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周易研究》杂志,是易学类著名研究刊物。本刊系2000年入选CSSCI索引期刊、2000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1998年来历次获山东省优秀期刊。
主要栏目有数易与义理易、《周易》经传与易学史研究、易学与哲学文化、易学的现代价值及改造、易学研究方法论、易学与考古、易学史科学及易学与自然科学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2000年入选CSSCI索引期刊
2000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2001年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1998年来历次获山东省优秀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周易经传研究、易学史研究、出土易学文献研究、周易与哲学研究、周易与文化研究、周易与自然科学。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论丁若镛“推移说”与汉宋易学——兼论朱熹、毛奇龄推移说对丁若镛的影响 林忠军,LIN Zhong-jun
杨万里易学诠释特色之“引史证易”探析 姜含琪,JIANG Han-qi
论王夫之“乾坤并建”视域下的易卦序思想 马倩倩,MA Qian-qian
是筮法还是释法——由清华简《筮法》重新考虑《左传》筮例 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
试析清华简《筮法》中的卦气思想 韩慧英,HAN Hui-ying
清华简《筮法》与《左传》《国语》筮例比较研究 刘震,LIU Zhen
《周易》战伐之事考论——以《师》卦为中心的儒家军事思想探讨 余治平,YU Zhi-ping
论易学先后天阴阳理论在道教内丹学中的运用 彭战果,PENG Zhan-guo
基于太极生化模式的营销进化论思考 贾利军,周南,何佳讯,JIA Li-jun,ZHOU Nan,HE Jia-xun
比较的时代:论当代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 李晨阳,Chenyang Li
中国哲学的功夫视角和功夫视角下的世界哲学 倪培民,NI Pei-min
信息动态
浙江论文发表:海德格尔对思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探源及创见
摘 要:海德格尔前期通过此在的领悟代替了思(知觉)的意义,并使用“领悟”概念实现了对主体哲学的改造;中期则凭借对古希腊哲学中思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细致研究,揭示出古希腊哲学是通过将人置于逻各斯之下来构建思与存在之同一性的;在此思想洞察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自己对思与存在同一性的创见,即思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本有之澄明发出的允诺。同时,海德格尔的思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还揭示了当前科学技术危机的内在成因,为人类应对科学技术危机找到了一条现实可行的出路。
关键词:领悟,思,逻各斯,同一性,澄明
作者简介:于志杰,男,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一、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思的消隐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在其早期思想阶段构建了以此在生存现象分析为核心的基础存在论,借此他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存在论的现代转向。在这一转向视域中,海德格尔尝试以“存在与时间”的问题框架重新解析在传统存在论中长久固定下来的“存在与思想”的问题框架,以便在更为本真的层面重新提出并解答存在问题。这就难免造成一种印象,即海德格尔在其基础存在论中似乎有意隐匿了有关思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海德格尔的问题框架,就会发现他其实是用另铸新词的方式全面铺展了有关思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就‘思想’问题而言,前期海德格尔鲜言‘思想’,或者说,还没有在特指的意义上使用‘思想’一词。前期海德格尔更多地用‘理解’(das Verstehen,或译‘领悟’)这个解释学概念,以之来指称人的原始的存在方式。”[1]这也就是说,在基础存在论中,思的问题是以“领悟”这个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同时与主体形而上学的“知觉”概念划清了界限。
周易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逆流、盗机与脱化——道教内丹学“生生”思想的实现样态————作者:彭战果;李昊禹;
摘要:“生生”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观念,可以指现象层面的万物之生,可以指本体层面的“使生者生”,可以落实在易道阴阳二气的无尽转换中,亦可落实在儒家道德践履的健行不息上。除此之外,生命本身之“生生”亦是有待关注的主题。道教内丹学以长生久视为目标,依据易道“生生”思想建构适合其修炼的生命观,发展出实现自然生命之“生生”的独特原理和技术。首先,这一体系立足于先天,强调通过逆转生殖之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以固...
太极·阴阳·性命:论唐君毅的“生生”哲学————作者:王振辉;
摘要:唐君毅的生生哲学可以从太极观、阴阳观、性命论三个方面阐明。首先,青年唐君毅融合了过程主义、新实在论与气化论,将“太极”视为“变之理”。三十岁之后唐君毅以内在而超越的“生生之理”界定“太极”,将其视为生生的本原。其次,阴阳相继和阴阳相感是生生的两种模式。阴阳相继指“生而化、化而生”的气化更迭,其根据是乾坤之道。阴阳相感指功能的摄受与感通,其根据是感应之理。阴阳的相继相感都可以用“因化果生”的模型来解...
