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当代电影》为电影理论和评论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7月。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当代性、学术性的办刊特点,鼓励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艺术创新精神,提倡思想活跃、观点新锐、内容厚实、态度严谨的学术风气,关注和评介国内外电影艺术最新发展趋势,追踪和研讨国内外电影(文化艺术)理论研究最新动向和学术成果,为促进国产电影创作繁荣,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电影理论体系服务。读者群定位:主要针对各大电影院校的老师和学生。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1)收录。
【栏目设置】
“电影理论”、“国产电影态势”、 “影片个案分析”、“封面人物”、“当代电影导演”、“中国电影史”、“重写电影史”、“国际影坛”、“电视研究”、“电视剧评析”、“电视文化批评”、“影视艺术与技术”、“国产新片评论”、“佳片新赏”、“名作评析”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国产抗战(反法西斯)电影新观察 4
2 国产抗战(反法西斯)电影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胡克;赵宁宇;李镇;詹庆生;尹鹏飞; 4-16
3 抑制的精神创伤与断裂的历史记忆——中国抗战电影的身心呈现及其文化征候 李道新; 16-21
4 《冬》 邢健;田卉群;左衡;郭瑞; 22-29
5 《捉妖记》:互联网思维与影像新元素 赵卫防; 30-32
6 《捉妖记》:真人与动画的奇幻之旅 周雯; 33-36
7 《少女哪吒》:一场痛楚与愤怒的青春献祭 张斌宁; 36-38
8 试论作为电影类型的战争片 洪帆; 39-43
9 论战争电影的“宣传”和“对话”功能——暨考察太平洋战争的文本意义变迁 刘辉; 43-48
10 不知所终的战争 不拘一格的讲述——后“9•11”时代美国战争电影类型的承继与新变 路春艳;兰朵; 48-53
11 另一个世界——战争电影影像造型研究 万子菁; 53-58
12 商业范儿 文艺心——张一白访谈录 张一白;李迅;王小霞; 59-66
13 光影婆娑中的都市情感咏叹者张一白 战迪; 66-70
14 从“作者电影”到“数据库电影”——张一白电影创作探 王亮; 70-74
15 中国武侠电影的探寻者 徐皓峰;贾磊磊;付强;赖建晶; 75-80
16 内省思过与鸣冤责难:日本乙丙级战犯审判电影 张新民; 86-92
17 独立制片人描述的战争——论新藤兼人的遗作《一张明信片》 韩燕丽; 92-96
18 自卫队参与电影中的“日本人”:2005年以后作品中的现代民族主义 须藤遥子;梅定娥; 97-102
19 陈云裳:上海“孤岛”时期的影后 凤群; 103-106
核心期刊发表网投稿: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策略探讨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了解外部世界,掌握实时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然而,在互联网络、手机网络、wifi网络并不发达的县域和乡镇村,电视依然是人们获取资讯,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电视媒体在县级媒介平台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诸多的电视节目中,时政新闻是县域受众关注度最高,覆盖面最广,针对性最强的电视节目之一。近年来,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县级电视台的对高端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有所降低,电视节目,特别是时政新闻节目呈现出流程固化、报道僵化、语言官化、内容虚化等症疾,内容缺乏感染力,节目编排缺乏吸引力。可以说,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 核心期刊发表网,电视台,时政新闻,策略
1 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意义
时政新闻,顾名思义,主要是指时事新闻和政治新闻,例如国家政策的出台、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与颁布、重大改革举措、重要干部任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等。
当代电影最新期刊目录
闪前、预售与剧透:后电影工业的时间叙事与未来透支————作者:贾天翔;赵宜;
摘要:现如今,后电影愈加丰富的银幕实例冲击着帕特里西亚·皮斯特丝有关闪前的基础认识。特别是主流商业电影中闪前的泛化,使皮斯特丝曾搁置的《广岛之恋》与《未来闪影》的可比性疑虑变得愈加突出。对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关注,使我们将重点从对新影像形态的思考转向对后电影工业的整体认识。在今天,基于未来言说当下的时间逻辑遭遇动态扩张的商业本性,后电影工业借助电影宇宙的商业模式有效协调起闪前、预售与剧透,使其构成文化意义...
