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伦理学研究》创刊于2002年9月,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伦理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一份学术理论刊物,其作为中国伦理学会的学术会刊,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服务。读者对象为高校从事伦理学教育和研究人员、理论宣传工作者。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SSCI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道德建设、探索与争鸣、应用伦理学。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提振作用 龚天平;王泽芝1-5
毛泽东抗战思想的伦理意涵 李彬6-11
陈独秀抗战思想的伦理解读 金焕玲12-16
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当代中国女性道德状况调查 李桂梅;欧阳卓灵17-26
伦理学基础理论
当代社会道德形态的基本特征:从个体德性走向整体伦理 甘绍平27-29
规范性判断 文贤庆30-35+63
反讽概念及其涉及的公私关系问题 黄泰轲36-41
道德思维研究
德治思维和道德思维辨析 黄富峰42-45
从伦理走向道德:精神的嬗变与思维的转换 邹平林;曾建平46-51
康德的道德思维方式解析 詹世友52-57
中国伦理思想
论戚继光的武德思想 丁雪枫58-63
论名节 杨建强;肖群忠64-69
西方伦理思想
休谟伦理学中的共识理论 李伟斌70-73
论正义与博爱的关联性:科恩和罗尔斯的意见分歧 勾瑞波74-77
浙江论文发表:海德格尔对思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探源及创见
摘 要:海德格尔前期通过此在的领悟代替了思(知觉)的意义,并使用“领悟”概念实现了对主体哲学的改造;中期则凭借对古希腊哲学中思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细致研究,揭示出古希腊哲学是通过将人置于逻各斯之下来构建思与存在之同一性的;在此思想洞察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自己对思与存在同一性的创见,即思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本有之澄明发出的允诺。同时,海德格尔的思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还揭示了当前科学技术危机的内在成因,为人类应对科学技术危机找到了一条现实可行的出路。
关键词:领悟,思,逻各斯,同一性,澄明
作者简介:于志杰,男,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伦理学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马克思早期经济学哲学思想中的伦理探赜——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的考察————作者:骆婷;
摘要: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19世纪40年代生发并展开,在早期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初现端倪。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私有制关系形成的历史考察,重构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同时也确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性的伦理关系;在新的伦理关系中,马克思将“异化”作为其早期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揭露了“异化”伪装下资本主义的“非人性”...
马克思正义观释解的两条线索——基于《资本论》的考察————作者:曾丹;
摘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自由、平等、等价的驳斥破除了资产阶级构筑的正义幻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事实与规范的割裂并澄清了理论歧误,客观上重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法性论证,也筑牢了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从唯物史观出发理解正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以人作为目的成为正义成立的两大支点,构成了正义的事实面向和规范维度。由此,一条自洽的正义理路得以彰显: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历史正...
人工智能意识的可及性及其伦理前置————作者:陈万球;
摘要:传统哲学理论认为机器不存在意识和认知能力。智能科技急速迭代进化,对类脑科学研究需求迫切,两者叠加影响使得机器意识研究成为当今的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机器意识研究可以深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借助科学佐证与技术细节,必将深化哲学的科学性与前沿性。作为一种技术构想,机器意识是一种基于某种哲学思想来探讨机器是否真正拥有意识与机器意识的本质及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以“生物算法”为基础的人类意识,最终将会被以形式化算...
数据正义问题与分布式责任————作者:田广兰;
摘要:大数据技术“消失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在带来了更多的自由、福祉和可能性的同时,也招致了数字可行能力不平等、算法歧视和数据殖民主义等数据正义问题。数据正义问题具有的多元主体性、非意向性、复杂因果性等特征超出了传统道德责任理论的边界。问题的解决要求理论的创新,弗洛里迪建构的以接受者为导向的伦理学范式拓展了能动者的概念,指出分布式道德是信息时代道德行为的常见形态,主张用反向传播的分布式责任作为责任的分配...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向度————作者:戴木才;
摘要:21世纪是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身处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当今世界,谁能组织政治谁就能掌握未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者和组织者,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执政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中心任务”所决定和要求的。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容,是新时代破解“大党独...
马克思道德观构建的基础问题——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作者:张永刚;
摘要:理解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不应陷入“道德论”或“非(反)道德论”这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误区,而应将其置诸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中理解其有效性与客观性。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文本,厘清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道德何以存在,以及其规范性何以建构,是马克思道德观构建的基础问题。马克思在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以人的存在方式为解释视野,对道德进行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反思与说明,构建了一种更为科学的道德观。一...
