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现代哲学

《现代哲学》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4-1071/B
国际标准刊号:1000-7660
主办单位:广东哲学学会
主管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查看现代哲学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档案学通讯》杂志信息
下一本期杂志:《伦理学研究》文学社科类期刊

  【杂志简介】

  《现代哲学》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也是教育部社政司从百余种刊发哲学论文的期刊杂志中认定的10类哲学类CSSCI刊物之一,并被多所大学列为国家级刊物。

  【栏目主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审视;伦理与价值研究;现象学研究;分析哲学研究;科学哲学研究;逻辑学研究;研究生论坛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争的理论实质 刘福森

  作为孵化器的主体性:实践唯物主义的反思与推进 刘森林

  论反讽的形而上学意蕴及其独特价值 陆杰荣,姜峰

  早期马克思与海德格尔论“理论-实践”关系 杨栋

  胡塞尔与马克思的思想交汇--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的考察 郁欣

  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建构的历史考察--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中心 许冲

  地方党政系统与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 周兵

  从现代转型看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探索 邵小文

  革新伦理学:胡塞尔和孔子 李南麟[韩],罗雨泽(译)

  熊十力“心”学的两个向度--对熊十力思想的静态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解读 郑辟瑞

  现象学与唯识学具有“同构性”的跨文化省思 陈群志

  被伪饰的形而上学--探询《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写作动机 李琍

  反神迹论证中的推理观念:皮尔士与休谟 张留华

  论“世界性”与“地方性”--马克思与儒学的视角 朱承

  消解与降格:形而上学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命运 罗苹

  司马迁的“素王”论 李长春

  《庄子》的“世德”观念及其政治意蕴 叶树勋

  职称论文投稿: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探究

  摘 要:在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是其中两大对立思潮。理性主义在古希腊的时候便已经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直到19世纪50年代末以后的非理性主义的兴起,使得理性主义逐渐走向了衰落。文章就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进行了详细的探究,以期为西方哲学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哲学最新期刊目录

时代精神中的批判与和解——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哲学观————作者:方博;

摘要:《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将哲学视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主张将哲学与特定时代的具体现实性结合起来,这在方法上带有鲜明的黑格尔色彩。但是与黑格尔的哲学着眼于对现实世界的合理性的把握,由此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解不同,在马克思看来,时代精神的目的是持续揭示时代自身的问题,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因此哲学应该是批判的,而非和解的哲学。马克思试图将启蒙哲学的批判取向与黑格尔哲学的现实性要求融为一体,以期既能化解现有之...

马克思“质料”概念的渊源与演变——来自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双重影响————作者:周阳;

摘要: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质料概念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同样,从亚里士多德不同的文本出发,也可以就质料概念给出不同的解释。借助MEGA2提供的材料,我们知道,无论是在《博士论文》时期还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都不仅吸收了黑格尔质料概念的多重含义,而且吸收了对亚里士多德质料的不同解释。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将原子论黑格尔化的同时,试图保留形式-质料的矛盾,但认为这种矛盾是在...

从理性个体到自由共同体——埃德加·鲍威尔论无政府主义之黑格尔式奠基————作者:张子骞;

摘要:在政治哲学传统中,无政府主义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未经反思的意识形态立场,而非一种严谨缜密的理论体系。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政府主义研究较为关注以社会现实批判为核心的法国传统与俄国传统,而非以普适性原则阐述为核心的德国传统。为呈现无政府主义政治图景中的系统性思辨维度,本文将深入无政府主义的德国传统,考察作为该传统奠基者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埃德加·鲍威尔提出的无政府主义,并根据其黑格尔式理性主义内核对其进行重...

论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作者:渡边宪正;盛福刚;

摘要:学界认为,鲍威尔在1844年经历了自我批判,自我意识哲学转变为“批判的批判”,问题的关键在于,经历自我批判后的鲍威尔有没有改写或放弃自我意识哲学。鲍威尔认为,黑格尔哲学中一方面绝对者是自我意识的真理,是人的本质或实体,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又是创造实体的主体,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对此,鲍威尔将自我意识理解为一切实体的主体本质,并将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还原为自我意识的内在关系,旨在以此扬弃超越自我意识的威...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意味着什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野来看————作者:吴增定;

摘要:众所周知,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基本原则,即把“我思”看成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前提。但是,由于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对于世界的怀疑、而非信任看成是人的原初生存经验,这也导致了现代哲学中的“我思”和“我思之物”(或主体与世界)之间的根本对立。笛卡尔之后的现代哲学都是为了克服这种对立,恢复主体和世界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作为二十世纪的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现象学也是对于笛卡尔哲学的一种继...

