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研究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宗教学研究

《宗教学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51-1069/B
国际标准刊号:1006-1312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
主管单位:四川大学
查看宗教学研究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青年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人口研究》核心期刊信息

  【杂志简介】

  《宗教学研究》杂志,是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宗所主办的《世界宗教研究》杂志之后我国第二家公开出版的宗教学专业性的学术研究刊物。它 创建于1982年8月,在当时它属于内部刊物,由四川大学主管文科副校长许琦之签发同意创 办的,为不定期刊物,编者是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编辑室,由卿希泰教授主持,办报行 家古存云先生具体承办。1984年2月,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室改称为研究所后,从1984年4 月出版的第5期开始,编者改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宗教学研究》编辑室。因原来为不定期、连续编号的内部刊物,根据读者来信意见,从这一期起去掉年号。至1985年上半年, 共出内部刊物6期。同年,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公开出版发行,四川省期刊登记证317号 , 为半年刊,组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编辑部,设有编委会,由四川省新华书店发行。从 1988年起改为季刊,并设主编卿希泰、副主编石衍丰,除仍由四川省新华书店发行外,四川 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也可直接发行。从1995年第3期开始,编委会进行了调整,主编卿希泰、 副主编李刚,常务副主编潘显一(从潘显一任社科处处长后,常务副主编改为唐大潮)。1996 年 起,《宗教学研究》杂志的封面重新设计,完全按季刊出版发行,不再有合刊现象。迄至目 前仍为全国高等学校系统唯一公开发行的宗教学专业学术刊物,并先后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 科学论文数据库系统核心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读者对象】

  哲学、宗教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师生。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有道教研究、佛教研究、伊斯兰教研究、基督教研究、天主教研究、少数民族宗教研究、宗教学理论与其他宗教研究、研究生论坛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陆希声《道德真经传》的形上学 强昱

  早期天师道财神三天万福君研究 蔡林波

  从“伦理缺失”到“伦理固化”——道教神仙传记的文学研究与宗教学研究 苟波

  《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新解 康德衡

  简论《老子中经》的神仙信仰及其特点 何江涛

  论道教叩齿养生的理论基础 张崇富

  刘名瑞内丹思想略论 丁常春,吴振亚

  宋元道教神霄派遣瘟送船仪研究——以《神霄遣瘟送船仪》为中心 姜守诚

  清代四川全真道发展略说 田茂泉

  早期道教对文艺构思理论的影响 李斯斌

  王屋山“第一洞天”独尊地位的形成 李留文

  法律、私庙与官官相争:兰州朝元观庙产纷争案研究 邵彦涛

  刘国钧在道教史研究方面的贡献 由申

  陀罗尼字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吕建福

  敦煌伪经《佛说要行舍身经》考略——兼及与三阶教的关联 于淑健

  “法施”、“无畏施”和“财物施”的融汇与实践——以我国东南沿海佛教社会福利发展为例 谭苑芳

  中国济生会所见近代绅商居士之济公信仰 张佳

  “人间佛教”的社会观研究——以太虚、巨赞和赵朴初的佛教思想为中心 赵翠翠,李向平

  太虚大师与民国“维持佛教同盟会”研究 于光

  中古史上佛教与城市空间流变研究 付志刚

  当代教育与文化投稿:马士英的话语权从何而来

  摘 要:崇祯十五年,马士英由废员起复,总督庐州凤阳军务,击败张献忠军,迫使其改变进军方向,保卫了南京的安全。南都议立,史可法向他咨询商议,他的话语权是“捍御数有功”而获得。

  关键词:贵阳,马士英

  明末清初,贵阳马士英家族因马文卿、马明卿兄弟科第蝉联而光耀里闾,亦因南明弘光朝东阁大学士马士英背负对于各种晚明史籍关于马士英的记载,如果套用今天大数据时代的观测方法,跳出一言一行的具体记录,作宏观的审视,会感觉到两个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在对马士英的各种叙写记载中,空泛攻击的多,具体说实事的少。即使说了的,有些是语焉不详,似有如无;有些则同其他人(如阮大铖)扯在一起说,其实到底是谁做的,还需辨析。真正能落到马士英头上的不多。(关于这一点,笔者今后将另作研讨)二就是马士英的话语权显得超常。

