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379/J
国际标准刊号:1002-9923
主办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主管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查看中国音乐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中国音乐学》艺术类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新美术》美术艺术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中国音乐》(季刊)是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3月,首任主编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凌同志,历任主编有前院长李西安教授、前院长樊祖荫教授。历任副主编有薛良先生、何昌林、陈铭道、管建华教授、赵志扬副教授。现由院党委戴嘉枋书记分管,现任主编为樊祖荫,副主编赵志扬。

  办刊宗旨是:"在音乐领域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理论活动,联系音乐工作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促进社会主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从81年3月创刊以来,至今已出刊85期,发表文章两千三百多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理论建设和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以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0多年来,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现已在国内拥有一支功底扎实、充满朝气的作者队伍。

  杂志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对音乐领域诸方面的探索思考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在全国音乐理论刊物中,一直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的影响。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民族音乐研究、探索与思考、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器乐艺术、声乐艺术、中国音乐建设50年、传记音乐采风心得、中国音乐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中国音乐学家选介 2

  2 音乐传播学与“老三论”思维——忆念音乐学家冯光钰 孙星群; 1-5+63

  3 唐宋词宫调表解 伍三土;王小盾; 6-11+28

  4 中华礼乐文明、礼仪之邦的历史与现代意义 项阳; 12-15+96

  5 中国图像类音乐文物的种类与分布 王子初; 16-22+82

  6 唐乐署供奉曲名所折射的宫调理论与实践 李玫; 23-28

  7 论nakkārā-khāna和维吾尔鼓吹乐 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 29-35

  8 京剧《红灯记》音乐的情感描绘 刘正维; 36-42+55

  9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与中国音乐——以李太郭为例 宫宏宇; 43-50

  10 古琴音乐文化的象征意义 傅暮蓉; 51-55

  11 传统民族声乐“调气”、“用气”论 戴和冰; 56-63

  12 丧葬礼俗中的北京民间佛事音乐 姚慧; 64-68

  13 1980-1999年的花儿研究——《花儿学术史》研究之三(3) 张君仁;邢燕燕; 69-73

  14 观念、秩序、族群——广西大苗山官话山歌的音乐生态链 刘振涛; 74-82

  15 新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探析 张天彤; 83-92

  16 “二音”在晋剧中的运用 樊凤龙; 93-96

  代发论文可靠吗之论文范文:垤施彝族音乐调式辨析

  〔摘要〕垤施村位于云南红河南岸,该地区彝族音乐的调式风格具有独特的魅力。其带半音的五声调式中存活着微降音的游移现象,使其调式有了模糊之美,影响听者对其旋律音阶的听辨以及调式的判定,从而也使得该地区彝族音乐调式在听觉上给人以双重性。由于微降音在垤施彝族音乐中普遍存在,故笔者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行了调式上的辨析。从听觉上分析了垤施彝族音乐调式具有徵、羽双重调性的原因,并以理论的角度判定了垤施彝族音乐调式。辨析结果认为:垤施彝族音乐调式从听辩的角度上讲具有双重调性特征,而从理辩的角度上讲却有着最佳的选择。

  〔关键词〕代发论文可靠吗,双重性,羽调式,徵调式

  笔者初次接触云南红河垤施彝族音乐是在一堂“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的课中,课堂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对云南彝族民歌《阿姆克讷勒》(妈的小姑娘)进行听音记谱,大家在�铡⒂鹆街值魇缴夏岩跃裨瘢�提出了是否存在双重调性的观点。为此笔者用所学知识对垤施彝族的调式双重性进行辨析。

  中国音乐最新期刊目录

乐感的心理实质及其培养路径的探索————作者:赵苏;

摘要:本研究围绕“乐感是什么”及“如何培养乐感”两个问题展开。首先,本文将乐感定义为“与实现音乐审美活动目的相关的感性能力”,包含“听觉”“听知觉”“音乐审美期待”“联觉”“注意”五个心理要素。“听觉”是乐感发生的基础,“听知觉”将音乐中的声音信息组织为可被把握的音响结构,“音乐审美期待”反映了主体过去的审美经验及其对音乐的审美心理要求,“联觉”是音乐表现和理解的心理基础,“注意”保障了以上要素在音乐活...

先秦赵国乐悬编列研究————作者:贾伯男;

摘要:赵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其军事、国力冠绝一时,但代表上层音乐文化核心的乐悬却鲜为人知。摆放上,赵国乐悬方位较为规整,均放置在墓主人脚下,体现了乐悬的地位。数量上,只有编镈出现了大规模的僭越,从音域、数量、调音锉磨手法都做了大胆的突破。相反,多数甬钟、纽钟、编磬数量不仅没有突破,与其他地区相比反而保守。组合上,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未出现统一的态势,但均为“金石”模式;大型组合乐悬在春秋晚期到春秋战国之交...

