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学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世界汉学

《世界汉学》

关注()
期刊周期:半年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2604/G2
国际标准刊号:1007-0028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国文化研究所
上一本期杂志:《生态文化》研究生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语言与翻译》文学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世界汉学》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创办的学术期刊。1998年5月正式出版。它以研究世界各国汉学的历史与传统、理念与方法,介绍汉学家、汉学著作和汉学机构,传递汉学研究最新讯息为主要内容。欧、美、日、新加坡及台湾、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汉学机构参与合作,许多著名汉学家担任国际编委。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编辑,主编刘梦溪。副主编任大援。

  《世界汉学》的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7—0028,国内刊号为CN11-2604/G2。国际大16开本,每年出版2期,每期约30万字,分别于5月、11月出版。该书采用瑞典蒙肯(Munken)高级环保书用纸,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和阅览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是《中国文化》杂志的姊妹期刊。

  《世界汉学》是研究世界各国汉学的历史和传统,交流汉学研究的经验,传递汉学研究最新讯息的资讯性、知识性、研究性、国际性的学术刊物。选题包括:l、研究与介绍世界各国汉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梳理传统,总结经验;2、介绍世界各国主要的汉学机构、汉学期刊和相关的出版物;3、推介世界各国著名的汉学家,包括介绍其生平、履历和学术成就;4、介绍和推荐不同历史时期具代表性的汉学著作、研究论文;5、介绍和交流各国汉学研究的最新资讯、学术动态;6、对世界各国汉学的传统、资源、观念、方法作比较研究;7、探讨世界汉学在21世纪的走向及发展前景展望;8、刊载与汉学相关的文物及机构、人物、刊物、著作的图版和书影。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汉学新视域、国别汉学、汉学史、汉学家、人物与著作、汉学机构、汉学动态。

  本站已成功发表的论文:

  1 我对Sinology的理解和思考 严绍璗; 6-13

  2 利玛窦传统与辅仁学风 汪荣祖; 14-19

  3 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历史回顾——从创立至今的汉学发展 李雪涛;司马涛; 20-36

  4 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况 魏思齐; 37-66

  5 无论魏晋朝,只知有汉学——东正教隐修士维诺格拉多夫汉学研究概述 阎国栋; 67-73

  6 巴拉第·卡法罗夫《汉俄合璧韵编》研究 陈开科;李婷; 74-88

  7 19世纪以前的中俄互识 柳若梅; 89-97

  8 大航海时代中的十字架 黄一农; 98-113

  9 传教士汉学平议 张西平; 114-118

  10 《中国评论》时期的湛约翰及其中国文学翻译和研究 段怀清; 119-126

  11 川合康三教授的中唐诗研究——《终南山的变容》译后记 蒋寅; 127-131

  12 最早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及其与日本的关系 王铭; 132-137

  13 明初中韩文化交流与《剪灯新话》的韩国接受 乔光辉; 138-149

  14 评《欧美汉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张西平; 150-154

  15 文化交流的思想诠释评刘耘华著《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 王定安; 155-159

  16 “考古”之旅《忘与亡——奥地利汉学史》简介 王(豐色); 160-163

  论文发表代理投稿:明清贵州贡院的使用与维修

  摘 要:贵州贡院建于明嘉靖十六年首开乡闱时,其发展历程正是贵州科举史的缩影。其结构及功能与他省贡院相似,规模居于全国中下等,号舍最少时不足千间,最多时超过四千间。其明末毁于战火,清代重建后亦频繁维修,经费则以公款为主,辅以民间捐助。

  关键词:贵州贡院,乡试,号舍,维修

  各省贡院是举行乡试的场所,是中国古代科举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贵州建省较晚,独立开科更晚,直到明嘉靖十六年贵州首开乡闱之前才建成贵州历史上第一座贡院。但它是关乎地方文教的重地,是众多黔中俊彦的起步之阶,其发展历程亦是贵州科举史的缩影。学界对此关注较少,仅有刘隆民《大十字上消失的明代贡院》及罗登宜《贡院石碑》二文,尚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文拟借助诸种史料,试对其修建、使用及维修作出初步探索。

