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中国记者

《中国记者》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1275/G2
国际标准刊号:1003-1146
主办单位:新华通讯社
主管单位:新华通讯社
上一本期杂志:《出版史料》社科类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传媒》新闻类论文期刊

  【杂志简介】

  《中国记者》杂志的前身《工农兵通讯》创刊于1933年的江西瑞金,是红中社(新华社的前身)的业务刊物;红军长征到延安后,改为《通讯》。建国后,正式创办《新闻业务》,1956年起向全国公开发行。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华社将社内三个面向全国的业务刊物(《新闻业务》、《新闻摄影》、《新闻纵横》)在《新闻业务》的基础上合而为一,创办《中国记者》,1987年1月正式出版。

  1987年1月,杂志问世。发刊词中明确提出了融三刊精华于一炉,实行“文字摄影并重,国内国际并重”的编辑方针,在同类刊物中显示了独树一帜的特色。

  90年代初,总结办刊经验,杂志提出新闻期刊是“舆论导向之导向”的观点,得到新闻界的普遍认可。

  党的十五大后,《中国记者》提出“用办新闻媒体的办法办新闻业务刊物”的观点,得到有关舆论管理部门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认同。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杂志提出新闻媒介要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组织一系列沟通媒介与企业的活动,成为企业产品和理念服务社会的高速引擎和巧妙平台。

  本刊指导思想正、把握方向准、刊登内容实、介绍方法新,典雅、大方而有现代感,严谨、朴实而又不失活泼,被誉为“新华社名牌产品”。

  杂志坚持"文字摄影并重、国内国际并重"的特色,及时反映国内外新闻界重大事件及发展趋势,评介国内外优秀新闻作品和精彩新闻照片,报道五光十色的记者生活,交流新闻采访写作经验,探索名记者成功的奥秘,以高品位、高档次、高视点、实用性帮助新闻从业人员、通讯员及新闻爱好者开阔视野、完善技巧,提高业务水平,有"流动的新闻大学"之称。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

  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为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理论探索 本刊视点 本期专题 新闻背后 采编方法 新闻摄影 地方报台 信息速递 国际传媒 数字记者 摄影作品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走出苦难 吴晓凌 菲利普.洛佩 2

  2 抓住需求“痛点” 让“融合”走得更远 余海波 10

  3 迎接新闻业的“小时代” 王学锋 11-13

  4 用户需求与传播技术:谁是传统媒体的方向 王晨郁 14-15

  5 政治性、新闻性相结合增强党报传播力影响力 兰炎平 16-17

  6 开创新媒体时代重大时政报道新局面 刘思扬 18-19

  7 都市媒体主题报道:以建设者姿态做好时代大文章 韩少林 陈俊旺 徐汉雄 20-22

  8 “四个统一”提振党报农村版影响力 韩嘉俊 23-25

  9 地方新闻网重大主题报道的三维视角 杨 昕 杨 静 26-28

  10 解码“玉兔” 本刊记者 29-30

  11 新闻敲诈的失范因素和治理路径 周 俊 白元琪 31-32

  12 《环球科学》的坚持与改变 刘 芳 35-36

  13 由传播价值向平台价值转型 荣思远 37-38

  14 《能源》杂志:领军者的经营秘籍 王高峰 39-40

  15 华糖传媒逆势突围的战略与实践 刘功书 赵叶星 41-42

  16 青年在微电影中的社会责任担当 朱吉龙 43

  17 传媒梦工场:新媒体的创新规则 蒋 纯 46-47

  18 传统电视人投身融媒体 董崇飞 47

  19 80后女记者的“百味年华” 孟 佳 48

  播音主持论文发表: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探索

  【摘要】当代社会,电视新闻已由预制式向直播式的方向发展。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复杂的“创作”型时代逐渐代取简单的组合型时代。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一般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成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两部分,所以就有了前期和后期的区别。本文对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

