺随笔 朱虹; 30-31

  13 第五届国家重点京剧院团高峰会在黑龙江举行 杨洪涛; 32

  14 中国戏曲学院与国家五大重点京剧院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封杰; 33

  15 尊重传统 重视传承 固源兴流——谭鑫培京剧艺术研讨会在津召开 封杰; 34

  16 “国粹艺术伴我同行”颁奖晚会举办 郭哲;封杰; 35

  17 龚苏萍喜收新徒梅艳 朱芸;封杰; 36

  在职硕士戏剧论文发表:简论戏曲艺术衰败的原因

  [摘 要]文章认为观众审美是大脑的特殊功能,一个人喜爱什么艺术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文化大革命十年,除了京剧样板戏之外,所有戏曲院团全面停止演出,这个时期的观众,包括幼少年小观众基本上看不到戏曲。幼少年不学习戏曲,就不会喜爱戏曲,甚至会厌恶戏曲。戏曲艺术长达十年无法培养自己的观众,出现观众的断层就是必然的。文化大革命之后,戏曲艺术恢复了演出,但很少能进入幼、少年的生活,加上演出场次极少等因素,不仅培养不出大量观众,反而逐渐减少了观众群,这就是戏曲艺术衰败的原因。

  [关键词]在职硕士戏剧论文发表,观众审美特质,后天学习,审美心理定势,最佳审美时段,十年停演,戏曲观众断层

  中国京剧最新期刊目录

谈京剧《女史赋》创作始末————作者:罗怀臻;陈文静;

摘要:<正>《后汉书·列女传》卷八十四载,“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1国家京剧院以此奇女子为原型,汇集强大主创、主演阵容,创排京剧《女史赋》,以诗赋长歌,演绎班昭波澜壮阔的一生

谁共秋风续《汉书》——评京剧《女史赋》————作者:郑荣健;

摘要:<正>对于中国人来说,述史传统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李泽厚提出“巫史传统”概念,认为由“巫”向“史”的理性构建,是华夏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走向科技与宗教分野而得以较早成熟的重要特征。某种意义上,班昭续《汉书》是这一传统的重要赓续。作为国家京剧院推出的又一部大戏,京剧《女史赋(》编剧罗怀臻、导演曹其敬、主演吕耀瑶)讲述班昭续《汉书》的故事,难以回避这一文化史事件的重大性质。很多情节是具体感人的,但最令人...

持微火者用生命照耀史学前行之路——京剧《女史赋》及程派新剧目分析————作者:景俊美;

摘要:<正>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精神。然而,“史”的开创,却经历了诸多波折,且不说太史公发愤写《史记》,单就《汉书》的成书艰难,也是很多人所未曾想象得到的。2024年岁末,由国家京剧院出品,罗怀臻编剧、曹其敬执导、邱小波唱腔设计、吕耀瑶等主演的新编历史剧《女史赋》在梅兰芳大剧院与首都观众见面。该剧聚焦的便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女史学家班昭的人...

主题音乐语汇在创作中的运用——《女史赋》音乐创作随笔————作者:朱江;

摘要:<正>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语汇的表达是形成各个地方戏曲特色的重中之重。戏曲中的念白、声腔的走向往往与地方方言密不可分。因此,中国传统戏曲的语汇表达更多的就与方言发音和地方特色民间音乐、民歌小调等相关联。《女史赋》全剧以《汉书》的续编、修订、完成为主线,以女史班昭与两位师兄的情感为副线,表现了主人公班昭的人生遭际、情感纠葛、政治机遇、治史经历,表达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敬畏,对人性和对生命的“情”的抒发。剧...

戏曲形体的开拓者——武生名师茹富兰(上)————作者:宋捷;

摘要:时间荏苒,光阴似箭。转眼间恩师茹富兰先生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茹富兰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梅兰芳曾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说:“今天戏剧界专演一工,延续到四代的,就我想得起的只有三家。茹家从茹先生(第一代茹莱卿)到元俊,是四代武生;谭家从谭老先生到谭元寿(富英的儿子,也唱老生)是四代老生;我家从先祖到葆玖是四代旦角……”1梅先生又说:“我的武功大部分是茹莱卿先生教的。……他先教我打‘小...

