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文艺理论研究》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双月刊。于1980年6月创刊。发表当代中青年作家、文艺评论家、教育工作者的学术论文,研究探讨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方面的问题,同时介绍国内外最新文艺思潮及各学派观点。
办刊宗旨
“为全国从事文艺理论教学、研究、评论和编辑出版的同志提供学术园地。为提高教学、深化研究、活跃评论、繁荣创作、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作出贡献”。
主要栏目
设有:理论问题专论;中国古代文学、文论新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西方文论、文学研究;批评视点;人物与学术等栏目。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文艺理论研究
创刊时间:1980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级职称论文范文:拉斯韦尔传播学研究的两面性
摘要: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与《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在对传播学界造成广泛影响的同时也饱受争议。本文结合拉斯韦尔的几篇著作,参考中外传播学者的不同观点,围绕拉斯韦尔传播学研究的三组矛盾点尝试进行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拉斯韦尔,战争宣传,传播效果,传播功能,宣传技巧
一、 引言
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也是内容分析法的先行者之一,他的“5W”传播模式和社会传播的三大功能等理论在传播学界产生的巨大影响,甚至有学者认为传播学是按照他的划分发展的。他“离经叛道”地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政治学分析政治人物;研究一战交战双方的宣传手册、传单、海报和电影等,对当时的宣传信息进行定性的内容分析,确定双方的宣传策略;还发展了一个针对宣传内容分析的分类体系。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神童,社会学科的“达芬奇”,拉斯韦尔的学术生涯并不平坦,有起有落。《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与《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在对后来的传播学界造成广泛影响的同时也饱受争议。
文艺理论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间隔与归属:保罗·利科文本诠释学的迂回路径————作者:胡友峰;赵海霞;
摘要:保罗·利科对笛卡尔“我思”的再反思构建了自我的反思哲学,他主张经由符号与文本等他者的中介实现理解自身的主体性。文本中介的引入使读者理解自身不再是自明性的,而是在阅读中具体地面临着言说与所言、作者意图与文本意义、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自身与自身的四重“间隔”。利科赋予间隔以积极的生产意义,在存在论基础上引入方法论实践,将结构主义语言学与深层语义学对接,在文本内部的话语、世界、主体层面分别提出了向四重间...
从政治文体到文体政治——先锋派宣言对现代政治宣言的承袭与变异————作者:李立;
摘要:作为宣言文体从现代政治领域向艺术领域扩展运用的成果,先锋派宣言对西方先锋艺术突破旧有体制保守性、建立自身审美实践的政治维度具有关键作用:一方面,其以断裂的历史叙事模式与多角色的戏剧冲突结构,从时空维度具体塑造了艺术家主体的先锋意识;另一方面,其以当下行动的号召打破了艺术家、接受者与作品的静态封闭关系,激活了回返生活的艺术运动,进而使先锋艺术成为宣言驱动的艺术。总体来看,先锋派宣言主要继承了现代政治...
作为艺术史写作范式的艺格敷辞及其当代境遇————作者:戴莹莹;
摘要:衍自古典修辞学的艺格敷辞是艺术史传统写作范式,但其如何从修辞学手段转为艺术史写作范式的问题一直受到回避。被视为“艺格敷辞品质”的生动描述,是艺格敷辞特有的语言特质拟视觉化和情感说服力的修辞学来源。经由古典修辞学家的转化和运用,艺格敷辞从修辞学手段转为艺术史写作方法,再至文艺复兴时期成了艺术史写作范式,拟视觉化和情感说服力的修辞学语言特质一直贯穿其中。如今,艺术史书写中的艺格敷辞与当代艺术共同面对着...
艺术作品之为单子:阿多诺对本雅明的一种解读与重构————作者:李若愚;
摘要:艺术作品之为单子的美学命题表达着特殊的作品观念。这种观念成形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与宇宙关系的变革重构了经验世界,本雅明在批判近代机械宇宙论和康德经验论的基础上提出全新的宇宙经验理论,从而建构了一个为认识奠定经验基础的星丛世界。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对其进行动态重塑,从微观至宏观建构了艺术力场、星丛意识、社会历史多层次的艺术单子结构,正式确立艺术单子论。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转向的大...
骷髅或天使:一种“Auffahrt”动力图——瓦尔堡与本雅明的巴洛克————作者:乔泓凯;
摘要:本雅明曾于20世纪20年代的私人书信中透露了进入瓦尔堡图书馆的渴望,相较于两人各自“最后计划”的知识论层面的默契,这一时期的本雅明与瓦尔堡的联系更具本质性。瓦尔堡将历史能量的倒转、极化的动力形态称作“动力图”,并强调其垂直方向上的运作。本雅明在《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中类似地提供了一种空间化、舞台化的历史动力学。寄寓与动力图二者提供了相似的历史结构,寄寓中时间的空间化对应于巴洛克历史的自然化。寄寓的...
