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研究》期刊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研究》创刊于1985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它由湖南师范大学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本刊是研究中国文学方面的学术刊物,主要由学术争鸣、文艺理论天地、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研究生论坛、新书评介七大版块的内容构成,适合专业研究人士和一般文学爱好者阅读。
《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04期目录
“尚力”精神的演变与现代新诗中的线条美.....................司真真
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司新丽
论新媒体对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何林军
“四大名著”身体叙事的三种形态.............................齐林华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图”互文关系研究.......................郭景华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姚莉苹
韶乐·乐教与美育——《韶乐》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陈仲庚
先秦时期的“清”论及其审美意蕴.............................滕春红
“兼剂”与“正变”——明人论诗体互动.......................方锡球
宋武帝刘裕文学雅集略考.....................................罗建伦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孙爱玲
论清代“红楼戏”创作中新旧文学观念的交织...................赵青
桐城亦有诗派...............................................周兴陆
曾国藩的散文创作与文学批评.................................张思齐
中国文学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疾病、技术和爱欲的“幽暗弥撒”——论《魔山》的瓦普几司之夜书写及其思想史意义————作者:涂险峰;
摘要:托马斯·曼长篇小说《魔山》对于瓦普几司之夜叙事的改写,既是在德意志文学传统之内与歌德的隔空对话,也体现出时代精神的重要变迁。在《魔山》中,曼通过大量指涉《浮士德》中的瓦普几司之夜场景,在现代疗养院的疾病诊疗空间与荒野群魔狂欢的超自然空间之间,建构起富有思想张力的对应关系。《魔山》的这种互文叙事,给疾病赋予了“魔性”,用技术取代了魔法,伴随着释放爱欲的越界的自由,让疾病疗养院的狂欢活动乃至整个“魔山...
“社会史视野”的特点与界限(笔谈)————作者:周维东;倪伟;符鹏;张权;
摘要:随着“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所做的研究工作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所提倡的“社会史视野”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将文学视为社会意识形态生产的研究方式由来已久,“社会史视野”又能够在这些研究中贡献怎样的助推力,使得文学研究能够切入历史当中却不被简单的线性叙事所征用,能够在文学叙述中提炼出对“人”的关怀意识却不至流于抽象?栏目邀请了四位熟谙“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研究方法的学者,围绕“社会史视野”话题展开...
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自主知识体系————作者:赵炎秋;
摘要: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对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拥有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才能真正地拥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立性,推动中国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建构特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1)立足中国现实,加强知识原创;(2)保持主体性,实现“第二个结合”;(3)创造新的知识,打造标识性知识;(4)加强系统建设,完善知识体系
吴江派檃括曲创作及其曲学建构————作者:时俊静;
摘要:檃括曲在元明清三朝,代有人作,明代吴江派曲家对檃括曲创作、传播的热情尤其引人注意。其中,王骥德用南曲檃括词作、沈璟用南曲檃括北曲占比最多,而这两位作家,也是明代建构南曲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曲论家。檃括曲为我们理解吴江派词曲一体、崇北宗元观念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王骥德用南曲柔曼之调檃括《草堂诗余》婉约之词,成为明代以词为曲、词曲融通最典型的样本。而檃括北曲的实践,则是沈璟体认、提炼南曲格律规范的重要准备...
从《夕阳楼日记》的论争到新月社的创立——重审“泪浪滔滔”事件及其影响————作者:李岳峰;
摘要:“泪浪滔滔”事件的缘起可追溯到以胡适和郁达夫围绕《夕阳楼日记》为起点的论战,通过梳理背景,推测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条件。郭沫若早期敏感冲动的个性气质、忧愁哀婉的创作风格以及留日时期的故居生活,都为其创作《重过旧居》的动机和经过提供了依据。而从徐志摩要求真实自然的文艺观出发,可窥探出其指责“泪浪滔滔”的本意应为批评郭诗“情感富余”的修辞手法和揭露文坛“感伤”作品趋于“滥调”的现象。这场笔墨官司一方面刺...
试论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风景书写中的“自然”与“人事”————作者:马新亚;
摘要:20世纪40年代,随着与战时大环境以及现代性体验相关的碎片性、瞬时性和印象式风景元素的加入,以及在同时代的非虚构文本影响之下的对地方社会风景的发掘,为沈从文在30年代所确立的、基于理想自然而兴发的“自然—人事”一体论风景书写模式增添了新的美学元素。但历史前景的匮乏,导致沈从文在40年代文学风景中的“人事”因缺乏统一主题而无法与“自然”构成一种审美张力。这一方面要归咎于战时大环境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
从查拉图斯特拉到饥饿艺术家:赤裸生命的文学渊源及思想史演变————作者:李双志;
摘要:阿甘本在《神圣人》中提出的赤裸生命概念,直接来源是本雅明写于1921年的《对暴力的批判》,实际上根植于从尼采到卡夫卡的思想史—文学史的身体话语谱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关于身体和生命的生理学—哲学讨论,开启了围绕自身概念的生命视域。20世纪初的生命实践以此为基础,走向了重塑身体的生命政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以寓言的方式呈现了赤裸生命政治化的文学图景,和阿甘本的《神圣...
