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外国文学》是外国文学研究学术期刊,以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广泛关注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重点介绍国外作家作品研究和批评理论的趋势和动向,为国内学者提供研究借鉴,展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有效的学术对话。提供深入钻研和新的探索,同时坚持文学特色,追求开阔的视野、准确简洁、自然清新的文风,致力于营造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学术局面。读者为文化艺术界人员,外国文学研究者、爱好者。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小说、理论、评论、书评、文苑。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8)改写历史和神话:——评当代英国诗人卡罗尔•安•达菲的《世界之妻》张剑
(25)《世界之妻》(选译)[英国]卡罗尔•安•达菲[1];张剑[2]
评论
(29)论海明威与存在主义 杨仁敬
(38)阿尔哈米亚语文学 宗笑飞
(45)契诃夫情节中的冲突设置 徐乐
(53)西斯内罗斯《卡拉米洛披肩》中的"新混血女性意识" 李毅峰
(61)变形与阐释:菲利普•罗斯的凯普什系列小说 罗小云
(69)奈保尔《河湾》中"逃避主题"的政治伦理内涵 徐彬
(77)《西哈诺•德•贝尔日拉克》的戏剧双结构 张怡
理论
(85)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研讨会暨2015年文学理论与解读讲习班通知
(86)互文性 童明
(103)生命政治 张凯
(111)《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对解构理论及作品解构分析的误读 张在新;张峰
(120)民族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质疑、辩护与重释 胡俊飞[1,2]
文化研究
(129)威尔逊与布鲁斯坦之争及当代非裔美国文化之痛 王玉括
(137)对抗与融汇——从精神分析批评走向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 张浩
东方教育杂志投稿: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摘 要:中国文学和文化向西方传播,翻译很重要。但翻译牵涉的不光是语言,更多的是对文化的理解。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困难重重,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在于:中西方文化确实存在很多差异;中西方研究者多强调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不大承认彼此之间有交往沟通的可能。因此,具体深入地去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才能促进彼此的了解沟通,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文学与文化,中西方文化,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感谢吴铁先生和贵阳知行讲坛的邀请,我得以来贵州演讲。这是我第一次来贵州,非常高兴跟大家见面交流。今天我的讲题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外国文学最新期刊目录
门罗“抵抗美国”的立场:以《沃克兄弟的牛仔》为例————作者:周怡;
摘要:本文尝试从加拿大第二次民族主义热潮的视角,考量艾丽丝·门罗在《沃克兄弟的牛仔》中隐藏的“抵抗美国”立场。《沃克兄弟的牛仔》创作于加拿大文学的二次复兴与“反美思潮”最为激进的时期,记录了加拿大在特定年代所面临的重要文化困境。本文认为故事中的“英国淑女”“美国牛仔”和“少数裔他者”代表了影响加拿大国家文化安全的三股势力。加拿大“抵抗美国”的直接原因在于英帝国文化的式微、加拿大民族意识的崛起与美国经济与...
极恶审判与失效的文明:《运送A.H.到圣克里斯托瓦尔》中的政治生命想象————作者:高天琪;
摘要:在其最具争议性的小说《运送A. H.到圣克里斯托瓦尔》中,西方文艺大师乔治·斯坦纳实验性地重构历史,设想了一场犹太人对希特勒的失败审判。身处原始雨林中的希特勒化身为阿甘本语境下的“赤裸生命”,使得古老的同态复仇丧失了意义。犹太审判者们只能护送象征极恶的希特勒前往文明世界,渴望在法庭上对大屠杀罪责进行符号性的清算。然而,一旦遵循现代文明的程序正义,他们就被迫听取希特勒的自我辩护,时刻面临着被其辩词的...