  世界汉学最新期刊目录

我对Sinology的理解和思考————作者:严绍璗;

摘要:<正>感谢“世界汉语大会”特别设立“海外汉学学术会场”为我提供了这样神圣的讲坛,让我有机会把我对“Sinology”的理解和思考,提出来向各位学术先辈与同行请教,以共同推进我国人文学界对“Sinology”的研究。首先我想说明,我采用了英语文化中“Sinology”这一学术概念来表述我们现今正在研讨的基本话题,我之所以不采用汉语文化中的“汉学”或者“中国学”或者“中国研究”,这是因为我

利玛窦传统与辅仁学风————作者:汪荣祖;

摘要:<正>引言辅仁大学是一座天主教大学,在史学家陈垣长期主持校政下,建立起中西兼备的学风。此一学风与十六世纪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提倡的中西调和传统,颇有呼应之处

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历史回顾——从创立至今的汉学发展————作者:李雪涛;司马涛;

摘要:<正>波恩大学历史述略在波恩的高等院校,是在18世纪末由科隆的最后两任选帝侯-大主教兴建的。1777年建成研究院,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莱茵州的“启蒙运动”。1786年该研究院升格为大学。不过10年以后这

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况————作者:魏思齐;

摘要:<正>1.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脉络1.1.德国早期汉学:17世纪至建立于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众所皆知,欧洲汉学研究的开端来自天主教16至18世纪在中国所进行的传教工作,最早来自伊比利亚半岛,其为欧洲最早汉学研究之地,

无论魏晋朝,只知有汉学——东正教隐修士维诺格拉多夫汉学研究概述————作者:阎国栋;

摘要:<正>在距俄罗斯科泽利斯克市2公里的地方,伫立着一座古老的修道院——奥普塔修道院。该修道院始建于14世纪,是俄罗斯著名的东正教隐修圣地。历史上有许多俄罗斯文化名人曾来这里游

巴拉第·卡法罗夫《汉俄合璧韵编》研究————作者:陈开科;李婷;

摘要:<正>《汉俄合璧韵编》(以下简称《韵编》),是巴拉第·卡法罗夫(1817-1878)一生学术活动的最后结晶。“巴拉第·卡法罗夫在其生平的最后几年,集中精力编辑这部《韵编》”。所谓“最后几年”,指的是1871年春,即他从南

19世纪以前的中俄互识————作者:柳若梅;

摘要:<正>近年来,关于各国的“中国形象”研究进展较快,俄罗斯汉学界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便有学者研究这一问题,同一时期西方也有英文作品问世。在俄罗斯,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研究所研究员卢金连载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远东问题》1998年第五期和第六期的《1917年以前俄国的中国形象》,该文详细地剖析了19世纪俄国知识界对中国的认识;

大航海时代中的十字架————作者:黄一农;

摘要:<正>明末,在耶稣会士的先导之下,天主教传教士持续入华,开启了近代中、欧两文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接触。本章即尝试从世界史的脉络,综览当时天主教东传的大时代背景

传教士汉学平议————作者:张西平;

摘要:<正>中国学术界将国外汉学(中国学)纳入自己的学术视野,作为其研究的对象,有两种做法:一是取其知识论上的成果,促进本土学术的发展,例如,史学界在敦煌研究上对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成果的汲取;语言学界对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成果的吸收。第二种是对汉学家研究方法论的学习,以变

《中国评论》时期的湛约翰及其中国文学翻译和研究————作者:段怀清;

摘要:<正>一、湛约翰生平事迹考略或许是因为人杰地灵、于斯为盛之缘故,湛约翰(John Chalmers,1825-1899)的传教经历以及汉学贡献似乎一直被他的同乡、传教士-汉学家米怜(William Milne,1785- 1822)和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的光环所遮蔽。也有评论从苏格兰历史和地域文化角度,来解读湛约翰的选择,认为他“具有他的民族所