“情礼”之间——明嘉靖礼乐研究————作者:白佳欢;

摘要:明世宗嘉靖四十余年的礼乐实践,对明中后期礼乐、乐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构筑了明清国家礼仪用乐的主体框架。此间,“情”与“礼”历经人情与礼法、治统与道统、国家与地方、雅与俗的多维塑造,在互动中实现融合。在“情礼”多向互动中,嘉靖礼乐展现从冲突到调和、最终融合的阶段性特点。本文提炼并引入“情礼”视角,旨在探究明中后期礼乐发展中礼法与现实政治的矛盾,揭示古代礼乐变革的内在动力与深层内涵,为中国礼乐话语...

官乐民存——以上党现存四十余本赛社古钞本中的音乐史料为中心————作者:董郑峰;

摘要:官乐民存即历史上的官方用乐部分积淀并存在于民间的现象。官乐民存与官存民乐本互为辩证关系,但在国家礼、俗用乐制度下,民间各地存见的具有“高文化”属性的传统音乐活态,很大一部分是官属职业乐人创承并运用于民众礼俗社会的结果。尤其是乐籍制度解体后,这种官乐下移、积淀并衍生于民间的现象更为彰显。本文以上党发现的四十余本晚明至民国间赛社钞本中载录的传统音乐史料为中心,结合上党赛社当下活态承载的祭仪与伎乐,对乐...

第三届“杨荫浏音乐学术提名”

摘要:<正>2024年12月1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管理处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学术支持的第三届“杨荫浏音乐学术提名”揭晓。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李宏锋研究员宣读5位“杨荫浏音乐学术提名”人员及著作,分别为王震亚《京剧音乐分析》、杜亚雄《裕固族西部民歌研究》、田青《中国人的音乐》、周凯模《排瑶“歌堂”仪式音声阐释民族志》、韩朝《基于〈诗经〉乐歌...

从线下到线上——贵州三地花灯歌舞音乐表演的媒介转换与消费变迁————作者:梁怡;

摘要:花灯歌舞音乐原是庆贺新春的年节表演,但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贵州遵义和金沙、息烽及周边地区却呈现出常年性的表演样态且活跃度极高。目前,随着快手和抖音等手机应用程序的迅速崛起,加之2019—2022年因新冠疫情采取的防控措施因素,促使这一带花灯歌舞音乐的“云端”分享成为其表演与传播的新常态,由此构成民俗传统的两次文化转型。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与线上参与后发现,该区域花灯歌舞音乐在线下与线上均展现出“...

湘桂边界平地瑶“还愿”仪式声音景观的建构与认同————作者:杨声军;

摘要:本文通过对平地瑶“还愿”仪式声音景观构建的描述与文化阐释,对平地瑶历史、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层次逻辑关系予以观照,得出平地瑶“还愿”仪式声音景观是过山瑶音乐文化“濡化”以及族群互动视域下音乐文化“涵化”的结果。同时,平地瑶地方的“小传统”与国家的“大传统”呈现出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双重特点,经过“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双向互动建构,形成了以血缘为基础,以地缘为纽带,最终形成了以文化交融为桥梁的三维认同格...

从概念出发到概念结束——论藏族传统民歌的主位分类————作者:扎西东珠;

摘要:对于藏族传统民歌的分类及相关概念,国内外音乐学界均做出过解读与判断。笔者经文献梳理及田野调查发现,无论是学者抑或是民间音乐持有者,对藏族传统民歌主位分类概念均无统一的认知。本文聚焦与民歌唱词密切关联的诗歌体结构,借鉴音乐人类学相关分类理论,以归纳和演绎法展开分析,提出藏族传统民歌主位分类概念的核心与“鲁”和“谐”两种古代诗歌体密切相关

高为杰音乐作品中的支声技法研究————作者:俞卫娜;

摘要:在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对支声的运用,既继承传统又打破传统,也与现代作曲技法结合而衍生出“新型”支声技法。这种支声技法不仅体现在具体作品的运用上,而且对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也有塑造作用。如今,具有支声特点的作品在当代作曲家的创作中不在少数,而高为杰的支声运用尤为独特,既有基本的支声类型,也有支声性的综合织体。此外,作曲家高为杰亦将支声与他偏爱的或独创的技法紧密结合,使作品中的支声织体成为独一无二的...

斯克里亚宾《普罗米修斯》音响色彩研究————作者:闵讷;

摘要:色彩表现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不仅牵涉到管弦乐配器的三大方面,即和声、音色—音响与织体形态,还承载着作曲家的创作内容与观念表达。斯克里亚宾在最后一部交响诗《普罗米修斯》中非常有意识地强调色彩因素,甚至将色彩通感作为音乐中的重要结构手段,具体通过主题材料、和声音组以及整体结构等元素的逻辑构建,让作品以象征的方式隐喻本体结构特征并阐发文本寓意,从而在形式与意义的相互契合中体现出音乐...

