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界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国际新闻界

《国际新闻界》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1523/G2
国际标准刊号:1002-5685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查看国际新闻界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传播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出版参考》文学期刊

  【杂志简介】

  《国际新闻界》(Journal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新闻传播学综合性学术月刊,刊载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各领域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创性成果。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之一。本刊对来稿实行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坚持学术质量第一,致力于学术自由与创新的追求,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瞄准国际学科前沿,继续保持国内一流水平,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使《国际新闻界》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术期刊。

  1961年4月25日,《国际新闻界简报》第1号创刊,至1965年12月共出版24期。创刊号注明“内部教学参考资料请勿外传”,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辑,主要介绍国际新闻界的动态和有关资料。创办时虽然只是内部刊物,但在中国隔绝于世的特殊情境中,它开启了一扇窥见外部世界的窗口。其中1964年9月25日至1965年9月25日期间,因本刊人员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停刊一年。此次复刊为了读者查阅方便,特将本刊第1号至22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分类编成目录索引,附于该期末尾。中断期间,国际新闻界发生的重要事件,仍予补译刊登。“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经停、分、合的磨难,本刊在“文革”期间停刊。

  1979年5月,《国际新闻界》恢复出版,刊载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新闻界动态、报刊宣传述评、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报刊史、新闻教育、新闻事业、新技术等,约两月出版一期,总字数约五万字。这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学研究的恢复和重建、传播学的引进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和其他新闻教育、研究单位老一代新闻传播学者们,为本刊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1981年3月11日,《国际新闻界》经教育部批准,自该日起公开发行。本刊此时的刊载内容扩展为国际新闻界动态、外国报刊宣传述、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采访与写作、编辑、评论、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广告、报业管理等)、新闻事业史、新闻教育、新闻事业、新技术等,每三月出版一期,十六开本,64页左右,约10万字。

  1995年至2006年期间,《国际新闻界》主要是以介绍国际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概况为主的学术性刊物,集学术性、新闻性于一体,探讨新闻传播前沿课题,提供世界传媒发展的最新动态,介绍叱咤风云的国际新闻界人物,探讨国际传播中的最新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

  1999年开始,《国际新闻界》正式实行来稿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评审委员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新闻界》特邀编委及校外专家组成。1999年本刊被评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同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本刊的“本期话题”栏目曾获全国学术期刊金奖。

  2005年第5期起,《国际新闻界》不再只刊登外国以及涉及外国与中国关系的稿件,而是以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各研究领域(包括新闻传播业务)的学理研究为主,综合体现本学科的学术志趣和发展趋势。

  2006年开始,《国际新闻界》又由双月刊改版为月刊,研究内容包括新闻传播史论、大众传播业界、广播影视、编辑出版、广告、公共关系和传媒经济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网络信息传播、传播科技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以及与传播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成为“大传播”所有领域的各种研究课题的探讨空间和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

  2010年第4期开始,本刊的网站和在线投稿审稿系统开通,初步实现投稿和审稿的数字化管理。同期本刊对注释与文献进行中英对照的改版,加强了本刊的国际化程度,也为外国学者了解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的基本文献提供了一扇窗口。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之一。

  【栏目设置】

  刊载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新闻界动态、报刊宣传述评、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报刊史、新闻教育、新闻事业、新技术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本期话题/2013新闻传播学研究

  2013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陈力丹 林羽丰(6)

  重压之下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主题:2013年传媒经济研究文献综述 喻国明 何睿(20)

  2013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 付玉辉(33)

  2013年我国微博研究综述 刘艳婧(45)

  2013年中国新闻传播法研究综述 蔡斐(57)

  传播学研究

  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 朱珉旭(66)

  国家和市场共同形塑的性别多元再现:“酷读”2013年央视春晚 沈清 魏伟(76)

  网络传播研究

  环境议题的传播现状与优化路径——基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比较分析 黄河 刘琳琳(90)

