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3128/I
国际标准刊号:1007-7766
主办单位:外国文学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雕塑》艺术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江河文学》国家级文学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刊集信息性、资料性、学术性为一体,介绍外国文学现状及新流派,报道有关动态。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收录情况: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2014年日本文坛回顾:记忆、追溯与近未来 陈世华; 5-11

  2 2014年韩国文坛概况 薛舟; 12-17

  3 变革、反思、呐喊——2014年阿拉伯文学简述 尤梅; 18-26

  4 2014年俄罗斯文学管窥 孔霞蔚; 27-36

  5 2014年度法国文学概貌 余中先; 37-47

  6 “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和地方性——2014英语文学年度报告 匡咏梅; 48-62

  7 文学,拥抱世界的渴望——2014年进入欧美视野的几部东欧作品 高兴; 63-69

  8 无聊的德语文学?——2014年德语文学回顾 何宁; 70-77

  9 和平年代的日常叙事——2014年意大利文学综述 陈绮; 78-86

  10 交流、融合与对抗——2014年葡语文学概述 樊星; 87-94

  11 性别与族裔之声,政治与战争之思——2014年美国文学概述 李玉瑶; 95-103

  12 传统与创新并存——2014西班牙语文学创作概述 杨玲; 104-112

  美术类中文核心论文:如何在油画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油画的发展历史是曲折的,正如油画在中国教育中的发展一样。一直以来,油画的基础教学模式都是重视绘画技术,不重视对绘画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思维被束缚。本文将针对油画基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一种更轻松、自由的教学方式,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中文核心论文,油画,基础教学,创新意识,现状,培养方式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皆大欢喜》中兄弟冲突题材的来源比较研究————作者:杨康恩;

摘要: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的创作素材直接来源于洛奇的田园罗曼司《罗莎琳德》。莎士比亚保留了原作中的兄弟关系,把冲突原因从遗嘱继承与长子继承的矛盾改为主要由嫉妒引发,凸显德性在化解兄弟冲突中的作用。同时,莎剧还增加了新老公爵的兄弟关系,强化了二人的形象对比,传达了德性赏报与德性自足的伦理观念。《皆大欢喜》对田园罗曼司之美好简朴生活主题的戏仿突出了非长子继承权和土地侵占等社会问题,打破了传统田园文学中理...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来稿须知

摘要:<正>《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原名《外国文学动态》)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双月刊,迄今已有近70年历史。本刊以评论外国文学文化作品及现象、探讨外国文艺批评及理论发展为宗旨,要求来稿具有学术原创性,体现立足当下和本土的研究意识。本刊常设栏目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品及作家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化研究、区域研究、动态研究、域外近著评论等

“新诗人”、诗教与雅典观众的趣味:论阿里斯托芬对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批评————作者:王瑞雪;

摘要:阿里斯托芬在喜剧中对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多有批评,指称其剧中的新智识背离了诗歌自古以来的伦理教化之义。18、19世纪,“谴责说”一直主导着古典学界对欧里庇得斯的研究。20世纪以来,随着学界对欧里庇得斯的“正名”,阿里斯托芬的批评也被重新评估。更多学者强调二人文风的相近,以至于阿里斯托芬从欧里庇得斯的“攻击者”转而成为“热爱者”。但这样的观念反转又难以圆满解释阿里斯托芬对欧里庇得斯的负面呈现。本文试图回...

古典何以科幻:《易经》与菲利普·迪克的《高堡奇人》————作者:曹轶凡;

摘要:与同时期大部分科幻创作以科技叙事为核心不同,美国新浪潮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在小说《高堡奇人》中将《易经》设置为情节发展所依赖的核心文本。本文通过考察小说中《易经》的呈现方式与隐喻内涵发现,迪克对《易经》的挪用或加工一方面受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卫礼贤个别字句的误译以及佛禅等其他东方文化的浸入有关。这不仅显现出迪克所理解的《易经》与中国古典原本的差异,更揭示了古今、东西以及科学与玄学...

“金融资本是虚构的虚构”:《信任》中的金融和叙事批判————作者:王航;

摘要:当代美国作家埃尔南·迪亚兹的普利策获奖小说《信任》由四个金融故事组成,依次为作家范纳撰写的以金融家安德鲁·贝维尔与其妻米尔德里德为原型的小说《纽带》、安德鲁的自传《我的一生》、执笔安德鲁自传的作家艾达的《回忆录》和米尔德里德的日记《未来》。迪亚兹首先通过《纽带》和《我的一生》营造出金融家操控自由市场、个人利益最大化等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神话,继而借助《回忆录》和《未来》揭示上述两个文本实为金融资本制...

