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评论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当代作家评论

《当代作家评论》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21-1046/I
国际标准刊号:1002-1809
主办单位:辽宁省作家协会
主管单位:辽宁省作家协会
查看当代作家评论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心理科学》心理学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红楼梦学刊》核心文学论文发表

  期刊简介

  《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于1984年1月25日,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主管的文学评论类双月期刊,对当代作家、作品进行学术点评,开展思想争论。

  办刊宗旨

  遵循“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艺术信念,恪守学术立场,倡扬人文精神,是《当代作家评论》始终如一的办刊宗旨。

  读者对象

  读者对象为作家、评论家、大专院校中文专业师生及文学爱好者。

  主要栏目

  设有:小说探讨、评论小辑、创作批评论、创作手记、作家论作家、双月书评、作家作品研究、文学批评信息等栏目,有英文目次。

  收录情况

  200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5年《当代作家评论》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近8000种期刊中,入选“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500强。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4)一篇读罢头飞雪——新世纪以来抗战题材长篇小说综述 朱向前;傅逸尘

  (14)温情•思辨•伦理•技巧——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解析 李掖平;郭帅

  (28)“重返八十年代”的“新左翼”立场及其问题 张慎

  (35)由顾彬想及汪曾祺——兼谈对中国当代小说语言问题的思考 仕永波

  (42)回归《水经注》的大游记传统——漫谈近年来文化生态主题的游记 季红真

  作家作品评论

  (47)拒绝遗忘:“贱民”的抗战书写——评何顿新作《来生再见》陈晓明;彭超

  (55)作为方法的“战争”——薛忆沩“战争”小说论 陈庆妃[1,2]

  (62)独白中的挽歌——《放生羊》中的独白式单声话语 卓玛

  批评视界

  (69)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遗产 邓文华

  (80)思想•心态•立场——华北革大时期沈从文述论 朱洪涛

  (86)“我性”的省察——论《春》的精神位置兼“微言大义”释读模式 杨金彪

  (98)《秧歌》的非政治化解读——中英两版中的月香之死与人性救赎 杨蓥莹

  《蟠虺》评论小辑

  (105)悬疑•学术•人性——评刘醒龙长篇小说《蟠虺》王春林

  (115)《蟠虺》里的技术、精神与情怀 马兵

  (121)诗性正义:《蟠虺》的关键词解读 汤天勇

  东方教育杂志投稿: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摘 要:中国文学和文化向西方传播,翻译很重要。但翻译牵涉的不光是语言,更多的是对文化的理解。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困难重重,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在于:中西方文化确实存在很多差异;中西方研究者多强调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不大承认彼此之间有交往沟通的可能。因此,具体深入地去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才能促进彼此的了解沟通,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文学与文化,中西方文化,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感谢吴铁先生和贵阳知行讲坛的邀请,我得以来贵州演讲。这是我第一次来贵州,非常高兴跟大家见面交流。今天我的讲题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期刊目录

华文先声与中华文化传播阵地——《文艺报·华文文学》(1998—2023)研究————作者:戴瑶琴;孙艳群;

摘要:<正>报刊是历史材料,也是历史建构。《文艺报》处于中国文艺批评场域中心,一直跟进港澳台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相关报道常分散在“综合新闻”“文学评论”“理论与争鸣”“作品”等板块,内容以简讯为主(会议新闻、书籍发布、作家推介),其中台湾文学资讯占比最大。1998年10月1日,《文艺报》开设“华文文学专版”,命名为“华馨”。发刊词表达其创版目的及规划:“近年来,港澳台及世界华人文艺蓬勃发展,成绩斐然。...

文学史与新媒介文艺————作者:南帆;

摘要:<正>“文学史与新媒介文艺”这个题目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文学史,二是新媒介文艺。提到文学史,往往涉及历史化策略。文学史的叙述效果是形成历史化。一部作品进入文学史,即获得历史化,亦即载入史册,意味着长存不朽,以经典形式示范后来者。这不仅是一种巨大荣誉,而且会形成后来者遵循的文学传统,表明历史认为什么是理想的文学性。所以历史化是对于作品隐含的普遍意义做出肯定。“历史”的基本含义之一是代表过往的事件。...

当情感遭遇算法:互联网文艺评论的“自发性”难题————作者:李静;

摘要:<正>“批评”(criticism)与“评论”(review)在很多语境下被混同使用,但若加以区分,“批评”更多指向文学艺术层面的严肃判断。根据蒂博代的说法,“真正的和完整的批评”诞生于19世纪,“在一百年里,始终是教授职业的延长”,同时“也是记者职业的延长”(1)。但进入数字时代之后,传统的“批评”形态很大程度上被置换为“评论”,“评论”以其即时性、交互性、娱乐性唤起更多主...