  宗教学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西方神义论范式的三重转进——兼论列维纳斯对恶之问题的厘革————作者:谢垠如;

摘要:世间的恶如何可能与上帝的存在兼容是西方神义论问题的焦点。以莱布尼兹为代表的传统理性神义论承接奥古斯丁的思想遗产,将恶去实体化并视为善的缺乏,从而提供了解决这一兼容性疑难的第一重范式。理性神义论在尼采“上帝死了”的宣告中被颠倒重构,基督教道德被视为对意志之能的人为贬抑。作为一种神性的思想方式,尼采的虚无主义学说实际上用一个意志的上帝取代了传统理性的上帝,由此开启西方神义论的第二重范式。由于尼采的范式...

金代官卖寺观名额政策新论————作者:李寒箫;

摘要:金世宗在位之初曾公开售卖寺观名额,梳理存世大定赐额敕牒碑的记载,可知金朝政府所售寺观名额共有四种价位,这些价格间的差异实由买额寺院的屋舍规模所决定。通过重新厘正大定官卖名额敕牒中的礼部官员署衔,可见金朝政府在大定二年(1162)二月至大定三年(1163)三月间先后制作了八批敕牒以供售卖,反映出其搜刮民间财富的急切心态。大定赐额敕牒内的令史、主事签押应与礼部官员结衔一并形成于空名敕牒制作之时,府、州...

康德理性神学与无神论————作者:黄海;

摘要:在对有神论和无神论进行讨论时,康德的表现颇为吊诡:他宣称自己是基督徒,却又反对信仰主义;他认为上帝存在,却又认为这种存在只是人主观需求的产物,不具有客观必然性。考察康德不同时期的宗教哲学文本,会发现在表面的复杂、矛盾背后也有着恒常一致,即康德自始至终都保存着对理性以及道德的信仰。马克思曾指出康德是无神论者并称赞其是道德领域的巨人,但他也批评其哲学缺乏实践性。对比马克思主义和康德哲学关于道德、宗教、...

以关系认识论审视梦境的宗教性——康儒博对中国古代说梦的研究————作者:罗启权;

摘要:<正>梦是人类普遍的精神与实践的事件,曾被认为是引发宗教起源的重要现象之一;说梦则是贯穿古今中外的解释事件,伴随着人类存在的历史而次第展开。由于梦卓诡变幻与神秘莫测,在说梦的过程中常与各种宗教的信仰、神话、理论、情感、体验、仪式、戒律、修行等相互缠结,影响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甚至所见本身,以及践行,从而使得说梦富有宗教性。对于这一点,康儒博(Robert Ford Campany)在2020年出版的...

曲眠左肱——全真教葬式及其影响————作者:郝军军;

摘要:根据全真教道士墓葬尸骨的摆放方式、石窟造像、永乐宫壁画,结合全真教文献,揭示出全真教高道在去世或下葬时会采用“曲眠左肱”的独特姿势,这应是受到佛教的影响,并做了一些修改。山西太原及晋南地区的蒙元墓葬,人骨多头东脚西,应是受全真教影响出现的现象

稿约

摘要:<正>一、《宗教学研究》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学研究所)主办的宗教学专业学术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二、本刊编辑方针:立足宗教学学术前沿,推动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宗教学学科的发展。本刊注重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研究,突出道教研究特色,兼顾宗教学理论、佛教、基督宗教、中国少...

葛洪神仙信仰的三重建构————作者:管丽珺;

摘要:道教神仙信仰晚出于神仙的传说。作为早期道教关键人物的葛洪,对神仙信仰的建构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在概念范畴上,葛洪促进了“仙”的“神”化,并对神仙形象进行了宗教性的刻画;在理论内容上,葛洪讨论了“信”的神圣性质和“道—玄—一”的神圣本体,推动了道教理论的成熟化、体系化;在神圣秩序的建构上,葛洪经由天地神圣的“仙化”、人鬼神圣的祛魅,加入神仙神圣并重构神圣秩序。这个相对完整的神仙信仰体系,奠定了中国道教...

