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中国音乐学》杂志创刊于1985年、由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季刊,是国内音乐学术研究领域的核心性刊物之一。至2003年,一直由著名音乐学家郭乃安任主编,2003年后,由张振涛担任主编。编辑部成员由音乐研究所的著名学者组成。二十年来,它以同类期刊中最大的容量(每期20万字),发表了大量学者的著述。据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编辑部的统计,《中国音乐学》发表的论文,居音乐学界引用率之最,被学术界公认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权威性期刊。
杂志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国家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准绳,慎重对待历史研究领域、民族音乐文化研究领域中的各类问题,自觉地建设了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与职业精神的专业编辑队伍。每期都发表大量学术含量厚重的论文,尤其坚持每期发表几篇数万字的长文,成为音乐学家们的思想园地。其中许多研究领域,都是体现音乐学最尖端的研究成果。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栏目设置】
栏目主要有:民族音乐学、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乐律学、作曲技术理论、外国音乐史、音乐批评、音乐教育、研究生论坛、书评乐评、译文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律历志”的由来——解密中国古代乐律与历法相关性的缘由 戴念祖
中国雅乐史上的周世宗——兼论雅乐的意义和功能 王小盾,李晓龙
论中国古代类书中音乐部分的立类思想与编纂特征 孙晓辉,田甜
琴家叶诗梦年谱 杨元铮
南北朝道教斋乐传承之研究 蒲亨强,陈芳
许公墓编镈探微 陈艳
清末民初学校音乐课程设置政策研究 陈喜,李海萍
西方管乐艺术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述论 解晓瑞
“岭南音乐文化阐释”的学术模式构建 周凯模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的相关思考 傅利民
南音本体音乐分析理论与方法之构想 曾宪林
三届五方 三调四声 三魂一体——番瑶“萨卓”仪式多声歌唱建构研究 刘雯
传统音乐曲牌统计及相关问题 程晖晖
滇南四弦音律倾向研究——以红河州元江南北两岸为例 夏凡
20世纪中国琵琶艺术发展探赜 吴慧娟
重温李纯一先生的治学经验之谈 陈应时
崇史尚古 探音释律——李纯一先生曾侯乙钟磬铭文考索学术成就述略 刘永福
音乐教师怎样发表论文:音乐学院数字音乐图书馆建设问题浅析
摘 要:笔者以自身于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工作的经验,讨论了音乐学院类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及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本文中所讨论的诸多问题涵盖了数字音乐图书馆中的版权保护、馆藏作品艺术价值定性、数字资源馆际互借、数字资料的采编查重及录入和传统影像资料管理等问题。诸多问题的讨论有助于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管理者更好地分析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困难,从而建立更为管理规范、作品涵盖面更大、资料更为全面的数字音乐图书馆。
关键词:怎样发表论文,数字音乐,图书馆建设
一、前言
笔者以自身在于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工作的经验,讨论了音乐学院类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其中有部分问题是所有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都会遇到的,而另一部分问题则是音乐学院图书馆所特有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资料版权保护、作品艺术价值定性、馆际互借、采编查重及录入不便和传统资料管理等问题。下面在本章中就对各个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中国音乐学最新期刊目录
两翼并奏张力格局下的价值重估——西方经典音乐学理论与中国音乐学学科建构————作者:毕明辉;葛戈;
摘要:中国音乐学学科的建设历程中,研究者与践行者在民族骨气、学术责任与学科使命的感召下,既消化吸收西方经典音乐学理论成果,亦置身全球化语境开展基于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组再造。本文旨在梳理中国音乐学学术史与学科史,反思中国音乐学研究如何遴选并应用西方音乐学经典理论这一现象,认为近代以来,中国音乐学理论研究的学术选择呈现为一种两翼并奏的张力态势:一翼向外,主动吸纳西方音乐学前沿理论与方法,处理并回答中国问题...
同源共生 多元并存 融合发展——比较视域下的两岸歌仔戏音乐————作者:严永福;
摘要:文章论述了两岸歌仔戏音乐三个彼此关联的主题。其一,歌仔戏主要唱腔由【孟姜女调】南移并与闽台在地音乐融合之后戏曲化而成,两岸歌仔戏主调音乐同出一源、相伴而生,在这个意义上,歌仔戏音乐是【孟姜女调】这首“母曲”在中国传播发展的众多音乐文化子系统之一。其二,戏曲历来有鲜明的民间性、草根性特征,但是经历过“戏改”之后,大陆歌仔戏逐步走上了剧种化、艺术化道路,而歌仔戏在台湾的表演形态历经不断变迁,因应不同的...
