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5887/J
国际标准刊号:0256-212X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上一本期杂志:《美术之友》国家级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中国美术教育》艺术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中国美术》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全国29家美术出版社联合协办的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经历了筚路蓝缕的20年,已经发展为集学术、审美、信息、实用于一体的综合类美术刊物,既保持了对美术出版界动态一贯的关注,又涵盖了当代美术界热点、学术动态、艺术家及作品介绍、展览信息等内容。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万方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美术出版界、美术界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画学会展开幕 本刊编辑部

  浑厚华滋本民族--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纪念特展 本刊编辑部

  聆听伏尔加河的回响--特列恰科夫画廊藏巡回画派精品展 张冰

  大美至朴--罗尔纯艺术展序 吴为山

  渡海白云贯古今--黄君璧书画展亮相国博 本刊编辑部

  笔墨随心--林阳诗书作品展在京举行 本刊编辑部

  士夫志趣,诗书意气--小议林阳诗、书近作 冯远

  学艺融通--饶宗颐百岁艺术展 本刊编辑部

  岁月留金──汤志义大漆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本刊编辑部

  和平、友好、发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韩水墨画名家联展”在韩国国会隆重开幕 本刊编辑部

  塑造人民形象,筑就艺术高峰,奋力开创中国美术繁荣发展新局--2015年中国美协工作会议在皖召开 杨萍

  展览

  跨时代的连环画家--赵宏本 林阳

  胸中浩荡之思 笔底雄旷之气--读张文华的山水画感言 夏硕琦

  随机与偶然--周武发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直呈 尚辉

  “成败”之外别一家 --我读李学明的人物画 于明诠

  为草根造像--鲍古风的《和风•清音》印象 丁宁

  出版广角投稿:视觉设计在城市旅游网络服务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稳定增长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终端应用已逐步渗透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出版广角,界面,互动性

  1 中国大陆城市旅游发展现状

  城市旅游是指以现代城市为依托,以城市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特有的人文景观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及推动,中国国内旅游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旅游产业支柱作用也更为明显。2014年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有关 “交通、邮电和旅游”内容显示,2013年,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国内旅游收入26276亿元,同比增长15.7%。旅游业在质和量的发展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的整合及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呈多向度发展。作为新兴旅游方式的城市旅游,更是未来提升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美术最新期刊目录

从数字艺术到元宇宙——AI绘画在当代艺术中的新兴角色————作者:袁奂轲;

摘要:随着数字艺术的迅速发展和元宇宙概念的兴起,AI绘画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本文旨在探讨AI绘画如何从一种新兴技术演变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关键工具,并通过展示其与传统及当代艺术家合作的成功案例,揭示其独特优势

数字技术时代的艺术发展与变革——以加密艺术为例————作者:阎恺祺;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区块链的加持下,加密艺术受到广泛关注。加密艺术NFT通过区块链加密的方式创造了一种“数字光晕”,回应了“光晕”消失的艺术问题。NFT艺术品以艺术和货币交融的文化资本形式成为晚期资本主义消费图像的全新形态,由此带来了不同于以往图像消费的全新可能。通过数字技术与加速社会的同构,加密艺术NFT对加速社会的意义丧失进行了批判,对当下的社会状况开展了全新维度的艺术表现。同时,加密艺...

跨媒介语境下党史美术图像的视觉空间构建及育人特征分析————作者:张南岭;

摘要:党史美术创作一方面用视觉图像代替文字,拓展了党史叙事方式,另一方面在跨媒介语境下通过与互联网、智能化技术的融合,使图像自身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党史美术图像的视觉空间、育人方式皆发生了变化。本文首先介绍了党史美术图像的跨媒介语境,然后具体探讨了图像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最后揭示了跨媒介语境下图像的育人特征

云南江川李家山青铜羽人舞纹样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作者:杨清舒;

摘要:江川李家山是古滇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出土的铜鼓、贮贝器中有大量乐舞纹样,表现了古滇国先民在跳羽人舞的场景,展现了时人的生活面貌。舞蹈身体语言学中的多模态话语研究理论能够从文化、语境、形式、意义、表达五个层面对青铜羽人舞纹样的文化背景、场景建构、内涵意义、形态构成以及表达方式等进行深入探析,丰富今人对“羽人”及古滇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扩充羽人舞的实践功用

欢迎订阅《油画》杂志

摘要:<正>国际性·思想性·实践性·市场性国家级大型季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0-1447/J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2401邮发代号80-894大16开全彩色96页定价:49.00元全年定价:196.00元栏目简介[中国油画]展现新时代中国油画创作的新方向、新思路、新理念、新气象。[理论研究]依托研究视野,立足学术前沿,钩沉学理脉络。[教学研讨]介绍艺术家在教学、创作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展示创作...