黑土地上的时代交响——评现代京剧《土地长歌》的艺术探索与现实观照————作者:毛忠;

摘要:<正>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土地。从女娲抟土造人的创世神话,到《管子·水地》中“地者,万物之本原”的哲思,土地始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创排的现代京剧《土地长歌》,以黑土地为叙事场域,在传统戏曲的框架内注入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既是对农耕文明的情感致敬,亦是对乡村振兴命题的艺术回应。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之一,凭借演员的精湛技艺,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后引发热议,其创新尝试与未尽之...

抒写中国故事唱响土地赞歌——以《土地长歌》为例看京剧在现实题材方面的美学探索————作者:马艳会;

摘要:<正>在“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由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兼京剧团团长、京剧高派老生倪茂才领衔主演的新编现代京剧《土地长歌》在梅兰芳大剧院大放异彩,为以“听唱”为主要审美特征的京剧观众开启了追忆经典的新空间,也打开了广大观众对京剧演绎现代生活的新期待。这部戏以土地与农民为主题,聚焦于近十年中国农村大地上的新型经营主体——种粮大户,讲述了以牛喜田为代表的乡村种粮大户在不...

应云卫、张庚、李紫贵、高盛麟、王元化、刘厚生、童芷苓、曲六乙等谈周信芳的表演艺术特色————作者:徐俊菲;

摘要:周信芳(1895年—1976年),艺名麒麟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他是麒派艺术的创始人,对京剧老生行当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京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师之一。他的代表剧目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四进士》《乌龙院》等,久演不衰。周信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演技,在京剧舞台上独树一帜。他的表演风格苍劲有力,韵味醇厚,嗓音洪亮而富有穿透力,尤其擅长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他创...

试述京剧《断密涧》的教学————作者:杜鹏;

摘要:<正>继承好京剧优秀的传统剧目,通过研习剧目,强化训练剧目中所包含的“四功五法”,打好“守正”基础,为京剧的“创新”积累足够深厚的表演功力和表现方法,遵循京剧规律与特点,更好地为新剧目的剧情和人物服务,不断发展京剧艺术,这是京剧守正创新、继承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京剧《断密涧》就是一出值得认真继承的优秀传统剧目。《断密涧》又名《双带箭》《双投唐》,故事见于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说唐全传》《隋唐演义》,...

京剧三弦技法的创新与发展————作者:张薇;

摘要:<正>京剧艺术在长期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中,出现了许多新编剧目,其对音乐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京剧音乐要随之进行变革和创造。三弦作为京剧场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际的演奏中要适应不同板式、不同流派、不同情感中的各种要求,既要保持京剧特有的韵味,又要融入新鲜的元素,从而成为艺术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际的艺术实践中,就要求演奏员掌握各种演奏技法以满足演出的需求。如新编老旦戏《对花枪》的演奏,就不能...

飒爽恰在传情间——方佳欢艺术观感————作者:崔伟;

摘要:<正>武汉京剧院青年演员方佳欢是能够通过舞台一现,就能让观众眼前一亮的“角儿坯子”。我最初接触她是看她主演的武旦戏传统剧目《三战张月娥》。这是一出很考验武旦演员基本功与把子功的名剧,又名《红桃山》,京剧武旦南、北两派都很重视此剧,尽管在表演上各有侧重,但繁难程度是一样的。看方佳欢的这出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扮演的张月娥出场就很有气势,前面与关胜的“勾刀”对阵顿时令人眼前一亮。接下来的“抛刀”等技巧...

梅香沁西域艺海悟心途——向李红艳老师学习《抗金兵》————作者:孙佳佳;

摘要:<正>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京剧梅派艺术,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京剧梅派经典剧目表演人才培训”于6月11日正式开班,我作为表演专业的24名学员之一,有幸在名师指导下进行了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训练,个人艺术造诣与文化修养都得到显著提升。本次培训班我主要学了梅派经典剧目《抗金兵》,该剧以南宋抗金战争为背景,通过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戏曲...

