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2-1478/I
国际标准刊号:1008-0163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主管单位:江苏省社科院
上一本期杂志:《清明》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下一本期杂志:《文学评论》文学期刊论文

  杂志简介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是专门从事中国大陆以外即台港澳与海外华文、华人文学的理论性季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90年创办以来,受到海内外文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和极大关注,被称作是促进海内外文化学术交流的纽带,展示世界华文文学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江苏省优秀期刊(99-02)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小说、散文、戏剧研究、妇性文学、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研究、五彩论坛、武侠天地。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用文字唱出山海的声音——论台湾少数民族“荷马”诗人莫那能的诗歌创作 王志彬5-11

  族群历史的重新书写——论台湾卑南族作家巴代的小说创作 周翔12-18

  如何“语言”,怎样“文化”——论台湾原住民文学中的混语现象 吴鵾19-25

  台湾原住民文学的治疗功用 苏珊26-30

  台港文学研究

  读台湾诗人作品札记 古远清31-37

  台港作家的北京情怀 沈庆利;刘岩38-43

  论台湾当代政治文学史料的生成及其影响 方爱武44-48

  论当代台湾女性小说的“断掌”书写——以《桂花巷》、《断掌顺娘》为例 王艳芳;郭杨丽49-55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论冰谷散文集《岁月如歌》的苦难书写 陈大为56-59

  迟开的花朵:缅甸“五边形诗社”华文诗歌浅论 肖成60-65

  东盟十国华文微型小说创作扫描 凌鼎年66-72

  马宁与战前新马文艺的渊源 肖怿73-78

  东方教育杂志投稿: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摘 要:中国文学和文化向西方传播,翻译很重要。但翻译牵涉的不光是语言,更多的是对文化的理解。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困难重重,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在于:中西方文化确实存在很多差异;中西方研究者多强调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不大承认彼此之间有交往沟通的可能。因此,具体深入地去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才能促进彼此的了解沟通,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文学与文化,中西方文化,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感谢吴铁先生和贵阳知行讲坛的邀请,我得以来贵州演讲。这是我第一次来贵州,非常高兴跟大家见面交流。今天我的讲题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最新期刊目录

仁心仁闻,长者风范————作者:梁燕丽;

摘要:公仲老师著作等身,其中持续深耕且成就卓著的领域,尤在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特别是为新移民文学鼓与呼。从台湾文学史、香港文学概况、澳门文学简史到欧美澳新移民文学系统深入论述,从历史回顾、理论阐释到作家作品评论,从学术研究到海外华文文学的推广和传播,公仲老师以“隔岸观花”的问题意识,不惜美言、不遗余力,深情注视与用心呵护新移民文学队伍的成长和升华,诚为长者风范

“废墟”与“楼”“塔”——木心文画共生的两个维度————作者:刘晓航;

摘要:木心的散文和绘画在表达符号、空间展开、总体意境等层面呈现出诸多共性,“废墟”美学和“楼”“塔”意象,是进入木心文画整体风格阐释的重要通道。木心散文的“废墟”美学集中体现在作者对战争、政治运动、华人离散等历史创痛的记录,而回顾式表述和悼亡类主题是其形式表征;绘画的“废墟”感则主要表现在战争主题、不合时宜的现代主义风格和画面的自我模糊性等方面。多次出现的“楼”“塔”意象展露出木心行文处世的疏离态度,其...

创造性、互文式与浪漫化:聂华苓翻译之“法”“术”“道”————作者:谢攀;

摘要:聂华苓的小说长期受到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关注,由其合创的“国际写作计划”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但聂华苓的翻译活动却常常受到忽视。事实上,聂华苓发表过近50篇译文,出版过8部译作。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聂华苓已有多部译著问世,但直至20世纪70年代,她才开始表现出对翻译的思考,这一过程伴随着“国际写作计划”的蓬勃发展而日趋深邃。依托“国际写作计划”,聂华苓将当时仍存隔阂但试图触碰的世界各地的诗人...

“世界华文文学”“国别+华人文学”“国别+华裔文学”之辨析————作者:陈思和;

摘要: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徐学清致力于加拿大华人文学(或者说华裔文学)研究,目的在于推动加拿大多元文化发展,希望在多元文化格局里华人文学及其文化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其新著《历史想象和离散经验:百年加拿大华人文学》是站在加拿大华人文学的研究立场上,以加拿大的华裔文学为背景来讨论问题。世界华文文学、国别+华人文学、国别+华裔文学是三个必须有所区别的学科概念。“世界华文文学”,主要是指第一代移民中与母国还存在着...

