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通讯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450/G2
国际标准刊号:1001-201X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查看档案学通讯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理论导刊》核心期刊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现代哲学》哲学期刊论文发表

  【期刊简介】

  《档案学通讯杂志》创刊于1979年,本刊为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1450/G2,国际刊号:ISSN1001-201X。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档案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央级权威学术期刊,是我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版核心)确定的档案学、档案事业类的首位核心期刊。1992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档案学通讯》连续四次被收入我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并且排名首位,堪称我国档案学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期刊。

  【期刊栏目】

  理论纵横、数字档案馆、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人事档案管理、高校档案管理、医疗档案管理、专门档案管理、实践经纬、档案史志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错误与不足是走向真理的阶梯 丁海斌1

  “依法管档”研究的主要内容、特征及问题分析 陈忠海;吴雁平4-9

  论社会控制视角下的档案制度 陆阳9-13

  回归与反思——对档案鉴定的多维视角认识兼与周林兴教授商榷 谢诗艺14-17

  不能弱化档案鉴定——与《错误的价值判定应该被纠正》一文作者商榷 徐欣云;张震雄17-22

  德里达档案化思想研究之一——从档案概念说起 何嘉荪;马小敏23-27

  档案应是单一概念和组合概念的统一体 归吉官;吴建华27-31

  档案学视域中的比较研究:现状、趋势、问题及建议 温艳秋32-36

  论社会记忆数字化与乡村档案记忆工程推进策略 丁华东36-39

  对智慧档案馆建设和研究热的冷思考 王素红39-44

  试析智慧档案馆的兴起与未来发展 杨智勇;周枫45-50

  从机构、系统到体系:数字档案馆概念的发展 刘越男;杨建梁50-55

  面向政府决策的档案知识库构建研究 牛力;王为久;黄蕊;韩小汀56-60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投稿:中文电影名英译简析及翻译方法

  摘 要:随着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开始立足于世界电影的舞台,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一个好的电影名,电影名是整部电影的精华和浓缩,所以,本文将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出发,通过一些具体的电影作品来分析电影名英译的技巧及策略。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中文电影,英译,翻译方法

  引言

  语言学派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的核心是译文要与源文本对等,强调字对字的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存在的直接后果是很多人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码和文字堆砌,在此背后要考虑众多因素;而功能学派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是人际间的互动,行为具有目的性,所以翻译也具有目的性,如果只是将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就不能达到真正的翻译效果。

  档案学通讯最新期刊目录

单轨制转向下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标准建设:阶段演进、现状透视与展望思考————作者:王宁;张茜雅;郑婉晴;

摘要: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单轨制文件档案管理标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回顾,单轨制转向下我国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标准建设经历了铺垫期、过渡期和体系建设期三个阶段。基于对标准的主题和内容分析,发现当前标准体系与规范内容日趋完善,逐步深入多行业领域实践,着重关注前端规范和全“轨”电子化,重视系统和技术保障,加快构筑电子档案特性维护堡垒。痛点问题主要表现为标准体系结构层次不...

唐代令书制度考述————作者:张蒙;

摘要:唐代令书制度的完备有一发展过程。高祖时期,令书可与“诏敕并行”。贞观十九年,太宗初定令书“礼式”,主要针对的是太子处分论事之书,皇太子画“令”与“日”,位置在“宣奉行”前,参照的对象是有御画的敕书。《唐六典》所记载的令书制度,在高宗时期即已修改、完善,与贞观令书已大不相同,太子御画,改为先画“日”,在“宣奉行”前;再画“诺”,在左春坊官员覆审后,取则的对象是制书。唐代令书制度的前后变化,不仅体现在...

从“密折奏事”到“折后即行札咨”:清代督抚奏折使用的发展————作者:梁艳萍;

摘要:“密折奏事”学界一般认为肇始于康熙时期,这一时期奏折只是君臣之间的私密文书,主要目的在于搜集情报。不过,从康熙帝将官员的奏折敕部即议到雍正帝通过奏折与督抚商讨重大政事的革新,就注定奏折不可能仅限于担当君臣间秘密联络的角色。奏折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趋势,并不以君臣的意志为转移。乾嘉时期督抚对“改题为奏”的推动,无疑促成了“题奏并行”的局面。当奏折成为一种公务文书,其保密性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故清...

从公文档案到“地方立法”:清代粤东省例的编纂历程————作者:刘浩田;

摘要:清中晚期出现的省例是官衙档案“择要汇存”的产物,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粤东省例》保留了省例的原始文献形态。根据抄本缮写、编目及检阅的痕迹判断,《粤东省例》是将历朝省例、奏议、成案、文告及杂锦等公文书汇编成套,其最后一位编抄人很可能是同光年间肇庆府的文书人员。在收集文牍后,《粤东省例》的编纂人按照政务习惯和“以类相从”“依案找法”的思维进行文书分类、体例编排,以便阅读者进行类案检索,与成熟的刻本《...