德莱塞“道德观”重探——基于《嘉莉妹妹》版次研究————作者:吴郁蓉;
摘要:作为重要的补充文本《,嘉莉妹妹》手稿对深入理解德莱塞的道德哲学起着关键作用,这一点在国内德莱塞研究中尚未获得充分重视。手稿中对非道德行为的关注以及对陷入道德困境的人物心理的深入描写,均为理解德莱塞道德观提供了重要切入点。通过将手稿版本、现存版本的《嘉莉妹妹》与德莱塞的非文学作品进行交互阅读,可以发现德莱塞“无关道德”的创作伦理。文本版次的更迭和德莱塞创作的接受过程,也反映了19、20世纪之交美国文...
论《我将独自前行》中的老年书写————作者:苏永怡;
摘要:若竹千佐子的芥川奖获奖作品《我将独自前行》是一部书写老年生活的小说。作品通过老年主人公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回忆呈现了其在恋爱期、主妇期及老年阶段的人生选择或日常生活,勾勒了主人公自我认知的变迁。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正是日本“团块世代”平凡女性的人生缩影,与和她紧密相关的不同时代的女性共同呈现了二战后日本女性性别认知的变迁。若竹千佐子的写作吸取了多位前辈作家的创作特点,引入东北方言的创作方法受到广泛欢迎。作...
德语启蒙小说《安通·莱瑟》的忧郁书写————作者:张珊珊;
摘要:德国启蒙晚期作家莫里茨称其小说《安通·莱瑟》为“心理学小说”。它融合了启蒙时代德国盛行的经验主义心理学的“观察”精神和虔诚运动灵修的自我传记形式,展现了忧郁症患者安通困顿痛苦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启蒙时代德意志市民阶层忧郁心理的成因与机制:严苛的宗教教育手段、阅读癖的影响、底层市民惨淡的政治经济状况导致了主人公安通忧郁心灵的形成。莫里茨小说的忧郁书写与他的心理学研究相互关涉,文学与心理学的交汇融合使小...
强制信任:希什金《时空书信》的表演主义美学与叙事策略————作者:郑玥祎;
摘要:学界多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分析希什金的代表作《时空书信》,对小说反后现代主义特征则缺乏探讨。本文借后后现代主义代表理论“表演主义”考察该文本,指出小说以虚实相生的书信体外框、共存隔离的泡沫文本形态与突破明示内框的超越行动复活主体,呼吁人类从拟像世界回归本真生活;以强制信任的美学效果使读者在妥协中复萌良知,完成爱与道德的训练;以气味伦理共同体与给予性原则凝聚人类价值共识,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启示性方案。...
《七部曲》中的灵魂、自我与实在:试论福瑟的神秘现实主义————作者:龚璇;
摘要:福瑟把自己描述为神的话语的听写者,视写作为源自灵魂的神秘行为,并称《七部曲》为其神秘现实主义作品。在《七部曲》中,他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种种技巧,展现现代天主教徒“我”审视内心的过程,揭示灵感神授的秘密: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我”与神合而为一的过程,所以“我”/作家能为神代言。仅从福瑟的宗教归属来理解其神秘现实主义是不够的。他既是天主教徒,又是作家,相信信仰与创作皆是对真理的追求。于他而言,神是真理的...
“作者指示”与阐释原则————作者:申丹;
摘要:美国顶刊《叙事》2023年春季推出了强调作者指示的主题特刊。然而,特刊撰稿者无力批驳排斥作者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只能在其阴影的笼罩下探讨作者指示。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揭示巴特“作者之死”推理的谬误和德里达对索绪尔的有意误用,这样才能理顺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将“作者指示”片面理解为“作者干预”,即序言、后记和正文中的指引性评论等,而需要把视野拓展到作者所做出的所有文本选...
