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183/J
国际标准刊号:1001-9871
主办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主管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查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南开学报》哲学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艺术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是一本学术类期刊。一向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推介中外音乐史研究,民族音乐理论,作曲指挥理论,声乐、器乐表演理论,音乐美学,国外音乐论著选译,国内外音乐创作、研究、表演评介,电子音乐,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经验介绍及音乐动态等文章。适合专业音乐工作者及音乐爱好者阅读。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本刊民族音乐专栏获教育部名栏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外国音乐史、作曲技术、音乐家研究、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第十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三十周年 2+161

  2 借字的原理和运用 褚历; 3-14

  3 粤港文化碰撞下的深圳罗湖“粤曲社”调查研究 仲立斌; 15-27

  4 盖州皮影唱腔的地方化调适 杜莹; 28-40

  5 声明 40

  6 一种“关系”的认识——湘西苗族三类执仪人的“仪式音声”解读 魏育鲲; 41-52

  7 维也纳古典作曲家的混合主—复调结构——以弦乐四重奏为例 塔•丘列吉扬;彭程; 53-65

  8 对称、结缘、全项积数列结构——巴比特《钢琴曲三首》序列关系及第二首乐曲音高组织 魏明; 66-82

  9 首届全国音乐表演研究学术研讨会通知 82

  10 “优雅风格”——论18世纪欧洲音乐的一种趣味与精神 邓军; 83-93

  11 欢迎订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93

  12 “佛教音乐”概念的形成与日本佛教音声传统改革 新堀欢乃; 94-104

  13 2016•5北京,继往开来——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暨袁静芳教授80华诞学术研讨会 104

  14 书写城市音乐史——《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的音乐城市词条研究 毕乙鑫; 105-117+156

  15 歌剧《莎乐美》中主导动机运用的戏剧意义研究 马峥; 118-127

  16 杨仲子音乐教育思想的演变探析 汤斯惟;张小梅; 128-137

  17 我对现代筝曲《九弄》的二度创作 刘静; 138-147

  18 《贝多芬及天才的构建——维也纳的音乐政治,1792—1803》 蒂亚•德诺拉;邹迪; 148-154

  哲学论文范文:莱斯关于“控制自然”及其内在矛盾的反思

  摘 要:莱斯认为,控制自然既是自然被人控制的过程,也是人被自然所控制的过程;控制自然既使人获得了自由,也使人陷入了更大的不自由;技术本是人用来控制自然的工具,却反而成为控制人的手段。控制自然的这些矛盾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莱斯,控制自然,控制人,科学技术

  作者简介:王琰,女,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李庆霞,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及其启示”,项目编号:12BKS060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走得再远,也不忘为什么出发

摘要:<正>1958年,第一份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中央音乐学院校刊》出刊。两年后,刊物写下了暂停的休止符。1980年,《中央音乐学院校刊》复刊并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简称《学报》)。从那时起,《学报》宛如一颗音乐的种子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重新萌芽,它扎根在中央音乐学院严谨治学、中外兼收的学术沃土之中。45年间,它从一粒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无论风吹雨打,始终面向全国音乐界,坚守以理论研究推动音乐创作、音...

先秦六律能否转调?——曾侯乙编钟的变声与“显六+隐六”十二均五声建构及旋宫————作者:黄大同;

摘要:曾侯乙编钟能旋宫的“知识”,在国内外广泛传播,但这却是一个未经求证的假设。相关研究仅指其中23件楚系乐钟的十二律名,而未涉其十二律(均)旋宫内容及各均的“五音不全”现象,且还回避了32件以六律为宫的曾系乐钟,尤其是在全架编钟之核心的长枚甬钟上,众多变声有何作用与“无浊均”如何转调的问题尚待探讨。文章从变声的名实关系出发,认为该套甬钟既有十二声名中的“三角”“四曾”,又独拥“四变”与“二■下角”,这...

“两个共同体”视域下的区域国别音乐文化研究————作者:杨民康;

摘要:“两个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关乎中华民族对内文化复兴和对外交流互鉴的顶层设计,区域国别学涉及“两个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区域国别音乐文化研究则是可以将之贯彻到民族音乐学研究实践中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其中关键问题:1.区域国别音乐研究必须同时应对“两个共同体”的文化需求;2.应该兼顾“区域-传统(古典)”音乐与“国别-当代”音乐、专业创作音乐与民族民间音乐两对关系;3.区域国别...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地域性音乐符号的上移与再符号化————作者:张林;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实现文化共享。中国传统音乐十分丰富,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易成为共享的文化。因此,揭示地域性音乐符号在不同时期发展为共享文化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认为,地域性音乐符号通过与大传统、与西方音乐元素结合,实现了从地方到全国、从原生到次生、从传统到现代的上移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从而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了“一体”的特征。从符号学的角度解释,地域...