  职称论文发表写作范文:都市报经济新闻媒介生态定位的改善

  摘 要:经济新闻报道是都市报扩大自己影响力的重要战线,本研究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华尔街日报》等国内、外经典报纸的经济报道案例,结合媒介生态学、新闻叙事学等理论提出都市报经济新闻进行媒介生态位改善的策略。

  关键词:都市报经济新闻,生态策略,定位改善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新闻报道是各都市报不容忽视的一个领域;但现实是都市报经济新闻在与其它经济类纸媒的竞争中却不占优势,表现为版面阅读率不高,在本报版面总占比偏少等。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经济新闻报道的优秀案例,从报纸的可控自我变量——受众定位、内容定位、宣传定位以及报道方式定位等方面,探讨都市报经济新闻媒介生态定位之改进。

  国际新闻界最新期刊目录

透视日常生活经验的权力网络:传播政治经济学和建制民族志的融通及实现进路————作者:姚建华;王洁;周孟杰;

摘要:近年来,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们围绕数字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在全球社会引发的各种新现象与新问题积极开展跨学科探索,这一趋势虽促进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经验转向和代际传承,但却遮蔽了“人”作为主体的日常生活经验、工作流程和文化实践,使得“人”与“技术”一同陷入计算世界的窠臼中。本文在考察和梳理建制民族志的创建背景、理论发展、基本观点和研究步骤的基础上,全面细致地分析了传播政治经济学和建制民族志在研究传统、旨...

创业的实践进路在城乡中国求联结:传播行动与农民工返乡————作者:吴麟;

摘要:置诸城乡中国语境,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项因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变”举措,嵌入于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在创业行动中,如何实现不同维度的连接是显著挑战。小花村村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是一例主观意愿与外力推动相结合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践。其间,外来行动者充分调用社会资本、积极开展传播行动,协助返乡创业者化解与城市市场、基层政府、乡村社会的连接困境,但不同主体间连接的紧张始终存在。从传播与社会联动的角度考察,这...

《大公报》史的深掘与再书——评《〈大公报〉全史(1902-1949)》————作者:范龙;方飞;

摘要:《〈大公报〉全史(1902-1949)》,吴廷俊著/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2580页,ISBN:978-7-309-16393-3,680元

《国际新闻界》2024年总目录

摘要:<正>~

重探19世纪中后期广东报业的史实与观念——基于海外新见刊物的考察————作者:操瑞青;

摘要:依托新发现的奥地利藏《中外新闻七日录》和英国藏《广州新报》原件,本文重新考察了19世纪中后期广东报业发展的基础史实和新闻观念。文章论述了几个关键问题:其一,《中外新闻七日录》停刊于1871年,当前提及的1868年、1870年等均不准确;其二,《广州新报》承接《中外新闻七日录》而来,两者有继替关系;其三,《广州新报》是综合性新闻刊物,是西方对中国展开医学传教活动的产物;其四,作为广东地区第一份以“新...

关系编织、转化式繁衍与世界主义风险共同体:中国全球传播的“转文化”路径————作者:周佳琪;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全球传播在文化维度上的核心理念应从“跨文化传播”升级为“转文化传播”。“转文化传播”具有三大理论来源,分别是“媒介参与全球化的结果”“后殖民主义的批判传统”和“方法论的反思”。本文从这三个面向分别进行理论溯源,并将其放入当下的全球政治、文化和传播语境中进行阐释,接通其与中国全球传播实践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中国全球传播“转文化”路径的三个实践向度:一是以“关系性思维”创建多...

远观抑或近玩:虚拟现实能动可供性对文化遗产认同与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作者:周葆华;汤清扬;

摘要:本研究借助能动可供性的理论框架,考察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为文化遗产的沉浸式传播提供了何种潜力及其对不同受众群体主观体验与态度意愿的影响机制。通过三组对照的VR实验,操作化能动可供性的三种水平(无vs.低vs.高),发现能动可供性能够提升受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同和关注,但仅在低水平上显著,而高水平的能动可供性更有利于促进虚拟游览替代实地参观的意愿。心流体验在能动可供性与文...