《新大西岛》中的世界意识与“知识帝国”理想————作者:刘佳恺;

摘要:培根在《新大西岛》中有关美洲和中国的书写,不仅勾勒出世界在早期现代经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互联性,更是将美洲与中国纳入其思想体系。培根立足于文艺复兴晚期已臻成熟的古希腊-罗马-基督教历史,借助阿科斯塔的《西印度志》与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在《新大西岛》中强化了亚特兰蒂斯与美洲的对等关系,并重申了中国的知识技术对于实现知识复兴的必要性。作为小说中本撒冷国权力中心的所罗门之宫,其所引领的在世界各地收集...

“俾斯麦的使团”与“恩师”萨尔:晚清中德军需交易叙述中的道德地理学————作者:陆建德;

摘要:“俾斯麦的使团”是一个由30名退役德国军官和军士构成的团体,他们在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来中国担任军事教官。中德关系史学家白莎在《“俾斯麦的使团”:德国军事教官在中国(1884—1890)》一书中考证了这批德国教官在中国的工作经历,讨论了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在晚清中国的传授条件和成果。本文通过各方史料的比对和考据,断定胡适《海滨半日谈:纪念田中玉将军》中的“恩师”萨尔正是白莎著作中“俾斯麦的...

“奇异的哀悼”:莫亚《错乱》中的后见证书写————作者:覃琳;

摘要:萨尔瓦多作家霍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的小说《错乱》是“后见证文学”的代表作。一方面,《错乱》通过犬儒主义与疯癫话语等叙事策略,挑战了传统见证文学的真实性契约,体现了后见证文学的虚构转向,而这一转向与20世纪末中美洲作家的记忆转向和身份革命等社会思潮相呼应,映射了中美洲作家去历史化、去政治化的思想嬗变;另一方面,《错乱》的幽默、滑稽和戏谑等手法,呈现出独特的黑色美学。通过分析莫亚的后见证书写,...

戏作、戏仿与自我否定的笑:《手锁情死》与井上厦的文学理想————作者:张雅蒙;

摘要:井上厦《手锁情死》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全共斗”运动退潮之后,是理解井上文学理想的关键作品。该作是对山东京传《江户生韵事串烧》的戏仿,反映出井上以戏作、戏仿为文学原点的创作姿态。主人公荣次郎与“全共斗”运动的学生活动家存在诸多相似点,其“戏仿之笑”具备自我否定功能,这是井上扬弃“全共斗”运动的“自我否定”论,将之与文学的“笑”相融合后的产物。《手锁情死》中的“戏仿之笑”为井上制造哄笑、批判权...

“安娜·卡列宁娜死后发生了什么?”——卡特科夫与列夫·托尔斯泰之争————作者:朱建刚;

摘要:托尔斯泰和评论家、出版人卡特科夫之间有着近二十年的合作,在托尔斯泰的创作过程中,卡特科夫起过较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就包括《安娜·卡列宁娜》的写作。但也是这部小说让二人关系破裂。原因一是卡特科夫的保守主义与托尔斯泰日渐激进的虚无主义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二是连载小说的期刊较为现实的办刊方向与作家创作时的直抒胸臆构成了另外一种矛盾。多种因素的杂糅,使卡特科夫和托尔斯泰的分道扬镳变得不可避免。由是观之...

体裁规约与时代镜像:《弗兰肯斯坦》电影改编中的价值观变迁————作者:李宛霖;

摘要:美国环球影业于1931年出品的电影《弗兰肯斯坦》改编自玛丽·雪莱于1818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电影的大获成功不仅巩固了原著小说的经典地位,也达成了这部小说改编史以及好莱坞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已有研究多从媒介属性的角度比较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差异,本文则从体裁规约的角度切入,考察电影的体裁要求如何推动改编者以科技理性的价值观取代原著中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含混价值观。这一研究角度不仅可以为解读电影改编带来...

温顺的反抗:论《温顺的女人》对《大雷雨》结局的改写————作者:王可欣;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接受可以折射出他在19世纪60年代重返俄国文坛后形成其根基主义思想的早期过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时代》创刊号中赞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早期作品说出了俄罗斯文学的“新话语”,并且在此前不久以“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署名的文章中表达了对《大雷雨》美中不足的“第五幕”的想法,这一想法被学界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观点的呈现。在这一基础上,187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温顺的...

《安娜在热带》与美国古巴裔移民的文学再现————作者:孙里一;

摘要:尼洛·克鲁兹凭借《安娜在热带》成为首位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美籍古巴裔剧作家。剧作再现了大萧条前夕古巴裔雪茄工人在美国应对文化冲突的经历。克鲁兹有意选取古巴革命前的移民群体作为刻画对象,并把再现古巴朗读人习俗作为焦点,一方面旨在回避美国与古巴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政治关系,呈现作为共性问题的文化冲突,另一方面借此观照现实中美国古巴裔移民的文化适应问题。通过凸显早期美国古巴裔移民的文化困境与抉择,剧作影射了当...