《档案法》法律责任条款的检视与完善————作者:刘子聪;

摘要:《档案法》法律责任条款是惩治档案违法行为的规范依据,也是贯彻立法目的的基本方略,兼具保障档案安全、促进档案利用、深化档案法治三重功能。即便如此,《档案法》法律责任条款依然存在档案违法行为列举不全、档案行政处罚畸轻、档案行政处罚监督缺位等问题,阻碍着法律责任条款规范功能的发挥。对此,应当结合档案法制建设状况有针对性地予以完善。一是设置兜底条款,平等保护不同性质档案;二是引入“双罚制”,全面提升档案行...

档案行政处罚决定公开的机理分析与制度展开————作者:苗运卫;

摘要:根据新修改《档案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档案服务企业所受行政处罚决定应在社会层面公开。引入这一制度,能够发挥监督档案执法活动、预防档案违法风险、惩戒档案违法行为等多重功能。根据其具有影响档案服务企业利益的制裁属性,以及由档案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的权力属性,档案处罚决定的公开,不应归类为政府信息公开这一事实行为或行政处罚这一法律行为,而是作为一项独立规制措施。在此性质定位下,需要为公开档案处罚决定...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档案文献深层语义内容结构生成式框架构造——以延安红色档案文献为例————作者:周文杰;赵悦言;朱召师;

摘要: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给档案管理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创新方向。以延安红色档案文献为例,构建基于LinkML语言描述的档案文本深度语义结构,利用SPIRES算法,以生成式逻辑向大语言模型(GPT 3.5turbo 16k)发出提示词,递归提取档案语料中包含的深层语义内容,并将其输出为结构化档案数据。综合效果评估显示,得益于大语言模型的强大文本内容解析能力,该方案无须依赖新的训练数据即可执行档案文献内容解...

AI赋能:档案馆智能化建设的逻辑关联、应用场景与实践路径————作者:马仁杰;殳圣薇;

摘要:人工智能是推动档案馆智能化建设的技术引擎,有助于加快我国档案公共服务转型升级。将人工智能与档案馆建设相结合,探索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和应用场景,设计并提出以馆藏资源为主体构建智慧档案数据;以用户需求为基点强化智能服务建设;以馆员素养为核心组建复合人才队伍;以智能技术为手段构建智慧档案系统;以灵境为媒介平台搭建智慧档案空间的档案馆智能化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档案馆的智能化建设提出可行建议

档案开放审核协同机制:理论阐释、制度困境与构建路径————作者:黄孟苏;

摘要:《档案法》第三十条规定档案馆与档案形成(移交)单位“会同”审核档案,但就“会同”权责、“会同”程序、“会同”意见分歧处理等问题未有明确规定,构建档案开放审核协同机制是有效回应上述问题和加快推进档案开放的有力举措。全链条治理理论、协同效应理念和整体主义为构建档案开放审核协同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当前,构建档案开放审核协同机制主要面临主体权责分工不明、协同审核程序不统一、配套保障机制不完备等制度困境。因...

基于PMC指数的地方档案立法质量评价研究——以省级档案法规为例————作者:邓舒音;马海群;

摘要:通过对我国省级档案法规进行立法质量评价,可以为立法部门制订科学、规范、可操作的地方档案法规提供参考参考依据。选取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的31个地方档案法规,利用PMC指数模型构建立法质量评价体系,对省级档案法规文本内容展开测评,并从立法目标、立法技术、责任确定、立法内容等九个维度进行质量评价与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省级档案法规立法质量整体较好,但部分省份档案法规与地方档案管理实际需要尚有差距...

常用脱酸剂脱酸效果对比研究————作者:张美芳;王亚亚;宋辰昊;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脱酸产品种类多、设备复杂、档案用户十分关注脱酸技术,但在开展脱酸应用时较为盲目的现状,需要科学验证脱酸技术的效果和应用场景。依据脱酸物质种类、颗粒大小、溶剂种类和分散相等不同,选择国内认可度较高的5种脱酸剂,遵循国家标准,开展脱酸效果和质量的系统对比实验研究。选择同样实验样品,在同一实验平台,采用手工喷洒的方式处理样品,开展脱酸剂处理前后pH值、碱储量、均匀性、挥发性、对纸张及字迹的影...

