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文史哲

《文史哲》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7-1101/C
国际标准刊号:0511-4721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查看文史哲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辞书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学术月刊》研究生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文史哲》创办于1951年5月,是新中国创办最早的高校文科学报和人文社会科学杂志,首任社长为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的华岗先生。当时负责华东地区的陈毅同志说:“大学就是要通过教学与科研,为国家培养合格而又对路的有用人才。而学报正是检验这一成就的标尺。山大创办《文史哲》是开风气之先,已引起全国各大学的重视。”得风气之先的《文史哲》,在党的“双百方针”颁布之前,便率先进行学术论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关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红楼梦》问题的讨论等一系列学术争鸣。这种开放的办刊方针得到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大力支持,王亚南、吕振羽、顾颉刚、周谷城、罗尔纲、黄药眠、陈子展、齐思和、严北溟、周汝昌、程千帆、阴法鲁、任继愈、汤志钧、何兹全等都踊跃为《文史哲》撰稿。著名学者蔡尚思评价:“《文史哲》致力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而繁荣学术,功不可没!” 《文史哲》不仅有着繁荣学术的贡献,而且有着扶植新人的传统,李希凡、蓝翎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论文在《文史哲》上发表之后,曾引起毛泽东主席的重视,使《文史哲》成为“大学者的讲坛,小人物的摇篮”。

  本刊作为一家学术名刊,至今在同类刊物中仍然保持着三项殊荣,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出口量最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家以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而知名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一向以学术为本位,以创新为生命不断发掘新的选题,展开新的争鸣,受到国内外读者,作者的高度关注及好评。

  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

  国家期刊奖(首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当代学术铭家与学术史、国学研究、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重估儒学价值_儒家传统的开放性新探:孝-慈现象分析(笔谈)

  亲—亲之爱:为仁之本与人之为人 蔡祥元5-8

  亲子之情探源 黄启祥8-12

  孝何以是一种德性?——在德性伦理学的视域下重审亲亲之爱 王珏12-16

  对亲子关系的哲理讨论的说明和阐发 张祥龙16-20

  学术史研究

  《春秋》中的“空白”叙事:“阙文”与“不书” 李纪祥21-38+165

  “国学”原义断裂、跨语际挪移与流变性转换考察 蔡先金39-51+165-166

  文史新考

  古“凿齿民”写照:史前獠牙人头像玉雕属性考——兼释史前东南方拔牙习俗与古“凿齿民”形象之矛盾 王晖52-64+166

  河西宝卷存目辑考 朱瑜章65-79+166

  秦兼并战争中的“出其人”政策——上古移民史的特例 王子今80-86+166-167

  皇权继承危机与魏晋政治格局之形成 陈艳玲87-97+167

  唐宋“口号”诗考论 刘湘兰98-104+167

  民初小说理论:管达如《说小说》与吕思勉《小说丛话》新探 邬国义105-121+167-168

  中国哲学研究

  论东汉“儒教国教化”的形成 渡边义浩;仙石知子;朱耀辉122-135+168

  中国哲学中的证明问题 张文修136-150+168

  职称发表论文:《共产党宣言》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研究

  [摘要]《共产党宣言》问世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面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与歪曲,马克思、恩格斯及后来的继承者都相继作出了坚决的批判与论证。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从马克思主义形成之初并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这一历程中一直存在,并且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出现,使得共产党人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以应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攻击。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反马克思主义,批判

  目前,关于《共产党宣言》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研究相对比较广泛,同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各国都有不同的理论存在,比较典型的有:卡尔・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本书认为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其他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进程,它被誉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历史学作出的最彻底、最难对付的批判。而对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也做了深刻的批判,《共产党宣言》对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已经做了最深刻的批判,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那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利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挫、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的过时就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等等。苏联解体后,柏林街头叫卖两本书《一个幽灵离开了欧洲》和《别了,马克思》,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现在明目张胆的反马克思主义正在减少,但对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研究不能停下脚步,这是建设共产主义实现中国梦必须的不二选择。