保卫自由人本主义或是走向“后人类”——论网络媒介文艺批评————作者:李玮;

摘要:<正>网络媒介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两种变化。一种是类似文化产品互动性增强,媒介语言的变化等能够被既有的知识结构容纳的变化;另一种悄然发生的变化是网络媒介让“人”的许多特性,继而是“文艺”的特性发生改变。既有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媒介文艺之间产生互不理解的区隔。这种变化是在近年科技发展冲击人文话语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生物技术的发展,都给自由人本主义带来冲击。正如福山所言,能给他的“...

倒退着前进——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与嬗变————作者:樊迎春;

摘要:<正>在当下文坛,“批评”的用法逐渐被“评论”替代,消除了可能由“顾名思义”产生的价值判断色彩。不管这种替代是意味着文学生态意义上的平和或犬儒,还是呈现了更为学理化、客观化的知识生产,“批评”的本义正面临着被消解的危险。而“新媒体”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谁都无法否认当代中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多时,也无法否认各个学科——尤...

20世纪50年代散文中的世界革命话语——以《朝鲜通讯报告选》为中心————作者:李丹;

摘要:<正>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直接作战近3年、留驻5年,表明了彼时国际秩序的不稳定。相对于抗日战争反侵略、反殖民、反压迫的被动属性,朝鲜战争无疑更具主动性。中国人民通过战争表现出的决心、勇气,以及取得的最后胜利,使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化了内在凝聚力,提升了地区性和国际性的政治影响力,也显示了中国承担国际义务、介入世界秩序建构的可能。正是在这一时段,中...

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方言时的读者意识————作者:黄苗;刘川鄂;

摘要:<正>一、方言翻译与读者意识文学方言是作者试图再现的受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个社会阶层的语言(1)。翻译作品的读者意识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感受,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方言翻译与读者意识的特殊关联可有多方面考量。第一,翻译理论对读者的关注。国内外很多学者已关注到读者因素在方言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方言翻译研究中凸显了对目标语读者的关注

为什么要提及新世纪文学的历史化——几个关键词的说明————作者:张清华;

摘要:<正>一、小引或破题为什么要提及新世纪文学的历史化?我用了“提及”,一个最低限度的词,相当于“刍议”,避免使用尺度太大。或许,已经有研究者在做历史化的工作了,但我以为即使现在做,也已经是相当滞后了,比之20世纪90年代末的几部文学史著作对于20世纪90年代文学现象的处理,我们在20多年以后,几乎没有在文学史意义上有什么实质进展。这是值得反思的,至少是需要研究的。基于这种状况,本文的目的是“提请”且...

切近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意识——文学史视野下的新世纪文学研究————作者:孟繁华;

摘要:<正>历史著作的写作有多种形式,比如编年体如《左传》,纪传体如《史记》,纪事本末体如《剑桥中国史》等。文学史也有这些编撰方法,比如编年体有《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纪传体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提炼了现代文学史的“鲁郭茅巴老曹”;纪事本末体有美国学者梅维恒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这种写法大体是以事件为主的专题性研究,对某个问题进行...

乡土文明的崩溃与重生——观察新世纪以来乡村叙事的一个角度————作者:徐刚;

摘要:<正>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总体性中国叙事核心情节的乡村故事,面临着诸多挑战。新现实、新经验与新观念不断冲击着原有的文学版图,而乡村经验保有者的日渐老去,也让乡土文明崩溃的预言不绝于耳(1)。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叙事虽不断生长出新的枝杈,但同样没能脱开悲愤、伤感、嘲讽的情感窠臼(2)。碎片化的乡村图景更是难以为继...

汪曾祺的“悔不当初”————作者:郜元宝;

摘要:<正>鲁迅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谈到怎么做起小说来,他的讲述就令人惊诧:主要因为那时(1918年)住在绍兴会馆,“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原来他被“金心异”即钱玄同(还有刘半农、胡适等)一再劝说,终于决定给《新青年》写稿,起初却并未想到要创作小说,而是打算继续十多年前在东京留学时的未竟之业,一是“做论文”(写《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之...

经验与想象:怎么写,怎么读小说————作者:邱华栋;

摘要:<正>我结合我的两本新书《现代小说佳作100部》、长篇小说《空城纪》,谈谈“经验与想象:怎么写,怎么读小说”这个话题。小说怎么写,是个大问题。怎么读,可能相对简单。因此,我先谈怎么写。从事各种职业的业余作家,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把丰富的生活经验转换成小说。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就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当时,我就意识到一部长篇小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结构。那么怎样才能把长篇小说的结构做...