音程交替 持续音 级进——德彪西三部器乐曲的深层结构支撑————作者:郭新;

摘要:德彪西的作品中常使用多种音阶类型、简短而多样的音乐材料、三全音独立、和弦平行进行及弱化终止式等不同于德奥体系创作思维和调性音乐写作的技法,造成在分析他作品时对结构组织方式理解上的困惑。文章借鉴以三全音与纯五度音程交替为结构组织原则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持续音与声部级进线条的贯穿,构成观察乐曲深层结构支撑的分析视角。然后,通过对德彪西三首器乐作品在材料构成、声部进行与结构组织的分析,说明此种分析视...

20世纪西方左翼音乐属性的演进与表达————作者:邓良;

摘要:文章研究了20世纪西方左翼音乐在政治中的角色,揭示了左翼音乐作为社会抗议和政治表达工具的历史地位。通过分析音乐如何传递意识形态、激发集体行动并与政治事件相互影响,强调了音乐在塑造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探讨了其政治功能,以及对当代的映射与社会影响。同时,文章还考察了音乐家在社会阶层中的位置及其创作的社会动力,展示了左翼音乐属性在现当代的演进与表达,以及在跨越艺术领域历史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与问题

再论民歌记谱的调式判断及表达————作者:肖学俊;

摘要:文章形成自笔者近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为传统音乐研究及民族音乐学方向的研究生讲授传统音乐记谱法课程的内容。文章就中国传统民歌记谱中具“执牛耳”意义的调式判断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涉及五声性乐调的调式判断、含中立音之特殊五声性乐调的调式判断、五声性乐调移宫现象的调式表达、半五声性乐调的调式判断及表达四个方面。将传统理论与具体音乐实践相结合,并尽可能对一些长期未达成共识的论题提出己见。意在为亟待完善的...

音乐共同体符号的形成与意义——以“藏彝走廊”为例的多民族音乐文化交融共生研究————作者:杨曦帆;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现代学术以新视角看待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现象的必然路径。如何在已有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探索音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积极作用,是音乐界需要思考的话题。文章以既是民族迁徙、经济交流通道,又是多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合区域的“藏彝走廊”为例,探讨音乐作为情感纽带与符号载体如何突破族群界限,成为区域共享的文化标识,凝聚集体精神认同。...

动态中的平衡——卫拉特蒙古、卡尔梅克人长调“阿布次太”循环模式下的腔词融汇研究————作者:张颖;

摘要:卫拉特蒙古、卡尔梅克人长调,正随着我国学界对蒙古族音乐研究目光的往西拓展而日益受到关注。局外人聆听长调所引发的“悠长”“自由”之感,在研究者的研究过程中无法依据现有常规乐谱记写标准对其节奏、重音进行严格划分,而作为局内人的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有着一套内部逻辑,他们在“阿布次太”的循环模式下求取腔词之间动态的平衡。论文在对这一模式予以整体介绍的基础上,借用语音学方法,从词曲互斥与词曲延展、由“说”到“...

词乐轮廓关系对旋律记忆及偏好的影响————作者:李小诺;杨弋;

摘要:声乐作品常将同一句歌词配上不同的旋律而形成词乐音调关系的变化。文章运用可视化方法呈现了歌词语音和旋律音高的频率峰值轮廓线,根据二者走向关系分为“词乐轮廓相符乐句”和“词乐轮廓不符乐句”两类,前者用近似语言陈述的方式传达歌词的语义信息,而后者主要担负着抒情和发展功能。实验选取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各31名来重复聆听两种词乐关系的乐句,并进行记忆和偏好的比对判断。结果表明:所有被试对相符乐句的记忆...

马克思主义与音乐学分析————作者:姚亚平;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于润洋音乐学研究的核心,也是他提出“音乐学分析”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文章将音乐学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在音乐研究中的一次实践,分析了音乐学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着重讨论了音乐形式问题,把它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艺术研究的出发点和必要途径,并将音乐学分析与20世纪下半叶一些新的学术思潮相关联

何以美育?——社会学视角下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三次转向————作者:谢嘉幸;

摘要:近些年美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美育对各个艺术学科教育提出了哪些诉求?从艺术教育到美育,各个艺术学科教育究竟应该或已经发生哪些变化?何谓美育?美育何以可能?一直是学界争论的核心问题。文章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对美育核心的育人目标及其社会学语境的探讨与辨析。文章从社会学视角,以席勒《美育书简》的源起以及近代在中国引进的社会学意义剖析为基础,探讨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教育在美育目标重新提出后所发生的...

