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1-1096/C
国际标准刊号:0439-8041
主办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管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查看学术月刊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文史哲》研究生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科学与社会》社科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长期以来,本刊坚持严肃认真、严谨扎实的办刊作风,紧密联系与依靠中老学者,积极扶持与举荐青年学术新秀。近几年来,牢牢抓住学术质量,不断推出学术精品,从而得到全国四大文献转摘传媒(《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的认可,文章的转载量、转载率逐年上升。2003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1-2002);2005年,再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3-2004)。这是上海地区社会科学理论期刊唯一得到的殊荣。同时,还是全国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是全国众多重点大学、科研机构考核与评审学术成果的重要参照刊物。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全国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学界视点:跨学科性栏目。 以精辟的文字、敏锐的视角,对学术前沿问题展开深度讨论。

  对话与交锋:跨学科争鸣性栏目。通过学者与学者间的学术对话、批评者与被批评者间的理论交锋,在活跃学术气氛的同时,使读者对一些相关问题产生兴趣,开阔视野。

  海外名家新论:跨学科性栏目。以刊发海外学术名家对前沿问题的研究心得或最新研究成果,搭建起中外学术交流、对话的平台,逐步实现海内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合作与共享。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5)作为“居间者”的实用主义——与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 陈亚军

  (13)论珀斯与分析哲学之关系 江怡

  (19)对杜威《哲学复兴的需要》中经验观念的理解 王成兵

  (25)“交缠的事件”——杜威形而上学的一个关键概念 孙宁

  (33)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争议性问题 简新华

  (4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是非功过——兼评贺雪峰的《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张曙光

  (50)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与建构 黄祖辉;傅琳琳

  (57)呆障房对商品住宅的挤出效应:理论与经验研究——基于浙江省11地市面板数据的分析虞晓芬;曾辉;任天舟

  (66)“市场社会”到“社会市场经济”——对20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考察 周建明

  (75)自然法、财产权与上帝:论洛克的正义观 霍伟岸

  (88)共同体的历史走向和重建中的功能矛盾 邵晓光[1];刘岩[2]

  (94)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刑法保护 刘宪权

  (105)与疾病相关的污名——以中国的精神疾病和艾滋病污名为例 郭金华

  (116)清末汉字汉语变革方案及其对国语建设的影响 高玉

  (125)20世纪80年代叙事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江守义

  (133)理论的叙事转向:一段问题史 刘阳

  哲学论文普通期刊投稿:世界金融与中国哲学的交融

  摘要:中国哲学作为哲学世界一个独特且重要的成分。在丰富的哲学理念与哲学体系中,中国哲学拥有完整的内核,饱满的哲思,明辨的思考路径。在金融哲学深刻的碰撞交融中,金融做其外核,中国哲学辅以其内核,能一定程度上还原荒芜态势下金融的本质,并赋予中国哲学时代新内涵。

  关键词:中国哲学,金融体系,发展路径,本质寻求

  前言:中国三十年的变革,西方金融思想做为舶来物影响着中国新一代的世界观,价值观。新一代在金融旅程中急于褪掉中国文化的外衣,急于变革中国文化的内核。殊不知金融的世界不单单是数学公式相加,不单单是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的杂糅。金融界同样渗透着哲学的明光。哲学是明灯,照亮前行的路。而传载千年的中国哲学恰恰是这明灯最光亮的部分。

  正文:

  学术月刊最新期刊目录

思想:界限及其违犯的话语——福柯越界思想探究————作者:莫伟民;

摘要:福柯思想不仅跨界,更是越界,越过学科固有的边界而进行别样的思考和探究,敲打、动摇直至摧毁传统思想学说。福柯不仅要突破笛卡尔理性主义的界限,还要根除康德人类学主体主义和胡塞尔先验主体哲学,不仅要切断传统历史主义的线性因果关系链条,还要逾越本质主义权力观的思想雷区。福柯推崇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的批判精神,批判了大写理性观、大写历史观、大写主体观、大写权力观。福柯在哲学剧场上扮演了越界者的角色,高举差...

静态比较优势动态化的驱动力与历史经验——兼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内因————作者:刘乐易;曹越洋;蔡继明;

摘要: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新旧动能转换之际,又遭遇全球化逆流,中国现阶段政策似乎并不符合比较优势,与中国早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相通之处。基于从分工体系转变和产业链上下游博弈两个路径,可以具体分析历史上中国在早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经济的长期正向影...

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对国家治理范式的形塑与影响————作者:余南平;黄昊;

摘要:ChatGPT的出现代表着以大模型、多模态为技术方向的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开启。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是驱动未来社会发展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的技术底座,通用人工智能也必将对国家治理范式形塑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通用人工智能对国家治理范式的形塑将经历技术外部化、技术伴生化和技术共生化等三个阶段。通用人工智能将显著作用于社会各领域并产生多维度的共振影响,对此国家治理范式也需应对变化进行相应的变革...