  文史哲最新期刊目录

南朝“小选”与门生出仕——制度视野下的寒人兴起与士庶关系————作者:权家玉;

摘要:门生群体兴起于东汉,主要以授业为纽带与老师建立关系,由此也形成了师生近于父子的道德联系。降及南朝,授业关系淡化,道德责任也逐渐沦丧,转为近似于主仆关系,其背后的推动力在于针对寒人的选官机制为士人掌控,成为供士人门生出仕的专用通道。以出仕为目的的寒人,乃出资购求这种近乎仆从的门生身份,以期获得出仕机会。寒人兴起是南朝史中一个重要话题,但对于寒人如何兴起却一直未能深入探讨,通过门生出仕的路径,或可给出...

“阳儒阴释”论争的脉络考察————作者:林存阳;罗刚;

摘要:“阳儒阴释”系宋代理学产生后,儒学内部针对陆王心学援引佛学而建构其学说取向的一种批判。此一论争自张九成而萌芽,由朱熹正式提出,经陈建等人的发展,至清初,顾炎武、王夫之等以此来批判陆王学说,斥其为“异端”,而黄宗羲等则起而为之辩解,从而推动了学术的更新和转型。从本质上说,“阳儒阴释”并非反映儒与佛之间的关系,而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学术主旨、立场、方法上的异趣及二者之间的门户之见与宗派意识,彰显了儒...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学术团队项目“先秦两汉出土易类文献汇纂通考与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简介————作者:刘光胜;

摘要:<正>近代以降,学者将西方哲学的宇宙论、形而上学、生命哲学、现象学等理论引入易学研究领域,易学研究的方法日益多元化。目前学界的易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种路径。一为哲学易,学者对太极、道器、阴阳、体用、生生等核心概念进行重新解读,阐发其哲理意蕴,推进易学哲学体系的建构。二为易学哲学史,其研究的旨归,不是研究《周易》本身,亦非考察各家对《周易》的注解是否可取,而是探究易学各流派提出的哲学主张

蒙文通后期理学思想研究——以《理学札记》为中心————作者:陈来;

摘要:我们把1949年以后称为蒙文通理学思想的后期,研究蒙文通后期理学思想的主要资料是《理学札记》。由《理学札记》来看,蒙文通这一时期所讨论的理学问题大部分属于延续了宋明朱子学的讨论,也有一部分是属于陆九渊、王阳明学派的功夫讨论。这说明他在这一时期关注的是宋明理学的主流,其基本立场是兼容朱陆,兼容朱王,而以朱子为主。这一时期他明确肯定理学思想,但他既不是程朱派,也不是陆王派,应该属于“综合派”,对朱王两...

百年墨家伦理思想研究考辨——兼论“功利主义”与“神命论”之争————作者:聂韬;

摘要:自梁启超、胡适等人确立“以西释中”的研究范式后,《墨子》文本中“利”与“天”的概念逐渐彰显出中西异质文化的互动与张力,既吸引了民国时期强调“耶墨并举”的基督教徒,也引发持“功利主义”立场的中外学者予以诠解,更开启西方汉学界关于墨家“神命论”与“功利主义”思想的长期论战。百年墨家伦理思想研究可分为共存、演变及论辩三个阶段,其中历经“功利主义”与“神命论”成为墨家伦理思想的固有研究范式,到逐渐重视《墨...

名士堪良牧:南朝官员出守生涯的文本塑造————作者:李傲寒;

摘要:周转于中央与地方是大部分南朝官员迁转中的必经之途,从其赴任到秩满会产生一系列文本,主要包括赴任前的饯宴诗、到任之后的临郡教和郡斋诗、离任前后的与吏民别诗和德政碑等。饯宴诗、临郡教、德政碑等具有鲜明的模式化色彩,昭显着应制文学和官文书的文本特征;而郡斋诗和与吏民别诗则既有自我书写的一面,又有公开展示的一面,其文本亦有较为稳固的套路可循。无论出守官员的实际情况如何,在这些公共或私人、他作或自作的模式化...

