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1-1096/C
国际标准刊号:0439-8041
主办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管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查看学术月刊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文史哲》研究生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科学与社会》社科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长期以来,本刊坚持严肃认真、严谨扎实的办刊作风,紧密联系与依靠中老学者,积极扶持与举荐青年学术新秀。近几年来,牢牢抓住学术质量,不断推出学术精品,从而得到全国四大文献转摘传媒(《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的认可,文章的转载量、转载率逐年上升。2003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1-2002);2005年,再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3-2004)。这是上海地区社会科学理论期刊唯一得到的殊荣。同时,还是全国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是全国众多重点大学、科研机构考核与评审学术成果的重要参照刊物。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全国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学界视点:跨学科性栏目。 以精辟的文字、敏锐的视角,对学术前沿问题展开深度讨论。

  对话与交锋:跨学科争鸣性栏目。通过学者与学者间的学术对话、批评者与被批评者间的理论交锋,在活跃学术气氛的同时,使读者对一些相关问题产生兴趣,开阔视野。

  海外名家新论:跨学科性栏目。以刊发海外学术名家对前沿问题的研究心得或最新研究成果,搭建起中外学术交流、对话的平台,逐步实现海内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合作与共享。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5)作为“居间者”的实用主义——与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 陈亚军

  (13)论珀斯与分析哲学之关系 江怡

  (19)对杜威《哲学复兴的需要》中经验观念的理解 王成兵

  (25)“交缠的事件”——杜威形而上学的一个关键概念 孙宁

  (33)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争议性问题 简新华

  (4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是非功过——兼评贺雪峰的《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张曙光

  (50)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与建构 黄祖辉;傅琳琳

  (57)呆障房对商品住宅的挤出效应:理论与经验研究——基于浙江省11地市面板数据的分析虞晓芬;曾辉;任天舟

  (66)“市场社会”到“社会市场经济”——对20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考察 周建明

  (75)自然法、财产权与上帝:论洛克的正义观 霍伟岸

  (88)共同体的历史走向和重建中的功能矛盾 邵晓光[1];刘岩[2]

  (94)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刑法保护 刘宪权

  (105)与疾病相关的污名——以中国的精神疾病和艾滋病污名为例 郭金华

  (116)清末汉字汉语变革方案及其对国语建设的影响 高玉

  (125)20世纪80年代叙事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江守义

  (133)理论的叙事转向:一段问题史 刘阳

  哲学论文普通期刊投稿:世界金融与中国哲学的交融

  摘要:中国哲学作为哲学世界一个独特且重要的成分。在丰富的哲学理念与哲学体系中,中国哲学拥有完整的内核,饱满的哲思,明辨的思考路径。在金融哲学深刻的碰撞交融中,金融做其外核,中国哲学辅以其内核,能一定程度上还原荒芜态势下金融的本质,并赋予中国哲学时代新内涵。

  关键词:中国哲学,金融体系,发展路径,本质寻求

  前言:中国三十年的变革,西方金融思想做为舶来物影响着中国新一代的世界观,价值观。新一代在金融旅程中急于褪掉中国文化的外衣,急于变革中国文化的内核。殊不知金融的世界不单单是数学公式相加,不单单是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的杂糅。金融界同样渗透着哲学的明光。哲学是明灯,照亮前行的路。而传载千年的中国哲学恰恰是这明灯最光亮的部分。

  正文:

  学术月刊最新期刊目录

谢林哲学中的狄奥尼索斯形象————作者:先刚;

摘要:谢林是近代首位对神话中的狄奥尼索斯形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哲学家。他从“一神论”的概念出发,推演出真正唯一的神是三位一体的、包含三个潜能阶次的大全一体的神,从而在概念上论证了多神论或神话的必然性。狄奥尼索斯作为神话中唯一的贯穿全部潜能阶次的神,尤其在第二个潜能阶次或作为“第二位神”发挥着最重要的功能,亦即让绝对封闭的统一体过渡到多样性及其秩序。从这个角度看,谢林诠释的狄奥尼索斯与尼采诠释的狄奥尼索斯正好...

以具身性重新为尊严奠基——走出西方经典尊严观的困境————作者:张容南;

摘要:有关西方尊严观的经典论述,从古典时期的西塞罗一直到启蒙时期的康德都贬抑人的动物性,将尊严定义为人类超越于动物,或者人性中的理性超越于动物性的一种优越地位。这种尊严观高扬人的理性价值和自由选择的能力,构成了西方当代平等尊重理想的思想渊源。然而,这种去动物性的尊严理想可能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它进一步强化了人对动物的统治和剥削,也让人类躲避和排斥自身的动物性。它从理想的理性行动者出发进行伦理和政治建构,...