元代道士薛毅夫述略————作者:申喜萍;

摘要:元代道士薛毅夫书法作品《和尧文诗册》现藏故宫博物院,但是对薛毅夫其人则一直缺少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在爬梳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身世、居所、交游、代祀天妃等四个方面,力图把薛毅夫这个道士书法家的基本面貌勾勒出来

全真道华山派在甘肃的传播状况及其特点刍议————作者:贾来生;

摘要:全真道自创立于陕西之后,由于地理毗邻及行政隶属关系,不但全真七子中马钰、丘处机及其亲传、再传弟子在甘肃境内传教弘道,而且全真道最大的两派龙门派及华山派也向北向西传播于甘肃平凉府(今平凉)、秦州(今天水)、巩昌(今陇西)、徽州(今徽县)甚至甘南等地。早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或正德二年(1507)华山派就已经传入了甘肃境内,传播地域广泛,传承历史久远。总体而言,全真道华山派传入甘肃的时间...

乾隆帝与道教祭祀————作者:聂卓慧;

摘要:乾隆朝道教祭祀繁兴,不仅于内廷广设道场,道场类型丰富,祭祀场所多元,参与人员众多,可谓礼仪隆重。还沿袭明制,于京师屡办祀典,信仰对象广泛。乾隆帝亲诣祈雨不辍,岁以遣官致祭为常,足见其对道教祭祀的重视。与此同时,乾隆帝着手对道教祭祀场所、经费、人员进行调整。其利用道教的实用态度一览无遗,因俗而治的智慧亦卓然可见

广西贺州市沙田镇土瑶宗教文书与仪式调查研究————作者:罗宗志;

摘要:学界对瑶族宗教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对象主要涉及过山瑶与蓝靛瑶两个支群。土瑶宗教文书属瑶族研究未涉及的领域,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展空间很大,亟待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广西贺州市沙田镇发现的土瑶宗教文书可分为经书、文表、法术、杂占、谱牒和神像画等六大类。这些宗教文书内容具有道教和佛教的色彩,是研究土瑶宗教的宝贵资料。目前土瑶师公在各种仪式中还使用这些宗教文书,为了解土瑶宗教仪式提供了活态的文本...

红水河流域壮族师公教超度仪式的人类学考察————作者:文冬妮;

摘要:超度是红水河流域壮族民间盛行的师公教仪式,壮族师公主持的超度生动体现了壮族人祖先崇拜的情感,仪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赴红水河流域的河池都安县高岭镇田野考察韦家的超度仪式,参与观察壮族师公教超度仪式的坛场设置、神灵系统、斋场仪程;现场访谈参与仪式的师公、事主及壮族人,从宗教人类学的视野分析超度仪式的符号象征意义、救度安抚的社会功能,指出仪式反映壮族师公教在民间仍有其影响力

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成书锥指————作者:周作明;

摘要:《上清大洞真经》的成书及相关问题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回风混合之道”是解开其成书过程和今六卷本结构的钥匙,其对应的文本除《云笈七籤》卷30 《大洞回风混合帝一之法》外,《洞真金房度命录字回年三华宝曜内真上经》中的长篇七言韵文也是其完整呈现,能进一步证成既有结论,也可供道经解题著作的修改完善参考。不仅如此,通过包括《三华宝曜内真上经》在内的多种文本的精细对比,《大洞真经》第三十七“五帝章”的形成及“中...

北朝造像记所见阿育王文化的传播及其中国化————作者:郭储;

摘要:作为印度佛教史上最著名的护法圣王,阿育王也随着佛教东传而成为中国古代名声最显的外国统治者,并以其特有的文化标识和信仰内涵对中国佛教产生深远影响。学界在阿育王文化中国化研究方面一直忽视造像题记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事实上仅从北朝造像题记来看,我们就已发现14件与阿育王直接相关的珍贵记载。这些记载呈现出不同的书写模式,弥补了传世文献的缺憾,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北方阿育王文化传播的一些基本特征,为我们理解中印...