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缘起与叙事策略————作者:谷伟;

摘要:弗兰岑的悲剧现实主义小说将视野从社会转向家庭,复归传统写实风格,引发了学界对弗兰岑政治退守的质疑。然而,审视弗兰岑对美国文学脉络的理解,可以看出他的悲剧现实主义缘起于他对自身早期创作失败的检讨以及对美国严肃文学危机的反思。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技术消费主义,弗兰岑调整了叙事策略:一是用悲剧揭示存在困境,推动读者洞穿幻象,看清被幻象遮蔽的现实;二是放弃过往新闻报道式的叙事模式,以家庭视角迂回折射社会危...

成为工人的农民——约翰·伯格《第七人》中移民工人的生存困境————作者:崔玮崧;

摘要:与将乡村浪漫化的英国文学作品不同,英国马克思主义作家约翰·伯格在纪实作品《第七人》中记述了欧洲农民离开故土成为移民工人的过程,揭开了欧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段隐秘历史。移民工人在战后欧洲重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他们却像隐形人一样为了生存忍受剥削。伯格通过追踪和审视移民工人的生存困境,揭露了发达国家依靠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积累下巨额财富的进程和机制,批判了“自然不平等导致社会不平等”的观念,抨击了因经...

奥克塔维亚·巴特勒《亲缘》中的时间旅行与历史叙事————作者:李晓丽;

摘要:奥克塔维亚·巴特勒在《亲缘》中讲述了黑人女子达娜六次从1976年回到奴隶制过去的时间旅行故事,其中时间旅行搭建起小说叙事的整体框架,实现了对故事背后的美国奴隶制历史的重述,使过去与当下发生关联。本文通过解析小说中的时间旅行以及由此所展示的奴隶制历史跨时空循环,尝试揭示巴特勒的社会批评,即美国社会在审视种族问题时应具有怎样的历史意识与客观态度

俄国立体未来主义的自我定位与艺术源流————作者:李钰韬;

摘要:立体未来主义是俄国未来主义的重要分支,其早期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07至1910年的先锋主义左翼艺术萌芽期、1910至1912年的希列亚小组时期、1912至1913年的最终形成阶段。纵观其发展历程,立体未来主义发端于以绘画为代表的俄国左翼先锋艺术,在坚持先锋主义革命精神的同时广泛吸纳各种艺术元素,最终形成了以希列亚小组为代表的具备多元艺术内涵和复杂创作倾向的团体。而在希列亚小组理论化、主义化的过...

走出礼法的困境——论柏拉图对希罗多德的理解————作者:张培均;

摘要:解读柏拉图与希罗多德的相关文本,可发现柏拉图暗示过他对希罗多德的理解。通过重述巨吉斯的故事,柏拉图得以展开他关心的正义问题;通过结合希罗多德笔下的巨吉斯故事和阿瑞翁故事,柏拉图指出变更礼法会面临的困境及可能的解救手段;通过引用品达的同一行诗,柏拉图表明自己对礼法和正义的理解与希罗多德有一致之处。解读柏拉图对希罗多德的理解,或可发现礼法是希罗多德的关键主题;而如何以言辞化解变革礼法可能带来的危险,则...

柯勒律治的进化思想与有机整体诗学————作者:柳鑫宇;

摘要:生命科学深刻影响了柯勒律治的诗学,但学界对其诗学与进化思想之间的具体阐发历来模糊不清。本文认为,柯勒律治尝试借用19世纪初期流行的生命科学知识为其思想系统提供令人信服的科学支撑和更广阔的语境。以调和对立为特质的极性思维是柯勒律治诗学和进化思想的共同基础,他以心灵感受能力的高低来评价物种的进化层次,探讨了植物与动物、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以及从动物到人类的进化问题。柯勒律治的进化思想关乎“自我”与“自然”...

吕西阿斯的三重伪装——《斐德若》中智术师的爱欲论辨析————作者:李贺;

摘要:伪装是智术师惯用的修辞手段之一。在柏拉图的对话《斐德若》中,不在场的智术师修辞学家吕西阿斯就以三重伪装,即讲稿伪装成讲辞,爱欲者伪装成无爱欲者,低劣的爱欲伪装成友爱,迷惑了雅典青年斐德若。本文认为,通过解读《斐德若》中对话场景的设置与情节论证,辨析智术师的爱欲论本质,可以发现正是因为缺乏灵魂关怀、信奉相对主义的真理观,智术师吕西阿斯的爱欲才充满了伪善与欺骗,具有利己主义特征。柏拉图以戏剧性的笔法呈...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文学期刊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3551.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