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学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676/I
国际标准刊号:1001-7917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主管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查看红楼梦学刊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当代作家评论》文学论文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文艺理论研究》艺术类核心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红楼梦学刊》是一本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大型学术刊物,1979年创刊,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主办,国内部分明清小说研究专家、学者任编委,已故著名学者王朝闻先生曾任主编,现任主编冯其庸、李希凡,副主编孙玉明。“红楼梦学刊”5个大字系矛盾先生亲自题写。

  该刊创办以来,发表了大量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论文和资料,已成为国内外红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该刊在推动红学研究的深入开展、繁荣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博得了海内外红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赞誉。

  发行方式

  《红楼梦学刊》为大32开本,双月刊,每辑28万字,计11个印张,由河北省廊坊市邮局向全国发行,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18-102。如在当地邮局订不到学刊,本刊发行部办理直接邮购业务。每辑单价20元。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研究生论坛、红学一角、红学动态、红注集锦、红学书窗。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红学何以可能(下) 应必诚; 1-43

  2 真假红学三谈 沈治钧; 44-58

  3 “贾宝玉唱的那首小曲是《红楼梦》的主题歌”——毛泽东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的一个评论 董志新; 59-83

  4 《〈红楼梦〉考论》 王人恩;亦云; 83

  5 论王佩璋对《红楼梦》甲辰本的研究——王佩璋红学成就述评(之三) 张胜利; 84-99

  6 沉痛哀悼魏同贤先生 100

  7 1949—1979:《红楼梦》在语文教育中的接受 张心科; 101-128

  8 从才子佳人小说到家族兴衰史——以林小红一家为考察中心 涂小丽; 129-139

  9 《红楼梦散论》 严安政;长风; 139

  10 《红楼》译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模式 冯全功; 140-161

  11 《石头记》翻译中的现实与虚构 闵福德;北山; 162-180

  12 《红楼梦考论》序 段启明; 181-184

  13 治生视野下的《红楼梦》中贾雨村人生价值观转变探析 徐永斌; 185-202

  14 贾宝玉“悬崖撒手”新解 邵建阳; 203-210

  15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初探》 夏薇;长风; 210

  16 钗黛的人生角色与作者的创作倾向 傅承洲; 211-226

  17 晴雯:美在双手——读《红楼梦》札记 谷祥云; 227-232

  18 欲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红楼梦》中的禅与文字禅 宋珂君; 233-244

  19 《红楼梦》中的“玫瑰•月季”考覆发微 俞香顺; 245-254

  20 插画家戴敦邦眼中的《红楼梦》 唐艺梦;薛傲霜; 255-275

  江西教育杂志社投稿:张艺谋对文学作品情节的再深化

  [摘要]情节安排在电影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影片情节结构的合理安排,可实现推进作品内容向前发展,并使作品主题得到突出与深化。《归来》这部电影是按照著名作家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结局和尾声部分进行改编的,文学艺术性非常强,导演张艺谋通过对文学作品情节的再深化,深受观众的青睐。文章从《归来》电影情节结构主线、副线、暗线三方面对张艺谋再深化文学作品情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张艺谋,文学作品,情节深化

  电影《归来》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的爱情故事,二人多年未见,等到男主人公陆焉识归来时,患病的妻子冯婉瑜却已经认不出自己的丈夫。二人怀着对彼此炽热的爱,在等待中相互扶持,慢慢老去。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比较常见,但导演经过创新,深化主题,同样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搜论文知识网论文发表公告

  

  2、本站提供期刊推荐、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服务,如有需要请点击在线客服人员进行具体咨询。

  3、本站只适当收要收取编审排录费、排版、制作、印刷、邮寄样刊、发票等综合费用,以维持网站正常运转。

  4、本站所推荐期刊,均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承认的,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

  5、本站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发表成功率高,文章审核通过确认录用支付费用。

 

  最后,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网站及合作期刊《红楼梦学刊》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认真对待您繁忙之余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会再接再厉,与您携手共进!

  红楼梦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从避讳角度考辨蒙古王府本原本抄藏者为永忠————作者:徐军华;彭辰辰;

摘要:通过避讳考辨版本是值得信任的文献研究方法,特别是永忠作为宗室诗人,其家族又有特殊的政治经历,在其诗文集中对避讳更是极为谨慎。通过梳理比照蒙府本和永忠《延芬室集》中“玄”“弦”“真”“镇”“明”等字的避讳情况及避讳形式,可以看到蒙府本与《延芬室集》在以上诸字的避讳方面呈现高度一致的情况。特别是关于“明”字的避讳,“明”字并非国讳、圣讳,故并不需要人人都避讳,但是蒙府本和《延芬室集》均避讳“明”字,且...

