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周易研究》杂志,是易学类著名研究刊物。本刊系2000年入选CSSCI索引期刊、2000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1998年来历次获山东省优秀期刊。
主要栏目有数易与义理易、《周易》经传与易学史研究、易学与哲学文化、易学的现代价值及改造、易学研究方法论、易学与考古、易学史科学及易学与自然科学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2000年入选CSSCI索引期刊
2000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2001年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1998年来历次获山东省优秀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周易经传研究、易学史研究、出土易学文献研究、周易与哲学研究、周易与文化研究、周易与自然科学。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论丁若镛“推移说”与汉宋易学——兼论朱熹、毛奇龄推移说对丁若镛的影响 林忠军,LIN Zhong-jun
杨万里易学诠释特色之“引史证易”探析 姜含琪,JIANG Han-qi
论王夫之“乾坤并建”视域下的易卦序思想 马倩倩,MA Qian-qian
是筮法还是释法——由清华简《筮法》重新考虑《左传》筮例 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
试析清华简《筮法》中的卦气思想 韩慧英,HAN Hui-ying
清华简《筮法》与《左传》《国语》筮例比较研究 刘震,LIU Zhen
《周易》战伐之事考论——以《师》卦为中心的儒家军事思想探讨 余治平,YU Zhi-ping
论易学先后天阴阳理论在道教内丹学中的运用 彭战果,PENG Zhan-guo
基于太极生化模式的营销进化论思考 贾利军,周南,何佳讯,JIA Li-jun,ZHOU Nan,HE Jia-xun
比较的时代:论当代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 李晨阳,Chenyang Li
中国哲学的功夫视角和功夫视角下的世界哲学 倪培民,NI Pei-min
信息动态
浙江论文发表:海德格尔对思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探源及创见
摘 要:海德格尔前期通过此在的领悟代替了思(知觉)的意义,并使用“领悟”概念实现了对主体哲学的改造;中期则凭借对古希腊哲学中思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细致研究,揭示出古希腊哲学是通过将人置于逻各斯之下来构建思与存在之同一性的;在此思想洞察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自己对思与存在同一性的创见,即思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本有之澄明发出的允诺。同时,海德格尔的思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还揭示了当前科学技术危机的内在成因,为人类应对科学技术危机找到了一条现实可行的出路。
关键词:领悟,思,逻各斯,同一性,澄明
作者简介:于志杰,男,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一、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思的消隐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在其早期思想阶段构建了以此在生存现象分析为核心的基础存在论,借此他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存在论的现代转向。在这一转向视域中,海德格尔尝试以“存在与时间”的问题框架重新解析在传统存在论中长久固定下来的“存在与思想”的问题框架,以便在更为本真的层面重新提出并解答存在问题。这就难免造成一种印象,即海德格尔在其基础存在论中似乎有意隐匿了有关思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海德格尔的问题框架,就会发现他其实是用另铸新词的方式全面铺展了有关思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就‘思想’问题而言,前期海德格尔鲜言‘思想’,或者说,还没有在特指的意义上使用‘思想’一词。前期海德格尔更多地用‘理解’(das Verstehen,或译‘领悟’)这个解释学概念,以之来指称人的原始的存在方式。”[1]这也就是说,在基础存在论中,思的问题是以“领悟”这个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同时与主体形而上学的“知觉”概念划清了界限。
周易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周易》“地势坤”解诂————作者:黄杰;郑怡宁;
摘要:前人已经指出,按照《大象传》的体例,《周易》乾卦《大象传》“天行健”、坤卦《大象传》“地势坤”应当分别断句为“天行,健”“地势,坤”,“天行”“地势”是对乾、坤二卦卦象的解释,“健”通“乾”,“健(乾)”“坤”是点出卦名。这一点对解读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势”应当读为“设”,早期文献中有很多“行”与“设”对言的例子。“天行”“地势(设)”意为天运行,地陈设。乾、坤二卦带有生成论...
