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文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外国语文

《外国语文》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50-1197/H
国际标准刊号:1674-6414
主办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查看外国语文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外国文学》研究生职称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当代外国文学》文学核心论文

  杂志简介

  《外国语文》认真学习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组织开展科研问题的深入讨论,支持学术理论的探索、创新和不同观点、不同流派在学术研究上的自由争鸣,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学术氛围,刊物质量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据“中国知网”2010年统计,国内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均订阅了《外国语文》;海外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辅仁大学、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香港教育署也都订阅了《外国语文》。20多年来,《外国语文》不仅为四川外语学院的学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国尤其是重庆市的外语教育与科研发挥了巨大作用。

  《外国语文》现为全国外国语类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重庆市十佳社科期刊,同时还被列入《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万方数据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外国文学与文本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外国文学与文本研究”、“外国语言研究”栏目获重庆市优秀栏目。另外,2010年《外国语文》的总被引率、影响因子、他引比、基金比、下载率在重庆市社科期刊中位居前列。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外国文学与文本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弗吉尼亚•伍尔夫论法国文学 高奋,GAO Fen

  “异质抗衡”与“不动之动”——定量研究视域下《比利•巴思格特》的文学张力 毕建程,BI Jiancheng

  与命运角力的女人——评《圣经•创世记》中的拉结 南宫梅芳,NANGONG Meifang

  《红死病的假面具》的伦理批评 李显文,LI Xianwen

  从文化记忆视角看俄罗斯文学中的哥萨克形象 冯俊,FENG Jun

  石黑一雄《群山淡景》中的族裔身份建构 魏文,WEI Wen

  叙事的“非自然性”辨微:再论非自然叙事学 尚必武,SHANG Biwu

  从《孩子的游戏》到《多维的世界》:叙事进程中的无痛伦理 林玉珍,LIN Yuzhen

  从《秘密金鱼》看“语象叙事”的叙事功能 龙艳霞,唐伟胜,LONG Yanxia,TANG Weisheng

  边缘叙事策略及其表征的历史——朱利安•巴恩斯《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之新解 赵胜杰,ZHAO Shengjie

  “自似性”:破解《金色笔记》叙事迷宫的钥匙 彭燕,PENG Yan

  60年心理语言学研究范式变迁——涉身心理语言学展望 姜孟,JIANG Meng

  论韩礼德的音系观 赵永刚,ZHAO Yonggang

  乔姆斯基层级与自然语言语法——从短语结构语法到非转换语法 满海霞,梁雅梦,MAN Haixia,LIANG Yameng

  并列二项式词序制约因素的语料库研究 刘世英,LIU Shiying

  认知视角下的评价性词汇义项排序原则——以critical的习得为例 王扬,肖祎,WANG Yang,XIAO Yi

  认知模型、文本质地与语篇建构——以休斯诗歌《雨中鹰》为例 张媛飞,ZHANG Yuanfei

  汉语古体诗词英译的意识双重结构 徐盛桓,XU Shenghuan

  中文论文发表:文学到电影的主题流变

  [摘要]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潮流,电影往往保留了文学作品的精华,但是很多电影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本文以李碧华的小说《青蛇》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青蛇》为例,将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进行了探讨,对比分析了文学作品《青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同名电影《青蛇》对原著进行修改后所要表达的主题,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浮躁社会环境人们对于男女关系、爱情的迷茫和看法,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本文对于探索文学作品到电影主题流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学,电影,主题流变,改编

  一、引言

  作为香港著名女作家,李碧华的作品具有辛辣、凄美、悲凉的风格,其爱情小说也被多次改编搬上银幕,包括《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等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她的作品喜欢讲述爱情的前世今生,同时又是有些畸形的爱情,其作品的语言充满了浪漫、凄美的色调,像一杯苦茶,喝的时候觉得苦涩,喝下却又回味无穷。本文以改编自其小说的电影《青蛇》为例,探讨文学到电影主题的流变,对文学作品电影改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外国语文最新期刊目录

麦克尤恩《我这样的机器》中的叙事伦理————作者:徐薇;

摘要:科幻小说《我这样的机器》将机器伦理和人的道德的讨论隐藏于人机冲突的表面叙事之下,可被视为叙事与伦理互动的典范文本。随着拥有自主意识的机器具备完美的道德,变得更加人性化,为伦理缺陷所困的人类逐渐丧失了道德准则,具有了一种“非人”的性质。借助叙事,麦克尤恩探讨了人与机器不同伦理选择背后的道德成因,其中蕴含了他自己的伦理态度和立场。他坚持以现代机器伦理取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呼吁人们以机器为镜反观自身,通...