数字时代美术设计融合传统与未来的新视角————作者:吉文婷;金尚鹤;

摘要: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了美术设计的理念、方法和审美标准。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在工艺流程、便捷性、交互性等方面对美术设计的影响,并且从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出发,建议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方式,实现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笔者将从技术和艺术融合的角度,分析传统美学精髓如何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得到传承与创新,提出数字时代美术设计的创新路径,并对美术设计的未来进行展望,为从事美术设计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些...

“鲁艺传统”与新中国美术经典:艺术生产中的文艺干部————作者:张文聪;于昊旻;

摘要:文艺干部作为重要的生产端口,应该被给予学术上的关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建立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文艺干部,促使我国的艺术生产实现了由实践模式向生产体制的转变。以往关于新中国美术生产体制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对个体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风格的阐释,忽视了经典文本的生成问题,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培养的文艺干部视角切入新中国美术经典的研究更是鲜有出现。本文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培养的文艺干部为研究对象,在艺术史范围内进...

隐匿的屈原——李公麟《九歌图》(宋摹本)与楚辞笺注————作者:谢依阳;

摘要:李公麟《九歌图》传世者只有摹本。本文依据三个宋代摹本,即有景本,从图像入手,着眼于图中人物的衣冠款式及形象特征,比对细节,参照相应的历史文献,辨析其中的人神关系,探究人物的身份特征,分析李公麟独到的叙事方式、王逸注本的特点及王逸注本在李公麟《九歌图》传世绘本中的体现。本文将着重探究作为叙事主体的屈原如何作为一条叙事主线贯穿前后,进而论证不同摹本中因作者理解不同而出现的图像变异情况

叙事想象与情节突破——主题性水墨人物画的时代扩容————作者:隋荣钰;

摘要:国家集体意志的宏大叙事与画家个人情感表达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复杂的博弈关系。主题性水墨人物画创作往往需要画家文化、思想、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投入,如果完全出于宣传或功利目的而缺乏热情与真诚,则很难创作出经典佳作。从某种程度来说,宏大叙事与个体表达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一幅作品可以既凝结民族意志,又细腻、抒情。在社会现实表达和传递集体意志的同时,画家需要根据自身的艺术风格和感触进行个性化构思和表现,在这一...

大雅之美——走进竹刻大师张新根的艺术世界————作者:李滢;

摘要:竹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魅力独具。竹刻书法,因为集合了书法和雕刻的复杂性,故而对艺术家提出极高的要求。正因如此,每一件精美的竹刻书法作品,都堪称独一无二的创作,都是集大雅于一身的艺术呈现。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真正耐得住寂寞,扎根创作和生活,笔耕不辍、推陈出新的艺术家值得我们敬仰和瞩目,张新根先生便是他们的代表。他深耕竹刻艺术三十载,习书五十余载,制笔三十五载,首创...

创造与复制:中国艺术中摇摆的艺术性————作者:解泊菡;

摘要: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从艺术生产出发,揭示了中国艺术生产中的模件化体系。这一体系既有利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又易于推动创新。在“差异”“创造”与“审美”的过程中,其艺术性摇摆不定。近年来,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互相借鉴使得艺术史研究越来越溢出原有范畴,与思想史、历史学等互有交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史边界的模糊,而是意味着彼此研究空间的相互拓展

明代江南地区“慕陶”情结绘画盛行原因探窥————作者:苏雅雯;

摘要:陶渊明作为“隐逸之宗”,为中国历代文人所钦慕。“慕陶”情结萦绕在历代文人心中,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文化现象。“慕陶”现象至明代在江南地区发展至高峰。在绘画史上,明代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慕陶”情结绘画。江南文人画家的“慕陶”情结不仅体现出对陶渊明弃官归隐精神的追求,更显现出逃避现实的外化情绪。明代“慕陶”情结绘画盛行的复杂原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走向未至之境——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新时代美术创作

摘要:<正>[编者按]乙巳新禧,国产AI深度求索(DeepSeek)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势头猛烈的技术热潮,可谓现象级“走红”,成为打破美国AI霸权的超强黑马,代表着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时代飞跃。在人工智能领域引领的新一轮技术变革中,随着数字平台愈发多元,美术与科技的融合亦引发了社会和业界的广泛讨论。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2025年春节档创下票房神话(截至本期发刊前已突破137亿元人民币)并打破多...