《周易·系辞上》“大卦”“小卦”说辨析————作者:王政杰;
摘要:《周易·系辞上》“齐小大者存乎卦”“卦有小大”二句及其衍生的“大卦”“小卦”概念在易学史上解释不一。相关解释可分为阴小阳大说、卦义好坏说、卦之用词说、综合说四种,总体上以阴小阳大说为主流。阴小阳大说在如何判断卦之阴阳的问题上莫衷一是,卦义好坏说过于重辞轻象,卦之用词说与经文多不合,综合说则有着较好的解释效力。《系辞》是判断“小大”定义的核心文本。从《系辞》对“卦”的论述来看,“齐小大者存乎卦”的“...
孙一奎医易学研究————作者:姚春鹏;陈传照;
摘要:孙一奎在理学背景下重新诠释了医学与易学的关系。他以朱熹理气合一的理气论为出发点,提出了“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医易观。所谓医易相通,是指在理学视域下易学与医学之根本原理的贯通,而不是功用或表现形式上的相通。孙一奎根据其理学化的医易相通思想,融贯医学与易学,创造性地提出了肾间动气命门的生命太极论,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人体生命结构与功能系统,认为三焦是沟通先天命门与后天脏腑经络的中介系统。与肾间动气...
从《日本书纪·神代卷》看日本创世神话中的《易》理————作者:吴伟明;
摘要:由《日本书纪·神代卷》可见,奈良时期的日本官员深受中国道家创世神话的影响,频繁引入阴阳、五行、乾坤、太极、三才、八卦等易学概念来建构自己的创世神话。与之不同,德川时代的神道家和儒者主张儒神一致、神道与《易》理同属天地自然之道。他们以《易》理解释宇宙生成,以太极、阴阳、五行附会天神七代神祇,对《神代卷》予以儒学性质的诠释,进而为日本创世神话提供了朱子学的形而上架构
《周易研究》2025年度主要栏目设置与重点选题
摘要:<正>本刊2025年将围绕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积极贡献;二是传承、发展传统易学,探讨冷门绝学领域的重大疑难问题;三是围绕易学与中国哲学的当代转化创新,切实推进新时代的易学与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构;四是关注易学智慧在解决国家重大现实问题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经集体研究,本刊编辑部确定...
生生之谓易:《周易》的“生生”思想及其哲学意蕴————作者:董春;
摘要:“生生”作为易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源于古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要理解《周易》的“生生”观念,需要对“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周易》对“生”的理解,从生长之本义逐渐转向了对“生”之哲学内涵的思考。在《周易》当中,“生”的内涵包括“生”的能力、“生”的过程、“生”的特定状态以及引发、逻辑推演等多重含义。而当“生”演变为“生生”而成为哲学观念时,生生能否担当起“本体”的重任,就成了必须回应的问题。易学中...
邵雍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的融通——以“数学”为视角————作者:徐亮;
摘要:邵雍的易学体系由物理之学、性命之学、“数学”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彼此融通,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性命之学探究天所命定之性,物理之学研究事物运动的内在规律以及禀赋的性质,“数学”以“图”“数”为载体探求万物运化之理。物理之学根源于性命之学,性命之学落实为物理之学,“数学”则是呈现二者的工具。邵雍一方面通过“数学”的“加一倍法”“四象分类”“体数用数”“元会运世”等研究物理之学,另一方面通过“数学”探究...
气学视野下黄宗羲对朱子先天学的批判————作者:由美子;
摘要:学界普遍认为,黄宗羲是基于经学立场批判图书学脱离了《周易》经传文本。事实上,黄宗羲的批判并非指向经学研究。他对先天学的批判立足于理气合一的气学视野。在黄宗羲看来,先天诸图以象数的方式呈现了朱子的理气观。朱子误解了《系辞》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间“生”的内涵,不仅割裂了八卦生成系统,也致使其误以为先天学的逐爻生卦法揭显了八卦的生成次序。黄宗羲的批评针对先天八卦次序、方位的意涵与现实气化流行的矛盾处...