英汉致使运动事件构式及其动词对比研究————作者:李智涛;廖美珍;

摘要:<正>0研究背景运动事件是语言表达中最基本且重要的认知领域之一,它不仅反映了人类对于物理世界的基本感知和理解,也是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前人文献中,如Charles J.Fillmore(1985)、Mark Johnson(1987:21)及Leonard Talmy(2000)等学者对运动事件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特别是泰尔米的运动事件理论区分了内围成分和外围成分,强调路径的框架功能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新闻漫画中老年人形象的历时变迁————作者:刘熠;孟晋;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关于老年话语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视角出发,基于中国新闻漫画网中86幅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人形象漫画,深入剖析这些漫画中的隐喻表现方式,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在不同历史阶段,老年人形象的漫画通过丰富的隐喻表征呈现出多样化的主题与形象特征,反映出老年人形象塑造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以及社会观念的不断变化。通过分析,大众媒...

文学老年学的生成与发展————作者:张之材;

摘要:文学老年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在老年学研究人文价值维度缺失的反思中生成,研究者对文学和影视艺术中的老年形象提出初步解释,开启了人文老年学的跨文化比较视野,创造出“文学老年学”术语;随后是对研究对象、作家、作品等进行理论深入,构建“成熟小说”“老年叙事学”“老年诗学”“晚期风格”等概念,加深对老龄化现象的文学理解;近期的发展则体现在研究范围涉及文学史各个阶段、文类更加多元...

多元宏观结构和体验人本观——基于体认语言学反思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作者:王寅;

摘要:奎因在半个多世纪前批判了经验论者的两个教条(分析vs综合之分、还原论),提出了“整体论”和“自然化认识论”。基于“整体论”的优点和不足,体认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可对其进行修补。依据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以及体认哲学建构“多元宏观结构、体验人本观”(简称体认观),以反思奎因的自然化认知论,希冀能更好地解释语言这一“自然性兼人本性,客观性兼主观性”的辩证结合体,同时也为语言的研究和教学提...

体认中性符号学——基于体认符号学与中性符号学的交叉研究————作者:王铭玉;康喆文;

摘要:中性符号学崇尚大符号概念,消解了语符号与象符号的二元对立,为研究符号学的普遍现象提供了新的范式。广义的符号与主体感知、意义及生活世界相互交织,使得符号与认知产生深层次的关联。借鉴后现代体验人本观中“体认”的概念,本文尝试提出体认中性符号学这一新兴交叉方向,并从认知生态位、空间区域位、社会建构位、文化叙事位视角阐释中性符号学的体认性,旨在从深度上探索中性符号的本体特征,完善“语象合治”的中性符号学理...

体认对话句法学视野下的对话者识解互动————作者:曾国才;

摘要:体认语言学主张从体(感性)和认(理性)的角度分析语言的理据,强调语言产生于人类基于身体感知客观外界的过程,且与人类对感知结果进行认知处理密切相关。整合体认语言学的体认观和对话句法学理论的语言结构对称观,可进一步发现人类身体在语言及其意义建构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文尝试从话语互动的体认性出发建构体认对话句法学,主张语言本身是对话者的体验对象。对话中,说话人对他者的语言使用经历体验在本质上是说话者基于他...

“影子文本”与后殖民互文阅读——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与古尔纳的《天堂》————作者:王丽亚;

摘要:古尔纳的小说《天堂》与多部经典作品存在互文关系,与康拉德《黑暗之心》的互文关系引发热议与争论。集中《天堂》围绕商旅行程展开的情节进程,多数评论采用后殖民文学批评惯用的“逆写帝国”阅读立场,认为作品意在反写前作,表达作者对欧洲殖民主义的强力抨击;侧重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上的非对应性,不少论者认为《天堂》的独创性在于其自身的故事与叙事艺术,与《黑暗之心》毫不相干。参照当代后殖民叙事学关于互文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库切《幽暗之地》的“去历史化”表征————作者:林萍;

摘要:历史地看,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发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在库切小说《幽暗之地》对殖民历史的重构中,殖民暴力仅仅被视为由于主体意志过度膨胀而导致的心理失常表现,与资本逻辑和领土逻辑并无内在关联。受叙述立场的束缚,小说没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去诊断殖民行为,揭示殖民主义的物质掠夺本质。小说对殖民历史的表征具有“形而上学”倾向,其本质是“去历史化”,与去殖政治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隐含了...

失忆·觉醒·回归:美国少数族裔诗人的记忆之路————作者:颜健生;

摘要:美国少数族裔诗人的成长历程有颇多相似之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初期的极力融入,到中期的反省抗争,再到最后回归民族文化自觉,并积极投身于世界多元文化构建。其写作经历的每一次转向无不体现少数族裔诗人对母国文化的一种沧桑记忆,以及对本民族文化身份认识的提高。研究发现,以多元文化并存著称的美国文化并非体现各种文化的兼收并蓄,主流文化统治下的少数族裔群体很难获得真正的话语权,族裔文化植入主流文化更是极其艰...

基于后殖民主义视角的批判话语分析——兼论中国知识体系的非殖民化————作者:王惠敏;张晓泉;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批判话语对语言与权力关系的分析主要立足于阶级层面,无法揭示话语生产背后隐蔽的不同文化间不平等不对称权力关系及民族认同等问题。本文引入后殖民主义批判视角,从后殖民主义与批判话语分析对话的内容展开讨论,通过系统梳理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旨在厘清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在批判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与此同时,本文着眼于中国知识体系,探究其中后殖民主义批判视角缺失现象,探索建构中国...

