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月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鲁迅研究月刊

《鲁迅研究月刊》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d/file/p/af306083b4aafde493924170b5fffdb7.jpg
国际标准刊号:1003-0638
主办单位:北京鲁迅博物馆
主管单位:北京鲁迅博物馆
查看鲁迅研究月刊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俄罗斯文艺》艺术期刊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电影新作》艺术类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鲁迅研究月刊》(以下简称《月刊》)是鲁迅研究“全天候”式的刊物。《月刊》不但反映和引领着中国的鲁迅研究,而且关注着域外的鲁迅研究;不但刊载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还反映和交流着鲁迅研究的动态和信息;不但及时回应着鲁迅研究上的不和谐音,还关注着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意义上鲁迅的价值;不但总结着鲁迅研究大家的学术建树,还关怀着青年才俊刚起步的鲁迅研究,注意着青少年的鲁迅接受过程。它是“全天候”性的,也是结构性的,展示着成果也发布着新的史料,凸现着学问大家也扶持着后生小辈,探究着鲁迅事实和文本,也梳理和反思着研究本身。同时,它也是动态性的,即还原着历史,关注着现实,关注着鲁迅本身,也关注着鲁迅所关注的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学术和学理为特色但决不超然于国计民生之外。自20世纪李何林先生领导创办的“内部交流资料”到《鲁迅研究动态》再到《月刊》,30年里一路走来,《月刊》在成长和成熟中已经成为鲁迅研究的一个学术重地,成为鲁迅学人的精神家园,成为读者走近鲁迅、了解鲁迅进而研究、理解和言说鲁迅从而提升自我的一个无法忽略的文化存在。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中文核心期刊(04)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有:作品与思想研究、青年论坛、鲁迅同时代人研究、拾遗与补正、序跋与书评、学术随笔、怀念、学人书简、学术动态、书讯、美术作品、比较研究、翻译研究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4)“空间”的现代性:论《伤逝》的第一人称叙事 国家玮

  (23)鲁迅拟《苦闷的象征》最初广告及译著出版时间新考 袁洪权

  学术争鸣

  (28)在学术争鸣中提高鲁迅研究的质量——兼谈《鲁迅、施蛰存论争的态度与是非——兼与王福湘先生商榷》 王福湘

  鲁迅研究之研究

  (40)“迷信可存”:“伊藤鲁迅”的东亚近代像 韩琛

  影响研究

  (49)敬隐渔:把鲁迅推向世界 张英伦

  (55)鲁迅与新马华文文学中的故乡书写 颜敏

  同时代人研究

  (63)朱希祖与钱玄同(二) 朱乐川

  青年论坛

  (69)“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命文学”——托洛茨基文论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 彭冠龙

  研究资料

  (77)《两地书》北京部分鲁迅原信手稿阅读札记 甘智钢

  拾遗补正

  (80)鲁迅手书夏穗卿诗 顾农

  美术研究

  (82)鲁迅的收藏“拿来主义” 施艳萍

  教师发表论文:剖析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悲伤美学

  【摘 要】在阅读日本文学的时候,常常会被文章优美的文体及纯真的爱情等深深打动。其中日本作家的代表就是川端康成了。川端康成的早期作品的主人公常常为下层女性,题材描写了她们的柔暖内心及不幸经验。其中最出名的作品就是《伊豆的舞女》。通过精读《伊豆的舞女》,深深地被川端文学的美学,特别是悲剧美学所打动。在感动的同时也对川端康成如何用纯真的爱情来脱离自己的孤儿本性,作品中的悲伤及美丽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本文将以这几个疑问为中心,以《伊豆的舞女》为主,也涉及他的其它作品,探讨川端文学所特有的悲伤美学。