《小小的我》:残障题材电影的温暖现实主义路径————作者:饶曙光;
摘要:电影《小小的我》讲述了脑瘫患者刘春和快乐、忙碌但又十分挣扎的夏日生活,关注了残障群体在社会生存的一系列问题,为国产电影探索了温暖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价值观和批判精神
文本的权力:数据库电影的叙事冲击与复调统一结构————作者:刘婉瑶;
摘要:本文将综合经典叙事理论与媒介视野,分析数据库电影在节奏延宕背后的叙事逻辑。数字时代的计算机数据库逐渐具备自我增殖的特征,推动数据库电影及数据库叙事作突变性的革新。自《摄影机之眼》到彼得·格林纳威的影像实验,数据库电影的叙事都以漂浮、跳转或冗杂无序为特征。本文从具有广义数据库特征的数据库电影入手,认为他们的叙事节奏或意义表达的延宕来自叙事层与意义层的分离,同时数据的差异化迭代也使得意义的统一与叙事的...
冲突、依赖与平衡:传统影人、影业的跨界生产与平台化生存————作者:林磊;
摘要:近些年,电影市场渐显疲态,与此同时,短视频逐渐兴起,迅速分流了市场,甚至导致许多传统影人、影业开始转型,进入微短剧的创作领域。本研究以这一行业现象为问题起点,跳出既往的文本分析,以质化访谈与民族志为研究方法,重点关注传统影人、影业的平台化生存,对其平台化生产模式与机制进行深描。研究发现,微短剧低门槛、低投资和高回报等特点是吸引非头部影人、影业进入跨界生产的起因;而平台化机制所提供的数据透明性和可见...
近年来国产喜剧电影的狂欢意识与“超人”现象————作者:亓天阳;
摘要:近年来,国产喜剧电影逐渐从20世纪末由冯小刚喜剧建构的现象级作品,转向对喜剧本体与内核的探讨。无论是类型之间的融合,还是创作者、参与者的多元身份呈现,都旨在用狂欢、荒诞和嘲讽等喜剧“标签”,强调影像对“喜剧之喜”的赋能。然而,近几年国产喜剧电影口碑褒贬不一。当下学界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喜剧电影表达和未来发展的相关议题,尤其是对“喜”的认知,成为重中之重。由此,本文拟从“喜剧之喜”的内核出发,结合近...
跨媒介艺术视角下喜剧电影的剧场性考察————作者:盖琪;
摘要:从跨媒介艺术的视角来看,喜剧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戏剧场域的剧场性,并将之转化为喜剧电影自身的核心特质之一。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商业电影场域对封闭故事世界和沉浸式观影幻觉的偏好,喜剧电影的剧场性自觉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研究中都受到了抑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媒介形态的飞速发展和喜剧文化逻辑的内在变革,喜剧电影的剧场性自觉大幅上升,情境性剧场性和表演性剧场性等典型策略...
重写电影史视角下影人年谱编纂的知识生产与价值发现————作者:陈接峰;
摘要:基于中国电影知识体系重构的影人年谱项目,不仅是影人史料的大规模整理与可视化集中呈现,而且成为厚植中国电影史人文精神和时代品格的基础,更是一次电影史学微观转向的创新与探索。影人年谱聚焦于谱主电影活动的时空轨迹和社会交往关系,依托数字人文相关工具对影人活动与电影生产、影人思想与电影风格的关联信息进行史料发掘,以此探索影人生平事记及其与中国电影历史发展的相互生成关系,立足于中国电影发展的相关史料与关键问...
后经典视域下电影叙事-交流的核心概念与情境框架————作者:苗瑞;
摘要:在后经典叙事学的视域下,电影叙事实质上是一种修辞行为,具体表现为从电影创作集体到观众具有多重目的的交流。既有的电影叙事-交流研究借鉴文学叙事修辞的理论成果,但存在电影本体意识不强、对电影叙事-交流的特殊性分辨与梳理不清、研究偏向发出端等问题。电影的叙事动力是以情节发展和隐性进程、视听觉吸引力、叙事判断为要素的多重动力系统。电影的叙事-交流情境则是以电影创作集体、大影像师、叙述者、叙事文本、受述者、...