京剧术语解析(十四)——锣鼓经例举(四)————作者:吴同宾;

摘要:<正>大锣水底鱼[水底鱼]原为昆曲干念的牌子,京剧移用,省略原有的词句,只用锣鼓部分。主要用途是配合行路时匆忙急促的步法(包括上场、下场和走圆场)。例如《望江亭》第一场,谭记儿与白士中下场后,白道姑念:“待我关了观门。”随即由四家丁、张千、李万引杨衙内急忙上场,这时即用[水底鱼]锣鼓。小锣水底鱼[小锣水底鱼]用法与[大锣水底鱼]略同。例如《打渔杀家》中丁家教师赴萧恩家催讨鱼税时的上场,即用[小锣水...

清风依旧拂人面 真心长存映月华——怀念陈志清先生————作者:凌珂;由奇;马博通;牛冬玲;何思凝 ;何晓童 ;包玥;

摘要:陈志清(1941-2025),老生名家,宗余派。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为青衣泰斗、有“老夫子”之称的陈德霖,姑父余叔岩是“四大须生”之一、余派创始人。陈志清的表演细腻而富有层次感,是余派风格的精致呈现。作为余派艺术的忠实继承者与发扬者,不仅将余派老生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更将其视为一种责任与使命,倾尽心力将之传授给年轻一代。他的教学严谨、方法讲究,培养出了众多优秀弟子,他们如今已成为京剧界的中坚力量,...

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自己的粮食——现代京剧《土地长歌》创排之路————作者:倪茂才;高梓栋;

摘要:2024年12月24日、25日,由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创排的现代京剧《土地长歌》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成功上演。该剧以土地与农民为主题,既刻画了种粮大户牛喜田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人物形象,又展现了东北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抉择,还深入探讨了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以及城市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是一首关于土地、关于人、关于梦想和坚持的诗篇,诉说着中国人民对黑土地的无尽眷恋。本刊特邀请该剧主创和...

闺中有女初长成——谈《拾玉镯》中孙玉姣的人物塑造————作者:刘长瑜;闫彬彬;

摘要:<正>孙玉姣的人物设定一说起《拾玉镯》,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一位活泼灵动的少女,喂鸡、绣花的生动场景。单看这出戏表现的是一段纯真的儿女私情,是一出轻松的喜剧。原来之所以这么演是因为参加国际活动的需要,通过展现中国古代少女的日常生活:喂鸡、做女红,以及邂逅爱情的故事,向外国观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当时好像大家都按出国版演了,我也这么演。后来我就有意识去找一些资料,注意到实际上这出小戏原来常与《法...

坚守初心使命弘扬川剧艺术——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摘要:<正>为实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办一所艺术大学,把艺术还给人民”的殷殷嘱托,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余开源在1999年创办了四川开元艺术学院。其后,分别与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建立四川美术学院成都分院、四川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开展全日制普通本专科艺术人才培养。2002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成都艺术职业学院;2018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

“我们都是收信人”(二)

摘要:<正>魏丽云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的回信对剧院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深远历史意义、现实指导意义,为剧院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贯穿于理论学习、艺术创作、演出演播、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各方面、全过程,守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京剧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

新时代黑土地上的命运回响——小议现代京剧《土地长歌》————作者:吴宇;

摘要:<正>千百年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安民之基、治国之要,而耕地问题更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清理整治违建别墅、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等问题,现代京剧《土地长歌》就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着力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创演的,是京剧...

南国梨园一脉春——潮剧的艺术特色和研究传承之路————作者:林淳钧;谢彦;施启泰;

摘要:<正>一、与潮剧结缘我与潮剧结缘,还要从我读大学说起。我大学在中山大学就读,读的是中文系。中文系有个教授叫做王起,是国内有名的戏曲专家,关于戏曲方面的课讲得非常好。因为本身喜爱,加上老师的引导,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对戏曲非常感兴趣。潮剧团有时去广州演出,会送票给中文系和王起教授。一些票剩下了,办公室就叫我们学生里面的潮汕人去看,所以潮剧团去广州演出,我经常和几个潮汕的同学一起去看,慢慢就和剧团熟悉起...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