《同意》中的“权力话语”:兼论法国当代女性身份重构与权力话语流变————作者:伍倩;
摘要:瓦妮莎·斯普林格拉的《同意》以自我言说的回忆录形式披露了自己在十三至十六岁时与年长自己三十六岁的作家加布里埃尔·马兹涅夫之间的一段畸形关系。这部作品通过展示语言的双重面向、颠覆单一的受害者叙事、发掘真理游戏的深层逻辑,从而反省了自身,以及整个时代与社会对于权力话语的合谋姿态,成功地以禁忌话题的争议性和复杂性扩展了主体的逾越限度,构建出作者以身份政治参与到文学实践之中的独特反抗策略。《同意》及其同类...
从解构论到神秘主义——论福瑟戏剧的思想禀性————作者:张执中;
摘要:福瑟的戏剧大多采用自动写作的策略,对此传统的社会学或心理学视域所预设的还原论立场仍存在研究方法上的错位。禀性是介于主观意图与客观结构之间的选择系统,它避免了相对主义式的随意比附,从而为考察福瑟的作品引入了合适的理论视角。具体而言,福瑟的戏剧呈现出沉默与战栗的双重禀性,这一悖反结构与其智识偏好高度相关。若细察其作品肌理,则解构论对时间暴力的关注以及“黑暗之光”等神秘主义意象,为福瑟形成自身的思想禀性...
“理论岁月”:怀念老友詹姆逊————作者:王逢振;
摘要:2024年9月22日,著名批评家、思想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因病去世。作为他四十多年的朋友,本文为纪念他而作。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他的经典著作《政治无意识》的论点和方法。第二部分梳理他的思想发展:60年代的反保守传统;70年代中期他综合多种思想理论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文学叙事是一种象征行为,具有政治无意识的特征;80年代后期,他转向文化研究,写出了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
年龄批评————作者:龙丹;
摘要:2018年版《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将“年龄批评”也纳入了西方批评理论谱系之中。西方年龄批评主要在四个领域初露端倪,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西方社会年龄观的文化建构过程及其产生的歧视和不公正现象;二、个体的年龄身份认同。从社会整体而言,文化批评视角下的年龄批评提出年龄的文化建构论,揭露西方“衰退叙事”的年龄歧视本质;女性主义批评家则进一步揭露年龄歧视的双重标准,以及老年女性遭受的双重歧视。从个体层...
印象与印象主义的美学纠葛——评《亨利·詹姆斯与印象的艺术》————作者:鲍忠明;
摘要:斯考勒的专著《亨利·詹姆斯与印象的艺术》堪称近期研探詹姆斯小说理论与实践中“印象”的力作。该书从“抵制印象主义”开始,在综合梳理自17世纪以来文化史与美学史中“印象”概念的基础上,考查詹姆斯对印象理论的批判及重构,提出与传统认知印象相对的操演印象概念,聚焦《使节》《鸽翼》《金钵记》,分别以“接收的印象”“制造的印象”以及“新印象的新运用”为题细审印象在文本中的艺术性表征。该书以印象为切入点,基于对...
重复·绵延·暗恐——从福瑟《火边的艾丽斯》谈起————作者:何畅;
摘要:“重复”是福瑟小说创作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以《火边的艾丽斯》为例,作者一方面着力于叙事层面的“重复”,以相同或相似的人物名字、场景、意象、情节和对白编织出缜密又极具整体性的语词织锦;另一方面,这块织锦在与读者相遇时又激发出关于北欧神话、巴赫音乐、弗洛伊德式复影和荒诞派戏剧的联想,并衍生出难以言说的绵延感和暗恐感,而上述复杂的生命体验恰恰是现代社会中人类共同的情感和际遇。换言之,没有了对福瑟小说中“重...
环境世界文学————作者:袁源;
摘要:“环境世界文学”指那些蕴含深刻的环境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并激发了各种环保思想和环保运动的文学文本。环境世界文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境文学文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译介、传播、流通与接受,及其对异域作家环境书写的影响;二是全球化时代的跨语际、跨文化环境书写;三是聚焦全球变暖表征的气候变化文学批评在世界各地区的发展和互动。环境世界文学既是一种文类,是生态批评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一种方法,是...