天国里的方济各与喇合——试论奥尔巴赫对《神曲》的独特解释————作者:张辉;
摘要:语文学家与比较文学家奥尔巴赫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但丁研究者之一。除了他的教授论文也是其成名作《尘世诗人但丁》之外,与大多数同行形成对照,他的但丁研究主要以片段和个案分析见长,且格外重视《天国篇》。本文主要讨论奥尔巴赫对《天国篇》第九歌与第十一歌中的两个人物——方济各与喇合之故事的独特解释,一方面彰显奥氏的方法论特色;另一方面揭示他关于“悲剧现实主义”的核心思想与《圣经》之预象解释传统的内在关联
传统地方志对古诗文文本的改写及学术启示————作者:张若鹄;张廷银;
摘要:根据目前的资料,传统地方志对所收录的古诗文作品展开了不同程度公然和有意的改写,从而出现了选谁、选哪些、安放何处、题目显示及作者归属、文字改动等主观色彩比较突出的情况。深入分析地方志中文学文本的变化过程,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文学作品在地方志里的具体呈现形态及其成因,对于全面理解传统版本学含义、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地域传播传承机制,均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浮艳之外——萧纲诗歌在明代的接受转向————作者:易兰;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关于萧纲诗歌的评价抑扬霄壤。南朝人视其为“轻薄”“妖艳”,注重从政治和道德的角度批判。隋唐时期,萧诗被全部归于宫体诗的共名之下,唐代史家甚至斥之为“亡国之音”。唐宋元三朝论萧诗,多不出轻靡、道丧之评。这种否定的观点发展到明代,产生了一个重要转向,诗论家由若干崭新的面向,将对萧诗的贬抑导向欣赏。明代诗论尤其重视对萧诗艺术风格的多元而深刻的阐释。究其原因,与明代嘉靖前后六朝派的兴起不无...
仁者的同情与诗家的共鸣——杜甫与王维相关四诗笺解————作者:查屏球;
摘要:《奉赠王中允》是在公开集体写作活动中的作品,杜甫因有过陷贼经历,对王维因陷贼而被关押受辱之事公开表达同情,在朝议之时,表达了与李岘一致的立场,多仁恕之道。《早朝大明宫》是杜甫与王维同台竞技之作,在这次宫中集体创作活动中,王维诗水平最高,杜甫近距离地感受到这位诗坛领袖诗艺的高妙,晚年作《秋兴八首》多有取资。杜甫所说“西庄王给事”之西庄,不是据地理方位而言,而是用典,是借谢灵运之宅代指王维辋川山庄。杜...
瑕不掩瑜:沈钦韩注王安石诗文始末————作者:伏虹晓;
摘要:沈钦韩作为吴派后劲,注书颇丰,其《王荆公诗文沈氏注》更是清代研究王安石诗文的代表之作。《幼学堂尺牍》记录了他笺注过程中的丰富细节,不仅能还原沈钦韩的撰写时间和过程,亦能窥探沈氏作为嘉道学者的困境与特点。为了对抗清代公羊学派,也出于对王安石及其诗歌注者李壁都“不太赞成的态度”,沈钦韩历时一年半完成了注解荆公诗文的工作。虽然沈钦韩囿于随借随抄的方式,产生了一些讹误,但他在考证王安石行实及诗文系年等方面...
赵熙批点《钱虞山注杜工部集》考论————作者:张月;
摘要:赵熙作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除诗歌创作追慕杜甫之外,手批杜诗也成规模。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四部赵熙批点杜集,手批《钱虞山注杜工部集》为其一。文章以是书为例,通过对底本寄青霞馆刊本铅印眉批作者的辨认,厘清其底本与神州国光社刊本、国学扶轮社刊本三者出版脉络之关系;又以赵氏批杜勾连其诗文创作,着重考察该手批本所体现的独特文学文献价值,以期对赵熙杜诗学及杜集版本研究有所裨益
百年来近代戏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兼及《近代戏曲丛刊》的编辑出版————作者:左鹏军;
摘要:近代传奇杂剧研究走过了近百年历程,一方面取得了许多基础性、开创性成就,开辟了这一以往颇为薄弱甚至鲜为人知的学术领域,为后来的研究进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与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条件、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着诸多有待深化拓展、重新认识评价的研究空间和问题,留下了许多足堪反思记取的学术史经验。近代传奇杂剧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期待,应当从基本文献的发掘整理、基本史实的考证辨析出发,在更加丰富充分、详实...