对中国哲学经典翻译和诠释的思考:沟通文化开启智慧————作者:王平;

摘要:承载着数千年华夏智慧的古代哲学经典,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宝库。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和文化不只是语言转化的问题,更需要我们解读文化的细微差别和哲学的深邃内涵,在古代智慧和当代理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才能对哲学经典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以何种方式来解读、翻译和传播?除了典籍文本本身外,各种注释和其他副文本又有何功能和作用?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大翻译”视域下汉英口译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作者:白佳芳;刘旭健;

摘要:大翻译理论主张翻译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的跨文化交流过程,强调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中介的作用,即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设理解的桥梁。大翻译视域下汉英口译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基于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语料分析,探讨汉英口译中的中国文化翻译策略和方法,创造性地融合忠实(直译)、阐释(意译)、改写(转译)及模仿(仿译)等文化翻译手段,考察如何在保证口译交际沟通效率与准确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传递源语文化内涵与特色,以期...

认知意象、跨语映射与中国政治隐喻的英译——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作者:黄蔷;

摘要:政治隐喻是政治主体通过隐喻思维对政治现实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重要手段。隐喻翻译是关涉语言与语境、经验与现实、文化与文本、生理与心理,基于“二次相似性”的复杂的认知推理加工和隐喻意象跨语转化过程。在不同映射关系和条件下,党的二十大报告运用“意象共享、认知等效的直译和回译”“意象兼容、认知近效的套译”“认知填白、意象明示的直译(加注)”“意象归位、认知纠偏的释译”“语境启动、认知连贯的增译”“意象整合...

“大翻译”视阈下的翻译现代性思考——以“企鹅经典”《庄子》译旅为例————作者:付添爵;

摘要:“大翻译”体现的是记忆与翻译的深层话语耦合,它能够从阐释性话语联结的维度对翻译现代性作出洞悉与解读。“大翻译”的阐释性话语联结明确了记忆话语的生成包含翻译阐释的因子,而翻译话语是不同记忆在语际、语内与符际间的重释、再塑与转换。基于此,深度分析“企鹅经典”《庄子》译旅中的文本结构重置可发现,“大翻译”视阈下的翻译现代性实际上是主体依据自身的记忆话语,通过翻译行为不断对他者进行的记忆再造与形象重塑

中医典籍外译的“大翻译”路径探索——以《本草纲目》的两次西方译介热潮为例————作者:陈水平;杨运姣;

摘要:任何知识的流动都有翻译的在场,从跨学科角度对原文进行语际/符际的分析、阐释、改写、改编、重写和引用构成了知识传译的多种方式。《本草纲目》所经历的两次译介热潮实质上是西方博物学家与药理学家从跨学科视角所做的多模态、多层次知识传译,它超越了“语言中心主义”的范式,一方面回应了“大翻译”的概念,同时也给中医药典籍翻译的传统模式提出了启示——超越“狭隘”的、“忠实”的以本为本的文本翻译,聚焦更大格局与层面...

经典与量子思维视角下语言能力观述评及其对外语测评的启示————作者:董曼霞;

摘要:语言理论发展影响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认识,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能力观。对语言能力认识有四种代表性观点:成分技能模型、能力一元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交际语言能力模型。不同语言能力观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有经典思维方式和量子思维方式。经典思维方式是基于经典力学的假设形成的对世界的看法,主要反映了存在确定论、分解还原论、机械观、局部性、稳定性思想。量子思维是基于量子力学理论形成的对世界的认识...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全场景构建及效能探究————作者:周丽敏;岳秀丽;何燕;

摘要:目前,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和实践日益深化,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全场景教学环境构建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文章基于具身德育理论和相关教学场景化研究的基础,深刻剖析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构建了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全场景模式,并开展了相关的教学实践探究。在教学场景效能研究方面,研究过程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软件分析数据。为验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研究对学习者心流体...

高校阿拉伯语精读教材文化内容分析及课程思政教学启示————作者:王晓宇;

摘要:外语教材是开展外语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据和载体,系统梳理教材文化内容是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要素的前提。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统计检验法,从文化主题、文化层级和国别属性三个层面分析高校阿拉伯语精读教材文化内容呈现特征,由此讨论基于现有教材开展阿语精读课程思政的可行性。通过教学举例,就如何使用现有教材挖掘思政素材,更好实现外语课程思政目标提出几点教学启示

大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栏目导言:大翻译的基本概念、理论脉络与关键词————作者:罗选民;

摘要:<正>大翻译是中国本土理论,它以文化记忆为引擎,以文化传播为目的,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翻译活动进行持续的、动态的、超越性的多模态和互文阐释,从而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集体文化记忆和文化传播效力,不断加深和巩固由此而产生的具有民族文化和世界形象的话语符号。大翻译与传统翻译文本之间的关注点不同。传统翻译是译者、读者与文本的互动,译文的忠实性、可读性是关注的焦点,其记忆过程短暂,最长也不过数十年而已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外国语文》杂志信息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4258.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