“颠覆”的民间性——秦文琛筝乐作品演奏研究————作者:刘文佳;

摘要:本文以作曲家秦文琛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创作的16首筝乐作品为研究对象,从新音色、音高组织关系、节奏特征、音乐结构几个方面,研究与秦文琛筝乐创作特色相契合的演奏思路、演奏方法,着重对常规演奏训练中较少提及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解读,进而对当代筝乐演奏技术体系、创作与表演的关系、筝乐表演艺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进行反思

“第五届音乐学硕博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获奖博士论文专刊

摘要:<正>~

民间音乐教育学的概念内涵与结构层次————作者:杨银波;

摘要:民间音乐教育学是与特定文化环境中历史悠久的活态音乐相关联,以思维观念、口头语言、行为习惯等方式存在的,有关教育的认知观念、价值目标、制度方法、实践行为、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隐性或显性的知识体系,是该音乐类型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沉积凝结而成的观念与行为的集合体。民间音乐教育学的概念包含了微观个人知识范畴的“音乐+民间教育学”,中观地方性知识范畴的“民间音乐+教育学”,宏观超地方、超乐种层面的“民间+音乐教...

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交汇处——国际音乐教育核心期刊研究(2001—2020)————作者:郑依萌;

摘要: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大多仅关注教学方法,并以是否“科学”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却常常忽略其背后不可或缺的范式依据及其文化语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本研究选取了21世纪以来国际音乐教育领域的四本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从两个重要且相互交织的哲学范式——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数据分析、深度阅读以及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剖析这些期刊论文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成果,展示了两种范式交融混合的独特景象,并渐及范式...

内涵·溯源·途径——瓦雷兹的音响噪音化声音观念及其创作实践研究————作者:黄玥;

摘要:埃德加·瓦雷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先锋作曲家之一。他在音响噪音化方面的实践对现代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声音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从内涵、溯源和途径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整体、系统的研究,希望进一步强化对瓦雷兹在推动现代音乐创作上所作贡献的认知,并从中吸取促进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发展的有益经验

“中国音乐期刊网”简介————作者:张毅;

摘要:<正>“中国音乐期刊网”(cmj.ccmusic.edu.cn)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编辑部主导建设,是一个集预印本、学术知识库、学术视频和电子辑刊等子平台于一体的融媒体平台。作为期刊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预印本平台”允许研究人员预先在平台发布研究成果,帮助研究者确立科研成果的优先权,同时促进学术交流以及学科动态的快速传播。“学术知识库”目前已建成图书库、论文库、期刊库,未来还将扩建乐谱库、地方...

“中国音乐期刊网·预印本平台”的建设与推广————作者:张毅;

摘要:<正>一、“中国音乐期刊网·预印本平台”的建设背景近年来,为应对传统期刊发表流程复杂、审稿周期长的挑战,以及满足学术界对科研成果快速传播和共享的需求,预印本(Preprint)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研究者可将尚未正式发表在纸刊的研究成果预先发布在预印本平台上,实现快速发布与共享。基于这一背景和音乐研究领域的需求,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编辑部创建了“中国音乐期刊网·预印本平台”(cmj.ccm...

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研究的新观念及方法述评————作者:曹军军;赵志安;

摘要:鉴于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等特点,本文提出音乐传播研究的新观念,如“方法重于结论、信息重于知识、结构重于内容、相关重于因果”。结合案例,该文具体对五种方法做述评,即“质化—量化”传播模型、“二元交互”方阵、网络音乐民族志、音乐“社交网络分析”,以及音乐文本分析的三重视角,这些方法及其观念有可能促成音乐传播研究的新范式。文末也发出试图以音乐传播切入,推进产学融合、文理交叉,积极解决现实问...

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新解————作者:胡雅静;

摘要:现存史料中,对西周初年礼乐情况的记载较少,《尚书大传》所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正是其中之一。不过,从清代至今,学者对此段文字颇有争议,或将其视为即将伐纣欢乐鼓舞气氛的描述,或视为“歌舞以凌”的巴渝之舞,或认为此乃美化周武王灭商功绩的夸誉之辞。《尚书大传》文辞简略,却蕴含丰富。结合相关文献可证,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实属战后凯旋还师典礼中的军礼用乐。对“前歌后舞”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殷周变...

唐代赐乐制度考————作者:李泉呈;

摘要:赐乐制度是在礼乐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用于奖赠的制度,赏赐内容早期以雅乐为主,后期则变得更为丰富,鼓吹、女乐等均成为赐乐内容。赐乐制度常突破等级用乐的规定性,逾制赐给有功臣子,使之能够越级使用高规格的用乐。赐乐现象始于周代,发展于汉魏六朝,完善于唐,在严密的礼乐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唐代赐乐形成了“鼓吹乐—女乐—教坊乐”的给赐格局,通过规范鼓吹乐与女乐的使用制度,赋予了礼制意义,并由此形成唐代赐乐...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中国音乐》期刊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4286.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