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文史哲

《文史哲》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7-1101/C
国际标准刊号:0511-4721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查看文史哲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辞书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学术月刊》研究生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文史哲》创办于1951年5月,是新中国创办最早的高校文科学报和人文社会科学杂志,首任社长为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的华岗先生。当时负责华东地区的陈毅同志说:“大学就是要通过教学与科研,为国家培养合格而又对路的有用人才。而学报正是检验这一成就的标尺。山大创办《文史哲》是开风气之先,已引起全国各大学的重视。”得风气之先的《文史哲》,在党的“双百方针”颁布之前,便率先进行学术论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关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红楼梦》问题的讨论等一系列学术争鸣。这种开放的办刊方针得到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大力支持,王亚南、吕振羽、顾颉刚、周谷城、罗尔纲、黄药眠、陈子展、齐思和、严北溟、周汝昌、程千帆、阴法鲁、任继愈、汤志钧、何兹全等都踊跃为《文史哲》撰稿。著名学者蔡尚思评价:“《文史哲》致力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而繁荣学术,功不可没!” 《文史哲》不仅有着繁荣学术的贡献,而且有着扶植新人的传统,李希凡、蓝翎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论文在《文史哲》上发表之后,曾引起毛泽东主席的重视,使《文史哲》成为“大学者的讲坛,小人物的摇篮”。

  本刊作为一家学术名刊,至今在同类刊物中仍然保持着三项殊荣,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出口量最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家以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而知名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一向以学术为本位,以创新为生命不断发掘新的选题,展开新的争鸣,受到国内外读者,作者的高度关注及好评。

  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

  国家期刊奖(首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当代学术铭家与学术史、国学研究、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重估儒学价值_儒家传统的开放性新探:孝-慈现象分析(笔谈)

  亲—亲之爱:为仁之本与人之为人 蔡祥元5-8

  亲子之情探源 黄启祥8-12

  孝何以是一种德性?——在德性伦理学的视域下重审亲亲之爱 王珏12-16

  对亲子关系的哲理讨论的说明和阐发 张祥龙16-20

  学术史研究

  《春秋》中的“空白”叙事:“阙文”与“不书” 李纪祥21-38+165

  “国学”原义断裂、跨语际挪移与流变性转换考察 蔡先金39-51+165-166

  文史新考

  古“凿齿民”写照:史前獠牙人头像玉雕属性考——兼释史前东南方拔牙习俗与古“凿齿民”形象之矛盾 王晖52-64+166

  河西宝卷存目辑考 朱瑜章65-79+166

  秦兼并战争中的“出其人”政策——上古移民史的特例 王子今80-86+166-167

  皇权继承危机与魏晋政治格局之形成 陈艳玲87-97+167

  唐宋“口号”诗考论 刘湘兰98-104+167

  民初小说理论:管达如《说小说》与吕思勉《小说丛话》新探 邬国义105-121+167-168

  中国哲学研究

  论东汉“儒教国教化”的形成 渡边义浩;仙石知子;朱耀辉122-135+168

  中国哲学中的证明问题 张文修136-150+168

  职称发表论文:《共产党宣言》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研究

  [摘要]《共产党宣言》问世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面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与歪曲,马克思、恩格斯及后来的继承者都相继作出了坚决的批判与论证。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从马克思主义形成之初并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这一历程中一直存在,并且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出现,使得共产党人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以应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攻击。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反马克思主义,批判

  目前,关于《共产党宣言》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研究相对比较广泛,同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各国都有不同的理论存在,比较典型的有:卡尔・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本书认为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其他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进程,它被誉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历史学作出的最彻底、最难对付的批判。而对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也做了深刻的批判,《共产党宣言》对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已经做了最深刻的批判,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那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利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挫、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的过时就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等等。苏联解体后,柏林街头叫卖两本书《一个幽灵离开了欧洲》和《别了,马克思》,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现在明目张胆的反马克思主义正在减少,但对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研究不能停下脚步,这是建设共产主义实现中国梦必须的不二选择。

  文史哲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政治思想的知识建构:以《春秋》三传《隐公》为对象的话语分析————作者:张善若;