自律与他者——康德自律概念的当代重释————作者:蔡文菁;

摘要:康德的自律概念在揭示人类自由之本质的同时也包含着某种困境,并表现为“自律的悖论”。现象学家与当代伦理学家以不同的进路重释自律概念,并将主体间性引入自律的结构之中。我们将首先考察当代西方伦理学如何在对康德自律概念的阐释中揭示其所包含的交互主体性维度与第二人称视角,以及这一解读何以回应自律的悖论。随后,借助现象学家尤其是列维纳斯的思考,我们将进一步探究他者对自律的构成性作用。现象学与当代伦理学从各自的...

阿维森纳心性思想中的自身意识问题————作者:任军;

摘要:本文首先从阿维森纳在心智问题上与亚里士多德的分歧着手,阐述了自身意识问题在其心性思想中的基础地位,同时阿维森纳“悬浮之人”思想实验所体现的现象学式的悬搁,也对自身意识这一主题予以直观的说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阿维森纳心性思想中自身意识的直接性、恒常性和第一人称视角,并讨论了自身意识与警醒及反思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就自身意识这个问题而言,阿维森纳心性思想具有作为思维方式的现象学的价值

重思柏拉图的辩证法——以《理想国》为例————作者:彭磊;

摘要:柏拉图对辩证法并没有做出统一的表述,这使得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莫衷一是,发展论者引入柏拉图对话的分期来调和这些理解。通过梳理《理想国》关于辩证法的论述,可以看到辩证法涵盖了通常所谓的“对话”“划分”“假设法”等含义,这些含义相互交织,揭示出辩证法首先是友好谈话的技艺,其次是对理念的探求。辩证法不同于智术师式的争辩和反驳,也不同于纯粹静默的个人性沉思。辩证法的教育需要谨慎对待,因此柏拉图对辩证法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的《后分析篇》与《论灵魂》2.2探究灵魂的方法论——如何将《后分析篇》的探究方法应用到《论灵魂》?————作者:葛天勤;

摘要:本文讨论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和《论灵魂》的探究方法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中提出以三段论证明为核心的哲学探究方法论,在《论灵魂》2.2也提到灵魂探究的方法。一方面,《后分析篇》和《论灵魂》都强调从“事实”到“原因”的探究步骤,指出哲学探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原因。另一方面,《后分析篇》与《论灵魂》的探究方法存在两个重要区别:第一,在探究对象的可分性上,《后分析篇》比《论灵魂》具有更...

郑王嫁母服经说平议————作者:黄铭;

摘要:郑玄与王肃关于嫁母服制的争论是丧服学史中的公案。嫁母制服的原因,郑玄以为是嫁母为父服满了三年丧,而王肃则认为是随母改嫁后的养育之恩。从服术的学理上讲,郑玄是正确的,王肃是错误的。但后世多主王肃说。本文认为,郑王争论的实质在于,两者对夫妻关系“圆满”的定义不同。郑玄认为妻为夫服满三年丧即是圆满,王肃则认为夫妻合葬才算圆满。而魏晋时期,夫妻圆满的观念从服满三年丧逐渐转变为合葬,这是王肃说盛行的根本原因...

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项概念史的研究————作者:付吉佐;

摘要: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等概念有什么区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一词作何解释?这些都是需要厘清的问题。目前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主要以其要素内容为切入点。但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原初表意是一种与“现代化”相对的价值评判,其出现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是清末以来“中国”一词原有的文化含义淡化,然后凸显国别意义的“中国文化”概念生成,随后新文化运动中...

