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古汉语研究》于1988年12月创刊。《古汉语研究》继承我国“朴学”的优良传统,熔古今中外于一炉的兼蓄方针,注重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以学术创新为生命,以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为学术进步的动力,尊崇学术自由,实行学术平等,设有文字、音韵、训诂、语法、词汇、修辞、古籍整理、古汉语教学、书评等栏目。在当时那个基础学科备受冷落的喧嚣的时代,维持着这样一份阳春白雪般的学术杂志,其艰难可想而知。但是,经过十六年春秋,刊物不但生存下来,而且越办越好,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仅成为国内古汉语研究者、大中学文言文老师喜爱的读物,而且走出国门,成为日本、韩国和欧美一些汉学家的必读刊物。这里面,不仅有编辑部一辈又一辈同仁的心血和汗水,更有古汉语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十几年来,由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知名学者组成的学术编辑委员会对刊物的稿件审理、对学术前沿动态的跟随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从2005年起,我们还增加了一部分近年来已成为古汉语学界中坚力量的中年学者组成新的编委阵容。正是编委们和编辑部同事们一致的努力,刊物才能以学术质量取胜。
1993年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当时在语言类期刊中排名第14,1996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二版排名第9位,到2000年第三版已仅次于《语文建设》、《中国语文》和《修辞学习》而排名第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工作办公室1995年颁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也将《古汉语研究》列在其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名牌院校都将《古汉语研究》列为重要学术期刊,作为博士研究生毕业及高校教师晋升教授、博导的一个重要指标。2000年又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选为来源期刊。至今刊物已出版64期,国内订户约2200,通过中国图书贸易总公司对国外发行的约100份。
2005年,《古汉语研究》加入北京商务印书馆的期刊方阵,与《中国语文》、《方言》、《汉语学报》一同在新的平台上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力。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古籍探讨、教学研究、语法研究、词语训诂。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大正藏》疑难字考释(二) 李国英; 2-10+95
2 宝卷俗字札记 张国良; 11-15+95
3 中古译经中的“未曾有”及其流传 朱冠明; 16-25+95
4 灰、灰身、灰身塔 郭洪义; 26-30+95
5 书讯 30
6 关于“五七”、“三五七”概数用法的补说 崔山佳; 31-40+95-96
7 概念范畴的动态识解及其历时演变——以{鸣叫}的演变为例 陈练军; 41-49+96
8 “去典故化”与典故词的意义演变 姚尧; 50-57+96
9 从姓名单双音节选择看上古韵律类型的转变 李果; 58-66+96
10 请托义“浼”读音考 周志锋; 67-69
11 《碛砂藏》随函音义所见宋元语音 谭翠; 70-74
12 也谈《切韵》唇音字的开合口——兼与葛毅卿先生商榷 刘芹; 75-80
13 上古汉语状语位置对形容词的选择 苏颖; 81-88
14 《诗经》“中•名”结构存在与消失的原因 钱慧真; 89-94
15 《古汉语研究》稿约 97
16 商务印书馆新书目录 98
代发表职称论文:机关事务服务社会化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摘 要:“管理、服务、保障”是机关事务工作的职能,“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是机关事务工作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其目的就是使机关事务工作中结构与规模、数量与质量、需求与供给、公平与效率等关系更趋科学,对机关财务、资产、房屋基建等的管理更加有效,确保以最少的财政投入产生最大的服务保障效益。其中,把作为机关事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机关后勤服务工作逐步交给社会,进行社会化服务,就成为机关事务服务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机关事务,服务,社会化,改革发展,外包,托管
一、机关事务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改革的全面深化,要求机关事务服务工作必须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机关事务工作而言,把属于企业、市场、社会的权力交还给企业、市场和社会,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势在必行。特别是机关事务服务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属性,必将得以体现并凸显。因此,用市场取代统配,用有偿服务取代无偿服务,用服务大众取代服务内部,用“社会办”取代“自办”“官办”,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必然体现。
古汉语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
摘要:<正>本辞典是一部中型规模的,为广大中小学师生,中国古代文化爱好者、学习者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基础知识的工具书。辞典释义简明、难字注音、引文简洁、附录丰富。所收辞条贴近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材、基础阅读书目中的传统文化经典,彰显其知识性和文化性。作者: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ISBN:978-7-100-23980-6开本:32出版时间:2024年6月联系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政编码:100710读者...