杠杆周期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抵押品结构的视角————作者:王永钦;褚浩男;

摘要:经济周期往往表现为杠杆周期,其中抵押品及其结构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中国过于依赖房地产的抵押品结构和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信用扩张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其带来的债务积压问题也造成了中国的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影响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长期看,中国需要通过法治和制度改革,以及革新中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激活基于未来现金流的抵押品,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短期内,中国宜积极发行国债,扩大国债市场规模...

晚明的政治危机、科举考试与国家治理————作者:冯贤亮;

摘要:晚明中国出现了政治秩序与社会控制的各种危机,牵动了国家到地方的整体注意力。但应对的根本,仍在国家治理亟需的各类人才。从朝廷到州县的秩序维护,需要大量公忠报国的官员队伍,其培育的土壤就在科举制度。在晚明科举考试的内容中,大多是国家治理与礼仪纲纪的大问题,特别是在全国性的会试策论中,表现尤其明显。在国家治理的宏观进程中,制度文明的建设有其根本性意义,从科举层面而论,更能体现其重要性。在明代前期建立的制...

胡适与国民党的“新文化运动”之争————作者:桑兵;

摘要:1929年胡适与国民党的“新文化运动”之争,是人权论争的尾声。一直自外于新文化运动的胡适首次以新文化运动者自居,抨击曾经的新文化运动策动者国民党一贯反对新文化运动,因而“反动”。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的陈德徵等人为此围攻胡适,为国民党的专制辩护。国民党的其他派系、左翼人士和中共方面,也纷纷发表评论意见。虽然言人人殊,却从不同的角度论证胡适已经落伍,甚至不免“反动”。尤其是胡适坚持无条件拥抱欧美资本主...

“年代学”视域下的九十年代文学研究——关于概念、意义与源流问题的思考————作者:吴秀明;

摘要:近年来,九十年代文学日益广泛地受到重视,并成为当下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但相较于成果丰硕的八十年代文学研究,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为了还原九十年代的丰富内涵,有效推动其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借鉴“年代学”理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九十年代再出发”命题。这不仅需要厘清九十年代文学与八十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源流交叠的方式去展示其曾经历的过渡、延展或带有时代特征的历史转换,而且还要进而阐释...

试论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碰撞中的“礼法冲突”————作者:陈康令;

摘要:在当代全球性国际秩序成型之前,各类区域性国际秩序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碰撞之所以不可避免,原因之一就是东西方世界之间“礼法冲突”逐步的升级和激化。如果说传统东亚秩序是一种“守成秩序”,由于天下礼元规则的免责化、轻励化,东方世界弱化了守势、走向了失势;那么新兴西欧秩序就是一种“崛起秩序”,由于国际法元规则的特权化、重罚化,西方世界强化了攻势、走向了得势。如今,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大势所...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综合与超越:2000—2024(下)————作者:张永清;

摘要:2000年至2024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综合与超越”期。“自省与综合”“完善与超越”分别构成2000年至2009年、2010年至2024年间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者经过对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式、审美意识形态等问题的论争,最终形成了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社会意识形式等理论命题并存的新格局;王元骧对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问题的思考呈现出由“实践偏向”到“伦理偏向”的...

消费的生产性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作者:彭冲;钟辉勇;

摘要: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当前阶段,正确理解消费与生产的关系以及相应政策的制定对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在回顾消费与生产关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消费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践,可以总结新发展格局下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赋能生产,包括消费服务外包、消费结构升级、第三空间、空间品质和新型消费模式的生产性等五个具体机制。进而从政策体系、生态体系、治理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中国进一步发展消费服务...

投稿须知

摘要:<正>(一)本刊自2016年起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以“学术月刊”网站(https://www.xsyk021.com)作为接受投稿的主要渠道。本刊的栏目分为:(1)哲学;(2)经济学;(3)文学、艺术学、美学;(4)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5)政治学;(6)法学;(7)社会学;若不能确定板块,请选择“(8)综合通联”板块。(二)来稿字数以15000~20000字为宜,并附带中文摘要(300~400...

究天人之际:康有为的纠结与普遍性的两难——从费孝通出发的考察————作者:李荣山;

摘要:费孝通的思想存在一个重要的转变,即着眼于早年从私的角度强调差序格局到晚年着眼于公的角度强调天下大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续了晚清以来的大同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相比差序格局概念的巨大影响,对大同维度意义上的普遍主义的讨论相对较少。有鉴于此,从费孝通出发,重新考察康有为的大同说,认为大同小康之分的枢纽是天人之际(天祖之别)。康有为在天人之际的纠结揭示了近代以来从中国出发的普遍性始终面临两种根本的困难。费...