纸质档案修复技术集成研究————作者:李冰;

摘要:<正>我国馆藏纸质档案普遍面临酸化、脆弱、污染、残缺等多重病害问题,修复人员需要根据档案的价值、纸张与字迹材料特点和实际保护需求,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开展修复工作,以确保纸质档案的长期保存和利用。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各类档案修复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在托裱、灭菌、去酸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如何将这些针对单一病害的修复技术有效整合,形成一套全面可行的修复策略,还处于探索阶段

红色档案资源文化服务供给体系:逻辑机理与建设路径————作者:耿志杰;张宝杰;

摘要:红色档案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对传承红色基因、激发文化服务供给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具体要求,提出红色档案资源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概念,阐释红色档案资源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在资源、产业和消费三个层面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机理,然后分析红色档案资源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的价值,最后从筑牢红色档案数据资源根基、发展红色档案文化新业...

档案数字叙事理论框架构建与实践案例研究——以北海银行档案为例————作者:闫静;李雪婷;

摘要: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档案数字叙事”源于档案叙事与数字叙事的理论耦合,近年逐渐成为档案开发利用的理论支点。基于概念分解法对“档案数字叙事”进行概念拆分,明确其所涉及的关键要素定义;从数字叙事与档案叙事在叙事场、叙事逻辑、叙事类型和叙事服务四个维度上的耦合关系出发,明确“档案数字叙事”的生成机理;在借鉴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将数字叙事理论的核心构念“文本架构”“互动模式”,以及“情感沉...

企业电子档案管理单轨制转型与深化路径分析——基于对国家档案局试点项目的追踪————作者:苏依纹;张茜雅;王雨晴;

摘要:企业电子档案单轨制管理实践已步入稳定发展阶段,有必要在此阶段把握整体进展,从前沿实践中分析最新转型进展,审视现存问题,为各企业提供可行的深入转型路径。以国家档案局的企业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项目为基础,通过案例研究法进行追踪分析发现,企业电子档案管理的“轨”向转型大幅加深,保障设置显化延展。但仍需从“坚持企业电子档案单轨制转型‘冷加速’”“建立核心业务与数据双重驱动理念”“面向经营决策拓展...

《档案法》效力性质研究的理论反思——“软法”还是“硬法”的规范分析————作者:何晓琴;

摘要:《档案法》的效力“软硬”判断从软法性条款研究进路予以展开是一个适当的讨论视角。以《档案法》的档案定义条款、档案安全隐患条款与立法目的条款为例展开分析,认为当前的研究方法与结论均不甚准确。导致“不甚准确”的缘由在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使用“连接词”的分析方式不够恰当也不准确;二是所运用的语义分析方法忽略了语言经济性原则;三是分析过程中未能区分《档案法》不同规制对象的公私属性;四是未重视《档案法》本身的...

新《立法法》视域下我国档案地方立法反思与优化——基于31部现行省级档案法规的实证研究————作者:王群;李浩然;

摘要:档案地方立法是档案法治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考察现行31部省级档案法规发现,我国档案地方立法实践呈现立法修改情况复杂、立法名称体例多元、立法内容相对滞后等特征。2023年《立法法》在地方立法章节新增“区域协同立法”“基层立法联系点”等条款,尤其是立法应坚持“创制性”“统一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新理念对档案地方立法提出新的要求。未来,我国地方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发挥档案地方立法创制性功能和...

文化强国战略下档案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逻辑理路————作者:周林兴;黄星;鲍志芳;

摘要:档案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根脉,必须通过创新性发展才能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布局,档案领域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引,从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出发,立足档案文化的内涵精粹与精神特质,结合时代语境与实践需求,通过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高举档案文化使命旗帜;解锁时代进阶密码,实现档案文化现代转化;构筑交流互鉴格局,扩大档案...

重构档案馆学的现实意义、内容体系和主要路径————作者:徐拥军;王兴广;郭若涵;

摘要:档案馆学自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建设以来,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未进入档案学主流分支学科之列。档案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需求与档案学科体系建设的理论召唤,要求加快重构档案馆学。档案馆学的研究对象是档案馆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其研究内容包括档案馆元问题、档案馆业务建设、档案馆组织管理、档案馆外部环境与档案馆史等。立足于档案学这一上位学科,重构档案馆学需溯本正源、贯通融会、同生共长、博采众长、...

论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的本土化建构————作者:张帆;陈烨;郭硕楠;

摘要:建构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的路径之一是坚持档案学研究的本土化道路,需要明确相应的建构要点。“立场-问题-概念-目标”四大要素组成了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的本土化建构逻辑。在立场维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逻辑立场和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在问题维度,要科学回答档案事业的“四个之问”;在概念维度,要立足档案学概念的困境,推动概念供给;在目标维度,要建构自主反映和解释中国档案学实际情况和全...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