《晋书》“今宜取死刑之限轻”校诂——兼论“恨”的程度副词义及相关故训问题————作者:陆海燕;
摘要:《晋书·刑法志》所载刘颂表文中“今宜取死刑之限轻”一语存在文字讹脱,当据日本镰仓时代抄本《群书治要》校改为“今宜取死刑之恨重,生刑之恨轻”。“恨”用作程度副词,表示“太、甚”义,出现于六朝时期,经句法结构调整后由其动词义引申而来。至于《故训汇纂》所收《汉书》韦昭注“恨,限也”,实为“垠,限也”之讹
从“父母合称”嬗变看常用词的稳固和变异————作者:张海媚;庞景元;
摘要:常用词具有常用性和稳固性两个显著特点,但大部分常用词也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或概念换了名称,或词改变了意义,“父母”即其例。表“父母合称”,历史称谓颇多,如“父母、爷娘、爹娘、爹妈、爸妈”,其中“父母”产生最早,今书面语仍用;“爷娘、爹娘、爹妈”在“父母”后相继出现,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处于“偏宫”,均未取代“父母”成为某一时代的主导词,而今分别保留在不同的方言中;“爸妈”民国始见,与“父母”语体...
再论“请閒(間、閑)”————作者:李冬鸽;
摘要:针对学界对“请閒(間、閑)”一词在古今形音义认识上的分歧,文章主要通过分析“閒”“閑”均有“隔开”“闲暇”的意义特点,指出这个词有两个义项:一是请求在空闲时间避开人谈话,历史上写作“请閒(間)”,现代应读qǐngjiàn,简化字作“请间”;一是请求过清闲的生活,不再担任现有职务,历史上写作“请閒(間、閑)”,现代应读qǐngxián,简化字作“请闲”。记录第一个义项的“请閒(間)”与“閒(閑)居”...
清华简《大夫食礼》所见部分名物、仪节研究————作者:李卿蔚;
摘要:简文中记录的“叻”“鼎”之功能可与《公食大夫礼》中的“俎”“鉶”相对应,但“叻”与“俎”的名义皆有差别。文献中多以“俎”通称承托器,而“俎”地位应高于“叻(梡)”“?”等器。简文中“叻”“鼎”对称的情况,证明彼时楚地食礼中存在以数件“叻”类礼器与“三鼎”“三鉶”配合使用的情况。简文中“觯”的功能和地位,与三礼记载相符。既往楚简中所见的“■”字旧释为“觳”,经与出土器物对照,此字盖为“卮”。此外,简...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25届年会暨汉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福州顺利召开————作者:陈鸿 ;李春晓;
摘要:<正>2024年10月19至20日,由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省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联盟承办的“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25届年会暨汉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福州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区以及俄罗斯、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约160位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共宣读论文130余篇。122篇论文已收录到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文字研究》第35辑,涉及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汉字学等诸...
官话方言知庄章组读音类型及演变的三个阶段————作者:石慧;
摘要:文章将官话方言知庄章组的读音归纳为五种主要分合类型,据五种分合类型的历史来源及演变,可将官话方言知庄章组的历时演变归纳为三个阶段:1)中唐以后庄组三等字在南北音出现i介音脱落与保留两种演变方向,进而形成宋元时期南北音知庄章组两种分合模式;2)元以后北音进一步演变为合一型,开口知二庄与知三章对立型,知二庄与知三章对立型;南音演变为庄组二分型,以上四种类型基本奠定了现代官话方言知庄章组的读音;3)明清...