《文艺理论研究》投稿指南
摘要:<正>《文艺理论研究》是一本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本刊欢迎文艺理论、批评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来稿。来稿要求未在其他刊物、书籍和网络等媒体上公开发表过,内容希望有问题意识,在学科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深入、创新。行文要求清晰明白,有观点,有材料,有论证,用自己的语言,谈真实的见解。所有来稿请参照以下约定,如您稍加注意,则可减轻日后编辑的工作量,亦可避免稿件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反复修...
叙事中的道德内涵(英文)————作者:保罗·托尔托内塞;
摘要:通常认为伦理转向发生于1988年,亦即,韦恩·C·布斯出版《我们所交往的同伴》的这一年。布斯的这本书被视为第一次尝试在文学批评和理论中恢复道德判断。伦理转向可能对文学理论和批评产生各种影响,而本文则试图描述和审视其中的一些议题,主要是那些涉及基于伦理的叙事学可能性的影响。在过去三十年中,对伦理叙事学的定义是否令人满意?这些定义能为我们提供何种叙事结构的描述?基于伦理的叙事学是否必须集中于人物概念?...
Call for papers
摘要:<正>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ISSN 0257-0254) is a most highly-recognized peer-reviewed journal in China,and has been listed in Scopus and Ebsco.TSLA,launched in 1980 bimonthly,publish...
文学作为见证的可能性——基于保罗·利科的证词诠释学————作者:张娜;
摘要:由普遍怀疑主义所引发的见证危机,它一方面体现在认识论层面,作为文字表象的证词与源初事件之间存在不可证实的符合论困境,另一方面体现在伦理层面,从实证主义视域下追问极端事件中见证者的合法性会导致历史的虚无主义倾向。在此背景下,在认识论维度,保罗·利科的证词诠释学致力于从文本诠释学的角度调和本质上由于内在的自身性与外在的历史性的分裂所产生的隔阂,他以“叙事同一性”来统一“见证”和“证明”的辩证法,以此回...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青年论坛暨“民族记忆与艺术想象”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作者:鄢冬;
摘要:<正>2024年7月5—7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青年分会和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青年论坛暨“民族记忆与艺术想象”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人参加了本次会议。论坛获得了《文艺理论研究》《探索与争鸣》《民族艺术研究》《艺术传播研究》《中国图书评论》《文艺论坛》6家知名期刊的学术支持,收到了来自...
当代文学史料学建构及其相关问题探讨————作者:吴秀明;
摘要:当代文学史料学建构在“史料学转向”背景下,又得到国家学术制度的鼓励,在当下有必要引起重视。它涉及史料与材料、资料、文献概念的关系,需要辨析,已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如果立足现有研究现状,借鉴现代文学和哲学、史学等其他学科史料学的学术经验,进行体系建构也是可能与可行的,当然亟需建设与之相适的有关“三元一体”的层级理论。当代文学史料学问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必然性,它的“如何建构”,需要辩证地处理好史料与文...
动静之辩:宗白华“中国美学”构建的理论基础————作者:郑浩月;
摘要:宗白华的“中国美学”论证了中国传统画法在现代世界继续存在的合法性,但它不是对中国古典美学观点的简单“收纳”,而是以“动”的现代精神为中心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现代阐释。一战爆发后欧洲对中国文化的渴慕、国内“全盘西化”论的反流为宗白华提供了契机,而郭沫若就动静之辩对孔、老哲学极具启发性的新解释,则为宗白华“中国美学”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宗白华对动静关系问题的思考,也逐渐达成了“静观”的东方意识与“...
从古典学视野来看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作者:钱志熙;
摘要: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是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形态的开山之作,但其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及文学史观。由于与后来主流的文学史著作在观念与方法上的巨大差异,林著向来以受批评为多。林氏融合近代的桐城派、扬州派的文学史观念,采用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研究法”的教学提纲,以述词章、列文体为基本的内容,将其书分为十六专题,并以传统的“纪事本末”之体,对每一文学史专题问题进行通史式的叙述。林著是在经、史、子、集四...
中国古典“文学”概念特征探赜————作者:蔡智力;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概念以文字为前提,以“缀文成章”的文字驾驭能力为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以声音为原始媒介的词曲与语录体的“文学”合法性,在古代中国备受质疑。这使中国古典“文学”迥异于以“创造先于文字”为特征的西方近代文学。其次,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日常实用密切相关,文体以施用场合为基本分类原则,文章写作之成败关键在于文体是否“得体”,不在于近代所标榜的绮靡、抒情或无用。此外,缘于“述而不作”的著述传...