从义理诠释到生命诠释——孙奇逢对孔子易学的理解与辩护————作者:刘萍;
摘要:面对朱熹“三圣分观”论对孔子易学所造成的价值冲击,孙奇逢以“《易》无二易”说进行了批驳,重申了孔子《易传》对伏羲、文王思想的接续性。他注意到孔子在时的视域下以浑融易理之心释《易》的独特价值,并据此提出“《易》未必尽同”,在生发必然性的意义上为孔子义理释《易》之理路作辩护。孙奇逢着眼于孔子易学与其主体生命的贯通,指出孔子易学是超越文本注释而上达于生命的诠释,故“孔子是一部《易》”。此一生命诠释的最大...
论王船山对复卦的诠释————作者:高贵朋;
摘要:王船山对复卦的诠释别具一格,表现出不同于前人的特质。他认为复卦“一阳初动”所表征的“天地之心”为天道之诚几,显现为人道之诚几,须于“吾心之复几”见“天地之心”,表达了天人一贯之理;复卦所体现的修养工夫是察识扩充本性发显的一念之几,“以心尽性”,使性理作为心之主宰,并下贯于情欲,在待人处事中体天地之德;复卦虽然显示的是休养生息之象,但以立己立人、成己成物为依归,蕴含着开物成务的实学精神和经世致用的现...
《周易研究》2025年度主要栏目设置与重点选题
摘要:<正>本刊2025年将围绕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积极贡献;二是传承、发展传统易学,探讨冷门绝学领域的重大疑难问题;三是围绕易学与中国哲学的当代转化创新,切实推进新时代的易学与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构;四是关注易学智慧在解决国家重大现实问题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京氏《易》灾变占候类佚文补辑————作者:吕冠南;
摘要:京房及其后学所撰灾变占候类著作皆已亡佚。清人限于条件,诸辑本未收录稀见典籍和域外汉籍所征引的部分京氏《易》灾变占候类佚文。对其漏辑的佚文进行补葺,得佚文凡156条,其中133条为前人未辑者,23条为前人辑而不全者。这批佚文为研究京氏《易》提供了更新、更完整的资料
李炳宪易学思想简论————作者:方浩范;
摘要:被学界称为朝鲜半岛最后一位易学家的李炳宪接受了孔子以前不得有经的今文经学观点,否认《易经》为三圣所作、《易传》是孔子一人所为的传统观点。他认为,孔子是《易经》的作者,《易》是孔子所作的“神化之经”,六十四卦的顺序和揲蓍之法皆为孔子所定。李炳宪以六十四卦卦序不变为前提,以前后紧邻的单数卦与双数卦共同构成“对卦”为原则,阐述了“乾坤由来”的卦变说。其大意为:单数卦为内卦,紧随其后的双数卦为外卦;内卦由...
第三届生生哲学论坛成功召开————作者:张依茗 ;张宇欣;
摘要:<正>2024年12月7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生生哲学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五十余名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
《〈周易〉诠释与清代新义理学的思想源流》简介————作者:张永衡;
摘要:<正>姚彬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全书共261页,30.9万字,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该书是对清代乾嘉义理学之发展源流及其与易学关系的专题研究,书前有周积明所撰序言一篇,主体部分共四章,并有导言及结语。导言澄清了“汉学”“宋学”“考据”“义理
损中有益,益中有损——《周易》中的损益观析论————作者:张文智;
摘要:帛书《要》篇里有一段谈论损益之道的文字,称之为“吉凶之门”及“君者之事”。依据今本《周易》经传所蕴含的本体生成论,并结合《道德经》《淮南子》中的相关说法,以及《大学》《中庸》与《周易》之内在关联,损益之道可以得到更为深刻、全面的解读。“损下益上”为“损”,“损上益下”为“益”,这是《周易》的基本理念;“损”中有“益”,“益”中有“损”,体现了损益、取舍之间的辩证关系;“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说...
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学术期刊的质量提升——《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专家座谈会会议综述————作者:刘骁;王溪楠;
摘要:<正>2024年9月28日,《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专家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以下简称“书报资料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书报资料中心主办,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协办。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致辞,哲学学科执行主编冯琳汇报了《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近年来的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杨泽波教授,南京大学哲学学...
第三期青年易学工作坊成功召开————作者:经典;
摘要:<正>2024年11月16-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三期青年易学工作坊”在北京召开。本期工作坊以“易学研究文献目录、数据库、数字人文平台建设与推进”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抖音集团等...
《观物:邵雍哲学研究》简介————作者:邵子瀚;
摘要:<正>李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0月出版,全书共527页,约40.8万字,系目前最前沿的邵雍研究成果。该书主要取哲学史的进路,通过概念分析来呈现邵雍的义理内涵,同时辅以经学史和思想史方法,将邵雍哲学放置在经典诠释和时代思想发展的宏观脉络中加以考察。全书共九章
日本易学中的“三十六变筮法”考论————作者:廖娟;
摘要:清代易学家毛奇龄认为,在揲蓍成卦的过程中,十八变所得仅为“内卦之小成”,宜“引伸推类”以及于“重卦之大成”。毛氏此说未及展开,但传到日本后对日本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皆川淇园坚信十八变仅成一卦三画,户崎允明亦有类似言论,但二人均未详细说明行蓍的具体过程。直到日本明治时期,根本通明才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周易》复古三十六变筮法”。其具体做法是:分挂揲扐,操作六次,将初变与四变、二变与五变、三变与六变的挂...