转生梅:宋代咏梅新范式的建立————作者:李小荣;

摘要:“转生梅”是宋代咏梅的新范式,它主要是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居士型文人所创立。该范式书写方式多样,有效地解决了咏梅诗词对梅花“三世”生命流程中的异时同构、异体同构问题,使人、梅和其他动植物组成的意象群之结构形式富于变化,从而丰富了咏梅诗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想象。宋人咏植物诗词之所以选择梅转生,是因为他们依据中土禅史的“心法”语境,成功地创造了拈梅微笑、天女散梅等新的禅宗文学语典。至于新范式形成的思想依据...

《墨经》与惠施“历物十事”————作者:田宝祥;

摘要:学界以往研究惠施名辩之学多从“庄惠之辩”的维度出发,然而思想史视域之比较研究显示,作为战国中期名家代表、名辩思潮核心人物的惠施,其“历物十事”与名辩学说受到《墨经》的影响更大。换而言之,《墨经》乃是惠施名辩之学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惠施“历物十事”所论“同异”“大小”“高低”以及“有穷”“无穷”等名辩概念、逻辑命题是对《墨经》与后期墨家的回应或反驳;另一方面,惠施参与百家争鸣、开展学术论辩的理论方法...

“宋无诗”:明人宋诗观的逻辑悖论————作者:薛泉;

摘要:“宋无诗”观滥觞于南宋,成熟于明代,起初并没有统一的称谓,后在弘治、正德年间作为“诗必汉魏、盛唐”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李梦阳、何景明正式命名推出。经后七子极力推扬后,“宋无诗”观之影响更为深远。究其内涵,“宋无诗”并非说宋代无诗,而是说宋代没有如同汉魏、盛唐那般可供后人仿效的一流诗歌。明人“宋无诗”观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悖论,本就蕴含着“宋有诗”的因子,这为其反对者提供了反驳契机,从而在客观上建构起一个...

九品官人法中的“二品才堪”问题新论————作者:李济沧;

摘要:东晋南朝时期九品官人法中所谓的“二品才堪”,概指那些并无乡品二品身份的寒门寒人出身者就任了只有乡品二品获得者才能担任的官职。六朝时期,乡品二品是区分士庶之别的标尺,决定了官职的清浊和升迁的途径,在贵族官僚体制的运转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贵族身份与乡品二品紧密相连,而东晋南朝的皇权对乡品二品的获得基本无法干涉,但可以利用“二品才堪”的政策提拔亲信寒人。“二品才堪”的实施,一方面说明贵族通过乡品二品...

陈季同是“中学西渐”的先行者吗?——一百三十年前一桩著作权案再探————作者:尹德翔;英格马·奥特森;

摘要:晚清外交官陈季同与其前法国教师蒙弟翁曾对《中国人自画像》与《中国人的戏剧》二书的著作权发生过争议。学界目前给出的结论是“合作”,以陈季同为主撰,蒙弟翁从旁协助。关于蒙弟翁其人,有甚多谜团待解。但他不是陈季同的私人秘书,也非驻德使馆随员,而是一个职业间谍。蒙弟翁是二书的真正作者,这从它们的表达风格、对汉学家的大量抄袭、书写策略与蒙弟翁自述的吻合,皆可得证。陈季同与蒙弟翁“合作”的模式,为前者从媒体获...

唐代求法高僧义净律典译本中的省略与省译————作者:陈明;

摘要:唐代求法高僧义净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四大译家之一。他(及译场)翻译了大量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戒律文献。南亚吉尔吉特出土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梵本与义净译本的“母本”有密切关系,可以用作考察义净译本的梵汉对勘的语料。通过梵汉对勘、与前代译经中的相关词语或语法现象的比较,可以发现义净译本中存在多种省译现象,有些是基于梵本原典中的省略,有些则是翻译过程中由汉语的写作习惯或语法因素造成的;探究梵汉句型的表达...