中国财政支出预决算偏离的原因:预算调整的视角————作者:李明;李珍珍;孔蔚然;

摘要:预算体现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预算与作为执行结果的决算偏离过高,意味着约束不够,规划的战略和政策可能存在执行偏差。基于此,以省本级支出预决算为例,可以探究中国预决算偏离的成因。通过将预决算偏离分解为经预算调整形成的偏离和未经调整形成的偏离,测算了两部分偏离各自的贡献,发现中国支出预决算偏离度总体较高,经预算调整形成偏离的贡献占主导。进一步,基于采集的2014—2022年公开可...

制度功利主义对结果不确定性问题的结构性反思——基于罗素·哈丁在道德策略研究中的范式革新————作者:张敏;

摘要:源于经验论传统的功利主义一般采取结果主义的形式,即认为功利最大化原则乃是基于对结果的计算。然而,此种功利计算的可行性以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均使其遭受较大理论质疑。当代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由于受到研究范式的限制,主要从微观理性行为出发思考社会的公共道德规范,无法有效解决上述理论问题。以罗素·哈丁为代表的当代制度功利主义则推动了一场结构性的范式革新,在提出三种理性局限的基础之上,将结果不确定性内化...

社会知识在司法中的运用及其优化————作者:于龙刚;

摘要:社会知识在司法中的运用有多种形态,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法官运用自身社会知识来还原案件事实、与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并妥善解决纠纷。法官所拥有的社会知识涵盖了对纠纷背景事实、当事人以及社会常识常情常理的认识与理解。这种丰富的社会知识赋予了法官对案件事实的洞察力、作出司法决定的直觉判断力,以及解决纠纷的实际行动力。法官的社会知识不仅根植于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更是通过司法的制度机制得以强化和保障。司法的...

文化消费到文化自信的“行动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方案————作者:朱迪;

摘要:文化社会学对于理解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期五篇笔谈旨在把握时代特征,创新研究方式、研究方法,构建新的文化社会学。李培林通过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复杂心路历程,讨论世界现代化过程中东方现代文明形成的可能性问题,阐明塑造现代文明的本源和路径。陈云松提出“文脉社会学”,也即一种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空结构、聚焦中华文化对历史和当代社会的形塑的自主的文化社会学知识...

数字社会文化发展新特征:基于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作者:高文珺;

摘要:文化社会学对于理解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期五篇笔谈旨在把握时代特征,创新研究方式、研究方法,构建新的文化社会学。李培林通过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复杂心路历程,讨论世界现代化过程中东方现代文明形成的可能性问题,阐明塑造现代文明的本源和路径。陈云松提出“文脉社会学”,也即一种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空结构、聚焦中华文化对历史和当代社会的形塑的自主的文化社会学知识...

路径框架:媒介空间杂糅与场景意义的重置————作者:潘霁;

摘要:媒介居中运作,驱动虚实交融,构成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新兴的数字移动媒介如何改变虚实空间交转杂糅,催动场景意义生成的“框架”变化?研究发现前数字时代“表征”范式的虚实交转发生在不同次元和方向上,形成了“显著度结构”“阈值空间体验”和“拟剧论架构”等主流的框架概念和分析方法。位置媒介、移动虚仿和空间计算等新技术强化了虚实“共在”的新范式。混杂现实按虚实共在的构成比例,包括从“置入”到“折叠”复杂连续的...

“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说的启示价值——兼论美学研究中的观念与方法的问题————作者:王元骧;

摘要:“实践论美学”是在苏联社会派美学的启示下,按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思想,视美为人在实践过程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烙印在对象上,是人在观照对象中所领悟到的一种精神价值。但由于当年它的倡导者只是按认识论的观点进行研究,以致无视价值与评价的内在联系,把美与美感分离开来、对峙起来,而使“实践论美学”趋于纯理论化和形而上学化。蒋孔阳先生较早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试图转向“从现实生活出发”,按“经验复合...

“巫史传统”的理性化与感性化——论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构————作者:刘悦笛;

摘要:中国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一方面须要“植根本土”,另一方面则要“走向全球”。在古今中西张力之间所形成的“巫史传统”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本土创构,它既包括理性化的一面,也包括感性化的另一面。因为中国巫性传统本然具有感性与理性的“一体两面”,而且由“巫”到“史”的发展更有赖于中国人的“实用理性”而亦离不开感性作用。“巫史传统”之所以对于中国美学而言乃是源根性的,正是由于,由巫史而发,中国美学乃是“天...