道真契约文书音借字反映的清末黔北方音————作者:邓强;张凯;
摘要:《道真契约文书汇编》收录的清代道光至宣统时期的契约文书中有许多音借字,它们反映出黔北道真话在清末时的不少特殊语音现象,声母方面有:泥来相混,尖团合流,知庄章三组与精组相混,遇摄合口一等匣母与合口三等奉母相混,“里”字读零声母,“在”字读舌头音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有:端系魂韵合口与开口相混,假摄开口三等、山咸摄入声开口三四等与臻曾摄入声开口三等、止摄开口三等相混,遇摄合口三等来母与止摄合口相混,“横...
试论黑水城出土汉文写本文献的文字学价值——以《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为中心————作者:邵天松;
摘要:黑水城出土汉文写本文献在文字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以《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为中心,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黑水城出土汉文写本文献在文字学研究上重要意义:一、扩充了近代汉字的研究资料;二、丰富了俗字的构形理论;三、体现了写本文献的文字通例;四、有助于大型字书的订补
汉译佛典特殊译音用字丛考————作者:韦良玉;
摘要:文章对汉译佛典中使用的4个人旁字和15个切身字等19个特殊译音用字进行考释,结合梵汉对音材料以及对音规律,详细考察其记音职能、字际关系和形体正讹。以期为佛典文献的理解和校勘、字典编纂以及汉字史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第一辑)
摘要:<正>黄德宽、[美]夏含夷主编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程浩、石小力、马楠、刘光校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多为长期失传的先秦经史类典籍,内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堪与孔壁中经、汲冢竹书媲美。整理研究报告自2010年以来至今共出版十三辑,每辑的出版都引发海内外学界高度关注。这些新出资料对中国古代历史文明的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围绕清华简的研究,海内外学术界发表了众多新成果,对先秦历史、思想史...
西北汉简中“柱马”与“柱”新考————作者:洪帅;
摘要:“柱马”一词在西北汉简中多次出现,学界对其意义争议颇大,主要有备用马、正马或主马、专用马、驮马、驻马五种观点。对于“柱”,有通“住”、通“驻”两种说法。在全面梳理简牍中“柱马”和“柱”的基础上,并结合传世文献,文章认为“柱”通“驻”,是停留、逗留义。“柱马”就是“驻马”,是传马的一种,是因接送客人等任务而逗留、停留在某地的马匹。传马自接到任务起就称为柱马,直到完成任务回到本地止。在接到任务等待客人...
测度副词“无乃”“得无”“将无”————作者:李明;
摘要:本文主要考察上古、中古汉语中的三个测度副词“无乃”“得无”“将无”。它们中的否定性要素“无”,与“没有”义(对领有/存在/已然的否定)没有关联,而是都源于禁止否定;“无”的性质,可以概括为表示悬拟。至于“将无”,它在成词之前,应该是套叠式连用,而不是并列式连用
从侗台语的平行例证看古汉语“夫”第三人称代词用法的来源——类别词系列研究之一————作者:何彦诚;李桂芳;
摘要:学界普遍认为,古汉语“夫”第三人称代词用法来源于指示代词。借鉴与汉语有悠久接触历史和诸多共同区域类型特征的侗台语以及苗瑶语等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平行现象,本文认为古汉语“夫”第三人称代词用法很可能来源于“成年男子”义名词。本文进一步指出,第三人称代词来源于指人名词其实是一条跨语言可见的演变路径
旁格论元引发的谓词语义句法变化——以上古汉语名源谓词的“去综合性”为例————作者:李泽栋;
摘要:上古汉语名源谓词“门、城、堑”等有联系处所旁格论元和客体核心论元两种论元配置方式。这类谓词作为综合性谓词,出现于旁格论元可作处所和客体两解的结构式,经过“去综合性”的重新分析,失去词义结构内的影子论元,处所旁格论元提升为核心宾语。文章总结几种与论元成分有关的上古汉语综合性谓词的“去综合性”途径,探讨“词汇型综合”的一般性问题
古汉语语气词“也”在秦地的失落——以出土秦文献材料为例————作者:刘冰清;
摘要:古代文献中词频极高的语气词“也”,于今全无孑遗。而其是否全然绝迹,却不可妄下论断。事实上,王洪君(1984:159)认为,明确划定某一语法现象消失的时间,是极为不易的。我们认为,其失落之迹,或受使用频率、所在构式以及方域三重因素影响。过往研究多关注语气词“也”的功能及其演变,曾于“语气词是否单功能”之上出现分歧。本文立足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采取Elizabeth Closs Traugott关于构...