根本通明《周易象义辩正》的政治化视域————作者:史少博;
摘要: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汉学家、易学家根本通明在其代表作《周易象义辩正》中对《周易》进行了政治化诠释,为日本近代的“万世一系皇统”说提供了理论根据。《周易象义辩正》将“天子一系”视为《周易》的主旨,用乾、震、蛊、巽等卦论证“天子万世一系”的合理性,并批判干宝“以乾卦为革命之卦”的观点。根本通明把“天子一系”立为国教,对国民进行忠君爱国的教化。《周易象义辩正》政治化视域的实质是借助《周易》维护日本近代“万...
《心学〈易〉钩沉》简介————作者:王聆洁;
摘要:<正>贺广如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23年12月出版,全书共320页。该书虽由作者发表的六篇期刊论文结集而成,但各篇议题环环相扣,围绕宋明学者以心学思想诠释《易经》的著作,展现了宋明两代心学易发展的基本脉络。全书共分六章,前有绪言,后有结论。在绪言中,作者对“心学易”之内涵作了界定,强调了心学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回顾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推进的空间。第一章“心学《易》流别之始?——《...
《敦煌本术数文献辑校》简介————作者:王雷;
摘要:<正>关长龙辑校,中华书局2019年6月出版,全书共1 452页,130万字,系“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后期资助项目”成果。该书汇集了国内外馆藏敦煌术数文献,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补校。在前言中,作者回顾了敦煌数术学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已有成果,指出随着出土文献研究的深入,诸多佚名数术文献的类型归属问题日益突出,重新思考数术分类标准,厘清数术学统之历史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全书将敦煌本术数文献分为11大...
物的内部是空、是无,还是几?——论万物生生的第一个哲学前提————作者:余治平;
摘要:物有内在是物生生的前置条件。康德虽然承认物自身有内在,但对它究竟是什么则持不可知的态度。因为人所能够认知的现象并不能反映物自身的本来面目,而只呈现其有限的局部。大乘佛教主张万法皆空,并没有实体或自性,皆由因缘生起。色以空为依据,空又没有自性。性空、自性空,导致万物的生生也必然是空,生生的现实可靠性被彻底解构。《老子》、王弼注以“无”为现象万有赖以生存的本体根据,超言绝象,不落现实而绝对、无待。道家...
论《四库全书总目》对王弼易学的学术批评————作者:倪宇航;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对王弼易学少有褒扬公允之评价,而多斥其有尚空言、涉异学、乱经典、好门户之争四大弊端。馆臣将王弼易学与宋学相联系且对二者的态度、评价如出一辙。《总目》承载了乾隆后期对待朱子学与宋学的贬斥之态。在馆臣眼中,朱子学承继了王弼易学的学术脉络,二者属于同一体系的学问。一方面,乾隆早期对宋学抱以善意,为维护高宗颜面,《总目》将批判朱子学与宋学的焦点一定程度上转移为对王弼易学的指摘。另一方面,乾...
西方经济学传播视域下的易学“消息”之义——以梁启超对演绎分析的认知为中心————作者:王玲强;
摘要:在晚清西学东渐的历程中,易学话语一度被应用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译介之中,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以“消息”一词解读经济学演绎方法就是社会科学借用易学范畴的典型案例。一方面,“消息”之义与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运用演绎推理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关联起来,用以保证理论体系的逻辑可靠性;另一方面,“消息”之义自然面向与易学面向的贯通又使其具备了与演绎分析略显差异,却与絜矩之道这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契合的意蕴,以此...
晚清易学的分裂及其近代转型————作者:胡飞林;
摘要:晚清易学历经汉宋对峙与融合、今古文之争及西学融入等学术思潮的冲击与碰撞,呈现出繁复多变的学术面貌。简言之,汉宋易学由对峙走向合流,终因缺乏方法与理论的建构而逐步式微,同时,今文经学家不守成法的经学观念,重塑着晚清易学的诠释路径。古文经学家章太炎、刘师培承续“六经皆史”论,从经史同源的角度夷易学于史学,易学的史学化转向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易学的根基。张之锐《易象阐微》一书综合运用近代科学知识治《易》,...
