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世界电影

《世界电影》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2023/G2
国际标准刊号:1002-9966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主管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查看世界电影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上海戏剧》核心艺术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当代电影》影视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世界电影》杂志创刊于1952年,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电影专业双月刊,多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被誉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国内全面深入介绍世界电影文化与研究的第一刊。

  《世界电影》系统而大气地翻译介绍当今世界电影理论界的各种思潮、流派、观点和代表人物,广泛探讨各种美学理论。集国内外名家和电影爱好者文章之精粹。在及时反映世界电影学术状况和动态的同时,每期还刊登1-2个外国经典电影剧本,均为全文翻译的文学本,保证了读者对原汁原味电影文学作品的欣赏。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文论、名作分析、电影史研究、电影人物、评论与鉴赏、电影剧本、电视新理论、网上点评、新片介绍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生就女儿身的) 电影导演何处觅踪? 玛莎·M.劳森;芈岚; 4-19

  2 林肯 托尼·库什纳;珞珈; 20-77+194

  3 被解放的姜戈 昆汀·塔伦蒂诺;曹轶; 78-155

  4 无限空间的君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林肯》在探讨美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肯特·琼斯;珞珈; 156-160

  5 历史学家怎样看待斯皮尔伯格的《林肯》 哈罗德·K.布什;吉晓倩; 161-171

  6 南部之心——《被解放的姜戈》评论 杰弗里·奥布赖恩;曹轶; 172-175

  7 贝尔纳多·贝尔托卢奇的大师课 洛朗·蒂拉尔;张颖; 176-179

  8 当代英语世界的纪录片实践——一段历史考察(中) 布莱恩·温斯顿;王迟; 180-187

  9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与科幻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设置 曾祥祎;李庚; 188-192

  档案核心期刊投稿:抗战时期西部艺术考察的兴起

  [摘 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的美术力量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空前整合于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始终是大后方美术的主题曲,即以艺术宣传形式鼓动民众抗战;同时,文化保存与文化建设也是大后方美术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国民政府组织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艺术考察。本文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庞薰�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为个案,对时代特点总结,探析抗战时期西部艺术考察兴起的背景及成效。

  [关键词]档案核心期刊,抗战时期,庞薰,西南少数民族,兴起,成效

  中国的美术力量在这个特定的时空也空前整合于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 “抗战”始终是大后方美术的主题曲,即以艺术宣传形式鼓动民众抗战;同时,文化保存与文化建设也是大后方美术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

  世界电影最新期刊目录

电影,它不在场的光辉————作者:莲实重彦;黄也;

摘要:<正>我们通常以为的电影,其实只是它模糊不清的背影,我们与黑暗中浮现的瞬间残影之间有着无限大的深渊。为了更全面地把握电影的模样,在我们面前显现的是,一个不存在于任何地方的空间,以及谁都未曾经历过的时间。一、电影批评与崩溃意识1.电影没有未来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要装腔作势地摆出一副悲观者忧郁的表情,也不是要自以为是地标榜不同的观点。只是,一旦我们置身于要谈论电影的场合,浓密的黑暗便会笼罩至地平线的对...

从影像的理论到理论的影像————作者:莲实重彦;江晖;

摘要:<正>提笔即书、开机则拍,批判与影像之间的这种颓废漩涡一边提醒我们反思是否掩盖了无法挽回的错误,一边又容忍着电影与我们以一种无法定义的方式共存。一、影像的断片作为理论的场所1.批评与影像的颓废:电影之所以为电影——从理论出发如果我们姑且接受“历史”——大约意味着继承与发展——这个模糊的概念,那么在小说抑或诗歌,总而言之就是一般被称为“文学”的文明领域中,“语言”一词迄今为止所走过的历程,是在逐渐舍...

具身视域中的审美体验与影像哲思——“影载中华情·圆梦新丝路”国际优秀影片(2024·法国)研讨会综述————作者:吉晓倩;

摘要:<正>2024年12月8日,“影载中华情·圆梦新丝路”国际优秀影片(2024·法国)交流研讨活动在武汉举办。本次研讨活动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指导,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世界电影》杂志社、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武汉天河电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世界电影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以及全国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电影学者...

电影是新的起点——《完美的日子》主创访谈————作者:川口敦子;翟会宁;

摘要:<正>早上6点,平山在清扫街道的扫帚声中睁开双眼,轻轻吐了口气。穿戴整齐,推开位于押上的一座旧公寓的大门。他抬头望向天空,面露微笑。平山是打扫公共厕所的清洁工。对他来说,做这份工作不是为了助人,而是为了让自己每天都能体会到一份小小的快乐,在一成不变的日子里发现幸福。在维姆·文德斯打造的温情时空中,役所广司尽情展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纯净的生活。影片《完美的日子》为这种生活之美呈上祝福。本文采...