“身份错位”与“戏中戏”——近年来国产喜剧片的叙事策略辨析————作者:吴必优;
摘要:本文以近五年来备受市场欢迎且口碑良好的国产喜剧片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其叙事策略,旨在归纳出一定的创作规律,为国产喜剧片未来的创作提供参考和启示。通过梳理发现,“身份错位”是这些喜剧片中高频出现的经典故事模式,至今仍广受观众欢迎。此外“,戏中戏”手法也是非常亮眼的一种喜剧片故事形式,其精巧的套层结构在戏剧节奏和人物塑造上有着独特效果
《破·地狱》:异质性创新与“我城性”延续————作者:赵卫防;
摘要:相较于传统的香港电影而言,《破·地狱》具有去类型书写的异质性。本片以文艺观念进行哲理的深思及共情表达,从而获取深刻的思辨价值。该片同时也延续了香港电影中的“我城性”,特别是在香港独特的丧葬文化展现、粤语文化的在地性表达和南音的使用等方面获得了“我城性”,吸引了众多的香港观众。在思辨性表达方面,《破·地狱》表层的故事在于讲述如何破除逝者的地狱,中层的涵义在于如何认知并破除生者的地狱,内层的更深刻思辨...
历史语境与经济生态:中国电影产业学的驱动系统研究————作者:尚文思琦;
摘要:决定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态势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是中国电影产业理论研究的首要目标。本文聚焦电影在媒介属性和艺术属性下的商品本质,从电影发展的历史语境和经济生态中提炼该问题的四个答案:产业链的形成,产业与经济制度、产业与国家意识形态、产业与产业经济学的关系。通过四重答案,建构中国电影产业理论研究的驱动系统,从不同视域说明电影产业学的必要性,以及它所涉及的学术融合视角与实践指导意义
数字人文视角下影人年谱的生命路径分析——以欧阳予倩从影经历为例————作者:柴波;
摘要:本文旨在基于数字人文研究视域下,引入时间地理学中生命路径的可视化方法,为影人年谱研究及重返历史现场等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本文从影人年谱和生命路径的概念出发,以欧阳予倩从影经历为例,具体呈现并阐释了影人生命路径与影人年谱的可视化方法及相互影响机理,以期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一种更加可视化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思路
中国电影产业学的理论辨析与路径探索————作者:丁亚平;石凯璐;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电影是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来运作的。自2002年电影开启产业化的改革征程,电影规制让位于市场运作,电影事业向电影产业转型,并迅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如今,电影产业实践正在探索中国电影生产的新路径、新格局,关于电影产业的研究则处在更广泛的空间、众说纷纭的发展阶段。国内学者大多聚焦产业实践现状,从产业沿革、市场生存、创作思维等维度展开具体研究,对“电影产业学理论体系”这一更具统领...
2024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作者:刘汉文;
摘要:2024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夯实基础、寻求变革之年。这一年,各级电影行政部门在推动中国电影繁荣发展、促进和扩大电影消费方面多措并举,分区域、分线化、多轮次发行模式持续探索“,差异化放映”使更多影片精准找到目标受众。同时,中国电影也面临优质影片供给不足、档期市场冷热不均、电影观众减少等情况。未来需要更加尊重电影艺术规律、产业规律、管理规律,加快重构电影产业链,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
影人年谱数据库与数字人文知识生成————作者:朱子彤;
摘要:数字人文的兴起为影人年谱提供了新的范式与方法,作为数字基础设施之一,为电影研究、创作和分析提供了新途径,并促使研究者对工具和对象之间不断变化的互动关系进行反思。数据库作为数字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接合人文社群与技术脉络的界面,也是承载人文批判与技术转型的基石。影人年谱数据库的创建,使其不再仅作为史料参考或存储工具,其自身也成为知识生产的载体,并引发了中国电影研究知识框架的重构、理解和传播范式的变...