《动乱中的中国》的书写立场和史学价值:明恩溥与庚子事变————作者:郭道平;

摘要:明恩溥亲历、参与和书写了庚子事变。《动乱中的中国》长期以来被英语学界视为有关义和团运动的重要文献。该书作为早期义和团研究成果,在义和团起源问题上提供了与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相对的社会—历史分析方式,成为日后“民团说”的滥觞。《动乱中的中国》既是使馆之围的详实记录和庚子事变的全面书写,也是世纪之交美国中国学的代表性作品。书中还透露出作者情感和观念转变的端倪:对义和团的态度由愤慨转向“了解之同情...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文库”第二辑简介

摘要:<正>为深入阐发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持续推进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参与并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别策划了以象征孔子诞生地、儒家思想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尼山为名的“尼山文库”。该丛书侧重理论研究,以儒学与中华文化的义理凝练与阐释为特色,第一辑推出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在此基础上,儒学高等...

《文史哲》2024年总目录

摘要:<正>~

都城化的先声?——东魏北齐的墓葬分布与社会变迁————作者:范兆飞;

摘要:墓葬是墓主生前权力的延续和反映。南北朝自然也不例外。东魏北齐虽然是“邺城-晋阳”二元政治格局,但时人墓葬分布以邺城为主,晋阳为数甚少。绝大多数胡汉权贵葬于邺城,少数与高齐政权具有姻亲关系的勋贵家族则葬于晋阳。邺城墓域以漳河为界,漳北墓域以元魏宗陵和高齐宗陵为主,其中混杂着部分勋贵的墓葬;目前已发现的漳南墓域以固岸墓域为主,各色人等埋葬于斯。墓葬位置与邺城的远近,与埋葬时间的先后并无必然关系。碑志资...

祭祀、转化与死后居所: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的礼仪空间塑造————作者:王方晗;

摘要: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通过随葬品、图像与墓葬建筑的互动,在墓室内营造了多层次的礼仪空间。墓室由帷帐图像、实物帷帐和供台构成灵魂所居的灵座,与祭奠所用的饮食器具界定了祭祀之处。棺床顶部放置的一系列随葬品与先秦礼书中记载的丧礼器物有密切联系,意在完成死后从尸身向魂魄的转变。墓室内纳粮收租主题的画像砖、庖厨空间和木俑构成食物充足、仆俑满屋的理想世界,为墓主塑造了死后的永恒居所。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礼仪...

赌徒论证、混合型策略及其问题————作者:汤志恒;

摘要:帕斯卡的“赌徒论证”是宗教哲学中与本体论论证并驾齐驱的两大论证之一,但在国内学界却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甚至是鲜有提及。依托决策论框架,赌徒论证的旨趣在于论证理性的逐利者“应该选择相信上帝存在”,而不管上帝“事实上”是否存在。赌徒论证所引入的一些前提在细节上有很多可推敲之处,但是直到不久前西方学界一般认为该论证是有效的——如果这个论证的所有前提都是成立的,那么其结论成立。晚近由达夫和亥杰克提出的“混合...

存在与意义————作者:杨国荣;

摘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形式,人的存在蕴含不同方面,这种存在形态对意义的追寻具有主导性。人不仅思考世界的意义,而且探寻自身“在”世的意义。意义总是相对于人而言,在认知的层面,对象所呈现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规定,与人从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角度考察对象无法相分。人与对象的关系,也关联着价值之维,自然对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生态意义便体现以上的价值内涵。这种意义并非自发显现,而是最终由人所把握并赋予。意义的不同...

中国哲学研究的四种身份意识————作者:蔡志栋;

摘要:该如何进行中国哲学研究,是这门学科诞生以来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困扰了很多优秀的学者。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以及期许,或许可以用“四种意识”的视野来加以刻画。这四种意识分别是:1.把中国哲学当作研究对象的意识,包含了“以马解中”“以西解中”和“以中解中”等典型范式;2.把中国哲学当作思想资源的意识,也即把中国哲学当作学派立场、隐形支援或精神支柱等;3.把中国哲学当作对话伙伴的意识,此中又包含...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文史哲》研究生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4230.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