  【关键词】电视新闻,前期拍摄,后期编辑

  如今,新闻节目的“现场性”这一概念受到人们的关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改变以前的新闻节目播放模式,逐渐尝试使节目具有更佳的现场性的新型模式。对于传统的新闻学,大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有如下几种: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可以使人们感兴趣的生活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最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所进行的一系列报道。这些定义,虽然在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时间概念上,都了忽略了“正在进行”这一电视新闻的不可或缺的特点。根据新闻节目的“现场性”的要求的越来越高,电视新闻的音画同步可能同步于远隔重洋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当代社会,电视新闻已由预制式向直播式的方向发展。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复杂的“创作”型时代逐渐代取简单的组合型时代。一般,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成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两部分,所以就有了前期和后期的区别。以“前期”和“后期”来划分记者编辑职能范围,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编辑的能力,导致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发挥不佳。

  中国记者最新期刊目录

《神州南北绘新图》————作者:鲁鹏;

摘要:<正>人的内心需要不断地被照亮。而照亮内心的元素往往没有定式,或许是一盏微弱的灯光、一团燃烧的烈火、一句温暖的话语,也或许是一张治愈心灵的照片。当寒风吹来严冬的凛冽,摄影定格他人的生活来观照自己的日子;当暖流送来春天的气息,照片捕捉异乡的景观来慰藉当下的人生。近期,假日经济热力十足,各地的文旅市场不断“上新”。一张游客夜赏灯光秀的新闻照片,让读者从有限的画幅之中领略大美中国彰显出来的无限活力与烟火...

《(杭州亚运会)男子个人花剑:中国队陈海威晋级决赛》:真实与艺术的碰撞——由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谈体育新闻摄影的艺术表达方式————作者:杜洋;

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新闻摄影艺术性表达的分析,探讨了体育与艺术的碰撞及其艺术表达方式。作者总结多年拍摄经验以及获奖作品的拍摄感悟,从体育新闻摄影的艺术特质、艺术表达元素、艺术视角选择、图像情感表达等角度出发,讲述了对体育新闻摄影记录新闻事件并传达视觉语言情感和美感的思考

地市媒体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的表现及提升策略————作者:王晶晶;

摘要:本文以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三篇获奖作品为切入点,探讨在面对同一素材时,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的优势和成功经验,地市媒体的表现、存在的不足及提升策略

心碎与希望:援藏记者西藏定日地震一线见闻————作者:吕星;

摘要: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本文作者吕星作为新华社援藏记者,立即随新华社西藏分社报道小分队,前往灾区参与采访报道。这是她从地震灾区现场发回的采访手记,讲述了她在流动医院、震中临时安置点和重症收治医院ICU病房三个现场的采访见闻与感悟

善良和爱是永葆新闻敏锐性的内在动力————作者:王晓英;

摘要:作者结合自身25年社会新闻工作经历,提出优秀记者的成长离不开几大要素:到新闻现场;从纷繁的社会万象中探寻善和爱,传播正能量;坚持受众意识和服务意识

流量经济下城市品牌的塑造、传播与营销————作者:梁修明;甘田;

摘要:城市品牌作为城市的一种无形资产和精神特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撬动城市综合竞争力倍增的战略性杠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对流量经济下城市品牌的塑造、传播与营销产生深刻影响和变革。城市品牌塑造、传播与营销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精准、系统全面、守正创新,把握其价值内涵、机遇挑战与发展路径

主流媒体经济报道的目标与策略————作者:廖冰清;

摘要:做好经济形势宣传报道,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是媒体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主流媒体应坚守职责担当,报道中力求做到积极主动展现信息权威性,客观辩证突出内容专业性,通俗易懂体现报道贴近性,守正创新力求形式多样性

欢迎订阅《中国记者》

摘要:<正>~

《风雨落坡岭》:以“用户观”重塑突发事件报道纪实视频的创作路径————作者:刘畅;陈相如;刘镇杰;

摘要:《风雨落坡岭》是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针对突发事件进行新闻纪实视频创作的一次全新探索。以“用户共创”丰富新闻现场,以“用户视角”创新叙事构建,以“用户语言”激发情感共鸣,该视频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以“用户观”重塑创作路径,不仅是应对技术与传播环境变革的策略,更是适应用户情感需求、提升传播力的社会价值的必然选择

发掘亮点 直击热点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作者:唐卫彬;

摘要:经济领域始终是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主阵地之一,经济宣传始终是党的新闻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日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守正创新,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以主流思想引领多元舆论,着力提高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在坚定信心、凝聚共识中汇聚起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的强大合力

关键时刻权威声音 应答经济发展之问——《当前中国经济问答》系列报道的启示————作者:严赋憬;

摘要:近段时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中国经济备受舆论关注。新华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开设《当前中国经济问答》栏目,推出8篇述评,回应经济热点问题,通过翔实的数据、真实的故事和客观的分析,展现了中国经济的信心与底气。这组报道直视问题、专业权威、具有全球视野,为人们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彰显了新华社经济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也启示我们从深化理论学习、坚持客观全面、推动融合创...