析“差序格局”或“伦理关系”主导说——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再审视————作者:谢立中;

摘要:费孝通和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差序格局”或“伦理关系”为主的主要依据是: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缺乏他们所说意义上的那样一些团体,因此无法以“团体”或者“集团”形式对社会生活加以组织,而只能依靠“团体”或“集团”之外的一些方式来组织社会生活。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家庭/家族组织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借助于家庭/家族来加以组织的,而无论...

抗战歌词:文学与音乐共生的诗体特征————作者:王泽龙;薛雅心;

摘要:抗战歌词是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一种朗吟的诗体,它采用适宜政治动员的呼告语体,通过呼语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常用祈使句唤起军民的行动力量,广泛使用凸显乐感的嗟叹词类,增强接受群体的感性体验。音乐家为自由体、歌谣体、新格律体配以适宜吟唱的声韵,使歌词兼具“说的声音”与“歌的声音”。抗战歌词突出音乐律动,强调韵脚和谐;采用实词与虚词搭配突出轻重音,使朗诵节奏与歌唱韵律相互契合。朗吟的抗战歌词是文学与...

主体主义,还是新的实在性范式——论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概念————作者:周驰博;

摘要:如何定位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概念,是学界争议已久的一个问题。业已存在的两种解释范式分别以“自我意识”与实体形而上学的“神”的概念为基础,这两种范式都未能完全切中费希特理论的核心问题,此即,在继承发展康德先验哲学洞见的基础上重思真理与实在性的最高本原。绝对自我理论不是一门自我意识理论,而是一门关于意识的终极实在性本原的理论,并且,这一本原无法以实体形而上学的静态实体模型得到理解,而必须以一种表达主义...

作为用户的平台劳动者:保护机制及其构建————作者:吴文芳;王瑞宏;

摘要:平台劳动者因其劳务提供过程依赖平台应用程序而兼具“劳动者”和“用户”双重身份。从“用户—服务商”视角可见,平台企业与平台劳动者之间构成以信息技术服务为标的的交易关系。但在平台权力与网络效应、锁定效应的共同作用下,该交易关系中双方主体地位实质不平等,平台劳动者作为交易主体的公平交易、自由选择等权利难以兑现,交易秩序岌岌可危。平台劳动者的用户保护机制正是以此切入,在现行实在法框架内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

学术新书 上海图书馆藏稿钞珍本丛刊

摘要:<正>中国传统古籍中,以稿本、钞本为主的写本以其极为独特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清代以来,藏书家即多重视稿钞本的价值,如傅增湘言其“咸有名家印记,旧人题识,流传有绪可寻,足以据为校勘之资。而名人遗著手稿未经刊行者,为前贤精神所寄,尤为瑰宝”。无论为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还是影钞本、钞本,皆更多保存书籍的原始面貌和反映作者的著述本意,具有可靠的版本价值和极高的文献价值

《论语》之“方”————作者:陈建洪;

摘要:《论语》中“方”字凡十五见。其中,有些句子向来争讼不休,也有些句子常受忽视。常见争议之义包括方之为并、方之为比以及方之为道术等用法。由于“四方”“万方”已完全成为汉语常用词汇,就其语义讨论而言,几乎遭到彻底忽视。与“四方”“万方”等用法密切相关的“多方”“邦方”之义,则从未得到讨论且似乎向无争议。“四方”“万方”用法之中,可析取“臣方”“敌方”和“形方”之义。这些不争之义对于理解《论语》之“方”甚...

谢林哲学中的狄奥尼索斯形象————作者:先刚;

摘要:谢林是近代首位对神话中的狄奥尼索斯形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哲学家。他从“一神论”的概念出发,推演出真正唯一的神是三位一体的、包含三个潜能阶次的大全一体的神,从而在概念上论证了多神论或神话的必然性。狄奥尼索斯作为神话中唯一的贯穿全部潜能阶次的神,尤其在第二个潜能阶次或作为“第二位神”发挥着最重要的功能,亦即让绝对封闭的统一体过渡到多样性及其秩序。从这个角度看,谢林诠释的狄奥尼索斯与尼采诠释的狄奥尼索斯正好...

以具身性重新为尊严奠基——走出西方经典尊严观的困境————作者:张容南;

摘要:有关西方尊严观的经典论述,从古典时期的西塞罗一直到启蒙时期的康德都贬抑人的动物性,将尊严定义为人类超越于动物,或者人性中的理性超越于动物性的一种优越地位。这种尊严观高扬人的理性价值和自由选择的能力,构成了西方当代平等尊重理想的思想渊源。然而,这种去动物性的尊严理想可能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它进一步强化了人对动物的统治和剥削,也让人类躲避和排斥自身的动物性。它从理想的理性行动者出发进行伦理和政治建构,...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