公仲先生的学术精神和学者品性————作者:李洪华;

摘要:<正>在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公仲先生都应该是一位格外值得钦敬的学术前辈。从1954年第一次发表文学评论开始算起,公仲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已整整70载。无论是在思想解放的新时期,还是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他始终都以矫健的身姿穿行在学界与文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长期在先生近旁学习、工作和生活,耳闻目染间,深切感受到先生的睿智卓学和人格魅力,其为人之真、治学之诚,无不为后辈学人之楷...

采英撷华:公仲的海外华文女性文学评论与研究————作者:张娟;

摘要:公仲是海外华文研究领域重要的拓荒者和研究者。公仲文学研究起步较早,整体性强,但他并不因此而只重视主流文学,而是在通观全局的同时,在整体性视野下尤为关注海外华文写作。公仲早期对海外华文女作家写作的推动表现在他主编的5卷本《世界著名华文女作家传》,这套书将海外华文知名女作家一网打尽,充分展现了女性生命经验和跨域的文学历程。公仲对女性作家的批评,坚持历史与审美的结合。公仲对于海外华文女性写作的推动,是从...

中国新文学史的台港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叙述————作者:方维保;

摘要: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台湾文学、香港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体例性入史有着一个出场的先后顺序和所持观念的逐步拓展的问题。现代时期的中国新文学史,并没有在体例上将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纳入叙述。新时期以后台港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入史顺序依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民族国家整体观”之下将台湾文学入史纳入叙述,稍后将香港文学与台湾文学一起纳入文学史叙述,21世纪初叶在“汉语文学整体观”下将海外华文文学与台港文...

台湾现代小说中乡贤形象的演变及新乡土叙事之辨————作者:韦黄丹;

摘要:“乡贤”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的灵魂人物,其形象与乡贤文化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乡土小说中都是重要的书写面向。20世纪以降,台湾乡贤文化在民族战争、城乡一体化和社会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植根于乡贤文化的台湾乡贤文学形象与之相应地呈现出英雄义士、土地之子与新型乡贤的叙事变迁。从乡贤形象的叙事演变出发,有助于在文史互照中厘清台湾乡土小说到“新乡土叙事”的历史脉络,揭示台湾新乡土小说的审美特质和价...

构建中国特色的世界华文文学三大体系学术研讨会 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摘要:<正>2024年11月23日,构建中国特色的世界华文文学三大体系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徐州召开。会议由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主办,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上午8:30,在隆重的国歌声中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会议由研究会副会长温潘亚教授主持,第六届理事会会长方忠教授做工作报告,副会长施军教授作财务工作报告,副会长杨学民教...

聂华苓:从故乡走向世界的跨文化行旅及创作————作者:白杨;

摘要:<正>2023年11月,聂华苓文学馆开馆仪式在湖北广水市(原应山县)隆重举行,发源于江汉流域的荆楚文化曾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耀眼的光芒,而今家乡人民用文学馆为这位在世界文坛广受尊敬的华人女作家刻下历史的坐标。聂华苓曾用《三生三世》《三生影像》等传记作品记述自己的人生行旅,她的“三生三世”辗转于故乡、台湾岛和爱荷华之间,在战争的烽烟中颠沛流离,为了躲避政治的打压而漂泊异域,终以娇弱的身躯在跨文化时空中...

三个历史时空的生命体验——聂华苓非虚构长篇自传《三生影像》探究————作者:江少川;

摘要:《三生影像》是聂华苓晚年撰写的非虚构长篇自传,倾注了她毕生心血与深沉情感,典雅而大气,为长篇传记中极具文学与史料价值的优秀文本。本文分四部分:第一,概述自传《三生影像》中三大历史时空的内涵,指传主聂华苓人生命运的三个历史时段与空间,并归纳论述了这本传记的三大重要特色。第二,评述了与聂华苓关系密切,对她人生命运有深远影响的三位重要人物。第三,从艺术结构、文体杂糅、多维叙事等方面论述非虚构自传文本的文...

聂华苓的小说与西方文学————作者:胡德才;

摘要:聂华苓的小说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和鲜明的色彩。前期(20世纪50—60年代初)以在台湾创作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为代表,较多地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叙事技巧、人物刻画及心理描写等表现手法,尤以受亨利·詹姆斯和纪德的影响为大。中期(20世纪70年代)作品以在美国创作的《桑青与桃红》为代表,更多地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其对人类处境的荒诞性书写使她的小说与卡夫卡、加缪等西方现代...