  【关键词】川端康成,美学,伊豆的舞女,悲伤

  一、川端作品感伤美学的根源

  (一)幼年时的孤儿本性

  川端康成出生于日本大阪市北区花町。幼年父母双亡。1901年父亲去世后在第二年母亲也相继去世。川端康成从小体质虚弱,在祖父母的过度保护下每天闭门不出。在读小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在读小学不久祖母去世不久外出的姐姐也去世了。1912年读初中时最后的亲人祖父也去世,不得不被黑田家收养后开始了住校,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这时候,川端康成已经是一名彻彻底底的孤儿。这样的经历给川端康成幼年生活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鲁迅研究月刊最新期刊目录

谁的“伤逝”?——一种实验性的“读题”————作者:邢程;

摘要:将“伤逝”和“涓生的手记”理解为作者的声音,对小说的阐释与一种“对齐法”相关,其核心是对“伤逝”这个具体能指在文化资源中进行索引,而这种索引最终会滑向“索隐”。将“伤逝”和“涓生的手记”理解为作者指派给涓生的声音,那么小说的第一层虚构则是文体的虚构,联系到同时期鲁迅对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的翻译,这种文体虚构以一种戏仿的方式,提示了告白式的自叙文体可能存在的限度与无法回避的陷阱。上述两种阐释方式...

“淬妃”而非“漆妃”——鲁迅《祭书神文》的版本源流及文本校正————作者:秦硕;

摘要:鲁迅青年时期的著作《祭书神文》创作于1901年春,存录埋没于周作人《日记》中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于《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初版)中刊印面世。在之后历版《鲁迅的故家》《鲁迅全集》等相关书籍中,《祭书神文》的文本常有变易,其中不乏失之精确甚至重大错刊处。本文尝试梳理《祭书神文》的版本源流及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并对存在于《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之《祭书神文》中的文本谬误进行校正

鲁博藏抗战版画 上前线去(木刻)————作者:许生;

摘要:<正>~

鲁博藏抗战版画 第四个年头(木刻)————作者:野夫;

摘要:<正>~

鲁迅藏《版艺术》北中国乡土玩具集——纸蛇————作者:刘仑;

摘要:<正>~

鲁迅的北京:故乡?他乡?————作者:李怡;

摘要:北京是鲁迅除了他的出生地绍兴之外居留时间最长的城市。鲁迅和北京的关系可概括为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向往、失望以及怀念。鲁迅自己在不同空间之间游走,在不同的地方体验到不同的人生、人性,思考不同的人性,他对北京的观感也在变化着。重要的是,鲁迅在北京经历了对他一生影响重大的精神形式的提炼,形成了独特的“北京美学”,而且进一步发展成了南北文化观念,这是他最终“超克”地域,建构中国文学地方路径的重要基础

鲁迅的杂文艺术:“设类取譬”与“反听”之辨————作者:姜振昌;孙康正;

摘要:“设类取譬”是鲁迅杂文捭阖中的“反听”思辨艺术。一是用作相形的“比喻”使“情事易达”并以少胜多,二是以创造形象为目标并把“类型”隐喻成具有典型性和普遍反省意义的“社会相”,三是让“类型”成为通篇立论的由头或支点,在开合、纵放的触类旁通辨析中构成隐喻的“转义”逻辑

论鲁迅的名学观————作者:朱天一;

摘要:以往对鲁迅诸子观的研究多集中于儒、道、墨、法四家,而对鲁迅接受名家之学的情况有所忽视。鲁迅不仅在古今中西名学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名学观,而且在对“乱名”现象的揭櫫、对“逃名”姿态的选择、对民间的“污名”与“借代”等现象的考察,对大众的“无名”困境的揭示、对“正名”与“启蒙”的关联和反思等多个层面都有着深刻的阐发,显示出极强的本土性、丰富性、实践性和生命力,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名家学派思想遗产的创...