恩师慈父赵宋光————作者:张天彤;
摘要:被音乐界赞誉为“奇才”的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赵宋光先生,还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在他60余载的执教生涯中,点拨、指导、帮助、提携了无数的后生,引领和推动学生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填补了一项又一项学术空白。在音乐艺术领域,受过赵宋光先生恩典和赐教的学生不计其数,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1999年8月,我与赵宋光先生初识于北京开往呼和浩特列车的站台上,...
音乐考古学中声学技术的应用与价值————作者:冯卓慧;
摘要:音乐考古学作为以研究对象命名的学科,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从音乐考古学的学科界定、声学技术对音乐考古学的推动、声学技术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等方面,阐述声学技术与理论对音乐考古学的价值
黄河流域音乐考古研究课题组赴四川考察
摘要:<正>~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集乐器珍萃(八)
摘要:<正>~
宋代乐律的礼义:“序”与“和”——北宋“四清声说”与蔡元定“六十调说”二例————作者:谷杰;
摘要:中国古代乐律学素有涵融“礼义”的传统,集中表现于乐律理论对礼乐“序”与“和”原则的阐释:五声、十二律的大小始终之序使“君、臣、民”等级及其亲疏、贵贱之理形见于乐;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受同期礼学的影响,宋代乐律学拓宽了礼乐“序”与“和”的原义,将“序”与“和”原则具体落实于旋宫理论之中——北宋诸家所论“四清声说”与南宋蔡元定的“六十调说”正是其中的典型。...
对赵如兰宋乐研究的误解与悟解————作者:于韵菲;
摘要:赵如兰对宋乐术语的注音,遵循赵元任主导改革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赵如兰的宋乐研究专著,据其博士学位论文修订而成,二者之间不可划等号。赵如兰的宋乐研究专著题名,并非“文献阐释”“资料诠释”“史料注释”等宽泛之说,据其本意,实为“宋代乐谱及其解译”之说,赵如兰宋乐研究的内在逻辑如此,且可实证。赵如兰是全面解译宋代乐谱的先驱,她的宋乐学术思想,是在解译宋代乐谱的过程中形成的。继往圣、开来学,赵如兰勾勒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致敬赵宋光数托之邦————作者:李玫;
摘要:人们常常会有一种质疑,赵宋光为什么总是把简单的事物解释得那么复杂?这是对赵宋光的审美理性和诗意激情高度凝聚的外化表达方式的深深误解,没有意识到这些理论、工具所拥有的知识总结能量和价值论意义。尤其是他以“数托邦”建构立美过程和审美认知过程,更增加了进入这个领地门槛的高度。笔者尝试介绍解释赵氏理论的思维范式和技术框架的学理内涵,谨以此文表达对恩师的怀念
“三大体系”建设之于音乐学学科的作业位序及后续议程————作者:韩锺恩;
摘要:论文以基本方略为前提,通过学科立场、学术理念、学理诉求与话语建构的讨论,在具体层面将“话语→学术→学科”设定为作业位序,并将“叙事—修辞”纳入其中,列举相关作品片段尝试建构三大体系建设之后续议程
当我们重返音乐分析之后该走向何方?————作者:邹彦;
摘要:音乐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应随不同的历史阶段而变。本文的写作缘起于爱德华·科恩、科尔曼和阿加乌在1960、1980和2004年的三篇关于音乐分析的文章,最主要的哲学参照是阿多诺在1969年关于音乐分析的演讲和德勒兹的哲学观念。作者无意站在当下的立场对这三篇具有历史意义的音乐分析文献进行批评,而是试图通过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当下的理解方式串联起阿多诺对“事实”和“盈余”(真理)两个层面的解读,建立起当...
祭祀—吉礼:国家礼乐核心为用的历史轨迹————作者:项阳;
摘要:在部族方国时期,出于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崇拜,礼的观念成型。因群体性精神诉求呈祈福保安仪式性存在,音声技艺行为与仪式相须以显虔敬不可或缺,具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礼俗用乐形态呈现。具部族象征意义的乐舞仪式,因集乐歌乐舞乐器技艺创制、承载和引领,形成具部族特色的职业团队。国家建立,首当其冲便是创制“国之大事”为用的乐舞形态,以为国家礼乐之根本,谓吉礼大祀用乐,后拓展出“国之小事”乃至嘉、军、宾、凶诸礼用...
曲牌【山坡羊】历史发展的四种类型————作者:张春蕾;
摘要:曲牌【山坡羊】的发展具有北曲、南曲、俗曲、器乐四种形态。北曲【山坡羊】入中吕,盛于元,兴于散曲,文辞格律简洁,音乐样本少,个别与南曲相似;南曲【山坡羊】入商调,盛于明,依托传奇剧目迎来繁荣,格律规整,音乐形态稳定且典型;俗曲【山坡羊】根植民间,突破词格,音乐形态偏重叙述,与南曲唱腔旋律走势趋同;器乐【山坡羊】脱胎声乐,结构较稳定,形态多变化。四种形态彰显了【山坡羊】深厚的音乐特质,呈现典型性与多元...