《曹雪芹的家族印记》————作者:木子;

摘要:<正>(黄一农著四川人民出版社)自从1921年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开始对《红楼梦》的著者、时代、版本等问题展开论证后,关于小说著者及其家世和创作背景的讨论便一直纠葛不断。得益于目前文献资料的数据化,黄一农先生近年来致力于重新梳理并挖掘一些重要议题的论据和材料,尝试以更为合乎情理的推论,将散落的历史文献连缀起来,以还原更接近真实的曹家历史

论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与回批的关系————作者:乌仁高娃;陈岗龙;

摘要:清代蒙古族文人哈斯宝把一百二十回《红楼梦》节译成四十回《新译红楼梦》,并每回撰写了回批。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翻译与回批具有整体性,《新译红楼梦》的回批不是对《红楼梦》原著的评论,而是针对四十回《新译红楼梦》具体内容所写。不过,《新译红楼梦》回批中也包含着哈斯宝对《红楼梦》原著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同样,《新译红楼梦》的翻译文本不只是局限于回批中提到的内容。哈斯宝《新译红楼...

《彩绘本浮生六记》————作者:桐隐;

摘要:<正>(清沈复著谭凤嬛绘图人民文学出版社)《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今苏州)人沈复著于嘉庆年间的自传体散文。内容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描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文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体现古人雅致的生活品位和传统文化多元的审美要素

论《红楼梦》改编的关键问题——以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为讨论对象————作者:詹丹;

摘要:《红楼梦》因为作品本身的内容庞杂、人物独特、情节淡化、结局缺失等原因而给影视剧改编带来了难题,有人认为,是否忠实于原著是判断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其实,改编既可以力求忠实于原著,也可以站位时代而跟原著形成对话,但无论取何种方式,关键在于能否做到逻辑自洽,而胡玫执导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恰恰在这关键问题上留下颇多遗憾

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中的可表演性探析————作者:冯全功;

摘要:可表演性是戏剧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小说翻译中的可表演性还鲜有涉及,霍克思翻译的《红楼梦》就有很强的可表演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译文本身的文学性及其作为独立文本的价值。霍译中的可表演性主要体现在声音层面,具体手段包括拟声词的翻译、韵脚的使用、相关词汇的重复、各种形貌修辞等,在人物话语和叙述话语中都有所表现,很多是译者通过添加或变通相关话语实现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译文读者带来了...

深度翻译理论下《国译红楼梦》译注研究————作者:周新慧;

摘要:《国译红楼梦》是《红楼梦》的首部前八十回日译本,其中的七千多条译注从名词解析、语言疏通、文本补充和主观评论角度与文本进行互动,有助于为读者扫除阅读和理解障碍。译注还实现了汉文教育、文化缺省补偿等文化功能,促进读者学习汉文、了解文本典故和隐含意义,为推动《红楼梦》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译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译者的文化立场、意识形态和价值选择,平冈龙城在译注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了对中国...

《红楼梦》词语校释的零度与偏离————作者:俞晓红;

摘要:《红楼梦》中“独把花锄”“芦雪广”“坤轴限”等词语,不同版本存在异文,新校注本以庚辰本为底本校勘时,根据他本分别改为“独倚花锄”“芦雪庵”“坤轴陷”,复改“芦雪庵”为“芦雪广”。以语言学研究的“零度偏离”原则作异文比勘,考察诸字本义并脂本原貌,可以获知:庚辰本所用“把”“广”“限”等字原本不错;校改无需从他本

致敬经典,推进红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国红楼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时代中国红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作者:曾黎明;

摘要:<正>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江城芜湖,共同举办“中国红楼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时代中国红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借此机会,我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我校的基本办学情况。一是学校办学历史长。学校在安徽省高等教育领域具有发端地位,源于1928年成立于当时省会安庆的省立安徽大学,1949年成建制搬迁至芜湖,后经历多个办学阶段,1972年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

薪火相传 砥砺前行——“中国红楼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时代中国红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作者:张庆善;

摘要:<正>非常高兴应邀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此时此刻,我想起36年前,1988年5月26-30日,在这里举办的第六次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那是新时期红学发展进程中一次有重要影响的会议,主题是《红楼梦》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红楼梦学会第一任会长、安徽泾县人、曾就读于安徽省立五中的北大教授吴组缃先生,时任会长冯其庸先生都参加了那次研讨会。吴老还应大会代表的要求,做了三次重要而精彩的学术发言

当代红学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红楼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时代中国红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作者:孙伟科;

摘要:<正>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汇聚一堂,相会在美丽的芜湖、花红正浓绿色无限的安徽师范大学校园,共同切磋学术,研讨新时代红学发展的主题,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了这次大会,这是对安徽红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安徽省的红学杰出人物代有新人,人才辈出,前有胡适、陈独秀等文坛领袖,汪孟邹、汪元放经营的科学图书社也源于芜湖的中长街,他们以标点版《水浒传》《红楼梦》刷新中国阅读史;再有吴组缃、余英时、唐德刚、潘重规、...