表征动物:迪士尼电影的动物形象变迁及其动物观的全球传播————作者:纪莉;张静;

摘要:我们所感知的事物与概念及其意指之间产生联结的过程即是表征。华特迪士尼公司百年历史中,除了通过塑造“公主”“超级英雄”等系列形象的视听作品占领全球文化市场,其打造的动物主题电影更是因老少咸宜而深入人心,而对迪士尼动物主题电影及其全球传播的研究还鲜少受到中国传播学者的关注。本文梳理了百年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动物形象及其动物观表征的历时演变进程,探究迪士尼文化产品实现全球传播的价值工具。研究发现,迪士尼在...

大语言模型时代新闻传播学科新问题再思考————作者:夏以柠;林润;陈思羽;

摘要:<正>2024年国内大语言模型(下文简称“大模型”)进入蓬勃发展期,大模型应用纷纷落地,实现了多领域、多层次、多场景的基本覆盖,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成为信息传播新架构。2024年12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大语言模型时代传播学研究新问题再思考”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高校、业界、学术期刊的21位专家学者,聚焦“新闻传播学视域下人工智能研究的根本问题”“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学科建设和...

致谢《国际新闻界》2024年匿名审稿人

摘要:<正>~

浏览抑或阅读?社交媒体用户对偶遇新闻的处理策略研究————作者:王亮;

摘要:新闻偶遇是社交媒体用户接触新闻的重要方式,对偶遇新闻的不同处理策略影响用户的知识获取、新闻参与和社会参与,但现有研究很少关注用户对偶遇新闻的处理策略,这使得新闻偶遇的效果研究缺乏知识累积性。论文基于PINE模型,将偶遇新闻处理策略分为浏览和阅读,并采用组态分析方法,从用户、社交网络、内容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因素,研究各因素如何通过复杂的组合和互动影响用户对偶遇新闻的处理策略。研究发现了社交媒体用户浏览...

“那是一座围城”:互联网“大厂”实习生的劳动期待与剧本书写————作者:吕梓剑;林仲轩;李雨绢;

摘要:既有研究常以“制造同意”为瞄向,将实习生刻画成“积极进取”的形象,但实际上其私下存在愤慨、抗拒的一面,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前后台的形象反差?这种反差如何形成?基于此,本文尝试以“潜隐剧本”为理论基础,依托过程性视角,探求互联网“大厂”实习生入职前后的心态转变及各阶段的本真状态。研究发现,面对理想与现实间的种种落差,实习生会对“大厂”历经一个“期待—祛魅—抵触”的情感过程。然而,出于现实因素的考量,他...

企业做公益与用户做“工蚁”:商业平台的新生产政治——以支付宝“蚂蚁森林”为案例————作者:王创业;董嘉颖;

摘要:关于商业平台公益行为的研究较少探讨其背后的权力流动与治理技术。本文以支付宝“蚂蚁森林”为案例,采用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深度访谈法,在麦克·布洛维生产政治理论的框架下,提出了商业平台的“新生产政治”概念。研究从“国家—平台—个体”三个维度,分析商业平台为何及如何开展公益活动。研究发现,商业平台通过政策敏感与话语挪用策略,回应政府政策需求;通过“平台工厂化”,运用游戏化机制驱动用户参与劳动竞赛,制造劳动...

英雄亦问出处:《英雄联盟》游戏角色刻板印象研究————作者:李耘耕;黄原;

摘要:当代的游戏生产致力于改变性别与种族刻板印象,但是这种努力常常收效甚微。本研究基于“品性-能力”刻板印象模型以及计算文本的方法,对《英雄联盟》游戏角色刻板印象进行“编码-解码”分析。研究发现,在编码层面,游戏创作者致力于打破角色类型与性别种族的强关联,但是中国游戏玩家在认知角色时,依然代入了性别与种族的刻板印象,但部分刻板印象也会随着角色类型的多元化而消解。本研究构建了中文刻板印象内容词典,并对中国...

