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简介】
《农业考古》志创办于 1981 年,为国内外唯一的专门发表有关农业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大型学术刊物。原主办单位为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1985 年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主办; 1994 年起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博物馆联合主办; 2003 年起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农业考古》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探讨中国农业的历史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史知识,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服务。主要栏目有:农史研究和农业现代化、农业的起源、稻作起源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历史研究、农业文明研究、农业工具、农业水利、林业、园艺、茶叶、渔业、畜牧兽医、古农书、古农学家、农业与饮食、农业与医学、少数民族农业以及资料索引、农史动态等。 《农业考古》封面
1990 年以前为半年刊, 1991 年起该为季刊,每期 300 多页,为国内外篇幅最大的专业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已发行到日、美、英、法、德、澳、意、瑞典、加拿大、韩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几十个国家。至目前为止,已出版 85 期。 《农业考古》封面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一等
江西省优秀期刊综合设计奖
【主要栏目】
农史研究与农业现代化、农业起源研究、稻作起源研究、农业历史研究、农业文化研究、农业工具、农田水利、粮食作物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生业经济初步分析:来自石器淀粉粒分析结果的指示 吴文婉
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馆藏三件汉代有铭农具 邹芙都
烈山氏与原始农业 阮胜
论中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产生的地理背景及影响 苏海洋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农业区划研究述略 罗尧
南宋赋役碑刻《两县二八分科后记》释考 蔡副全
江苏民间借贷与农村经济运行——基于民国时期江苏合会的研究 钟树杰
北京政府时期浙江的田赋附加税考述 汤太兵
东北大豆出口贸易衰落原因探析(1929-1945) 尹广明
抗战时期减租减息运动的特点和经验——以冀东抗日根据地为例 刘庆礼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农业合作政策初探 赵秀丽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信用合作社 杨双利,高石钢
论建国初期农村的互助组制度 赵胜
秦汉农商对立观念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万义广
清前期豫北农村郭氏族人日常生活述略 申红星
地方士绅与清代四川城乡津渡建设 杨文华
清代苗族妇女的劳力贡献 吴才茂
对建国初期内蒙古牧区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达古拉
历史研究杂志投稿:河南农民协会的启蒙与发展
【摘 要】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河南农民运动和农民协会具备了充分的发展条件,历经了从启蒙到衰退的四个时期后自然消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为苏维埃政权所代替。
【关键词】国共合作,河南,农民协会
国共合作后,中共北方区委对河南高度重视,把河南工作放在北方五省的首位,李大钊提出:“在估量革命动力时”,必须充分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份”。他还指出:只有将农民组织起来,才可以形成一支巨大的革命力量,大大加速中国革命的步伐。加之河南省内中共和国民二军建立的统一战线所带来的有利局势、河南省国民党党部的成立并开展工作以及全国农民协会章程的颁布,为河南省的农民运动和农民协会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农业考古最新期刊目录
大遗址保护利用赋能社区发展与乡村振兴——以良渚遗址为例————作者:杜晓帆;全轶先;孔梦悦;
摘要: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领域,因其规模大、范围广,保护管理存在较多难题。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在保护利用的过程中,为应对遗产保护限制和地区发展诉求之间的诸多矛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从生态治理与人居环境改善、民生保障与产业发展、文化认同和社区参与三方面,探索出以大遗址保护带动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经验,为同类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参考
磁山遗址饮食模式的实验考古观察————作者:唐邦城;黎海超;
摘要:对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的陶盂、陶支脚进行实验重建,验证了严文明先生于1982年提出的磁山遗址陶盂、陶支脚可能作为组合型炊煮器观点的可行性,并阐述其构成的炊煮器优点与户外适用特点。开展饮食模式重构实验,认为磁山遗址生活的先民在使用此类炊煮器时,可能熬煮粟米等粥类,肉、蔬菜等汤类食物,或煎烤兽肉、蔬菜等食品。在黄昏或黑夜,使用炊煮器,可能具有类似篝火的功用。石磨棒、石磨盘谷物脱粒的低效性,符合炊煮器的...
论稻作农业与岭南史前文化格局的转变————作者:韩恩瑞;孔婷婷;
摘要:距今5000年以后稻作农业在岭南地区传播扩散进程加快,形成了石峡文化和其他一些小规模农业群体。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史前文化交流格局转变时期,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广西影响广东变为相反方向,并且在原有东西向文化格局的基础上,南北向的分布格局也很明显。不同的是在广东地区南北互动明显,在广西则是南宁周边地区呈现出绝对优势而缺少南北互动。这与不同时期稻作农业对岭南不同地区的适应密切相关,石峡文化的崛起和扩张也起...