“国家在场”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研究——以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庆学为例————作者:于帅玲;郝永光;
摘要:基于“国家在场”语境之下,对非遗传承人身份符号和角色担当的关注,从根本上提供了一个认识非遗文化传承效能的视角。非遗传承人的自我身份定位、追求、获取与建构是基于国家政策、文化空间和个体发展的共同选择,愈加凸显了国家干预非遗保护之后的“人”的功能。本文以胡庆学多重身份的建构为个案,窥探“国家在场”、非遗传承与身份认同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非遗传承人的能动作用,建构了其为探索一个兼备“共通”与“独特”的非...
从临摹到借鉴——萧友梅和黄自海外求学阶段器乐习作中的多声思维认知————作者:郭新;马颖辉;
摘要:作为《中国近现代作曲技法衍变》课程的教学内容,本文选择萧友梅钢琴《夜曲》(Op.19,1916)、弦乐四重奏《小夜曲》(Op. 20,1916)和黄自管弦乐序曲《怀旧曲》(1929)这三部习作性器乐曲为研究对象,在概述二人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历程、学习作曲的动因与作品概况、明确对西方多声思维的观察重点之后,对作品的写作模板及音乐风格进行考证,并从作品技法的使用上分别探究两位前辈对多声思维的认知,由此...
音乐游戏者——一种音乐审美观念————作者:毕琨;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学术界对音乐与游戏关系的相关研究日益重视,但是,对音乐游戏观念的研究需要运用哲学、美学与音乐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这造成了对此课题进行深度研究的困境。针对音乐游戏观念的系统性研究的缺失,本文以观念史的视角入手,以自由与秩序的悖论为主要线索,分析了音乐历史中游戏者的诸种存在方式,说明“音乐游戏者”如何在人类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此基础之上,阐释了音乐游戏对人类文化的意...
中国钢琴改编曲中民歌题材的发展与运用——以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为例————作者:盛玥;
摘要:自20世纪初至今一百余年,中国钢琴音乐经过长期的本土化摸索,逐渐发展出既具多元化又具个性化,既具国际化又具民族化的当代风格。本文从钢琴音乐中国化进程中的民歌改编现象入手,以张朝的《中国旋律》为例,探讨中国当代作曲家如何在当代语境下探索音乐的民族性问题。在《中国旋律》的创作中,有四种关键思维发挥作用,即传统民歌旋律的移植与转化、民族音调的提取加工、民歌旋律的器乐化处理以及深层意境替代表层旋律。同时,...
“中国民族器乐表演实践与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摘要:<正>2024年10月26—2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民族器乐表演实践与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会议旨在加强表演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交流互进,推动民族器乐表演艺术与理论研究的深入对话。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江苏民族乐...
《乐动中国:中国传统乐器公开课》
摘要:<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24年)中国——礼乐之邦,音乐文明源远流长,千万种美妙的声音,有千万种解读与演绎,中国传统乐器在中国人异彩纷呈的音乐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无论是它们的制造材料、演奏方式还是蕴藏的哲思内涵,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推出的大型融媒体系列直播“乐动中国:中国传统乐器公开课”用2...
外道的讥谑——敦煌石窟“弄婆罗门”图像考索————作者:汪雪;
摘要:初唐至中唐时期,敦煌石窟壁画的涅槃场景中出现了以“外道谤佛”为主题的伎乐图像,结合相关史籍记载,推断其为唐代优戏“弄婆罗门”。从图像来看,“弄婆罗门”乐舞一体、戏弄兼备,是将音乐、舞蹈、宾白与脚色扮演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似已形成乐舞与戏弄穿插表演的演出模式。“弄婆罗门”源出古印度,在其发展流播的过程中,中亚粟特乐人承担了重要角色。在丝绸之路乐舞交流融动的历史背景下,中唐时期敦煌“弄婆罗门”的用乐体...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国家级半月选读
- 省级凤凰都市
- 省级《沧桑》
- 北大核心《云南大学学报》
- 省级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 北大核心《德国研究》
- 省级服装设计师
- 省级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
- 国家级《文献》
- 省级《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省级艺术评鉴
- 省级《大庆社会科学》
- 省级百师文摘
- 省级《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省级藏外佛教文献
- 省级艺术中国
- 省级星星
- 省级苏州
- 省级文明与宣传杂志
- 省级读书
- 省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河南图书馆学刊》
- 省级《安徽文学》
- 省级远方的家
- 省级三月三
- 北大核心《辽宁师专学报》
- 国家级人民音乐评论
- 省级当代美术家
- 北大核心《学术月刊》
- 省级散文诗下半月校园文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