从历史观到历史本体论的转向——阶级理论的整体史反思————作者:张佩国;

摘要:以往关于阶级的看法,大致是将其分别界定在几个层面——作为生产关系的阶级剥削关系、作为政治形态的阶级统治和阶级斗争、作为政治文化的阶级意识、作为社会不平等的阶级分层。新社会史阶级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工厂民族志研究,则给我们研究阶级问题提供了整体史启发。生产方式理论是唯物史观之要义,在一定程度上富有整体史意义,有利于破除以往关于社会历史“再结构化”的教条,重新解释作为历史整体的“社会形态”

投稿须知

摘要:<正>(一)本刊自2016年起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以“学术月刊”网站(https://www.xsyk021.com)作为接受投稿的主要渠道。本刊的栏目分为:(1)哲学;(2)经济学;(3)文学、艺术学、美学;(4)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5)政治学;(6)法学;(7)社会学;若不能确定板块,请选择“(8)综合通联”板块。(二)来稿字数以15000~20000字为宜,并附带中文摘要(300~400...

超越“东西”之分:中国司法需求的空间演变与类型化————作者:石磊;程金华;

摘要:在追求空间正义的过程中,传统上简单笼统的“东西”之分无法充分反映司法需求区域差异,不利于司法资源合理配置。对此,司法需求的空间类型化有必要从描述图景深入到解释成因的层次。地理空间视角下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司法需求的“东西分异”格局在空间演变上呈潜在弱化趋势。司法需求不仅具有空间依赖性,而且在成因方面还存在空间异质性。司法需求受人口密度、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政府治理、法律服务可得性等多重...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综合与超越:2000—2024(上)————作者:张永清;

摘要:2000年至2024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综合与超越”期。“自省与综合”“完善与超越”分别构成2000年至2009年、2010年至2024年间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者经过对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式、审美意识形态等问题的论争,最终形成了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社会意识形式等理论命题并存的新格局;王元骧对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问题的思考呈现出由“实践偏向”到“伦理偏向”的...

“通道之地”:中国边疆与李特尔对丝绸之路概念的发明————作者:万翔;

摘要:细致剖析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1779—1859)代表作《地学通论》,可以认识到“丝绸之路”是由这位近代地理学之父缜密设计而创造的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发明与当时欧洲对中国边疆的认知密切相关。对《地学通论》第一版(1817—1818)内容的分析显示,李特尔充分铺垫了丝绸之路概念的文献基础;点明欧亚两洲间环环相扣的联系特征作为丝绸之路概念理论根源;描述古代中国边疆“通道之地”作为丝绸之路概念经验知识来源;...

202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摘要:202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由学术月刊编辑部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经过学界推荐、文献调研、学者研讨、专家评议、投票确定等程序,评选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研究”等十大学术热点,现予公布

新质生产力概念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创新————作者:洪银兴;杨玉珍;

摘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重要特征。新质生产力概念及其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作为原创性、标识性的经济学理论,可以在系统化、学理化的基础上,以之作为切入点来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新质生产力有严格的质的规定性,一是需要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生产力要素的新质态来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二是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数字生产力...

“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中国古代贱民的政治学分析————作者:俞可平;

摘要:贱籍制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绝对君主专制主义的重要结构基础。贱民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是士农工商“四民”之外的一个特殊阶层,处于中国社会等级结构体系的最底层。贱民被当作牲口和财物,完全剥夺了基本的人权,没有起码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生命保障。贱民不仅不享有普遍平民所拥有的自由权、平等权和人格权,甚至其生存权随时可能被主人或其他“良民”所剥夺。“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从文化、文明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作者:李培林;

摘要:文化社会学对于理解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期五篇笔谈旨在把握时代特征,创新研究方式、研究方法,构建新的文化社会学。李培林通过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复杂心路历程,讨论世界现代化过程中东方现代文明形成的可能性问题,阐明塑造现代文明的本源和路径。陈云松提出“文脉社会学”,也即一种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空结构、聚焦中华文化对历史和当代社会的形塑的自主的文化社会学知识...

文脉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探索————作者:陈云松;

摘要:文化社会学对于理解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期五篇笔谈旨在把握时代特征,创新研究方式、研究方法,构建新的文化社会学。李培林通过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复杂心路历程,讨论世界现代化过程中东方现代文明形成的可能性问题,阐明塑造现代文明的本源和路径。陈云松提出“文脉社会学”,也即一种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空结构、聚焦中华文化对历史和当代社会的形塑的自主的文化社会学知识...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学术月刊》研究生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4231.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