《儒林外史》天目山樵评点的演变——后金圣叹时代读者意识与评点传播的一种形态————作者:石璐洁;
摘要:明末清初,《水浒传》等文人化通俗小说吸引了以金圣叹为代表的“才子型”读者。为改变读者水平低下的普遍状况,他们试图将作品面向潜在的“才子”群体,通过权威而通俗的阐释,以文人观念引导其阅读,从而介入通俗小说的商业化传播。此即小说传播史上的“金圣叹时代”。而《儒林外史》以成熟的文人化水平吸引了以张文虎为代表的“学者型”读者。张文虎基于对作品及自身所处品读圈的高度认同,形成“面向中材”的读者意识。在近代商...
欧阳修古文在清代的传习与地位升降————作者:周游;
摘要:清代是欧阳修古文传播的重要分水岭,清初古文典范从苏轼转向了欧阳修,气之观念变化是其背后的重要原因。自此苏文再未回到过去与欧文并驱的地位,欧曾并称开始被更多文人使用。在清中叶的古文圈中,桐城古文家与吴派汉学家皆号称文法欧曾,但因写作内容有异,二者分别传习着欧文的不同风貌。而在晚清文坛,桐城派内部对欧文的态度有了分歧。争议聚焦在欧文是否“易于词”上,这导致梅曾亮、吴闿生等人与林纾在传习欧文的方式上产生...
删订少作与风格转向——王士禛与清初诗坛的变局————作者:吴留营;
摘要:王士禛诗集自顺治末年初刊,到晚年手订全集《带经堂集》,半个世纪间新著迭出,旧集也有多次汇刊。其中康熙元年、八年汇刊诗集时,对旧作有较大体量的删削。借由早期版本和相关文献钩沉所删作品,可补构王氏早期文学创作图景,窥知其学诗路径及审美迁衍脉络。顺治时代至顺康之交,王氏进士及第且得官江南,科场、宦途看似畅达,而散佚作品则可透视其时的失意乃至哀怨。此间,艳体诗词大量创作并结集出版,是其审美取向多变、创作风...
《物性论》与古罗马黄金时代诗歌————作者:李永毅;
摘要:卢克莱修以《物性论》的杰出成就对古罗马黄金时代的诗人施加了巨大压力。维吉尔反客为主,让卢克莱修成为自己作品的一个声音、一种视角,引入其他声音和视角与之抗衡,并在结构和主题上加以统摄,他尤其采用了再神话化策略化解《物性论》的理性主义。贺拉斯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物性论》的伊壁鸠鲁哲学和文学元素,拒绝与卢克莱修正面交锋,在后期作品中甚至经常暗讽这位前辈。奥维德毫无保留地赞美卢克莱修,他通过融合神话史诗、...
“诗是一种共和主义的话语”:施莱格尔的唯美主义政治观探析————作者:罗久;
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浪漫派都因为它的唯美主义而被认为在政治上是危险的,但这种唯美主义政治观的合理性不应被忽视。以启蒙理性原则为基础的现代国家观念和法权观念在政治实践中造成了极端的非理性和非人性的后果,这促使早期浪漫主义者反对启蒙理性主义的人为的、破坏性的认识方式,以及基于这种认识方式所建构起来的生硬的政治原则。施莱格尔通过对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阐释和发展表明,审美经验是感官教育的重要途径,通...
论本雅明姿势批评实践的路径转向————作者:张帆;张晗;
摘要:本雅明的姿势批评围绕“姿势”中断与引用开展剧评实践,并以戏剧姿势论开启卡夫卡小说的神秘之门。戏剧姿势论旨在抉发姿势蕴蓄的陌生化美学效果,凸显舞台“辩证意象”的认知功能;小说批评毫无违和地承继了剧评的叙事分析策略,并由舞台展演进向社会空间,对姿势的探索由美学路径转向哲学路径:一方面剖析潜匿于姿势中的异化状态、深层生产机制及其现代表征,另一方面把姿势视作召回失落经验的远古意象,开掘从神话暴力中救赎人类...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 省级佛教文化
- 北大核心西域研究
- 省级《文艺争鸣》
- 省级《中国作家》
- 省级《电影艺术》
- 省级《日语学习与研究》
- 省级《文学教育》
- 省级武当
- 省级南都娱乐周刊
- 省级武魂
- 南大核心史学理论研究
- 省级漫画月刊下半月
- 省级《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省级《西部广播电视》
- 北大核心《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省级《翠苑》
- 国家级《中国民政》
- 北大核心《山花》
- 省级《阅江学刊》
- 省级《山东档案》
- 省级职业女性
- 省级荆楚学术论丛
- 省级《音乐时空》
- 省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省级创作
- 学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连云港文学校园美文
- 国家级《出版史料》
- 省级《蒲松龄研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