明代道医文献《青囊杂纂》之源流考辨————作者:黄吉宏;

摘要:现存明代邵以正辑录的道医文献《青囊杂纂》,自元季明初至明中叶经历了数次改易。依据时间轴相应的版本次第以及单行本内文考订,本文认为《青囊杂纂》虽非原创,但周遍广洽,切近“百姓日用”,简便易行。《青囊杂纂》是兼收并蓄唐宋元明医士、隐士、民医、方士等群体临床经验,单行刻印本、几经传抄增益的编著。洪武时期刘渊然相关朝天宫刊本,是现存南京图书馆藏本、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仙授理伤续断方...

藏集于寺——以白居易《白氏文集》的庋藏为中心————作者:李成晴;

摘要:白居易晚年将《白氏文集》分藏于庐山东林寺、苏州南禅院、东都圣善寺的做法,远绍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字面形象意义上“藏之名山”的理念,近依庐山净土宗初祖慧远的“远公文集例”,且对后世产生了范式性影响。北宋以后直到清代,有多人会效法白居易,藏集(或诗文稿)于寺,但在制度安排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流动性特征。到了明清,与寺院功能近似的祠堂与书藏也参与进来,承载起文集庋藏处所的功能

西南少数民族庆坛之五显神稽考————作者:吴电雷;张会会;

摘要:庆五显坛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布依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羌族、穿青人等少数民族和族群中十分普遍。从历时发展和空间分布两个维度稽考“五显”神迹:五显神宋时始见于典籍,明、清两代广播于江南、西南地区。宋时,五显神经历了从“两字侯”到“八字王”的“三品十二级”王爵的升晋过程。西南民族地区庆五显坛是江西婺源祭祀五显财神文化异地传播的结果。辨析“五显”“五通”与“五圣”,三者既各有表述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兼容,...

《紫阳真人内传》的冥契主义及其历史内涵————作者:郭硕知;

摘要:道教神话用宗教语言表达了古代修道者的冥契经验,但因其晦涩,从而较少与现代宗教心理学直接对话。在此意义上,本研究以上清经典《紫阳真人内传》为样本,导入宗教心理学冥契主义研究方法对该道教修行经典实施文本解析,从而展示道教冥契经验的诸因素,尤其是道教与传统冥契主义及道家哲学的相异之处,使之同当代冥契主义学说形成有效对话。在此基础上,道教修行经验不仅是冥契主义研究的东方案例,而且构成了其独特的集体记忆。因...

《太上九真妙戒金箓度命拔罪妙经》考论————作者:刘陶;

摘要:《太上九真妙戒金箓度命拔罪妙经》是一部成书于唐代的专述九幽斋的道经,经中九幽斋开“迁拔传度”之先河,其九幽斋仪对宋代黄箓斋影响较大。该经共有四种版本。通过对这四种版本的考察,指出《太上九真妙戒金箓度命拔罪妙经》、敦煌写本S.957 《太上九真妙戒金箓度命九幽拔罪妙经》、佚本《九真妙戒金箓度命妙经》均问世于8世纪。《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6所收《太上九真妙戒金箓度命九幽拔罪经》则出于宋代...

从敦煌文献看罗什本《金刚经》的流传和接受————作者:张开媛;

摘要:《金刚经》的6部汉译本中,罗什本的译出时间最早,所具敦煌写本超过3500号,远超其他5部汉译本的写本数量之和。其中,完整写本少,残缺写本多。据罗什本《金刚经》写本的残缺情况及留存内容,知面貌存异者至少3006号。写本具两类结构,一是独立的经文,二是经文与附加文图的组合。附加文形式多样,分为序文系列、颂文系列、请文系列、咒文系列和尾记系列。附加图为菩萨图、金刚图、舍利弗图、诵经图和官帽人物图。敦煌文...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宗教学研究》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4096.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