摘要:与西方“文为神用”的政治文化传统相比,以儒家知识分子为诠释主体的“文史哲”知识建构过程,体现着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以及中国政治文本中的文法、文体和文论的原创性,也塑造了中国政治知识建构过程和关于政治的思考、论证和讨论方式。借鉴奥斯汀、斯金纳、莱考夫、图尔敏等学者的观点,对《春秋》及《左传》《穀梁传》《公羊传》中隐公十一年间八个事件的记录进行话语分析,描绘、理清中国文本和文体的特点并将之理论化,可以描...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家心学通史研究”简介

摘要:<正>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家心学通史研究”(24JZD008),首席专家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暨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沈顺福教授。项目涵盖五个子课题:先秦儒家心学、汉魏隋唐儒家心学、宋代理学心学、陆王心学、现代新儒家心学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包括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曾振宇教授、徐庆文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张美宏教授,以及南京大学哲学学院翟奎凤教授。课题组成...

书写作为方法:“汉字文化圈”、书写传统与历史叙事————作者:武春野;

摘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传统,也是东亚地区共享的文化遗产。汉字作为区域共同语发挥的文化整合作用,是古代东亚世界秩序的重要支点,而训读作为此区域内普遍存在的文化实践,塑造了东亚各地的多元书写文化传统。19世纪后半期以来,语文改革被纳入国家近代化方案,引发了遍及东亚地区的新语文运动。语文改革不但关系到对现实情势的认识,也涉及对历史的认知和解释,两者互相影响,历史上的书写问题于是成为东亚各地身份认同和历史想...

界定永恒的身体:从柏罗丁至“亚略巴古的狄奥尼修斯”————作者:聂建松;

摘要:在古典时代晚期,随着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和成熟,曾经深受古希腊哲学影响的人们对身体的看法产生了一场重要的转变。基督教的哲学家们开始使用保罗的“圣殿”形象代替柏拉图的“囚笼”来描述身体,而这一转变的最重要的关键人物之一就是“亚略巴古的狄奥尼修斯”。他一改之前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负面身体形象,转而开始寻求人类身体的永恒可能性。按照古典晚期哲学的三个方面划分,这一自柏罗丁至狄奥尼修斯所发生的“身体观”转变过程和...

“爱的成年”:后五四时代的情感教育————作者:袁一丹;

摘要:后五四时代的情感教育面临个人与家国关系的重构,其核心议题是对爱及爱的条件的重新定义。五四青年需经受一种新的情感教育才能领悟“爱”的奥义。这种情感教育糅合了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性科学的资源,形塑了五四青年对爱情、婚姻、家庭的理解。从1925年《京报副刊》组织的“青年爱读书”征集活动来看,文学仍承担着情感教育的主要功能,《红楼梦》《浮生六记》代表了古典文学含蓄蕴藉的情感教育模式,然而五四青年更急需一种直...

“由叙述的进到说明的”:早期民俗学者的学科意识及学术探索————作者:李向振;

摘要:从学科建设来看,中国民俗学与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差不多同时期设立,但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里,民俗学学科先后经历了两次沉浮并最终衰落下去,而其他学科则一路直上。早期民俗学没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发育成比较完善的现代社会科学部门,主要原因在于早期民俗学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任务及目的没有形成共识,以致在很长时间里,它都以“资料之学”面目呈现。当然,不少早期从事民俗研究的学者已经注意到此问题,并进行了深刻的...

东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城局”————作者:黄楼;

摘要:《宋书》《梁书》《魏书》《北史》等史籍载东晋南北朝官制中有“城局参军”,比对碑志石刻及敦煌吐鲁番文书等出土文献,可知此职实为“城扃参军”。城扃曹分置于东晋公府的贼曹,南北朝普遍设置于公府、州府及诸军镇中。城扃参军主掌城门出入关禁,同时兼有修浚备御等杂职。唐代前期废公府、州府城扃参军,但各级军镇体系中仍保留“城扃”一职,主掌供军杂料。中晚唐以后,“扃”因俗字用法偏移,常被用为“局”字的俗写。“城局”...