唐代法律对民间交往与信息传播的管控——以《唐律疏议》为中心的考察————作者:李萌;吴予敏;

摘要:《唐律疏议》作为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法典,是中华法系的成熟形态,集中代表了儒法国家的法治特征。本文以之为中心,结合唐初诏敕令式和行政司法实践,以传播学视角依次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切入,探讨这一法典在应对民间宗教传播、处置民间聚众结社、管控民众日常出行交往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从初唐到盛唐的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高涨,民间交往活跃,唐朝统治者为了维系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法制化、行政化的方式配合...

履历中的“我”:数字内容市场中自由节目编导的工作连结与职业自我————作者:田元;

摘要:数字内容行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创意自由职业者数量激增,国内自由节目编导群体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在本土视听内容生产的情境下,该群体呈现出追逐高等级项目、“经营”个人履历的执业倾向。研究引申了职业自我理论,以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出自由节目编导在工作实践中,通过策略性地处理工作连结问题来实现职业认同和自我定位的过程:个体从业者将自由职业的差异化实践经由自雇行为汇集为集体职业想象,又通过“履历”这一可视化较强的声誉...

“胡说八道”的社会生成:中国网民的伪深刻媒介话语接受及其文化心理解释————作者:杜璇;刘于思;

摘要:作为一种壮大个人声望、逃避公共讨论的话语样态,胡说八道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泛滥威胁着日渐稀薄的沟通理性。本研究通过三项彼此关联的调查或实验(N=400),依次考察了中国网民对伪深刻话语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伪深刻媒介话语接受度的领域间差异以及哪些系统性手段能够实时增强人们对胡说八道的识别能力,发现中国网民的胡说八道接受度相对较高,直觉信念和表演性精致降低了其对胡说八道的敏感度,市场经济偏好带来的话语怀...

家丑不可外扬?情境崩塌之下组织“事实-价值”诉求的影响边界————作者:宫贺;马丹凤;董旭;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本土危机传播情境下的实验研究,探索“事实-价值”“公-私”“内-外”的辩证性以及“家丑不可外扬”等文化特质对危机道歉的影响机制,于西学主导的危机传播范式外,提供中国的文化变量与理论线索。三组实验(N1=193;N2=246;N3=243)表明:事实诉求比价值诉求更有利于取得积极的道歉效果;公共价值诉求比组织价值诉求更有利于取得积极的道歉效果;内部信比公开信更有利于提高参与者对道歉的真诚...

被遮蔽的经验之维:重访法兰克福学派的战后舆论研究“组群实验”————作者:陆国亮;

摘要:在传播学术史中,法兰克福学派素以艰深晦涩的批判理论闻名于世。然而,在批判理论之外,还有什么?为回答此问题,本文重访法兰克福学派的战后大型舆论研究“组群实验”。通过理清该研究的起因、方法、过程与反响,本文深度呈现法兰克福学派的“组群实验”研究与经验之维。有别于主流叙事的刻板形象,法兰克福学派无意搭建“空中楼阁”式的批判理论,而是致力于将经验研究与批判理论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文章追问为何法兰克福学派的...

平台化迁徙:一项零工经济体系中外卖商家的探索性研究————作者:蒋效妹;姬德强;

摘要:相较于外卖骑手,学界目前对于“困在系统中的外卖商家”仍关注度寥寥。研究选取北京市宋家庄A美食城为田野观察点,采用扎根理论,聚焦外卖商家这一群体的平台劳动与城市迁徙。研究发现,在线按需市场的性质决定了跻身大城市更有利于获得订单优势,但由生产转型所引发的城乡迁徙将导致新的社会融入问题。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平台化迁徙”概念,即一种迎合平台经济运行机制的劳动者自我调试策略,以揭示平台逻辑渗入城市的广度和...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国际新闻界》新闻传播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3038.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