“达赫玛”与纳骨器:琐罗亚斯德教考古遗迹在中亚的传播及影响————作者:李志鹏;

摘要:考古遗迹是诠释琐罗亚斯德教文化传播和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证据。随着丝绸之路中亚段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和学界研究的深入,除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及伊朗等国家和地区发现了诸多“达赫玛”和纳骨器文物遗迹和遗存,这是古代中亚各民族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历史佐证。此外,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断定由于受到琐罗亚斯德教丧葬文化的影响,这些地区多采取“曝尸达赫玛”和“藏骨纳骨...

谈“应物象形”————作者:李伟;

摘要:长期以来,“六法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品评原则与创作指导思想,一直被后世书画家、理论家继承和援引,其中“应物象形”一说蕴含着独特的哲理,贯穿于绘画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之中。本文通过对前人绘画理论中针对“应物象形”的认识与创作思维进行深入探讨,梳理“应物象形”一说中蕴含的“人”与“物”以及“象”与“形”之间的关系,使对“应物象形”的解读回归绘画的本体意义,彰显出“应物象形”在当下的写生创作中所具有的生命...

贲卦美学视角下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渊源与表达————作者:韩毓慧;

摘要:从《周易》贲卦中引申而出的美学思想体现了朴素的自然观和返璞归真的至纯、至真之美,是中国古代审美的内核之一。以贲卦之爻辞实证《周易》美学精神对中国山水画审美诉求的深远影响,可以窥见中国山水画同《周易》贲卦思维的审美渊源及表达。这对探寻、破解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基因与内在的思想精髓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稿多本”与历史误读的可能性——《探梅图》研究————作者:吴芷璇;

摘要:传为陈洪绶《探梅图》作为海外回流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其于2001年回流,艺术市场上先后出现了四幅类似构图的作品。本文对《探梅图》中的人物服饰及开脸进行分析,并围绕《踏雪寻梅图》改名为《探梅图》一事,对画面主题重新讨论,并对“灞桥诗思”“孟浩然踏雪寻梅”“孟浩然骑驴”画题源流进行梳理。综合画作名款,笔者认为《探梅图》并非陈洪绶所作,不属于“一稿多本”的情况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热河行宫全图》的艺术隐喻与政治表达(上)————作者:柳泽华;席会东;

摘要:热河行宫又名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在热河地区建立的夏季行宫,其后成为清朝处理行政事务的重要政治空间,在清代政治运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热河行宫全图》的绘制时间、图绘内容及表现年代进行了介绍与研究。按照传统观点,这幅《热河行宫全图》或绘制于乾隆年间。然而,该图实际上很可能绘制于光绪十三年(1887)至光绪二十年(1894)之间。该图的表现年代与绘制年代不同,图中表现了乾隆帝统治...

文人画之“反俗”性格——近现代跨文化视域下的文人画特质————作者:田梓娇;

摘要:在“美术革命”的时代洪流下,陈师曾发表了《文人画之价值》一文,指出了文人画的进步性。在跨文化视域下,“文人画四要素”借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阐释文人画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为相关理论的西传起到了桥梁作用。20世纪以后,大批西方艺术史学者将研究对象转向中国文人画及其相关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居翰。他在异域视角下肯定了文人画表现观的独到之处。其追随者卜寿珊在此基础上提出“精英集团”的概念,试图揭示文人画背...

欢迎订阅2025年《中国美术》(双月刊)杂志

摘要:<正>中国美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主办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期刊采编中心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本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学术、服务院校、服务市场,即“一弘扬三服务”办刊宗旨,展示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支持优秀艺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力求将自身打造成为特色...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中国美术》美术期刊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3651.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