御书·圣节·尊者道场:宋初雁荡山的圣地化————作者:王鹤琴;

摘要:雁荡山作为十六罗汉中第五位诺矩罗尊者居所的圣地化过程始于宋初。在太宗至道元年搜访名山赐御书的背景下,为吸引朝廷注意,灵岩禅寺僧人与其周遭诸种力量联合制造了圣地传说。真宗朝,雁荡山上另一系僧人通过祝圣寿的方式获得圣节寺额,实现了雁荡山佛寺政治地位优势的转移。雁荡山圣地化的初期历史,呈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竞争的动态发展历程,不同形式的资源或者资本在同一场域内部及不同场域间流动。唐宋中土佛教中心意识崛起,...

运气与正义————作者:唐英英;

摘要:运气平等主义是当代极富影响的左翼分配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分配正义要“敏于选择和努力而钝于运气”,尽可能让选择和努力而不是运气来决定人们的生活前景。然而,运气平等主义的这一核心命题值得批评,“敏于选择和努力而钝于运气”只是正义分配的衍生结果,而不是相关社会安排的辩护理据。例如,就贡献与运气而言,在分配满足贡献量原则、共担原则以及难度原则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水平往往较少受到运气因素的影响。但“钝于运气...

从“民族自觉”到“文化自觉”——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探源————作者:张浩;

摘要:“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他的“最后一篇文章”。从这一概念本身的形成过程看,费先生显然受到梁漱溟“民族自觉”概念的直接启发和影响;从思想来源看,这一概念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既有费先生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家的西学渊源,也有对他晚年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学渊源,其中至关重要的仍属梁漱溟先生。学术传承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对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进行深入辨析,探究其生成和提出的过程,不仅是...

王莽舌:社会报复与政治儆戒————作者:王子今;

摘要:新朝在民众武装暴动的冲击下败亡。王莽被斩首,又分裂其身,传其首悬于宛市,时人或“切食其舌”。据说这是因为王莽多以言语欺骗世人的缘故。汉代社会舆论可见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人士对于“利口”“巧辩”者取贬抑态度,是值得重视的政治文化现象。王莽以巧妙的言行表演博得声望,最终掌握了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但是新莽王朝的短促覆亡,也与王莽“好空言”“好为大言”,借用儒学经典“以文奸言”的表现有关。王莽舌故事作为身体史...

《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记》的文本旅行————作者:孙齐;

摘要:随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唐代的译出和流行,也出现了多种相关的灵验记,《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记》就是这些灵验故事的一部汇编。目前公布的日本石山寺本,显示出它在9世纪经由渤海国传入日本,并因此得以保存。此书虽然在中国古代大藏经中已经亡佚,但在唐、宋、辽代的多种经幢、塔铭上,还保留有其中部分篇章。此外,北宋之后,此书又被改编成《劝善书》得以流传,并被南宋中期的《玉皇本行集经》改造出了道教的版本。《加...

张力的存废:重思儒道互补的韦伯解释————作者:任剑涛;

摘要: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以儒道互补结构中“儒”的维护权力式入世、“道”的神秘性出世之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立论,对中国在近代何以未能生成资本主义进行了解释。这一解释的宗旨,是中国两种主要宗教中缺乏资本主义发展所必要的张力。在正统与异端的对应性阐释框架中,韦伯指出了中国古代主流的儒家理念与基督新教理念之间的根本差异,在道家无力消解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断定中国近代是不可能催生资本主义的。这是一个基于事实的...

五德终始说与司马迁的历史书写——以《史记》与岳麓秦简史料矛盾的考辨为中心————作者:符奎;

摘要: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巡行至湘山时,因渡江遇大风而迁怒湘君,下令“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但《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相关律令却记载秦始皇对湘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树木采取了保护措施,下诏“皆禁勿伐”。这一史实之间矛盾的产生,可能是司马迁根据另一来源史料构建土德虞舜与水德秦王朝之间的相克关系所致。邹衍所主张的五德终始说对司马迁的历史观与历史书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记》所记历史始于土德的黄帝,终...