传统与现代之间——湘籍诗人赵必振的诗歌创作————作者:李琳;
摘要:赵必振不仅是最早将社会主义学说译介给国人的翻译家,而且是一位深受国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思想影响的湘籍诗人。其诗歌表现了他在国家危亡时怀有的爱国情感,也渗透着他在入世与出世间的苦苦挣扎。受诗界革命的影响,其诗歌在保留传统诗歌形式的同时又在意境和语言要素等层面体现了新的突破。赵必振诗歌还对女性进行关注与书写,其杂糅的女性观更是映射出那个时代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论洪亮吉游历性骈文的时空书写————作者:张雨顺;
摘要:洪亮吉一生酷爱游览,其游历性骈文的时空书写具有物境、心境、艺境的三重指向。这种游历性骈文从物理空间层面形塑了以家园、山水为主的江南图景,建构了以京城、边境等为代表的他者,主体与他者的对照结构展现了他的家园意识与江南情结。同时,这种骈文的时空书写具有心理的维度,充满了他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叙述,表现了对个体身份的认知与塑造,体现了充盈的心境。这种书写选取典型场景,纵横对比时空,调动多种感官描写,融汇宏观...
论曾国藩古文“趣味”说————作者:方盛良;代利萍;
摘要: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说的提出,源自其对古文与道统的辩证分析。曾氏“趣味”说得到桐城派后学的积极回应与发展,落实于相关的文学批评与创作上,但其中的礼学思想则多为他们所忽略。曾国藩“趣味”说的提出,在客...
郭绍虞重视汉语修辞的文学批评意识————作者:毛宣国;
摘要:重视汉语修辞问题不仅是郭绍虞语言研究的重要特点,也是其文学批评意识的体现。它具体表现在其批评史著作对中国“文学”观念的把握和对“文体”“文气”“音律”一类问题的阐释,以及提出“语法修辞结合论”主张等方面。郭绍虞的文学批评对于汉语修辞的重视,不仅体现了将文学现象与语言现象结合起来阐释中国文学理论问题的方法特色,而且突出了修辞在语言活动和文学批评中的地位,突出了中国文学批评紧密联系汉语修辞实践的理论特...
林语堂的歧路、异趣与陌生化————作者:王兆胜;
摘要:林语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最难书写的一章。他有独特的人生阅历、价值观与文学选择,还有不一样的思维、异样的趣味,以及理性难以达到的“剩余的区域”,给人以陌生感。以往,以惯性思维特别是以鲁迅的眼光看取林语堂,往往评价不高,多是批评甚至否定性意见;如果用独特的“这一个”视点以审视林语堂,就会获得不一样的认识,也就更容易理解林语堂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与文学的缠绕:鲁迅翻译日本新思潮派“历史的小说”小考————作者:郑依梅;
摘要:鲁迅曾热切地翻译日本新思潮派的历史题材小说,无论是芥川龙之介对旧传说近乎穷尽式的挖掘与支配,还是菊池宽立于材料之外施以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取舍,鲁迅对作者处理史料的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共鸣,并将此种在古代事实中注入新生命的文学形式称为“历史的小说”。在翻译实践的直接影响下,鲁迅将他对“历史的小说”的理解延续至《杨贵妃》的酝酿与《故事新编》的写作,不仅“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又加入虚实掩映、古今交融之...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新闻天地
- 省级《广西地方志》
- 省级康寿文摘
- 北大核心《青年记者》
- 省级荆楚学刊
- 省级《东南亚南亚研究》
- 省级《长白学刊》
- 国家级世界文学
- 省级《贵阳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音乐探索
- 省级《图书馆论坛》
- 北大核心《苏州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山西师大学报》
- 省级《文艺生活》
- 省级历史文献研究
- 北大核心《学术月刊》
- 省级《文化交流》
- 北大核心《戏剧艺术》
- 省级民族音乐
- 国家级《图书情报知识》
- 省级《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省级中国文化
- 北大核心《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省级章回小说(上旬刊)
- 省级东方收藏
- 国家级《中华诗词》
- 国家级《啄木鸟》
- 北大核心《新闻知识》
- 北大核心《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省级《花城》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