从考古发现看新疆干果遗存及相关问题————作者:牟新慧;
摘要:近年来,新疆考古发现了许多干果遗存,有葡萄干、红枣、核桃、酸梅干、杏干、巴旦木等。新疆干果的制作、食用与传播,历史悠久,空间上横跨天山南北。新疆出土文物、文献所见干果遗存和相关记载,说明新疆干果的制作工艺以葡萄制干工艺为代表,汉代初步发展,唐代逐渐繁盛。干果遗存和出土文书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反映了汉唐丝路贸易往来中干果情况,体现了中原传统“事死如事生”观念的浸润
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无锡农村调查研究————作者:隋福民;孙健;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和原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于1958年组织开展了第二次无锡农村调查,也是无锡、保定系列调查的有机组成部分。此次调查贯彻了实地调查方法,充分运用了政治经济学理论。国家统计局在推进调查过程中,秉持开放包容、因地制宜的实干精神,与江苏省统计局密切沟通合作,随时调整工作的方案与计划。无锡农村经济调查办公室领导的调查小组,较好完成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这一调查的历史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
从土地换佃讼案看清代基层社会治理————作者:肖霈柠;
摘要:有清一代,针对永佃权和换佃权等问题,地方乡俗与国家法令既存在一致性,又具有差异性。它们均保证了佃户对垦荒之土地拥有永佃权,亦保证了佃主因佃户长欠租粮所得之换佃权。但在部分地区,除法令规定的长欠租粮之外,若佃户自愿退佃,佃主亦可换佃。随着租佃关系扩大,租佃纠纷尤其是佃主换佃纠纷与日俱增,民间调解无效便上告官府,最终形成讼案。为了稳定基层社会、维护封建统治,官府处理此类讼案时既严格遵守国家法令,又充分...
新中国工农产品的城乡流通与市场层级——以1949—1965年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中心————作者:张一平;
摘要:通过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长三角地区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基础与行政主导型的商业格局。随着国营商业的建立和城乡管理体制的变革,上海与郊县及周边地区的工农产品流通的方式和途径都发生了巨变。以城市为基础设立国有商业公司,以集镇和农业社为单位建立供销社,形成了购销体系国家化、商业网络定点化、市场区域行政化、价格机制层级化的特征
“蝗飞入海”文本流变与宋代禳蝗思想转型————作者:陶江锐;赵艳萍;
摘要:以“马棱驱蝗”为核心的“蝗飞入海”文本,在宋代史家笔下演变成为“马援驱蝗”故事,表明“德政驱蝗”书写模式并未随着人们理性思维的回归而消弭。史家基于“天命观”内核,结合马援武功特质构建的“马援驱蝗”故事,不仅形成时间早于“刘猛将军”传说,其宣扬的治蝗观念也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通过分析马棱、马援和刘猛将军的治蝗形象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治蝗良吏形象的变迁,实际上与蝗神形象武力化转型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国内外贝丘遗址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作者:韦嘉胜;郝秀东;欧阳绪红;
摘要: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洋、湖泊和河流等沿岸,这些地区通常也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因此,贝丘遗址的分布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古代农业经济的线索。通过对贝丘遗址的研究,进而探究农业起源,对于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贝丘遗址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探究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趋势,结果表明:1.国内外贝丘...
新石器时代晚期粤北、粤西的稻作文化——以曲江石峡、封开杏花河遗址为中心————作者:张巨保;
摘要:广东新石器时代晚期栽培稻遗存,以曲江石峡文化遗址和封开杏花河文化遗址为代表,两者在同一历史发展阶段都发现了栽培稻遗存,这些稻作遗存为研究岭南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和传播提供了实物证据。由粤北传播而来的石峡古稻在杏花河地区实现了突破,逐渐向籼型水稻方向演化发展。杏花河文化与石峡文化虽然分布在广东省的不同地区,在考古学文化和稻作农业上有较大的差异,但他们的年代基本相同,具有相近的生活方式和祭祀习俗,表明两...
宋代地方救荒中的问责制度及其成效评析————作者:金勇强;
摘要:为了确保地方官员有效地履行救荒职责,宋朝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救荒问责制度,并以敕令的形式,制订了较为细致的各类问责法规。但与两宋频发的自然灾害相比,因灾问责的官员数量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某些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区,被问责官员量刑较轻,总体惩处力度不大。从问责成效上来看,首先,宋朝对于地方官员救荒渎职的问责并不严厉,这与宋朝整体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关。其次,宋朝对于地方官员在救济灾荒中因济民而违制,甚至不督赋税...
草木之间:中国古代对竹属植物的认知————作者:李兰芳;
摘要:植物一般都可分为草本、木本,但竹类植物在这一问题上争议颇多。《山海经》或言属木,或言属草,前后矛盾。《尔雅》开启了将竹属归为草本植物的时代。但晋人戴凯之所著《竹谱》提出质疑,认为竹子非草非木,自成一类。唐宋以后,农书系统多将竹与草、木并列,但本草书、类书等多认为竹是木本植物。总之,中国古人关于竹子的分类大致经过了归属不定—属草—属木与自成一类并立的变迁。任何一种植物分类的变化都不是简单的字词变动,...