心理创伤的书写与精神家园的重建——鲁迅《野草》阅读札记————作者:王永兵;姚园园;

摘要:受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启示,《野草》采用象征手法书写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创伤性体验,并借此表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与创伤。这其中既有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的揭示,也有对现代人的孤独与绝望意识的描绘,同时还有对人与自我、人与他者关系的深度辨析,这些都源于写作主体严重的精神危机。书写创伤体验抚摸内心伤痛具有一定的文学功效,但《野草》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创伤性人生体验的书写塑造人道主义的精神界战士的...

“灵魂”有无与礼教变迁——兼论《祝福》中“我”的叙事重构————作者:郑浩月;

摘要:《祝福》中的“我”回答祥林嫂“灵魂有无”之问时踌蹰不决,既非情感冷漠也非知识缺失。历史地看,一方面,关于“灵魂”的民间说法只是“君臣”“父子”“夫妇”宏大的伦理秩序和政治架构中的极小部分;另一方面,经过明中后期儒学从“士大夫之学”到“平民之学”的转变,礼教也成为将一般民众组织进社会秩序、提供存在超越性和意义感的方式。而“我”则在“灵魂有无”之问的启发下,通过重构祥林嫂故事揭示出贞节观念与现实境况之...

送别鲁迅之后:鹿地亘在华抗日活动初期阶段史实考述————作者:王来特;

摘要:鲁迅生前关照和指导的日本左翼作家鹿地亘,在卢沟桥事变前,表面不触及政治并专门从事中国文学研究和翻译,实际已决意加入中国抵抗日本侵略战争的队伍。1937年11月,日军侵入上海后,鹿地亘辗转走进中国的抗日第一线,公开发声批判侵略者,并在1938年受聘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直接投身反侵略战争的宣传工作,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标志性人物。日本官方情报机构将鹿地亘列为追踪监视的对象,由此留下的档案证明...

鲁迅南京时期生活考论————作者:邓招华;

摘要:南京时期鲁迅的生活伦理、心性认知等依然拘囿于传统世家伦理范畴与文化惯习,无论是受益于周椒生的家族伦理层面的帮助,“谨抄”祖父《恒训》,拟或对家庭安排的婚事的接受,均可作如是观。鲁迅在酬唱应答的文字抒写以及拜岁等社会活动中,亦沉浸于传统文化惯习与世俗伦理之中。对《天演论》等新潮读物的阅读与接受使鲁迅认识到了“人”的存在与价值,不过这种认知转化为真正的思想却需经过日本时期的进一步探索。南京时期鲁迅基本...

鲁迅与姜鹭乡交往事例一则————作者:姜玉;

摘要:鲁迅是近代朝鲜极受瞩目的中国作家之一,也是其作家最为推崇和最想结识的文学巨匠。现有研究表明,实际见过鲁迅的近代朝鲜人较少,姜鹭乡虽自称曾与鲁迅有过会面,但迄今为止尚无相关研究。作为日据期旅居上海的众多作家之一,相比其他很多近代朝鲜作家,姜鹭乡在上海滞留的时间较久,创作的作品也相对更多。论文用文史资料详细论证了姜鹭乡在担任开辟社上海特派记者期间与鲁迅的会晤,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为“派”立“谱”与再估《学衡》——由沈卫威《学衡派年谱长编》出发————作者:闫凯;

摘要:沈卫威的《学衡派年谱长编》是国内学衡派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作者深耕该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在体例、方法、内容三个方面展现了作者的学术创新。从体例上看,《长编》为“派”立“谱”,通过“派”与“谱”之间的张力,容纳了更加丰富的历史细节;从方法上看,《长编》以“关系考古”见长,着力考察人物关系,尤其重视日记、书信、档案等材料的运用,发现了隐秘的历史;从内容上看,《长编》悬置了进化论式的新旧价值判断,展现了学...

乡村医生的真实面貌————作者:西川哲矢;

摘要:此文的目的是从藤野严九郎的教育精神角度追溯他的一生。《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的形象是通过鲁迅洞察而塑造出来的。藤野严九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日本既往的研究基本上根据调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期和他的家乡福井县留下的资料,揭示了严九郎的事迹。近年,笔者再次进行福井县芦原市的严九郎家文书的调查,并调查了很多迄今为止从未见过的藤野家传世资料。笔者想用这些历史资料来介绍严九郎的真实面貌,追寻他的人格和教育...