半殖民体验与晚清语言现代化————作者:魏巍;

摘要:与西方列强在殖民地实行法案化、强制化的语言现代化局面不同,晚清中国因半殖民体验特性,产生了异于前者的独特现代化面貌与理论自主空间。同样出于反殖立场,在晚清却萌生出两类相悖的语言方案。王照、章太炎等人坚守汉语本位的语言民族主义原则,对西方现代化话语中的殖民本质及文明等级秩序保持警惕。吴稚晖、李石曾等无政府主义者出于对文化西方的想象,主张废弃汉语、全盘世界语化,忽视了西方文化体系的殖民性与世界主义中隐...

陈季同是“中学西渐”的先行者吗?——一百三十年前一桩著作权案再探————作者:尹德翔;英格马·奥特森;

摘要:晚清外交官陈季同与其前法国教师蒙弟翁曾对《中国人自画像》与《中国人的戏剧》二书的著作权发生过争议。学界目前给出的结论是“合作”,以陈季同为主撰,蒙弟翁从旁协助。关于蒙弟翁其人,有甚多谜团待解。但他不是陈季同的私人秘书,也非驻德使馆随员,而是一个职业间谍。蒙弟翁是二书的真正作者,这从它们的表达风格、对汉学家的大量抄袭、书写策略与蒙弟翁自述的吻合,皆可得证。陈季同与蒙弟翁“合作”的模式,为前者从媒体获...

九品官人法中的“二品才堪”问题新论————作者:李济沧;

摘要:东晋南朝时期九品官人法中所谓的“二品才堪”,概指那些并无乡品二品身份的寒门寒人出身者就任了只有乡品二品获得者才能担任的官职。六朝时期,乡品二品是区分士庶之别的标尺,决定了官职的清浊和升迁的途径,在贵族官僚体制的运转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贵族身份与乡品二品紧密相连,而东晋南朝的皇权对乡品二品的获得基本无法干涉,但可以利用“二品才堪”的政策提拔亲信寒人。“二品才堪”的实施,一方面说明贵族通过乡品二品...

名士堪良牧:南朝官员出守生涯的文本塑造————作者:李傲寒;

摘要:周转于中央与地方是大部分南朝官员迁转中的必经之途,从其赴任到秩满会产生一系列文本,主要包括赴任前的饯宴诗、到任之后的临郡教和郡斋诗、离任前后的与吏民别诗和德政碑等。饯宴诗、临郡教、德政碑等具有鲜明的模式化色彩,昭显着应制文学和官文书的文本特征;而郡斋诗和与吏民别诗则既有自我书写的一面,又有公开展示的一面,其文本亦有较为稳固的套路可循。无论出守官员的实际情况如何,在这些公共或私人、他作或自作的模式化...

南朝“小选”与门生出仕——制度视野下的寒人兴起与士庶关系————作者:权家玉;

摘要:门生群体兴起于东汉,主要以授业为纽带与老师建立关系,由此也形成了师生近于父子的道德联系。降及南朝,授业关系淡化,道德责任也逐渐沦丧,转为近似于主仆关系,其背后的推动力在于针对寒人的选官机制为士人掌控,成为供士人门生出仕的专用通道。以出仕为目的的寒人,乃出资购求这种近乎仆从的门生身份,以期获得出仕机会。寒人兴起是南朝史中一个重要话题,但对于寒人如何兴起却一直未能深入探讨,通过门生出仕的路径,或可给出...

《动乱中的中国》的书写立场和史学价值:明恩溥与庚子事变————作者:郭道平;

摘要:明恩溥亲历、参与和书写了庚子事变。《动乱中的中国》长期以来被英语学界视为有关义和团运动的重要文献。该书作为早期义和团研究成果,在义和团起源问题上提供了与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相对的社会—历史分析方式,成为日后“民团说”的滥觞。《动乱中的中国》既是使馆之围的详实记录和庚子事变的全面书写,也是世纪之交美国中国学的代表性作品。书中还透露出作者情感和观念转变的端倪:对义和团的态度由愤慨转向“了解之同情...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