川合康三教授的中唐诗研究——《终南山的变容》译后记————作者:蒋寅;

摘要:<正>现任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教授的川合康三先生,是当代日本中国学界为人瞩目的优秀学者。从24岁发表第一篇论文《李贺及其诗》起,川合先生就与中唐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显露出不凡的见识。在这篇论文中,他注意到李贺所负担的家计的压力和对家庭的歉疚,从分析李贺

最早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及其与日本的关系————作者:王铭;

摘要:<正>《孙子兵法》是一部谈兵论战、论断精辟的兵书,有着极高的声誉,被称为“兵经”、“武经”、“兵学圣典”,在中国古代兵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兵家文献,也是备受西方重视的一部军事著作

明初中韩文化交流与《剪灯新话》的韩国接受————作者:乔光辉;

摘要:<正>在中国小说史上,《剪灯新话》是一部对近邻韩、日、越诸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传奇小说,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深入细致地探讨《剪灯新话》在韩国的流传,不仅可以了解特定时期韩国接受中国文学的特点,而且对于当代两国文化交流也具有借鉴意义。前辈徐朔方

评《欧美汉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者:张西平;

摘要:<正>余英时先生在为刘正的《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的研究和发展的历史》一书所写的序中说:“从日本、欧洲到北美,每一天都有关于中国古今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如果我们继续把这些成果都称之为‘汉学’,那么‘汉学’与中国本土的‘国学’已经连成

文化交流的思想诠释评刘耘华著《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作者:王定安;

摘要:<正>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之史实以其特有的魅力,已经吸引了中外学者大量关注,研究成果亦日益丰硕。刘耘华先生的新著《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以下简称《诠释》),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诠释这段历史,将本领域的研究触角引向了新的高度

“考古”之旅《忘与亡——奥地利汉学史》简介————作者:王(豐色);

摘要:<正>时光总漫漶。拨开历史尘埃溯游一次回去,却发现有许多人物许多作品,原不该被遗失被忘却。不只因为他们成就一段历史,也为了它们可以贡献于今天。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奥地利汉学家傅熊先生(Bernhard Führer),由此写出这本《忘与亡——奥地利汉学史》

里斯本技术大学高等社会及政治科学学院的中国研究中心————作者:慕德婷;

摘要:<正>葡萄牙与中国很早就建交了。1513年葡萄牙航海家欧维治(Jorge? lvares)(?-1521)就到过中国,那时葡萄牙就打算跟中国建立贸易关系。1520年使节托梅·皮雷斯(ToméPires)(c.1470-c.1527)

加拿大汉学研究动态 拉瓦尔大学中西文明碰撞与对话国际研讨会介绍————作者:李晟文;

摘要:<正>今年(2005年)10月21日,笔者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组织并主持召开了本校首届中西文明碰撞与对话国际研讨会。应《世界汉学》邀请,笔者写此短文,对该研讨会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给国内同仁学者提供有用信息

他乡夫子们的飨宴——海外汉学研讨会综述————作者:雪涛;

摘要:<正>海外汉学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日渐成为一门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学问。为了推动海外汉学的研究,建立海外汉学学科体系并促进国内汉学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增进国际汉学领域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和合作,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小组办公室(汉办)的支持下,由汉办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作为世界汉语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的“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7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外研社的国...

辅仁大学第三届汉学国际研讨会——位格和个人概念在中国与西方————作者:魏思齐;

摘要:<正>辅仁大学汉学国际研讨会为辅仁大学外语学院华裔学志汉学研究中心所举办。该中心为德国圣言会华裔学志研究院的台北分部办公处。辅仁大学第三届汉学国际研讨会——“位格和个人概念在中国与西方:Rolf Trauzettel教授周围的波恩汉学学派”是为台湾汉学学者和其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世界汉学》国家级论文信息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3527.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