大型字书《艹(艸)部》疑难字新考————作者:杨宝忠;尤彩娜;
摘要: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线索,对历代大型字书《艹(艸)部》收录的部分疑难字进行了考释。所考疑难字主要包括释义错误者、义未详者、注音错误者、字形转录失真者、异体字认同失误者、同形字未加别异者、俗讹字未与正字沟通者、已有考释尚可补正者
17世纪朝鲜半岛刻本异体字研究————作者:王彤伟;黄昱;
摘要:朝鲜半岛官私刻本的异体字字形基本相同,其刻本异体字大多与中土魏晋至唐五代碑刻中的异体字同形,属于中土异体字形的域外流传;时代上比中土通常要晚约三四百年。半岛异体字形在共时层面呈现出系统化共性与变异化个性并存,以系统化共性为主的情况;在历时层面呈现出继承性与变异性共存,以继承性为主的情况;在空间分布层面呈现出通行性与地域性并存,以通行性为主的情况。这与朝鲜半岛的汉字教育及不同于中土的正俗字形观紧密相...
乙种本《暹罗馆译语》汉语基础方言研究————作者:张玲妹;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乙种本《暹罗馆译语》声韵的对音规律,得出其音译汉字的基本音系特征。声母方面的特征: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区分鼻边音;分尖团;部分影母字读为[?];疑母开口洪音念[?],其他念零声母;日母存在消变为半元音[j]的情况;部分非组字念成[h];古见母字有念送气音的情况。韵母方面的特征:有入声韵,-p、-t、-k尾基本保留;一部分-m尾保留,一部分-m尾并入-n尾,-n、-?尾分明;效摄一等、...
顾炎武《诗本音》的“误入”“混入”“分”辨析————作者:齐晓燕;
摘要:《诗本音》对韵脚字古音的注解中,出现了“误入”“混入”“分”三个术语。文章在比较中古韵和顾炎武上古韵部对应关系的基础上,逐一考察《诗本音》中出现的例子,发现这三个术语的分布规律井然划一:中古韵全韵属于上古某一韵部的使用“分”;中古韵可离析为上古多部,或者中古韵有散字散入上古多部,如果例字所属韵部和韵目字所属韵部相同,则使用“混入”,否则使用“误入”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中国戏剧》
- 省级中华戏曲
- 省级《当代人》
- 省级青海学刊
- 省级《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省级《时代报告》
- 省级《奇闻怪事》
- 省级《福建党史月刊》
- 国家级中国文字学报
- 北大核心《长城》
- 省级《神州民俗》
- 省级Easy音乐世界
- 省级《看历史》
- 省级中华瑰宝
- 省级现代妇女幸福生活
- 省级青海湖
- 省级《江南论坛》
- 国家级《国际人才交流》
- 省级对外大传播
- 北大核心《人类学学报》
- 省级《青春岁月》文学期刊
- 省级中国编辑研究
- 国家级《儿童音乐》
- 北大核心《美术观察》
- 省级中国钓鱼
- 国家级《中华诗词》
- 省级《河池学院学报》
- 省级《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 国家级美术向导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