从生命之为文学到传记之为文学——聂华苓《沈从文评传》论————作者:刘玉杰;

摘要:海外华人作家聂华苓的《沈从文评传》(1972)是英语世界第一部沈从文传记。聂华苓以文学之眼,将沈从文的生命、作品与自己的传记写作融会贯通。评传的传记部分以沈从文作家身份的创生、覆灭与转化再生为三个重要传记节点,凸显出沈从文文学生命的连续性。评传的评论部分则将沈从文看作“讽刺的结构主义者”,发掘作品中艺术审美与思想主旨的双重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主要体现在象征性的自然意象,思想现代性主要指乡下人的荒诞境...

聂华苓的“文化客厅”理念及其实践————作者:汪亚琴;

摘要:研究者通常都将视野聚焦于聂华苓的文学创作,忽略了她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文学活动家。有“世界文学组织之母”之美誉的聂华苓,基于个人坎坷的历史经历,在小说创作中生动表现同时代人漂泊流离的人生际遇,进而生成了打造“文化客厅”的理念,创办“以作家为中心”的文学组织IWP,加强了世界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将“文化客厅”的理念付诸实践。通过持续数十年的用心经营,爱荷华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交流圣地,被誉为“文学联合...

聂华苓小说的民间文化形态及其意义————作者:王冠含;

摘要:聂华苓“三生三世”的曲折人生经历塑造了其自由的民间立场和独立人格。这在其3部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中都有体现。通过考察小说中有关中国和国外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习俗的形态及其特征,可以发现:民间文化首先增强了其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传播力。其次,小说中的民间文化是传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激活了民族文化的现代感和生命力。再次,聂华苓的小说通过对民间文化的书写有...

生命悲剧体验的表达与超越——论聂华苓长篇小说的诗性特质————作者:袁循;

摘要:诗性生成于作家对世界人生的独到审美把握,并引发作家对世界人生的诗意追寻。聂华苓的3部长篇小说具有浓郁的诗性特质。她执着于表达悲剧性的生命体验,追寻人生理想和价值。反抗困境、追寻理想,构成聂华苓写作的内在精神结构,她用隐喻连接现实与理想两个世界,展现出对人生深层次的热爱,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类共生共存的美好向往

“文学是最真诚、高尚、神圣的事业”——公仲先生的文学研究————作者:杨剑龙;

摘要:公仲先生从事文学评论已70载,他在文学史研究、江西作家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诸方面,都有令人惊叹的重要成就与影响。公仲先生的学术研究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以历史的、审美的文论观展开,真诚热情构成其文学研究的独特风范。他将文学视为最真诚、高尚、神圣的事业,建构起文学研究的一个标杆,建起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一座学术大厦

“在场”与“前瞻”:公仲的当代文学研究————作者:陈瑞琳;高毅月;

摘要:公仲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涵盖中国大陆、台港澳暨世界华文文学。他的学术思想紧随文学现实的发展,不仅具有鲜明的“在场性”,而且具有深刻的“前瞻性”。他的许多研究成果突破了旧框架的藩篱,富有开拓性的创见,尤其是关于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研究,他不仅具有宏观性的把握,而且总是及时敏锐地发现好作家、好作品,总是看到海外文学突破性的意义所在。在学术活动方面,公仲在文学实践和文学交流上给当代中国...

新移民文学的前景————作者:公仲;

摘要:新世纪以来,新移民文学已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主力军,其源头可追溯到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成因,并与外交官文学作为、留学生文化交流和华侨传播有关,特别是华商于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代飞鸿》和《北美经典五重奏》等一系列重要成果问世,新移民文学在多元文化交汇点上显示出独有的文学优势,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和历史新高度。新移民文学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基本盘,文学团体和网络传媒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强大支撑,而高水平创作队...

印度“大伯公”杨大钊民间传说与历史研究————作者:徐燕琳;

摘要:印度早期华侨杨大钊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事实交织错杂,缤纷多彩。主要情节是:茶商杨大钊赴印贩茶,转卖为送,获赠土地,定居发展。相关故事很多,也有许多疑问,包括:杨大钊的身份、赴印时间、土地如何获得、是否跑马圈地、他以后的情况、对华侨移民印度的影响等等。研究确认杨大钊在1770—1780年左右抵达加尔各答;他以租赁方式获得土地,回国招募了百多位劳工,种植甘蔗、开办糖厂,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并带动了更多华人...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文学期刊论文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4295.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