文学经典教育是永恒的使命——“中国红楼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时代中国红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作者:项念东;

摘要:<正>在中国红楼梦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在诸多学术前辈、同道的热情帮助下,经过认真的筹备,“中国红楼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时代中国红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今天在芜湖正式开幕了!时隔36年能再度承办红学大会是我们的荣耀,也是中国红楼梦学会以及红学界各位专家对我们的肯定与鼓励

新时代红学建设的使命与探索——“中国红楼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时代中国红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总结————作者:梅新林;

摘要:<正>经中国红楼梦学会总体谋划,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处具体实施,并承蒙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精心筹备,“中国红楼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时代红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即将圆满落幕。年年岁岁“会”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中国红楼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时代中国红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束强;赵凯;

摘要:<正>2024年10月18—20日,“中国红楼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时代中国红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会议主题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红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各地的1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红楼梦》在新时代的学术价值与文化内蕴

文化哲学与生命诗学的融通和创新——关于红学理论重建的几点思考————作者:梅新林;

摘要:红学的理论重建,直接关乎红学的学术创新,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维度作出新的思考与探索。“文化哲学”与“生命诗学”具有不同的学术重心与价值取向,彼此的内在逻辑关联在于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价值向度,即都重点关注人的存在、本质和意义,都致力于探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彼此融通和创新的总体方向是从“文化哲学”的以“文化”为内核走向“生命诗学”的以“生命”为内核,并通过哲学思辨与诗学感悟的相...

杨继振旧藏《红楼梦稿》递传史摭谈————作者:沈治钧;

摘要:杨本递传源流为高鹗(?)→旗人某→佛眉→杨继振→杨氏苗裔→某世家→文苑斋→中科院文学所。此篇重心落在最后一个环节上,就中细节,尽量清晰,力争最大限度还原历史。文苑斋的经营方式甚独特,“其书多购自没落世族之家”,店主赵书春(麟卿)功绩不小,致雅堂主阎吉和(致中)也有苦劳。杨本觅得新的归宿,吴晓铃的贡献居第一位,他是发现者;范宁的贡献居第二位,他是收购决策者与鉴定研究者。发现并收购的时间为1959年3...

论《枣窗闲笔》的红学知识来源与批评模式建构————作者:张昊苏;

摘要:《枣窗闲笔》是一部基于汇抄札记而成的小说评点著作,体现出裕瑞红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及其小说批评观念。裕瑞同时关注《红楼梦》原书、《红楼梦》续书及《红楼梦》传闻,其收集相关资料的时间止于嘉庆十九年,但《枣窗闲笔》成稿却在道光八年甚至是道光十三年之后,故各篇文章间既有统合照应,又有明显疏漏。《枣窗闲笔》的核心价值及优长来源于对小说文本的细致分析和原文引述,但却用相对粗率的行文和不可靠的回忆将这些信息贯穿成...

《红楼梦》中的运河书写与乡愁主题————作者:段江丽;

摘要:《红楼梦》主要故事地点包括北京、南京、苏州、扬州等地方,将这几个城市联结起来的大运河是解读这部小说关键因素之一。《红楼梦》不仅明确写到了贾雨村、林黛玉、贾琏、香菱、薛宝琴、探春、贾政等人物的运河之旅,还通过南京、苏州等典型的运河城市和舟船、毗陵驿等典型的运河意象,表达了深刻的乡愁主题,其中毗陵驿意象还触及到了儒道佛不同思想体系在价值观上的难解难分

论《红楼梦》中的“以戏入稗”————作者:王昊;

摘要:“以戏入稗”在明清通俗小说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进而成为一种自觉的创作方式,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红楼梦》中的“以戏入稗”贯串小说整体,形式丰富多样,它既是作者赋能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手段,又是衍生情节耦合结构的高超技巧,同时还是烘托、暗示双重主题思想的形象媒介。合而观之,《红楼梦》里的“入稗之戏”均非泛泛之笔,而是寄寓了作者明确的叙事意图,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在继承前人“以戏入稗”...

曹雪芹的小说创作理念与实践——由《红楼梦》中贾母评才子佳人小说说开去————作者:王慧玉;

摘要:《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既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也实践了其深刻的小说创作理念。小说中作者自道及借贾母评才子佳人小说集中地反映了曹雪芹的小说观。他否定了才子佳人小说千篇一律的模式化、人物形象的单一化、情节的简单化及不符合情理而失去真实性这些弊端。在对才子佳人小说进行批评的同时,曹雪芹在创作中反其道而行之,表现为小说人物塑造上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小说情节的复杂性及视角的多样性、小说主题深刻的悲剧性。...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红楼梦学刊》核心文学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4137.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