饭稻羹鱼:《齐民要术》中的南方因素(下)————作者:曾雄生;
摘要:北魏贾思勰撰著的《齐民要术》是中国传统农学经典中的经典,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史料。该书共十卷,除第十卷标题为“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外,言下之意,前九卷所载之内容,当属北魏统治下的所谓“中国”之物产。因而,《齐民要术》也被认为是反映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农业的农学著作,即北方农书。但细检书中内容,却发现书中包含有许多非典型性北方因素,如,稻、鱼、竹、橘、莼、莲、芡、芰、菰、菘、姜、杬、越瓜、...
明清时期福建的柑橘生产及其影响————作者:吴忱恬;李昕升;
摘要:中国重要柑橘产区福建,至迟在三国时期已有柑橘生产,唐代、宋代逐渐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传统社会最高峰。这一时期,福建柑橘品种丰富、名称繁多,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品种资源。漳州作为福建柑橘重要产区,为明清时期全国著名产地,规模大、品种多、质量高,所产果实上贡皇室。明清时期福建柑橘的兴盛,原因有自然条件适宜、小冰期气候与商品经济发展等。而柑橘作为果品、药品、商品以及富有祈福寓意的吉祥物品,在当时福建人们的...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基于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作者:姚鹏;朱冠楠;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民国时期先后开展了多次形式多样的农村调查,形成了大量反映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实情的调查报告。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农村调查成果至今仍然是研究近代农业史的重要资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头和实践活水。我国学术界对于民国时期农村调查资料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调查也做出了许多立意高远的研究。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样本来源,运用Cit...
河南地区二里岗文化生业模式的考古学证据————作者:陈煦;王宁;
摘要:河南地区作为中华文明和农耕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生业经济的重点地区,而二里岗文化阶段是研究早期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河南地区二里岗文化的生业模式有助于理解早期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河南地区二里岗文化的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和生产工具表明当时的先民形成了以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为主,采集、渔猎为辅的生业模式。农业种植中水稻和小麦的种植力度变化,为研究中国早期农业由粟稻混作农业向粟黍—...
中国蚕桑文化的历史脉络、价值意蕴与创新进路————作者:胡玉萍;杨虎;
摘要:中国是蚕桑起源地,几千年来,历代政府皆以农桑为“立国之本”,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孕育出了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蚕桑文化,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农桑并举的生产方式使得蚕桑文化与农业文明日益融合,沉淀出蚕桑文化的历史脉络。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全面稳步推进,作为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蚕桑文化独具价值,有待深入研究挖掘
传统农业智慧的保护传承与价值重塑————作者:伽红凯;王庆霖;
摘要:浩瀚历史长河孕育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农耕文明的瑰宝,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对赓续农业优良传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延伸农业多功能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传统农业智慧的宝贵资源与多重价值,深入探讨了全球视野下守望传统农耕智慧的理论逻辑,并提出传统农业智慧当代价值重塑的四大实践路径:一是汲取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二是构建人与“农遗”的双向对话,激发对传统农业智慧的情感共鸣;三是融合活态...
新时代的区域农业史研究——《人勤地利:明清太湖地区农业史》评介————作者:梁诸英;方文静;
摘要:《人勤地利:明清太湖地区农业史》一书基于农业遗产和农业生产的新视角,总结和分析了太湖地区传统农业发展变迁的过程和因素,阐述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的生产经验和智慧,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均有诸多创新。该书不仅在区域农业史研究中具有显著学术意义,而且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及树立大食物观的背景下,相关看法也具有历史借鉴价值
新时代乡村文化共同体建构的现实要求、多维困境与逻辑转向——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的思考————作者:陈东琼;李婷婷;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文明乡风建设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基础性工程,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共同体是精神领域的“有生命的有机体”。新时代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建构,蕴含着将传统乡村文化内核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的深刻内涵,肩负着重振乡村文化与培育现代乡村文明的双重任务,是文明乡风建设的重...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大理文化》
- 北大核心《电影文学》
- 北大核心《西藏研究》
- 北大核心《文物》
- 省级家人
- 国家级中华诗词
- 国家级《今日东方》
- 省级云南画报
- 北大核心《南开学报》
- 国家级《纪实》
- 省级《边疆文学》
- 北大核心《第欧根尼》
- 北大核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 国家级荣宝斋
- 北大核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省级北京民俗论丛
- 省级新阅读
- 国家级中国电视戏曲
- 省级故事家
- 国家级民国春秋
- 省级度假旅游
- 省级《黄河之声》
- 北大核心《大家》文学期刊
- 北大核心散文
- 省级艺术评鉴
- 北大核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 省级畅游江苏
- 南大核心文史杂志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