从精神哲学审视人生观————作者:江畅;
摘要:人们对人生观理解存在的一些误区、偏差,导致人生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从精神哲学的角度看,“人生观”之“观”不是看法或观点和态度,而是观念,是关于人生的根本性、总体性观念。人生观包括有关人性、人格以及从人性到人格、从人格到人生的观念,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聚焦点或落脚点。人生观可以自发地形成,也可以自觉地构建,其系统、完整、正确与否,其层次是高是低,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作为。人生观可以从人生目的角度划分为幸福...
汉语道德语言的传承发展和价值维度————作者:向玉乔;
摘要:汉语道德语言是中华民族为了道德生活交往而建构的一个道德话语体系。它是汉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由语音、文字、词汇、判断、语法、修辞等要素构成,具有伦理表意、道德叙事等重要功能,大体上经历了从传统道德语言到革命道德语言再到社会主义道德语言的变迁过程。富有生命力的汉语道德语言对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伦理文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建构作用。它是中华伦理文明的表达系统、记忆系统、创新系统和传承传播系统,也是连接每一个中...
荀子礼学纲要————作者:陈乔见;
摘要:荀子以礼或礼义为道,他对“礼”之起源、功能和意义的解释主要有四种:一是“礼有三本”的解释,这是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解释祭、丧等礼仪的起源和意义;二是“礼者养也”的解释,这是从社会政治哲学的角度,解释礼义规范何以必要的问题;三是“百王之道”的解释,这是从历史文化的视角解释“礼义之统”的形成;四是“礼义生于圣人之伪”的解释,这是从人性能力来解释圣人制礼的可能性。荀子对礼的四种解释都渗透着理智与理性精神。...
王阳明对道德根据问题的重释————作者:陈群;
摘要:王阳明对道德根据问题的阐释以反省朱子理学为进路,认为朱子论道德根据问题以“心理为二”为前提,理、性不能主动生发德行,存在道德动力困乏的困境。并且阳明指出朱子格物所得的天理之知不能触发道德行为之意念的生成,工夫根据上存在“知不能诚意”的弊端。为解决这些问题,阳明提出“心即理”意义下的良知说与致良知说,赋予良知以活动性,肯定心理合一的本心是知、情、意的统一体,并以致良知为完成德行生成的工夫。虽然阳明的...
论鲍曼后现代伦理学的他者视域及边界————作者:杜红艳;
摘要:后现代全面开启了他者视域,基于“他者”,鲍曼建构了后现代伦理学。在鲍曼看来,现代伦理学将“他者”看作矛盾的化身,以秩序取代混乱、以自我代替他者,而“他者”是道德关系当事人之一,消灭“他者”意味着取消道德关系。维持道德关系必须关注“他者”、直面“他者”,道德责任的重要性也只有从“他者”视角出发才能得到凸显。道德责任是“为他者而存在”,如果将“他者”看作陌生人,固着于“与他者共在”,自我只能徘徊于认知...
论公共理性的道德基础————作者:惠春寿;
摘要:公共理性主张诉诸合理公民的共同接受来进行集体决策,由此产生了“只援引公共理由、不援引私人理由”的要求。许多学者把这种要求视为施加给所有社会成员的公民义务,并致力于通过挖掘公共理性的道德基础来捍卫公民义务。他们分别把公民义务解释为基于平等尊重的无条件义务,基于政治共同体和公民友谊的对他人的义务,以及基于政治自主的对自己的义务。但这三种尝试都是失败的:平等尊重的理念太过含混,不能排他性地产生公民义务;...
卢梭论公共生活的情感动力及其限度————作者:党成孝;
摘要:“人”与“公民”两种对卢梭理论路径的经典理解均难以融贯解释《爱弥儿》教育方案的要旨。卢梭恰希望调和个体化的“人”与去个体化的“公民”的内在张力,使现代人完成道德与政治化并迈入公共生活。其方案的关键在于,经由家这个转置单位的建构,个体情感得以扩展为道德与政治情感,成为支撑公共生活的动力。但通过在续篇《爱弥儿与苏菲》中展示家的建构在情感维度的内在困境,卢梭揭示出这一方案中个体-家庭-共同体同心圆结构的...
论道德与法权的关系——一种基于康德文本的解读————作者:孙惠中;
摘要: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对康德哲学中道德与法权的关系问题争论不休,甚至赫然形成了独立论和依赖论的对立阵营。对于这一经典问题,应采取温和的依赖论立场来看待,但对它们之间究竟是分离的还是同一的,仍不能一概而论。法权必然在一定意义上基于道德,出于自由与道德法则的相互回溯关系,法权的确不能完全脱离道德凭空出世。法权义务是通过自律的理性存在的道德法则而具有了强制他人的权限。然而,法权原则只致力于保障外在自由,规定行...