我的写作————作者:顾前;

摘要:<正>说实话,我并非多么热爱写作,之所以走上这条以此为生之路,多少有点迫不得已。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热席卷全国,凡是有点想法或有点野心的人,都或明或暗地琢磨着“写点东西”。我曾在饭局上见过一位工厂烧锅炉的青年,饭局过半,青年执意要先走,“回家写点东西”。当时,我间接认识的人中,只有几位发表了几篇短篇小说,便陡然成了“著名作家”,走到哪都众星拱月,气势非凡,看着眼热,让人觉得这确实是成名成家的捷...

文化品格与独立思想——论新时代文学英雄形象塑造的新质————作者:张志忠;

摘要:<正>新时代文学英雄形象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双重观照下,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批有良好文化品格、有独立思想的英雄人物,他们有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接受意识形态询唤与提升的革命英雄,是有血性、有豪气的本色英雄。本文阐述中国当代文学英雄形象塑造的不同阶段与特征,阐述思想型英雄人物的多个侧面:较高的文化品格带来自我提升的新能力;坦然面对人生种种逆境之英雄精神的新升华;生命之思...

从何为本体到本体何为——新诗史研究“历史化”的经验与省思————作者:许再佳;

摘要:<正>作为富有活力的研究范式,“历史化”参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转型。新诗史研究内嵌于整个当代文学的研究体系中,其“历史化”与后者的范式转型有着某种同构性。由于文类特殊性,新诗史研究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迄今,新诗史研究的“历史化”探索已20余年,它在相当程度上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与成熟。循此,梳理、总结其“历史化”经验,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学术史意义...

《讲话》“有经有权”的文献史料考辨及其价值————作者:肖进;

摘要:<正>一、《讲话》“有经有权”的来源《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出版于1994年,准备工作开始于1990年,1991年6月成立编写组。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谈话录,第二部分是初拟稿,第三部分是胡乔木谈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涉及《讲话》(1)的部分主要是谈话录和初拟稿。胡乔木分别于1991年10月25日和1992年1月4日两次谈及延安文艺座谈会。参与谈话的工作人员有鲁振祥、龚育之...

《空城纪》:西域悲歌动古今————作者:王彬彬;

摘要:<正>一我对古代的西域一直有着强烈的兴趣。原因就是古代西域可能与中国文化史上一些重大问题、一些基本问题有密切的关系。虽然有兴趣,却也一直没有下功夫研究过。邱华栋的长篇新作《空城纪》(1),新近由译林出版社推出。洋洋近50万字的《空城纪》,正是以古代西域为表现对象。我于是怀着某种期待开始读这部厚厚的书。读完了,颇有话想说

盛代元音,空城不空——评邱华栋《空城纪》兼论个体想象化的历史如何可能————作者:刘小波;

摘要:<正>多年进行城市书写、一直以为自己没有“故乡”(1)的邱华栋,这次为自己的故乡献上了一部宏大之书——《空城纪》(2)。这篇大部头的作品通过对历史遗迹的实地探访,加以作家的文学想象,对西域古国进行了深度探察。这是作家多年用心累积的结果,是“千卷书”与“万里路”合力催生出的作品,也是作家对故乡的一种回望。《空城纪》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文本结构,即由多部分组成,...

《空城纪》:想象西域与“宅兹中国”————作者:邱田;

摘要:<正>《空城纪》(1),讲述龟兹、高昌、尼雅、楼兰、于阗和敦煌六座古城的故事,其中尼雅和楼兰已经完全湮灭,龟兹、高昌的绿洲发生转移,只有于阗与敦煌今日仍在原址。千年流转中,兵戈鼓角里,弱水逝于流沙,古城往昔的荣光亦随风而逝。如果历史是一场盛大的演出,地理是天地间广袤的舞台,那么西域的故事只能靠想象来追忆和重现。在此意义上,《空城纪》提供了一种想象“西域”和“中国”的方式,并重...

新现场的对话:朝向数字空间的文学批评生态————作者:韩传喜;楚艳艳;

摘要:<正>当我们今天提起“浏览”,紧随其后的目光往往不是移向叙述凝固瞬间的书页,而是接入充满动态时间经验的网页,选择“打开”的也不是封闭的线性叙事文本,而是通向链接着无限复合空间的超文本,尽管它们的命名暗示着相互之间有着切近的关联,却潜藏着基于数字性的深刻区隔。后者对前者的替代,推动着知识观和文学观的转向,显露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学批评语境,批评不再仅是蜷缩于纸面的静态文字,而是成为屏幕内闪烁的光斑,随...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当代作家评论》文学论文期刊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4136.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