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有利舆论环境——中华工商时报做好经济热点报道的实践和思考————作者:郭钇杉;

摘要:经济热点报道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引导社会舆论、服务人民群众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工商时报发挥特色、优势,精准传达各项政策,第一时间解读,深入一线调研采访,大力宣传典型企业,讲好中国民营经济故事,为广大民营企业鼓与呼,凝聚干事创业力量,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有利舆论环境

让优质内容冲进互联网信息传播“决赛圈”——以湖南日报社媒体深度融合实践为例————作者:于金旺;

摘要:主流媒体如何通过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系统性变革,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湖南日报社坚持价值引领,在提升引导能力中要流量;坚持融合创新,在打造精品和平台中增流量;坚持自我革新,在推进系统性变革中稳流量

《Xi Jinping unanimously elected Chinese president,PRC CMC chairman(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定格重大历史时刻 书写中国封面故事

摘要:2023年3月10日,习近平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新华社的英文滚动消息《Xi Jinping unanimously elected Chinese president,PRC CMC chairman(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将这一民族复兴进程中关键历史时刻及其深远意义定格在776个英文单词中,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本文复盘其创作过程,总结了三点经验

《总书记的回信》:选材高屋建瓴 样态温暖清新————作者:郭士飞;杨亮;王占宏;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常以书信的方式同党员群众和各界人士交流互动。一纸书信飞越山海,温暖人心,催人奋进,也折射出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丰厚思想。河南广播电视台统筹谋划、求实求效,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创作了《总书记的回信》系列报道,其第二季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报道在深情讲好中国故事、领袖故事的同时,也打造了文化新IP

以“中国游”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游:让世界认识更加真实的中国》智库报告调研体会————作者:傅琰;秦彦洋;冯候;

摘要:2024年12月,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中国游:让世界认识更加真实的中国》智库报告,反映中国入境旅游便利化措施取得的积极成果,阐释“中国游”在展示中国形象、促进国际交流、增进文明互鉴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该报告引发海内外积极反响,相关报道全球传播量突破1亿。本文结合该报告采写、发布的过程和取得的国际影响,详细分析了如何以“中国游”智库报告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方法和路径

我在兰考四获中国新闻奖的背后————作者:童浩麟;

摘要:作者结合常驻开封时的9年兰考报道经历,讲述自己如何深入基层采访调研,深入挖掘焦裕禄精神,既注重全景展现,也善于以小见大,呈现发展变化,展现时代风貌,传播红色文化,弘扬主流价值

人工智能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析————作者:周瑜;尚文意;

摘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已经开启传媒业新的生态革命。本文从人工智能如何有效赋能新闻生产、主流媒体如何有效应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如何实现技术引领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以“央地”融合推动全媒体生产传播机制创新——以新华社江苏分社与南通日报社融合实践为例————作者:张俊;

摘要:主流媒体现有生产传播工作机制不适应全媒体发展要求的矛盾日趋凸显。新华社江苏分社与南通日报社“央地”融合产生“化学反应”,舆论“一盘棋”、生产“一体化”、传播“一网通”、服务“一站式”等新机制应运而生,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探索了新路径

主流媒体文化传播力塑造城市品牌路径探究——以潍坊日报社为例————作者:张岳华;

摘要:非“网红城市”潍坊在全国地级市城市品牌指数榜单中跻身第18位,作为城市主流媒体,潍坊日报社以文化传播力赋能城市品牌塑造,以全媒体传播平台打造城市品牌宣传主流阵地,积极探索“新闻+”,讲好城市故事,引导主流舆论,提升城市形象,助推城市品牌形象宣传的广度、热度和深度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中国记者》新闻学论文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2973.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