复归主观意识经验:论格纳齐诺第一人称小说的反封闭特征————作者:孙瑾琳;
摘要:纵观格纳齐诺的所有第一人称小说,叙述过程均为一个孤独个体独立地展开其主观经验的过程。叙述者“我”漫步于城市街头,敏锐地记录周遭的一切。除了内在于被叙述世界的“我”以外,再无他者操纵或控制整个叙述过程。“我”的行走过程、经验过程和叙述过程合而为一。本文在现象学、实存哲学的理论背景下,探讨格纳齐诺的叙述如何向经验性的不确定性回归,进而揭示其反封闭性的构成特征及内涵。从现象学来看,个体最原初的主观经验通...
英美广播现代主义研究的兴起————作者:徐曦;
摘要:近二三十年来,国际人文研究出现了“跨媒介转向”的趋势,许多学者力图超越文学的内部研究,将视野拓展到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方面。本文旨在对21世纪以来英美现代主义学界以广播为对象的研究著作进行综合性评述,梳理“广播现代主义”研究的兴起脉络,评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和视角,展示跨媒介视角如何激发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者发掘新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本文认为,对广播的关注和研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现代主义文学媒介...
经由中国:晚期罗兰·巴尔特的话语理论建构————作者:金松林;
摘要:巴尔特晚期从结构语言学中挪用了“中性”概念,并且将它拓展为基本的理论方法,用于建构他的话语伦理学,以消除隐藏在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为了论证这一策略的合理性,他不断从中国禅道哲学中汲取理论资源,并且用西方经久流传的怀疑论思维加以图解。种种误读和误用,加上“中性”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最终导致他精心建构的话语理论因滑向寂静主义而破产,不过他对潜藏于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的批判却值得我们时刻铭记,这也...
指示符号————作者:张驰;
摘要:“指示符号”是皮尔斯在符号第二种三分法中界定的一个基本类型,指称与其具有直接存在关系的对象。由于能够真实地反映对象,指示符号常被用来考察或验证“物理连接”“真实联系”“时空位置”等实存状态,因而具有指涉实在的功能和探究真理的潜能。伴随数码转型对现实的深刻改变,指示符号的存在基础受到冲击,指称能力受到质询,围绕指示符号的论争也逐渐脱离皮尔斯的符号学语境。本文拟在概述皮尔斯符号三分法的基础上,阐明指示...
《燕子号与亚马逊号》:日常生活中的历险与英国民族性重构————作者:陈兵;
摘要:20世纪前期英国著名作家亚瑟·兰塞姆的历险小说名作《燕子号与亚马逊号》通过几个孩子在英国湖区的假日野营生活成功塑造了一个和谐、富足的湖滨世界,契合了经历战争创伤和社会动荡的英国人的精神需求。同时小说也是兰塞姆对于英国民族性格重构的反思。他运用象征意味浓厚的场景设置和对乡村文化传统的强调来建构英国民族共同体,并将孩子们的野营生活与英国历险文化传统相联系,召唤探险精神,重构其心目中英国人勇敢理性、富有...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
- 省级《文艺争鸣》
- 国家级新媒体研究
- 国家级文化研究
- 省级《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 省级《作品》
- 省级《现代电影技术》
- 国家级《新湘评论》
- 省级云南画报
- 国家级《中国美术》
- 省级图书馆研究
- 省级《山东文学》
- 省级艺术品鉴
- 省级魅力中国
- 省级创意美术与手工
- 省级《西藏大学学报》
- 学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省级《世纪行》
- 省级《湖北档案》
- 北大核心《文学评论》
- 省级北京民俗论丛
- 北大核心人文杂志
- 北大核心《新东方》
- 省级《图书馆论坛》
- 省级《华文文学》
- 省级流行色
- 北大核心《宁夏大学学报》
- 省级小艺术家
- 省级名人传记(上半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