徐玉诺与鲁迅、周作人的交往考辨————作者:赵焕亭;

摘要:徐玉诺《教我如何睡去》与鲁迅《〈野草〉题辞》毫无关系,鲁迅1934年在给萧军的信中没有故意淡化与徐玉诺的关系,更没有刻意做出与徐玉诺疏远的姿态。徐玉诺自陈被托付护送爱罗先珂和见过鲁迅都是可信的,周作人安排了徐玉诺护送爱罗先珂归国,徐玉诺有单方面见到鲁迅的机会。澄清这些问题的意义在于:排除对鲁迅和徐玉诺各自关于与对方关系的叙述之真实性的怀疑,了解他们坦荡的胸怀。这样有助于正确认识鲁迅和徐玉诺的人品和...

饭仓照平眼里的竹内好——“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生活者”————作者:王俊文;

摘要:饭仓照平可谓竹内好最信任和器重的弟子之一。饭仓明确表示竹内好对其影响不在于思想学问,而在于人格。由饭仓照平这条日本民间流向中日文化交流之海的河流,考察其沉静、有力且永不停歇的流淌,并聚焦饭仓与竹内好的关系,引入与藤野先生/鲁迅的比较,从弟子视角观照竹内好作为“生活者”的人格与活法,可见这种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之间的定位与竹内好作为中国研究者的视角(日本与中国之间)是相通的,希冀由此立体性地呈现竹内...

1936-1938年郭沫若的鲁迅纪念梳考与补正————作者:凌孟华;黄金凤;

摘要:“鲁迅纪念研究”的重要性正在凸显,相关成果已蔚然大观。涉及“郭沫若的鲁迅纪念”研究成果虽夥,却未见专门的清晰梳理与准确统计。《郭沫若年谱长编》著录谱主之鲁迅纪念活动最为丰富详实,但也可结合原始报刊与相关研究成果展开对话补充。仅1936-1938年就有多达23条郭沫若纪念鲁迅的活动行实,可从撰写刊发鲁迅纪念文字、参加鲁迅纪念活动且有演讲记录者、参加鲁迅纪念活动而无演讲记录者,以及与鲁迅相关的隐性“纪...

从彷徨进向左翼——鲁迅著述历程中的《语丝》时期————作者:李林荣;

摘要:《语丝》周刊存在的1924年冬至1930年春前后近五年半时间,适值鲁迅思想和著述状态从彷徨进向左翼的急剧转折阶段。尽管围绕“女师大风潮”的舆论攻防战,使得论敌将鲁迅指认为“语丝派首领”,但贯穿《语丝》在北京编发时期的23题《野草》系列篇章和后来收入《彷徨》的3篇小说等与论战无关之作的陆续发表及相关情形,显示出鲁迅对这一时期的《语丝》并无“自己的园地”似的主场意识。直至1927年底《语丝》迁往上海后...

再探鲁迅与《译文》月刊——以鲁迅书信及日记为中心————作者:葛文峰;

摘要:对于中国第一份外国文学翻译杂志《译文》月刊的创办,鲁迅厥功至伟。在鲁迅私人书信及日记中,更可以多方面探及他与《译文》密切关系的细微之处。鲁迅不仅是《译文》前三期的主编,更在应对“审查”、插图制版、刊物销售等方面关注、指导了具体的办刊工作。鲁迅为《译文》精心翻译稿件,统筹稿源,并借助刊物平台提携供稿人,培养了诸多优秀的进步青年译者。他又为《译文》译者群体争取到合理的稿费。鲁迅书信及日记私人语境中的《...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鲁迅研究月刊》杂志简介及目录查询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4298.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