逆流、盗机与脱化——道教内丹学“生生”思想的实现样态————作者:彭战果;李昊禹;
摘要:“生生”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观念,可以指现象层面的万物之生,可以指本体层面的“使生者生”,可以落实在易道阴阳二气的无尽转换中,亦可落实在儒家道德践履的健行不息上。除此之外,生命本身之“生生”亦是有待关注的主题。道教内丹学以长生久视为目标,依据易道“生生”思想建构适合其修炼的生命观,发展出实现自然生命之“生生”的独特原理和技术。首先,这一体系立足于先天,强调通过逆转生殖之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以固...
论李西月内丹学的先后天思想————作者:王楠;
摘要:宋元以降,道教学者广泛论及先天和后天,却并未对其进行严格界定,相关论述亦较为笼统。李西月基于前人对先天和后天的理解,将宇宙的生成次第解释为先出于天者、先原于天者、后天(包括后天中之先天和后天两个层面)等阶段,并强调内丹学由后天所返还之先天合前二义而兼有之。与之相应,丹有二品,即结丹和还丹,其炼养次第为结丹、七返还丹、九转大还丹;药有二类,即内药和外药,其用药次第为始则取外药以制内药,继则由内药以修...
太极·阴阳·性命:论唐君毅的“生生”哲学————作者:王振辉;
摘要:唐君毅的生生哲学可以从太极观、阴阳观、性命论三个方面阐明。首先,青年唐君毅融合了过程主义、新实在论与气化论,将“太极”视为“变之理”。三十岁之后唐君毅以内在而超越的“生生之理”界定“太极”,将其视为生生的本原。其次,阴阳相继和阴阳相感是生生的两种模式。阴阳相继指“生而化、化而生”的气化更迭,其根据是乾坤之道。阴阳相感指功能的摄受与感通,其根据是感应之理。阴阳的相继相感都可以用“因化果生”的模型来解...
损中有益,益中有损——《周易》中的损益观析论————作者:张文智;
摘要:帛书《要》篇里有一段谈论损益之道的文字,称之为“吉凶之门”及“君者之事”。依据今本《周易》经传所蕴含的本体生成论,并结合《道德经》《淮南子》中的相关说法,以及《大学》《中庸》与《周易》之内在关联,损益之道可以得到更为深刻、全面的解读。“损下益上”为“损”,“损上益下”为“益”,这是《周易》的基本理念;“损”中有“益”,“益”中有“损”,体现了损益、取舍之间的辩证关系;“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说...
从义理诠释到生命诠释——孙奇逢对孔子易学的理解与辩护————作者:刘萍;
摘要:面对朱熹“三圣分观”论对孔子易学所造成的价值冲击,孙奇逢以“《易》无二易”说进行了批驳,重申了孔子《易传》对伏羲、文王思想的接续性。他注意到孔子在时的视域下以浑融易理之心释《易》的独特价值,并据此提出“《易》未必尽同”,在生发必然性的意义上为孔子义理释《易》之理路作辩护。孙奇逢着眼于孔子易学与其主体生命的贯通,指出孔子易学是超越文本注释而上达于生命的诠释,故“孔子是一部《易》”。此一生命诠释的最大...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重庆图情研究
- 国家级《中国残疾人》
- 省级《郭沫若学刊》
- 北大核心《中国档案》
- 省级《老区建设》
- 国家级《人像摄影》
- 省级《民族论坛》
- 国家级画刊
- 省级《日语知识》
- 省级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 省级俄罗斯学刊
- 北大核心《新美术》
- 北大核心浙江学刊
- 省级《上海工艺美术》
- 北大核心《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省级《西北师大学报》
- 省级《延边大学学报》
- 国家级音乐传播
- 省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科学与社会》
- 省级《文物世界》
- 省级美术
- 国家级艺术广角
- 南大核心抗日战争研究
- 省级《青春岁月》文学期刊
- 省级 星火
- 北大核心《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 省级《武汉文史资料》
- 省级《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十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