尚秉和易学之易象问题再探————作者:王雷;
摘要:易象问题是尚秉和易学的难点,这一难点集中于“易林之辞,无一字不从象生”这句话上。从字面意思看,辞和象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在尚氏的易学著作中,相同的辞并非都用相同的象来表达,因此,人们认为尚氏此言过于绝对化。其实,尚氏对于象辞关系的理解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尚氏认为象和辞具有层次性,这植根于其阴阳观。其次,尚氏对于辞的认识,突出地表现为辞意的扩充,这主要体现在其复象的取象方法上。再次,尚氏通过察象...
论李西月内丹学的先后天思想————作者:王楠;
摘要:宋元以降,道教学者广泛论及先天和后天,却并未对其进行严格界定,相关论述亦较为笼统。李西月基于前人对先天和后天的理解,将宇宙的生成次第解释为先出于天者、先原于天者、后天(包括后天中之先天和后天两个层面)等阶段,并强调内丹学由后天所返还之先天合前二义而兼有之。与之相应,丹有二品,即结丹和还丹,其炼养次第为结丹、七返还丹、九转大还丹;药有二类,即内药和外药,其用药次第为始则取外药以制内药,继则由内药以修...
请以声衍:方以智对邵雍“小衍”的阐发————作者:刘元青;冯佳;
摘要:邵雍以“五”为小衍之数,把“其一不用”看成超越之体,以此推演太极与物象之间的关系。方以智认为邵雍“示五而万备矣”,他以“声衍”的方式,将小衍应用于探求字音的发声规律。其理论创见主要有四点:一是以“旋四藏五”来说明中五之声与汉字本声的关系,并试图制定一种可以会通《西儒耳目资》和悉昙字母的新门法。二是根据小衍法中的“四分用三”说,提出“古通一韵”的古韵观。三是创造性地发展了先秦以来的纳音法,他称《管子...
“精白”之义与儒道心性修养论之异同————作者:卢璐;
摘要:学界在讨论帛书《易传》中的“精白”概念时,常论及其与黄老思想的相通之处。考索相关文献可见,今帛本《易传》与黄老典籍对“精白”“神明”之精神境界和“洗心”“洁宫”等修养工夫有不少相近的表达,但二者的思想其实存在巨大的深层差异:就工夫而言,撰写《易传》的儒家学者主张要在“进德修业”的具体实践中锤炼其心,黄老道家则取虚欲、适情之静修路径;就境界而言,儒家期许由“精白”境界而致用利民,黄老道家则偏重关切一...
“健”“顺”之意涵及其对生生的影响——以《周易》为中心的讨论————作者:李承贵;
摘要:依《周易》,万物化生源于乾、坤的交合互动,乾之性能为“健”、坤之性能为“顺”,乾健、坤顺源于生生,乃生生畅通、成就的两个基本元素,且此两个基本元素性质各异而互补。刚健、柔顺由于性能丰富而多向度地展示出对生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促进和保护生生的顺利展开与成就。不过,由于刚健、柔顺之于生生的作用为技术特性,是乾、坤在生生中固有合理位置和角色所表现出的性能之实现,乾、坤的交合互动只有遵循固有法则方能积极地...
从“天生”到“生生”:天之“生生”义涵述真————作者:吴雁鹏;
摘要:“天”作为贯通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应当以“生生”来认识和理解。传统观念认为“天”具备主体或实体义涵,进而生成万物。然而,万物自我成就,并非有个主体之“天”在“生”。因此,“天生”观念存在着对“天”与“万物生生”认识上的倒置。“天”被认为能够以阴阳、四时、生死之气聚散变化来化生万物、成性降德。但实际上,万物自生自长、自性自成的过程方为“天”。天生即为性。人、物之性同于生生,所不同者在人、物气禀各...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 省级长江丛刊
- 北大核心《图书情报工作》
- 北大核心《云南社会科学》
- 省级年鉴信息与研究
- 省级《管子学刊》
- 省级游遍天下
- 省级《世界博览》
- 学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省级建筑史
- 省级《社会学研究》
- 北大核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 省级人生与伴侣:上半月杂志
- 省级新闻论坛
- 省级颂雅风艺术月刊
- 省级世纪
- 省级《体育时空》
- 北大核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国家级中国艺术时空
- 省级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 国家级德语人文研究
- 省级《贵州文史丛刊》
- 省级看电影
- 北大核心中国比较文学
- 省级《贺州学院学报》
- 国家级《情报科学》
- 国家级中国西藏
- 省级黑河学刊
- 省级《山西文学》
- 国家级《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