置于音乐美学学科中的社会学学术向度与话语限度讨论————作者:韩锺恩;

摘要:论文在梳理与辨析当代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学学术向度与话语限度的前提下,提出相应前瞻;并从社会学原位意义出发,讨论置于自然人生、艺术人生、自我抉择中间的人生姿态,人的原始欲望如何以其既定走向自在出入于自然、社会、人文资源的历史配置中间

音乐作品的社会学“面相”——反思阿多诺与西尔伯曼的音乐社会学之争————作者:洪丁;

摘要:阿多诺生命最后十年与西尔伯曼在音乐社会学乃至文艺社会学议题上的争论,与影响德国战后思想界的“实证主义之争”紧密相关。与西尔伯曼从音乐经验及其社会效应出发系统构建的音乐社会学原理不同,阿多诺从批评理论出发,强调音乐作品对社会本质的反映及其能动性,思考了实证主义音乐社会学可能存在的反理性本质。两人在音乐社会学研究对象及方法上的观点冲突也关涉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美学问题,以及音乐社会学的学科目标。反思这场半...

从阿多诺“素材”的辩证法看音乐艺术的双重本质————作者:崔莹;

摘要:文章从艺术的双重本质,探讨音乐素材作为音乐创作的生产力,具有推动着音乐艺术发展的作用。音乐素材的典型特征是“形式的内在性”,是一种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自律性,同时又是基本的社会事实。音乐素材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结合的产物,是艺术与社会之间的中介,是音乐艺术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的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表现形式。通过对“素材”的观照,文章力图探索阿多诺美学思想中的社会学视角以及社会学思想中的...

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中民歌元素的应用——基于代表作品的评述与分析————作者:斯蒂芬·琼斯;孔维锋;

摘要:受到许多其他国家作曲家的影响,萧友梅、黄自等作曲家主张利用中国民歌这一丰富的资源,结合西方音乐创作手法,创立“国民乐派”。数十年来,将民歌融入新作品已成为中国作曲家界定其音乐为“中国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文章中,我将简要探讨是什么动机激发了作曲家去追寻民族音乐,并分析贺绿汀、马思聪、江文也、朱践耳和贾国平等人的音乐作品片段,重点关注他们在音乐创作中如何融入民歌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论黄永熙艺术歌曲《声声慢》的音乐创作思维————作者:孙兆磊;留生;

摘要:黄永熙创作于1945年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声声慢》对中西作曲技术的融合做了有益探索,体现在如下几点:由多段连缀构成的二部曲式;具有规律性的两种词曲律动关系;具有展衍特征的旋律建构以及旋宫转调;传统调性布局下有序的和声组织。作曲家从李清照原词“悲秋怀远”的立意中开掘出质朴深绵的音乐内涵,寄托着怨诉悲泣的离愁别绪,揭示出“不示弱、不屈服”的词人心理

古·印——周文中打击乐四重奏《谷应》文本与意义解析————作者:鲁瑶;

摘要:打击乐四重奏《谷应》是周文中的代表作,被誉为其“职业生涯获得的所有东西方理念的总和”。文章以音乐分析为基础,并与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多方关联,探讨《谷应》之于作曲家创作生涯的意义和其立意,以及作曲家如何以声音为载体,对东西方关系及其音乐传统、作曲之独立性、声音本质、易学、琴学、山水、空间等重要问题进行思考和回应

建立以民间自主性为基础的多元化传承发展机制——新中国弦索乐、丝竹乐乐种传承发展研究————作者:褚历;

摘要:弦索乐、丝竹乐是中国传统器乐合奏中关系相近的两个基本类别,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发展和政府主导的背景下,弦索乐、丝竹乐等传统音乐在创作演出、人才教育、理论研究、传承保护等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弦索乐、丝竹乐乐种要达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应建立以民间自主性为基础的多元化传承发展机制。政府对民间音乐及乐社应致力于恢复民间传承机制,促进民间音乐的自然、自主发展。传统乐社需发扬雅集型乐社...

符号的意义与音乐的直观——对音乐符号学理论观念的哲学反思————作者:朱歌;

摘要:将音乐视作符号,是音乐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前提。尽管不同的音乐符号学理论家都因看到了“音乐符号”的特殊性而在观念与研究方法上做出调整,并认识到了“感性直观”对于音乐审美的重要性,但依据他们对音乐所进行的逻辑化分析和论证,音乐显然还是需要在理性解读下方可被理解和认知的符号,音乐审美活动也由此被界定为一种符号化的理性认识活动。针对这种观念,论文指出:符号认识与音乐审美分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人类活动,符号以表...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艺术期刊论文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3754.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