“君子之学”何以“美其身”——兼论儒家即身化的德性修养观————作者:冯昊青;
摘要:“君子之学美其身”意味着人们能够通过对“君子之学”的亲身躬行,涵养出典雅得体的美身气象。这一命题彰显着儒家一种独特的德性修养思想,即“美善相和”的伦理观、“即身道在”的修身观、“德充于容”的工夫论。“美善相和”的伦理观揭示了审美与伦理的统一性,即君子之美源于良善性端的自然流溢;“即身道在”的修身观诠释了德性修养的即身性,将形上的仁义道德落实为形下的亲身证道;“德充于容”的工夫论阐释了气质转化的可能...
居住价值进阶中“空间界限”的确立、认同与圆融————作者:陈丛兰;
摘要:居住伦理涉及既定空间的为人所用并造福于人的身心安宁。这些既定空间有其或直观或抽象存在的界限,使人方方面面的存在,时时刻刻的行为,都处在不同界限之间,由此决定了人在世上的方位、方向。栖居作为人类生存和休养生息之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内含了定居、安居和乐居等类型或因素,而定居、安居和乐居构成居住伦理价值谱系。从定居、安居到乐居价值进阶的内在逻辑正是人的意志受其求生、求定和求知取向驱动,为了生存而定居,在...
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伦理挑战及其消解路径————作者:袁旭亮;
摘要:人工智能自主性的增强使其具有了“主动”制造伦理问题的能力,这进一步凸显了确保高度自主的人工智能的价值观与人类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的必要性,即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价值对齐。当前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研究与实践有蓬勃发展之势,但是这一对齐路径将会面临由规范伦理学中的“是”到“应该”的逻辑推导鸿沟导致的人工智能不能从数据信息中提取出价值规范的道德价值提取挑战,以及行为伦理学中的“有限伦理”理论所揭示...
算法家长主义现象及其伦理反思————作者:李波;
摘要:新兴智能科技日益发展,不断推进算法系统与功能的快速迭代。算法从一种演算程序和计算策略逐步异化为一种算法权力意志,即依据其自身的特性与逻辑发挥作用,而这种意志势必会为其自身的强权行为谋求某种合法性与正当性,这便与家长主义立场不谋而合,这使得算法貌似为其自身的强权行为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道德辩护。这一情形将会合理化算法原有的问题,也会带来值得我们慎思与警惕的新问题、新风险。鉴于此,我们详细论证了算法的家长...
母亲与女性:从精神分析角度谈儒家温暖现象学————作者:汪沛;
摘要:列维纳斯的爱欲-生育现象学启发了儒家的温暖现象学,为儒家讨论亲亲之爱中的个体性提供了新思路,然则两者有根本差异。作为探讨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现象学,爱欲-生育现象学的原型关系是男女爱人的关系,而儒家温暖现象学的原型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前者指向他异性与个体性,强调主体之间的绝对距离;后者有逾越主体间距离的可能,因此也有跌落到同一性的危险。要想脱离同一性的陷阱,儒家需要重新评估爱欲-生育现象学中女性爱...
新时代推进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向度————作者:叶丹;
摘要:道德在场,切实发挥道德的功能,是新时代扎实推进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动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意涵在历史和实践的双重促动中发展,具体表征为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系统性和最大限度的民主、公平与公正。这一进程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治理的深刻变革,也彰显了道德价值的引领作用。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图式内涵包括为民服务的治理伦理核心,体现人民主体性协同融合治理的道德框架,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德...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国家级抗战史料研究
- 省级收藏家
- 省级典藏
- 省级《文艺生活》
- 省级《中华书画家》
- 省级中华武术
- 国家级《中国残疾人》
- 北大核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 省级东方丛刊
- 北大核心中国典籍与文化
- 省级档案与史学
- 北大核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流行歌曲(艺考)杂志
- 国家级《情报资料工作》
- 省级山海经
- 北大核心《海南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小说评论》
- 省级《西伯利亚研究》
- 国家级《中国机关后勤》
- 省级老朋友
- 省级《民族论坛》
- 北大核心《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考古与文物》
- 国家级《百姓》
- 省级《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 省级经典杂文
- 省级祝你幸福
- 省级中国编辑研究
- 北大核心《江汉考古》
- 省级收藏拍卖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