应时而变 望时而待——2024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作者:尹鸿;刘颖;
摘要:2024年,出现了一批有时代气息、现实质感、创新探索的国产影片。现实题材、喜剧类型、女性表达、港台电影转型成为年度热点。无论是社会关注度、公众话题度,还是时代鲜活性,电影依然是中国文化最活跃的场域和焦点。幻想、动作、灾难等重类型电影缺位,主题题材的过度求稳求同,限制了电影创作的艺术深度和传播广度。电影需要突破桎梏、创新求变,追求其不可替代的影院性,走出“老龄化”漩涡,在多样化格局下激活创作“年轻态...
“非物”已至,电影何为?——物性的消隐与作为“堡垒”的电影院————作者:郑炀;
摘要:在数字化浪潮之下,电子游戏以数据化的“非物”逻辑对电影形成冲击,使后者逐渐摆脱胶片、道具布景和物理空间等传统材质,动摇了其作为艺术媒介的本体特征与价值根基,导致电影物性的消隐。本文回溯卡努杜、弗鲁塞尔及海德格尔的艺术观念与媒介理论,比较电影与电子游戏在本体属性、制作逻辑与空间特征方面的差异与关联,指出“非物”的电子游戏渗透并改变电影媒介形态肌理、审美范式与叙事逻辑的种种方式。因应此变局,本文认为,...
刺点影像、展览时刻与频闪效应:流媒体电影的影像吸引力————作者:王义仁;张智华;
摘要:在流媒体电影的影像实践中,媒介装置的更迭为吸引力模式赋予了差异化的内部结构与运作逻辑,装置技术配置与影像形塑手段之间形成动态的因果关系。本文融汇装置理论与影像吸引力的双重视角,考察流媒体电影的媒介装置与观影情境,探究其内在的视觉运作机制,并据此提出了刺点影像、展览时刻与频闪效应三种核心的吸引力美学特质,以期为流媒体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认知
影像规训与算法凝视:电影语言与人工智能的对齐问题研究————作者:图拉;
摘要:在第一符号学视角下,符号学意义的电影语言,即是电影意义的符号系统。基于这一论断,本研究以媒介模型为基础,结合规训理论与凝视理论,就影像规训与算法凝视的概念内涵与逻辑模型进行系统界定,构建出一个能够对人机观念对齐问题,进行综合论证的解释框架。其有效揭示了影像符号系统在建构、反馈及评估过程中的运作机制:影像规训通过语境控制符号、符号规训观念及观念调节语境的三重互动,实现符号系统的建构;算法凝视则通过对...
再经典化如何可能?——数字平台语境下的电影“去经典化”及其迷影修复————作者:战迪;潘越;
摘要:数字时代,在平台化传播机制影响下,解构经典、亵玩经典的“去经典化”风潮愈演愈烈,因此,对经典作品进行发掘的“再经典化”实践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基于数字平台的文化语境,从迷影文化视角切入,反思“去经典化”现象,梳理“再经典化”的建构路径。本文认为,新迷影群体拥有突破技术驯化强大效能,有望在电影“再经典化”实践中充当认识论范畴的稳定器,为共同创造公共价值理想提供重要条件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国家级中国纪念馆研究
- 省级《读者欣赏》
- 省级人文天下
- 北大核心《考古与文物》
- 省级《浙江大学学报》
- 省级青春美文
- 北大核心《短篇小说》
- 省级天工
- 省级译苑新谭
- 国家级《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省级《管子学刊》
- 省级传奇文学选刊(紫色年华)
- 省级《世纪桥》
- 南大核心中华文史论丛
- 省级《文艺争鸣》
- 省级《文学自由谈》
- 省级简牍学研究
- 北大核心当代电视
- 省级当代旅游中旬刊
- 省级《战略决策研究》
- 南大核心东南文化
- 省级连云港文学校园美文
- 南大核心《上海戏剧》
- 省级《现代电影技术》
- 省级《凉山文学》
- 省级滇池
- 北大核心《党建研究》
- 省级群文天地
- 省级新科幻文学原创
- 国家级《情报资料工作》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