缺陷之眼:莲实重彦论电影和愚蠢————作者:瑞安·库克;李良坤;

摘要:<正>批评家莲实重彦写道:“只有通过愚蠢,人们才能与电影建立起某种联系。”(1)这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一个对电影理论来说相当不讨喜的前提。的确,就理论本身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这点而言,它只是一种忘记了其存在状态之愚蠢的技巧。正如莲实经常宣称的那样,所谓“知识”(常被他打上了陌生化的引号),是为了忽视其自身缺乏根本的认知基础而构建的制度。因此,电影理论所提出的知识,掩盖了其缺乏与电影相关联之资质这一事实,也...

莲实重彦——电影的反媒介可能性————作者:长谷正人;靳丽芳;

摘要:<正>引言:电影批评与电影理论莲实重彦(1936—)不同于本书中提到的其他人,他大概不能被称为“电影理论家”或“电影研究者”。相反,自从1969年他在影评杂志Cinema69(『シネマ69』)上投稿,阐述了他的阿伦·雷乃论和铃木清顺论(1)之后,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他便因为在《故事特集》(『話の特集』)上连载文体独特、着眼于令人惊叹的细节的影评而受到关注

从“浮桥”到“星丛”:法国电影理论在中国(1978—2024)————作者:王昕;朱苇霖;

摘要:1978年以来,法国电影理论在中国电影学科和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法国电影理论的传播和影响分为“浮桥”“武库”和“星丛”三个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巴赞的策略性误读帮助中国电影完成了从被奉为教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向更丰富的纪实美学方法的过渡。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巴赞、麦茨和米特里等人的思想,通过翻译与研究在中国得到广泛接受,丰富了中国电影理论和知识的“武库”。2...

法国译制片与中法电影交流史问题(1949—1993)————作者:符晓;王垚;

摘要:法国译制片在中法电影交流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1949—1966年间,受中法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影响,法国电影周成为法国电影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路径,共有14部法国译制片在中国公开上映。1978—1993年间,中国译制法国影片共计55部,电影周和电影回顾展、城乡放映、电视台播出成为这一阶段类型多样的法国电影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途径。法国译制片,尤其是新时期初期的法国译制片,在丰富中国观众视野、参与形塑中国内地迷...

谢尔盖·爱森斯坦论迪士尼(下)————作者:谢尔盖·爱森斯坦;林红;

摘要:<正>1941年11月4日,阿拉木图新环境造就新的工作方式:手头没有可供援引的资料。这种方式因《伊凡雷帝》(IvantheTerrible)而起。该片创作模式是这样的:一集接着一集,所有想法的素材都像没有明确功能的附录。这或许提供了一种出路和救赎:在莫斯科,我曾“淹没”在引文中。或许这种“新”方法有助于准确聚焦思想的本质,并有可能美化附录。可笑的是,我现在书写的笔迹和我在……内战期间的笔迹一样小!...

蒙太奇主义————作者:雅克·奥蒙;赵海风;

摘要:<正>蒙太奇作为指示因此蒙太奇(以及相关联的衔接)具有两种价值,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首先,它是一个场面调度工具和符号学的手段,旨在确保电影的连贯性——这个工具操作相对简单,但需要学习。同时,它是一个不可消除的断裂原则,一种无法控制的、突然的显现,总是会产生小小的视觉创伤。这种双重性反映在其历史中,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作为实践、技术和职业的蒙太奇历史,伴随着在想象的连续性和表达手法的探索中的不断演...

第八艺术: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爱森斯坦————作者:吕克·旺谢里;李奇;张一诺;

摘要:<正>我们普遍认为,爱森斯坦对电影艺术的兴趣始于1923年那篇关于“吸引力蒙太奇”的文章。然而,他第一篇有关电影的文字应该是更早一年问世的《“第八艺术”。关于表现主义、美国,当然还有卓别林》(1)(《回声》第二期,Ekho),于1922年11月7日在莫斯科发表。该文是与年轻有为的谢尔盖·尤特凯维奇合著的,后者刚满十八岁,文章展现出一系列的问题思索,其中夹杂了对电影有声化试验的...

循环反思:电影反身性类型、模式与形式————作者:丹尼尔·雅卡沃内;胡谱忠;

摘要:<正>反思反身性,如同其话题本身一样,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都会是一种迷宫般的体验。——堂·弗雷德里克森(Don Fredericksen)在广义上,关于电影反身性有着相当一致的共识。很少有评论家和理论家会否认《持摄影机的人》《筋疲力尽》和《穆赫兰道》是高度反身性的影片;电影中的电影以及打破所谓的“第四面墙”是惯常的反身性手法;反身性与非反身性电影、风格及其体验之间存在着本质或程度上的显著差异。然而...