文化主体性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者:陈金龙;蔡馥;

摘要:坚守文化主体性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前提。文化主体性主要体现为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独特创造以及文化主体的精神合力,分别构成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认知基础、力量根基、实践要求和精神支撑。认清文化主体性作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机理,有助于理解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建...

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的西耶斯因素————作者:刘建湘;

摘要:在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转变和发展中,有着显著的西耶斯因素。在历史主体理论上,马克思遵循西耶斯对第三等级的社会经济论证和政治法律论证逻辑,基于劳动将革命阶级和革命意识的主体力量定格为无产阶级并主张实现人类的解放;在现代国家的起源和构建理论上,马克思基于西耶斯的制宪权理论,阐述了资产阶级革命通过宪法创建现代国家和通过人权承认市民社会的历史。研究西耶斯对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概念的源流考释与语义形塑————作者:胡国胜;叶美玉;

摘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概念,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要“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的相关论述,与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要“自我教育”“自我批评”“改正错误”的主张直接相关,孕育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内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生成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自我革命”概念基于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

法家“法治”思想的价值意涵与工具意涵————作者:宋洪兵;

摘要:现代学界对法家“法治”思想的研究具有两个“田忌赛马”式的观念错位。法家之“法治”,兼具价值意涵与工具意涵。就价值意涵而论,法家之“法治”基于利益“相互性”原则,强调维护“无怨”之正义情感,且憧憬一种各阶层利益和谐的“法治”图景;就工具意涵而论,法家之“法治”具有“历史性”与“政治性”。法家“法治”具有“战国”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战时主义色彩,“利出一孔”“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观念和措施,皆以“...

马一浮“心统六艺”的新经学旨趣————作者:朱汉民;

摘要:近代中国出现两类希望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知识群体:一类是继续向西方寻求现代化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类主张超越西方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新儒家。马一浮是后者的代表人物,他经历了从传统学术到学习西学再到回归传统学术的思想历程,他最后选择回归传统六艺之学,应该理解为他是希望在回归中国文化的同时实现对现代化的兼容和超越。马一浮从学习西学到回归宋学化的六艺之学,其实希望建构一种融入现代性的新经学,以最终发展...

再论为父后者嫁母服——与黄铭博士商榷————作者:吴飞;

摘要:本文是针对为父后者为嫁母服问题,对黄铭《从出母、嫁母的服制论“尊尊”与“亲亲”的边界》和《郑王嫁母服经说平议》两文中相关观点的商榷。黄铭认为,为父后者与尊者为一体,不服私亲,出母与嫁母都属于私亲。而本文认为“尊者”仅指父,而不包括祖父以上正尊。为父后者不敢服,是因为主持祭祀,不能因私人的丧事影响祭祀,并不是因为祭祀对象与死者相绝。出母仅是其亲子个人的私亲,所以不能以出母之丧干扰祭祀。但嫁母虽绝族,...

《商君书》的国家主义取向及其反思————作者:宋宽锋;

摘要:参照法、术、势的区分及其统合的概念分析框架,对先秦法家政治思想进行理解和诠释,虽然具有明显的合理性,但不能充分地揭示和呈现先秦法家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与《韩非子》的政治哲学内涵主要在于形式正义的追求和辩护不同,《商君书》的政治哲学意蕴主要就是在其“农战强国”的方略筹划中得到突显和强调的“国家主义”立场和取向。《商君书》“弱民强国”的国家主义模式是特殊历史情境的产物,其主要思想根据不是孟子所说的“民...

《黄帝四经》中的“形名”与秩序————作者:王威威;

摘要:《黄帝四经》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凸显出“道”的“无形”“无名”的特性,旨在服务于“有形”“有名”的天地万物和人事治理。在《黄帝四经》中,“物”之“形”直接与形上之“道”连接,由“道”生“物”,由“形”生“名”;其次,“名”具有位、分的内涵,“正名”“定分”就可以确定万物众人的身份、地位、权利和责任,天下秩序就可以建立起来;最后,按照“名”来考核并以“法”为保障,保证众人各安其分,各尽其能,各尽其职,...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基点————作者:黄海;

摘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从前置逻辑而言,则是找准其建构的逻辑基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立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理论基点,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基点,立足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政党基点,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的实践基点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