元电影崇拜主义: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作者:法蒂玛·奇尼塔;赫铁龙;

摘要:元电影可以描述电影观众对电影的态度以及他们对电影的崇拜类型。观众的一个子类别——我称之为元观众(meta-spectators)——在消费类型上高度专业化,近乎痴迷。我认为,有两种主要的元电影接受方式,尽管它们有明显的差异,但并非完全不兼容。由于它们都是在元电影作品上描绘的,因此电影本身就是我的类型学的最好印证。在我对电影观众的分类中,其一是“影迷”(cinephile),一种倾向于艺术激进主义和...

超越自恋·大写真实·能量交换——论伊朗元电影的生命力集素————作者:汪黎黎;

摘要:“元电影”在当代伊朗电影中生生不息,显示了伊朗电影先锋的电影观念,与其外观上的淳朴自然形成鲜明张力。伊朗元电影超越了一般“自恋叙事”的主体性焦虑,致力于探索并展现电影本体在人、现实、社会层面中的“可为性”;在“电影是逼真艺术媒介”这一电影观影响下,伊朗元电影彻底打破真实和虚构的边界,构建了一种理想化的“大写真实”,帮助观众实践自身的主体性;伊朗元电影向广泛的社会现实生活“敞开”,使电影装置与变动不...

自东徂西:中国电影在法国的传播历史与实践————作者:谭笑晗;

摘要:本文立足于1949年以来中国电影在法国传播的基本事实与材料,从时间向度上勾勒传播概貌并确定规划性传播、民族类型输出、历史性和世界性建构的四个历史时期,以期揭橥中国电影在法国传播的演进形态和实践策略。法国电影史学家萨杜尔、贝热隆等对中国电影展现出深厚的受容态度,所撰写的通史性文本与著作,无论从体例、观点、方法等层面都体现了法国中国电影史写作的独特性和丰富性。19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作者”成为主要...

谢尔盖·爱森斯坦论迪士尼(上)————作者:谢尔盖·爱森斯坦;吉晓倩;

摘要:<正>在我的记忆中,贮藏着三个来自孩提时代的场景。其一来自某本读物。是一首诗歌,讲述的是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和他那发狂的骆驼。发狂的骆驼对主人穷追不舍。阿拉伯人在逃生路上摔落悬崖,但是抓住了悬在无底深渊之上的一棵灌木。头顶是暴怒的骆驼,脚下是深不可测的谷壑,在这个无望的境况中,阿拉伯人突然注意到,灌木上结着两三颗红色的莓果,他忘记了周遭的一切,伸手去摘取果实

情念与实践:爱森斯坦vs.巴特————作者:乔治·迪迪-于贝尔曼;柏愔;

摘要:<正>总体来说,爱森斯坦的《电影通史笔记》(Notes for a General History of Cinema)仿佛是一个更大的辩证努力的变形史纲,不断地受到某种双重节奏——有点类似于呼吸或是永恒的心跳——的推动。一方面,爱森斯坦将电影理解为一种巨大的舒张,一种非凡的影像领域的开启:因此,他呼吁建立一种人类学,在其中的无数例子,如希腊的酒神赞歌和基督教的朝圣、木偶戏与纯灰色画法、埃及人与毕...

地点与故事:爱森斯坦的《玻璃屋》与《球形书》————作者:奥莎娜·布加科娃;杨士博;张超群;叶晓娴;

摘要:工业革命之后,透明的玻璃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材料,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现代艺术的一种象征。部分具有探索精神的电影创作者也开始在电影中运用玻璃结构,其中就包括苏联电影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爱森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玻璃屋》项目,希望能够利用透明的玻璃建筑来进行有关电影空间和视觉的激进实验。爱森斯坦本有机会在好莱坞完成这部作品,还多次修改了剧本,但最终仍然未能如愿。《玻璃屋》项目和相关构思催生...

迪士尼公司动画作品中摄影机运动的符号学分析————作者:赛义德·穆罕默德·贾马斯比;穆罕默德·阿里·萨福拉;穆斯塔法·古达尔兹;敖柏;李仁杰;

摘要:<正>引言摄影机运动可以具有不同的技术或语义功能。就摄影机运动的语义功能而言,我们也可以谈及其符号功能,因为两者在任何所讨论的功能中都是同时存在的。因此,摄影机运动可以被视为一种既具有指示性又具有语义性的符号。在电影的符号学研究中,有时会将摄影机运动作为电影构成符号之一进行简要或宽泛的讨论(如本文中“摄影机运动的符号学”部分所述)

2023年美国电影批评研究————作者:潘源;

摘要:<正>诚如印度著名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所言:“电影的原材料是生活本身”(1),而以电影作为“原材料”的电影批评也深深植根于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多维互动之中。具有视觉真实感的电影影像通过邀请观众探索和体验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不但对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想象产生渗透性影响,而且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作用于人们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正是基于现实生活与电影世界之间这种“溢出效应”,2...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世界电影》影视期刊论文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4290.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